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578

  审批的时候,海军提出了一些额外的要求,比如增加抗沉能力,并且要求在油舱上采用防爆防燃措施。显然,这些要求并不是达不到,只是会大幅度的增加建造成本,并且使其排水量上升,从而需要采用更大功率的动力设备,再次提高建造成本。
  因为南通造船厂与海军在采购价格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所以细节设计工作拖了下去。
  从后来了解到的情况看,帝国海军在此时提高了性能要求,主要是海军没有采购经费,只能延迟采购时间。
  拖到七十二年(40年)初,海军才做出了让步,基本上采纳了造船厂的设计方案。
  此时,战争已经爆发了,而且帝国海军损失惨重,几乎所有作战舰艇都担负着沉重的作战任务,需要长期在海上活动。为了提供舰队与战舰的作战效率,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已经服役的“节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在战争中的表现非常优秀,被誉为舰队的“力量倍增器”。在此情况下,海军提高了对后勤保障舰艇的重视程度,在规划舰船建造计划的时候,后勤保障舰艇仅排在主力舰之后。
  四月份,四家承担了快速战斗支援舰建造工作的造船厂拿到了快速综合补给舰的订单。
  海军将其命名为“天干”级快速综合补给舰,并且一次性订购了十艘。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19550吨,满载排水量:38750吨;总长:217.5米,型宽:27.6米,空载吃水:7.3米,满载吃水:9.2米;定员:497人。
  锅炉:4台六十六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六十六年型蒸汽轮机,功率:86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4节,续航力:15000海里/14节。
  满载时货物分配:燃油15000吨,淡水1500吨,食物500吨,零备件:1000吨,其他1200吨。
  很明显,“天干”级采用了“节气”级的船体与动力设备,只是做了小范围修改。
  “天干”级与“节气”级最大的区别在舱室布置上,在不运载弹药的情况下,该级保障舰船取消了很多用于保护弹药的措施,从而降低了建造成本,增加了载货能力。另外,该舰船上的后勤保障设备也与“节气”级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增加了四台大功率高压泵,拆掉了用于运送弹药的设备等等。
  在“天干”级完工之前,海军各舰队承担了更多的作战任务。
  在舰队的要求下,海军再次采购了十二艘,并且将其命名为“地支”级。
  相对而言,“地支”级与“天干”级的区别并不大,主要是增添了一些在低纬度地区执行任务所必须的设备,比如在船员住舱增加了空调,并且在各油舱增设了温度与湿度监控设备,将各油舱连通,以确保在高温地区执行任务时不会出现危险。
  因为二级快速综合补给舰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所有被统称为“天干地支”级。
  战争初期,“天干地支”级承担起了几乎所有的前线油水补给任务,其身影出现在了各个战场上。
  按照帝国海军的统计结果,如果没有“天干地支”级与“节气”级,帝国海军舰队在战争初期的作战效率将降低至少三分之一。如此一来,帝国海军很有可能无法在七十三年(41年)之前击败日本,从而输掉太平洋战争。
  由此可见,“天干地支”级在战争中发挥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也正是由于“天干地支”级的出色表现,帝国海军迅速认识到了综合补给舰,乃至所有后勤保障战舰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在大战期间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完善的海上后勤保障体系,从而为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拼西凑——凤凰级火力支援舰
