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578

  按照海军的建议,陆战队后来还拆掉了“凤凰”级上的二门400毫米重炮,新添了四门175毫米火炮。如此一来,“凤凰”级的火力强度就更低了。
  可以说,在万吨论的船体内根本装不了太多的重型火炮。
  如果采用轻型火炮,火力支援舰的火力强度将进一步降低,而且轻型火炮的射程远不如海军的重炮,其火力压制能力将大打折扣。
  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设计专门的火力支援舰。
  只是,在战局高度吃紧的情况下,海军不会浪费人力去设计为陆战队服务的战舰,而陆战队又没有单独的战舰设计能力,那些负责改进“友谊”号与“凤凰”级的工程师都太年轻了,没有设计全新战舰的经验。
  再说了,陆战队急需大量的火力支援舰,而不可能因为新的设计而等上一年半载。
  如此一来,陆战队只能继续设法将商船改进为火力支援舰。而当时,陆战队能够得到的,就只有客轮与油轮。
  要将客轮,或者油轮改装为火力支援舰,难度非常大。
  这时候,一种新的武器解决了陆战队遇到的难题,这就是:火箭炮。
  严格的说,火箭炮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帝国民间庆祝新年时,小孩子经常玩的二踢脚就是最原始的“火箭炮”。
  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帝国陆军就展开了相关方面的研制工作。
  只是当时陆军有大量火炮,对火箭炮的需求反而不是很大,研制热情也不是很高。
  结果,最先把火箭炮投入实战的,反而是帝国的敌人——俄罗斯。
  随着俄罗斯陆军在其西线战场上使用火箭炮,德军在战斗中缴获了数门火箭炮之后,帝国陆军立即想办法搞了一门回来,并且对其详加研究。半年之后,帝国陆军建立了第一个火箭炮炮营,随后火箭炮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
  显然,海军不会对火箭炮感兴趣。
  主要就是火箭炮的精度太差,而且威力太小,对战舰的威胁并不大,甚至完全没有威胁。另外,当时火箭炮的射程也很有限,很难对付几十公里外的敌人。
  也就在陆战队为火力支援舰的事情发愁的时候,有人提出了在火力支援舰上安装火箭炮的设想,并且又这类火力支援舰执行大面积压制任务,然后再由装备了重炮的火力支援舰执行定点压制任务。
  陆战队迅速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且立即着手了相关方面的研制。
  相对而言,火箭炮除了在火力密度上的优势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其后坐力远远小于一般火炮,而且能够直接部署在没有加固的甲板上,不需要对船体进行大范围的加固,从而缩短了改造时间。
  更关键的是,不一定要用散装货轮来改装为火力支援舰。
  经过工程师的详细评估,最终确认,在油轮上也可以安装火箭炮。办法非常简单:用钢板封死油舱,将油舱改装为弹药舱,然后将火箭炮的发射器固定在甲板上,并且在其四周增设防热隔层就行了。
  最终的试验证明,工程师提出的这一办法完全可行。
  当然,细节问题还需要解决,比如弹药装填问题,就需要在甲板上增设几条弹药提升通道,并且安装配套的装填工具。
  只是,相对于安装重型舰炮的火力支援舰来说,用游船改造而成的“火箭炮型火力支援舰”就太简单了。
  确定没有技术上的难题之后,陆战队立即征召了十二艘油轮。
  这批油轮的改造工作都在七十五年(43年)之前完成,并且被编入了火力支援舰队,参加了进攻莫尔兹比港的战斗。
  实战中,其表现非常抢眼,特别是在陆战队上岸之前的火力压制中,其发挥出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友谊”号火力支援舰,达到了完全令人无法相信的效果。
  有了如此好的成效,陆战队立即增加了十二艘的订单。
  当然,征召的仍然是油轮,而不是散装货轮。
  最终,这批火力支援舰一共达到了二十四艘。
