巨浪(校对)第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578

  正因为“周”级的表现极为出色,所以海军后来又追加了十六艘的订单。
  后十六艘的编号为:217到232。
  与前十六艘相比,后十六艘的变动并不是很大,只是增加了一些用于维护战舰的重型设备,运载零备件与杂货的能力也提高到了3400吨。
  很多人忽略了“周”级的另外一项强大的性能。
  “天干地支”级因为采用了民船的船体与建造标准,所以难以安装一些军用后勤补给设备。另外,其发电能力有限,无法使用大功率的高压泵。一艘“天干地支”级为战列舰提供5000吨燃油的话,需要至少八个小时。
  “周”级采用的是军用舰船标准,而且主机功率更大,能够驱动更大的发电机,也就能够使用功率更大的高压泵。另外,其输油管道也进行了全面改进,输油能力比“天干地支机”提高了至少一半。因此,“周”级为战列舰提供5000吨燃油仅须八个小时。最重要的是,“周”级能够同时为二艘战列舰提供燃油补给,且不会因此而延长补给时间。如果“天干地支”级同时为二艘战列舰提供燃油补给,其补给时间将延长到十六个小时。
  虽然仅仅只有几个小时的差别,但是在高强度的作战行动中,几个小时就能决定胜负。
  由此可见,“周”级不但是一种极为强大的综合补给舰,还是一种完全按照战时需要设计与建造的综合补给舰。
  与之前服役的“天干地支”级一样,“周”级在战争期间参与了很多作战行动,立下了重大功劳。
如影随形——商级快速综合补给舰
  “周”级的大批量建造,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舰队后勤保障的压力。
  从综合能力上看,“周”级算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性能最先进,保障能力最强大的综合补给舰。当然,再先进,再强大的舰船都有缺陷。
  “周”级开始设计的时候,日本还未战败,随后帝国海军又要与美军作战。
  在此情况下,“周”级格外重视燃油运送能力,及一次能够提供的燃油补给数量。这也完全符合当时舰队作战的要求,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舰队的作战效率。问题是,随着战争发展,战场局势必然有所改变,帝国海军对后勤保障舰船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
  到七十五年(43年)的时候,帝国海军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大部分时候,舰队都在前线作战,且战斗强度非常大。另外,随着帝国海军逐步夺取了前线基地,并且完善了前线基,后勤保障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随着帝国舰船建造能力的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后勤保障舰船加入海军,开始为战争服务,帝国海军的后勤保障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随着腊包尔的扩建工作完成,达沃逐渐失去了前线基地的价值,腊包尔成为了支持舰队作战的母港。在此情况下,大批征用的,速度较慢的运输船只可以将舰队作战所需要的物资运送到腊包尔,然后再由为舰队提供后勤保障的快速舰船将物资运送到前线,提供给作战舰队。
  如此一来,大批后勤保障舰艇不再需要返回帝国本土与达沃,可以就近获得物资。
  这不但能够大幅度的缩短后勤保障舰船的运作周期,提高使用效率,还对后勤保障舰船的性能要求有所影响。
  比如,过长的续航力就显得没有多少价值了。其次,在己方控制的海域内,后勤保障舰船不再需要强大的自卫能力。最后,后勤保障舰船必须提高保障效率,即为战舰提供支援的效率,以近一步提高其作战价值。
  针对这些情况,帝国海军在订购了第二批十六艘“周”级之后,让南通造船厂开始设计新的快速综合补给舰。在提出性能要求的时候,海军格外强调了后勤保障效率,要求尽量缩短后勤保障时间,从而使战舰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作战行动,而不是呆在后方进行物资补给,从而大幅度的提高战舰的作战效率。
  当然,所谓的后勤保障能力,绝不仅仅只是为战舰提供油水。
  当时,海军甚至提出要求具备为战列舰更换主炮炮管的能力。以往,这样的工作必须在后方的船厂,至少得在具有重型设备的港口进行。只是,这一要求明显超过了综合补给舰的任务范围,所以很快就被取消了。
  设计开始的时候,海军又提出综合补给舰需要具备“反向补给”的能力。
  这个要求很容易理解,即综合补给舰能够从其他舰船上获得补给物资,从而避免返回港口,将时间花在往返航行上。
  显然,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
  另外,反向补给不但能够用在后勤保障上,还能用在战舰维护之上。
  以往,战舰在受损之后,为了减轻舰体的重量,往往会排出油舱内的燃油,放掉一部分淡水。因为无法回收,所有这些资源基本上都浪费掉了。在综合补给舰具有反向补给能力之后,受损战舰上的油水就能抽入补给舰的舱室内,从而避免浪费宝贵的作战物资。
  当然,反向补给最为重大的意义是:提高了综合补给舰的使用效率。
  具备这一能力之后,海军可以派遣速度较慢,难以跟随舰队活动的油轮或者其他船只,将战舰所需要的物资运送到靠近前线,且相对安全的海域,或者在距离前线较近的地点建立临时锚泊地,然后由综合补给舰从此获得物资,运送到前线,为战舰提供补给。如此一来,综合补给舰就不需要返回后方的基地了。
  在提高了使用效率之后,综合补给舰的建造成本来能够得到控制。
  其载油量就不需要达到“周”级的水平,毕竟往返于前线与锚泊地的航程不会太远,而且综合补给舰可以利用战斗间歇来获取物资,对舰队作战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可以用更少的综合补给舰来完成更多的任务。
  七十五年(43年)底,南通造船厂完成了设计工作。
  次年年初,海军就下达了十二艘的订单,并且将其命名为“商”级,其编号为:233到244。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12450吨,满载排水量:33550吨;总长:197.5米,型宽:24.2米,空载吃水:7.1米,满载吃水:9.4米;定员:467人。