  凤凰号,孔雀号,朱雀号,山鸡号,白鹤号,天鹅号,海鸥号,信天翁号,丹顶鹤号,大雁号,鸬鹚号,翠鸟号。
  ……
  决定建造“友谊”号火力支援舰之后,陆战队将建造其他火力支援舰的事情提上了日程安排。毕竟,仅仅只有一艘火力支援舰是无法满足陆战队的作战需求的,必须要有更多的火力支援舰,组成舰队,才能更大限度的摆脱对海军的依赖。
  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在帝国本土的造船厂建造火力支援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从头设计一种火力支援舰也不大现实,毕竟“友谊”号的建造工作花不了多少时间,而从头设计一种战舰,仅设计时间就需要一年左右,根本赶不上“友谊”号的建造进度。
  经过多方权衡之后,陆战队决定从已有舰船上着手。
  也就是说,陆战队打算将现有舰船改进为火力支援舰。显然,战斗舰艇是不可能用来改进的,当时所有战斗舰艇都在海军的控制之中,海军绝不容许如此“浪费”。要改进,就只能从非战斗舰艇,最好是民用船只上着手。
  为了能够跟上登陆舰队的速度,普通商船肯定不行,只能考虑快速商船。
  另外,要在商船上面安装火炮,特别是重型火炮,除了需要较大的甲板面积之外,还需要结实的船体,不然火炮产生的后坐力很有可能导致船只解体,或者使船体严重受损,降低其使用寿命。
  综合这些因素,陆战队最终盯上了快速散装货轮。
  当时,商船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散装货轮,二是油轮,三是客轮。
  客轮明显不合适,其舰体内舱室太多,而且甲板面积有限。油轮也不太合适,其油舱体积过大,船体结构不太结实,而且无法部署太多的火炮。能够供选择的,就只有散装货轮了。
  当然,要满足陆战队的要求,货轮还必须足够大,不然无法承载足够多的火炮与弹药。
  最终,在海军的默许之下,陆战队征召了十二艘万吨级快速散装货轮,即上面提到的那些船只。
  这批货轮原本属于“帝国东方航运公司”,即便是在战争时期,陆战队在征召这些货轮之后,也必须向航运公司交纳一笔征召费用。当然,比起建造新的战舰来说,这点钱根本算不了什么。
  随后,陆战队就在日本的造船厂对这十二艘货轮进行了改进。
  当时,帝国本土的造船厂都在忙着为海军建造战舰,还要负责登陆舰的建造工作,根本没有办法为陆战队改进火力支援舰。
  改进工作也非常简单。
  首先是加强货轮的船体结构,并且拆除合并了一些小舱室,在船体中部留下了安装400毫米舰炮的空间,并且在甲板上留下部署200毫米重炮的位置。其次就是用高强度钢板将船体全部封起来,只留下安装火炮的通道。接着在船体内设置弹药舱,人员住舱等必要舱室。最后就是安装火炮,以及相关的必要设备。
  可以说,改进工作非常顺利。
  九州有足够多的造船工人,而帝国的船舶工程师在改装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不说别的,当时被陆战队挖去的很多工程师都参加了袭击舰的改进工作。而袭击舰本身就是用快速商船改进而来的战舰,而且改进重点也是为其安装火炮等武备。只是袭击舰与火力支援舰的侧重点并不完全一样,比如火力支援舰不需要太快的速度,也不需要安装鱼雷,对自持力的要求也不是很高,而这些都是袭击舰必须重点保证的性能。
  前四艘的改进工作在七十四年(42年)就完成了,并且被立即派往了前线战场,参加了镇压旧日本军队的战斗。
  实战中,火力支援舰的表现让陆战队极为满意。
  当时,一艘装备了四门400毫米舰炮,八门200毫米重炮的火力支援舰所产生的火力压制效果超过了三个陆战炮兵营,而且其持续作战能力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支炮兵部队。
  当然,实战中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比如,火力支援舰在获取前线信息方面不如地面炮兵。其次,为其补充弹药比较麻烦。另外,其炮击精度不如地面炮兵。
  针对这些问题,陆战队要求造船厂对后面八艘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解决信息问题的办法比较简单,只需要在火力支援舰上设置一个火力指挥中心,并且安装配套的电台等设备,再派遣几名联络军官就行了。