  后来,随着登陆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些火力支援舰被编成了一支新的火力支援舰队,专门负责登陆前的火力压制行动。
  因为该级火力支援舰的首舰为“海洋之星”号油轮,所以用其名字为该级舰命名。
  当然,因为当时用来改进的油轮型号非常繁杂,所以该级火力支援舰的性能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海洋之星”号有24座十二联装火箭发射器,一次能够投掷288枚火箭弹。而“大洋落日”号装备了16座二十四联装火箭发射器,一次能够投掷384枚火箭弹。另外,这些火箭发射器的口径也不完全一样,“海洋之星”号的是180毫米,而“大洋落日”号的是240毫米。
  由此也能看出,帝国海军陆战队在改造火力支援舰的时候,真有点饥不择食。
  当然,“海洋之星”级的出现,也让陆战队获得了一种空前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从而彻底的改变了火力支援舰队的面貌。
重装悍将——樟宜级火力支援舰
  樟宜号,泗水号,坤甸号,达沃号,宋卡号,实兑号,那霸号,塞班号,腊包尔号,横滨号,直布罗陀号,马耳他号,苏伊士号,贾夫拉号,德钦号,吉大号,卡拉奇号,开普敦号,图利亚拉号,吉布提号,摩加迪沙号,亚丁号,鲸湾号,德班号。
  ……
  将商船改装成火力支援舰,只是应一时之需,而不是长久之计。
  即便“凤凰”级与“海洋之星”级在实战中的表现非常不错,让陆战队感到很满意,可是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几乎都与商船的船体有关。另外,改装的火力支援舰几乎没有改进的余地,很难在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真正要解决问题,还得研制火力支援舰。
  这一点,陆战队在改装“友谊”号的时候就认识到了。
  当时,一是没有条件,二是没有实力来建造全新的火力支援舰。陆战队没有就此放弃,在改装“友谊”号的时候,陆战队就委托那批船舶工程师设计新的火力支援舰。当然,在设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非常多。
  最严重的,莫过于陆战队没有设计战舰的管理经验。
  别说战舰,就连登陆舰都是由海军按照陆战队的要求设计的,设计阶段的具体操作完全由海军负责,陆战队根本插不上手。而设计任何一种战舰,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合理的管理,才能使效率最大化。
  在这方面,陆战队连学前班的儿童都算不上。
  结果,从一开始,陆战队与负责设计工作的工程师就闹出了很多的笑话。
  比如,在确定火力支援舰的吨位时,陆战队最初要求尽量控制吨位,可又得保留足够的火力与弹药承载能力,结果显然不会好到哪里去。随后,陆战队又放宽了对吨位的限制,在设计即将完成的时候,陆战队才发现其造价高得根本无法大批量的采购。
  另外,在火力支援舰主炮口径的选择上,陆战队也闹出了很多笑话。
  从根本上讲,陆战队是不太情愿采用海军舰炮的,毕竟陆战队的库存弹药都不是舰炮的弹药,而要采购舰炮的弹药,还得与海军合作。
  最初的时候,陆战队希望能够在火力支援舰上安装175毫米火炮。
  这是陆战队炮兵最大口径的火炮之一,性能也不算太糟糕,可是用在火力支援舰上,却有点扎眼。
  不说别的,陆战队的175毫米火炮的威力还不如海军150毫米舰炮。
  即便在大部分的战斗中,400毫米舰炮显得威力有点过头,只能用来对付敌人的永备工事,而且不能用于战术支援,不然很容易伤到附近的陆战队作战部队。200毫米舰炮的威力比较合适,可是海军没有建造太多的重巡洋舰,200毫米舰炮的生产线早就关闭了,重启生产线的代价非常高昂,而且200毫米舰炮的精度问题也比较严重。150毫米舰炮存在着威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加强了的永备工事时,150毫米炮弹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必须动用400毫米舰炮与200毫米舰炮。