  锅炉:4台七十三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四年型蒸汽轮机,功率:94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7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
  满载时货物分配:燃油16000吨,淡水2500吨,食物500吨,零备件:1500吨,其他600吨。
  相对而言,“商”级比“周”级小了很多。
  从性能数据上看,“商”级的速度更快,这主要是为了配合快速战列舰作战,同时该级补给舰需要经常往返于战场与后方锚泊地之间,较快的速度能够使其尽量缩短花在往返航行上的时间。
  另外,与“周”级相比,“商”级的补给能力得到了近一步的提高,为战列舰提供7500吨燃油补给的情况下,只需要六个小时,且可以同时为二艘战列舰提供燃油补给,并且不会因此降低补给速度。
  该舰还拥有出色的战场维护能力。
  在维修船大批量服役之前,“商”级承担了绝大部分战场修为工作,其表现远远超过了“周”级。因此,在很多时候,舰队指挥官愿意带着“商”级一同行动,或者在后方建立临时维修点,以确保受损战舰能够得到及时的维护与修理。
  “商”级还是第一种安装了独立发电机的后勤战舰。
  当时,帝国海军已经开始在“省”级战列舰上装备柴油发电机。相对于作战舰艇而言,后勤保障舰船,特别是综合补给舰与战斗支援舰更需要独立发电机,这样才能尽量提高补给效率。
  另外,综合补给舰承担了战舰的维修工作,如果有独立发电机,就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不惜血本,在“商”级上安装了一台七百千瓦与一台三百五十千瓦的柴油发电机。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台发电机,该级舰船才能在战场上为众多的受损战舰提供及时的维修与维护。
  因为强调了战场维修能力,所以“商”级的造价极为高昂。
  其单艘采购价格足以购买二艘“天干地支”,比大了近百分之五十的“周”级都要昂贵。
  也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仅仅采购了十二艘。
核心动力——夏级快速综合补给舰
  “夏”级快速综合补给舰的出现,完全可以说是偶然。
  随着前面三级,总共六十六艘快速综合补给舰陆续建成服役,加上海军后勤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数百艘各类船舶加入了海军后勤保障舰队,海军各作战舰队的后勤支援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在此情况下,海军没有必要建造更多的快速综合补给舰了。
  七十六年(44年)底,随着帝国海军即将获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以及帝国海军开始加大在大西洋战场上的投入,进攻美洲大陆提上了日程安排,并且成为了帝国获得战争胜利的最后一道关卡。
  虽然美国海军并没有完全失去作战能力,但是帝国海军基本上控制了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制海权,各舰队的作战强度有所降低。只是,随着战线向美洲大陆推进,进攻美洲大陆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难题。
  当时,同盟国集团内部也就怎么结束战争产生了分歧。
  以德国为首的欧洲集团力主在美国东海岸登陆,直接攻占美国最重要的地区,从而迫使美国投降。帝国则主张通过海上封锁,并且在美国南部,或者西部地区发动几次规模有限的登陆作战行动,占领重要的港口,迫使美国投降。
  很明显,德国与帝国的利益发生了冲突。
  德国希望通过进攻美国本土,从而为战后扩大在美洲地区的影响力奠定基础。帝国则希望尽快迫使美国投降,并且在战争末期减少投入,为战后控制全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打下基础。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既要防范德国,还要尽快让美国投降。
  结果,刚刚喘过气来的作战舰队不得不在次披挂上阵,并且担负起了封锁美国本土,炮击美国重要港口,甚至支援陆战队登陆美国的重要任务。
  相对而言,到此时,陆战队的作战任务已经超过了海军。
  而在此之前,陆战队的发展一直受到了海军的限制。比如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队就一直不如海军的作战舰队。另外,陆战队的大批登陆舰艇不具备跨越大洋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陆战队缺乏高效率的后勤保障能力,难以为其火力支援舰队与登陆舰队提供必要的支持。
  权衡利弊之后,陆战队决定建立自己的后勤保障舰队。
  除了临时征用的船只之外,陆战队要想建造自己的后勤保障舰船,就得与海军合作,并且利用海军的技术成果。
  在此情况下,“夏”级综合补给舰应运而生。
  与前三种综合补给舰相比,“夏”级更为注重补给能力,而且必须具备完全的后勤保障能力。也就是说,除了能够为作战舰艇提供油水补给之外,还要能够为其提供弹药等作战物资。
  相关的设计工作仍然交给了南通造船厂。
  可以想像,全方位的综合保障能力并不容易实现,即便是帝国海军也只能使用多种后勤保障舰船为舰队提供支持,而没有考虑将所有的能力集中在一艘舰船之上。当然,以当时的技术基础,建造能力全面的后勤保障舰船并不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只是其吨位,以及建造成本很难控制。
  万幸的是,陆战队当时拿到了巨额经费,根本不在乎花多少钱。
  在此前提下,南通造船厂的工程师没有让陆战队失望。
  相关的设计工作在七十七年(45年)六月份的时候就完成了,因为后勤保障舰船属于二类作战舰船,所以相关的采购与建造工作都由海军负责,陆战队只能通过海军向造船厂下达订单。
  七月份,海军就下达了十二艘的订单,编号为:245到256。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23450吨,满载排水量:64850吨;总长:233.5米,型宽:32.3米,空载吃水:7.3米,满载吃水:9.9米;定员:755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