  弹药补给问题还得依靠海军的帮助,当时海军正在努力提高舰队的海上补给能力,陆战队立即借鉴了相关的技术,并且将其应用到了火力支援舰上。
  而炮击精度的问题就比较麻烦了。当时,陆战队能够获得的都是海军打废了的炮管,而海军绝不会为了火力支援舰专门生产炮管。毕竟,400毫米与200毫米炮管的造价非常高昂。另外,商船的稳定性本来就不如战舰,在安装了大量火炮,并且携带了大批弹药之后,其适航能力将进一步降低。
  显然,“凤凰”级火力支援舰是陆战队自“友谊”号之后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虽然这次尝试并不是很成功,“凤凰”级在实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非常多,而且还有一艘因为弹药库爆炸而沉没,导致数百名官兵遇难,但是“凤凰”级的出现却表明了陆战队在发展火力支援舰方面的决心。
  作为第一批由商船改装的火力支援舰,十二艘“凤凰”级在服役之后,都伴随“友谊”号行动,并且组成了陆战队的第一支火力支援舰队。
  实战中,“凤凰”级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可是其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否认的。
  按照陆战队的统计,仅在七十四年(42年)下半年,“凤凰”级火力支援舰就参加了八次大规模作战行动,在攻打关岛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又参加了进攻瓜岛,扫荡所罗门群岛的作战行动,且都表现优秀。在所有作战行动中,“凤凰”级火力支援舰一共向前线投掷了七万六千余吨弹药,占到了火力支援舰队总弹药投掷量的百分之七十五,占到了陆战队在此期间总消耗弹药量的百分之二十。
  正是“凤凰”级的成功,陆战队加快了火力支援舰的改进与建造速度。
火力凶猛——海洋之星级火力支援舰
  海洋之星号,太平洋风暴号,台风号,赤道暖流号,野蛮人号,中华新星号,独行者号,爵士号,启明星号,穿梭者号,光明号,晨曦号,大洋落日号,飞梭号,钢铁巨人号,曙光号,了望号,探索者号,南洋海盗号,劫掠者号,魔幻号,马车夫号,吞金兽号,南海霸主号。
  ……
  在改进“凤凰”级火力支援舰的时候,陆战队遇到了不少的麻烦。
  首先是难以找到合适的船只。
  对火力支援舰来说,最重要的战斗指标就是火力强度,而当时能够采用的只有海军的重型舰炮,不管是400毫米舰炮,还是200毫米舰炮,乃至老式战列舰上的300毫米与350毫米舰炮的后坐力都非常大,超过了普通商船的承受能力。
  如此一来,要想用商船改装火力支援舰,就必须加强船体结构。
  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在改装“凤凰”级的时候,陆战队就发现,改装商船的费用,甚至不比建造一艘新的商船低多少。
  最关键的是,大战期间,陆战队不可能随意征用商船,特别是散装货轮。
  战争期间,任何一个国家需要得最多的就是散装货轮,而不是油轮与客轮。不管是运送弹药,还是运送其他作战物资,都需要散装货轮。很多时候,运送武器装备也需要散装货轮。而战斗中,弹药与各类作战物资,乃至武器装备的消耗量是非常惊人的,需要大批散装货轮承担战役与战术运送任务。
  当时,帝国还承担了向同盟国提供战略援助的重任,这也需要大量散装货轮。
  比如,德国在战争期间消耗的铁矿石有二成是帝国提供的,而土耳其消耗的铁矿石有四成是帝国提供的。德国需要的橡胶八成来自帝国,而其所需要的铜矿石有七成来自帝国,还有大批的武器弹药,也是由帝国提供的。
  这些物资都得由散装货轮运送。
  在此情况下,陆战队就不可能随意抽调散装货轮来改装成火力支援舰。
  其次就是火力支援舰的火力配制有问题。
  相对而言,这个问题的影响更大。
  除了“友谊”号这种原本就是战舰的火力支援舰之外,由商船改进而来的火力支援舰都不可能承载太多的火炮。
  “凤凰”级在装备了四门400毫米与八门200毫米重炮之后,就已经不堪重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