  当然,陆战队的175毫米火炮的问题更严重。
  射程近,弹丸质量小,威力不足,且炮管没有防海水侵蚀的能力,在海上使用的话,很容易老化。
  因为没有合适的火炮可选,所以新式火力支援舰的设计工作拖了一年多。
  最终,陆战队搭了海军的便车。
  当时,帝国海军也正在为大型巡洋舰开发新式舰炮,而海军选择的有两种,一是后来装备在“海龙”级上的300毫米舰炮,二是用于“鲨鱼”级的240毫米舰炮。从根本上讲,海军比较倾向于采用300毫米舰炮,因此最初的时候,海军向陆战队“推销”的是300毫米舰炮。
  毫无疑问,为“海龙”级研制的300毫米舰炮的性能非常优异。
  问题也同样突出,即其身管寿命非常有限。也许海军不太重视身管寿命,毕竟一场海战打不了多少炮弹,而且击沉一艘敌人的大型战舰,或者俘获敌人的几艘大型船只,换来的价值就能生产几十上百根火炮身管了。
  可是,陆战队却极为重视火炮身管的寿命。
  在对地支援中,特别是在高强度的战斗中,火力支援异常重要,如果火炮身管寿命过低,且无法在前线更换,就必须返回后方的基地,甚至船厂。如此一来,必然缩短火力支援舰在前线活动的时间,降低其使用效率。另外,300毫米舰炮的身管极为昂贵,甚至比400毫米舰炮身管还要贵,陆战队又不是“大户”,自然得斤斤计较。
  毫无疑问,陆战队倾向于采用性能稍差,但是足够用的240毫米舰炮。
  实际上,240毫米舰炮完全能够满足陆战队的作战需要,其发射的350公斤高爆弹,以及380公斤半穿甲弹足以摧毁陆地上的任何军事目标,甚至能够打击地下五米深处的防御工事,且其附带伤害比400毫米炮弹小得多,能够满足近距离炮火支援的要求。更重要的是,240毫米舰炮的身管采购价格只有300毫米舰炮的一半,而且其弹药的采购价格也只有300毫米炮弹的一半。对于在战斗中会消耗大量弹药的陆战队来说,越便宜的炮弹,就意味着越多的炮弹。
  可以说,正是陆战队的这一倾向,最终促成了“鲨鱼”级大型巡洋舰的诞生。
  如果没有陆战队参与,帝国海军很有可能不会在“鲨鱼”级上装备240毫米舰炮,而是通过减少主炮数量的方式来控制排水量,从而让“鲨鱼”级装备300毫米舰炮。毕竟,研制一种新式舰炮的投入不会少到哪里去,有陆战队分担研制经费,海军自然乐意做个顺水人情了。
  确定了主炮之后,还得确定副炮。
  实战证明,火力支援舰至少得配备两种口径的舰炮,才能在发挥出全部的战斗效能,并且节约资源。毕竟,实战中,不是所有目标都需要动用主炮,对付一些小型目标,负责没有防御的目标,口径稍小一点的舰炮就足够了。另外,小口径舰炮的射速远远超过了大口径舰炮,在需要提高火力密度的情况下,小口径舰炮的战斗效能比大口径舰炮高得多。
  这次,陆战队坚持要采用175毫米口径。
  这个要求实际上也非常合理。
  按照海军的标准,175毫米口径炮弹的重量是150毫米口径的一点六倍,是240毫米口径的四成,也就是说,175毫米口径炮弹的重量在一百公斤左右。一百公斤的炮弹可以装填大概40公斤的炸药,其威力足以满足绝大部分的作战要求。
  即便按照陆战队的标准,175毫米口径炮弹的重量也有60公斤,装药量在25公斤左右,也能满足大部分战术任务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175毫米口径炮弹在战斗中的消耗非常惊人,陆战队不希望让这种最常用的弹药由海军提供。
  可是,问题也很突出。
  陆战队希望在陆炮的基础上研制舰炮,而陆炮的结构与舰炮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弹膛与炮管膛线。如果采用陆炮的标准,175毫米舰炮的射程难以超过20公里。实战中,火力支援舰往往要在距离海岸5到8公里左右的海面上活动,如此一来,175毫米舰炮只能打到内陆12到15公里的范围之内,无法对陆战队提供全程炮火支援。
  显然,用陆炮做基础,不可能研制出性能足够好的舰炮。
  最终,陆战队不得不做出妥协,在保留了175毫米口径的情况下,采用舰炮标准,设计出射程在30公里以上的舰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