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578

  这次,陆战队与海军又走到了一起。
  当时,帝国海军正在为轻巡洋舰的火力问题而犯愁。实战中,150毫米舰炮能够有效的对付敌人的驱逐舰,却难以压制住敌人的轻巡洋舰,如果遇到敌人的重巡洋舰,就更加没有办法了。
  好几场海战都证明,帝国海军的轻巡洋舰在遭遇了敌人的重巡洋舰之后,往往得与敌人近身肉搏,才能发挥出150毫米舰炮的威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能够击败敌人,也会遭受惨重损失。
  回到老路上,研制装备200毫米舰炮的重巡洋舰没有任何意义。
  实战中,轻巡洋舰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战列舰,使战列舰免受敌人驱逐舰的威胁。200毫米舰炮对付驱逐舰的效率并不高,甚至不如150毫米舰炮。另外,在对付轻巡洋舰的时候,200毫米舰炮也不是很理想。
  最重要的是,要为巡洋舰安装200毫米舰炮,其排水量至少得超过15000吨。
  如果要使其具有相当的防御能力,其排水量必须提高到20000吨。在这种情况下,帝国海军完全没有必要建造重巡洋舰,直接拿“鲨鱼”级大型巡洋舰来充当舰队辅助战舰就行了。只是,大型巡洋舰的造价过于高昂,属于“损失不起”的战舰,海军没有任何理由让大型巡洋舰为战列舰护航。
  如此一来,海军需要的是一种排水量在15000吨左右,火力强大的战舰。
  显然,必须研制一种介于150毫米到240毫米之间的舰炮,来装备这种用于执行舰队作战任务的巡洋舰。
  如果不是陆战队的参与,海军很有可能研制新式200毫米舰炮。
  最后,海军与陆战队达成了一致意见,共同出资研制175毫米舰炮。
  如此一来,海军的巡洋舰就能在保持15000吨排水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加强防护,提高其生存能力。显然,对海军来说,生存能力更强的巡洋舰,绝对要比装备过剩火力的巡洋舰更有吸引力。
  显然,正是海军的积极参与,陆战队才解决了建造专业火力支援舰的两个主要难题。
  相关的设计工作也迅速进入了快车道。
  与作战舰艇不一样,因为火力支援舰不考虑舰队作战的性能要求,所以其火炮配制非常独特。
  按照陆战队的要求,在20000吨的排水量之下,火力支援舰上必须有12门240毫米舰炮与18门175毫米舰炮具备同时向某一侧开火的能力。这样的话,火力支援舰的弹药投送能力才能达到五个陆战炮兵营的级别。
  可以说,这个要求是工程师遇到的最大难题。
  主炮的配制还比较简单,四座三联装炮塔就够了。可是副炮的配制却很麻烦,如果按照战舰的方式,在两舷配制副炮,该舰就得准备36门175毫米火炮,如果采用三联装炮塔,就得安装12座炮塔,而副炮一般用的是双联装炮塔,那就得有18座炮塔。这样一来,战舰两舷上就得各配备9座炮塔。
  毫无疑问,在20000吨的舰体上,很难在一侧安装9座炮塔!
  如果考虑到战舰稳定性,那么这种火力配制除了严重削弱其防护能力,降低其速度之外,还将导致舰体很不稳定,结果严重影响到炮击的精度。
  另外,如果要提高火力支援舰的稳定性,必须采用小长宽比的舰体,如此一来,战舰的长度就要受到限制,从而难以配备足够多的炮塔。
  最终,工程师决定将所有炮塔都部署在战舰的中轴线上。
  因为陆战队只要求火力支援舰的速度超过20节,且续航力达到5000海里就足够了,其防护能力也只要求能够抵抗150毫米陆炮的轰击就行了,所以工程师在大量削减动力设备的同时,还减少了装甲,从而控制住了战舰的排水量。另外,火力支援舰并不承担舰队旗舰的任务,所以其指挥控制系统也能进量简化。
  综合这些因素,工程师最终拿出的设计方案不但满足了陆战队的要求,还超过了陆战队的要求。
  其四座三联装240毫米炮塔中,前后各一座,另外二座安装在舰体中部,其四座炮塔都安装在了首甲板上,以尽量降低中心。六座四联装175毫米炮塔则才用背负式的方式,分别在战舰的舰桥前方,烟囱后方与副舰桥后方各设置两座。这六座炮塔都安置在三号甲板上,以避免与附近的主炮炮塔冲突。
  也就是说,工程师为其配制了12门240毫米舰炮与24门175毫米舰炮。
  对于这一设计,陆战队相当满意。
  在下达了第一批十二艘的采购订单之后,陆战队将其命名为“樟宜”级火力支援舰,且随后的所有战舰都用陆战队在海外的基地,或者驻扎有帝国陆战队的城市的名字命名。因此该级火力支援舰又被称为“陆战队基地”级。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20450吨,满载排水量:24750吨;总长:198.4米,水线长度:187.7米,型宽:28.1米,吃水:8.4米;定员:1452人。
  锅炉:2台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一年型蒸汽轮机,功率:55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1节,续航力:5500海里/14节。
  主炮:12门七十三年型240毫米/L55型舰炮(4×3),副炮:24门七十四年型175毫米/L55型舰炮(6×4)。
  在第一批“樟宜”级建造完成之前,因为新的火力支援舰的设计工作还没有完成,所以陆战队采购了第二批十二艘,最终使得该级火力支援舰达到了二十四艘。
  作为帝国海军陆战队建造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火力支援舰,“樟宜”级在实战中的表现远远超过了之前那些由商船改造而成的同类战舰,其发挥的作用甚至比“友谊”号还要重大。
  另外,实战也证明,240毫米与175毫米两种火炮的配制方案足以胜任任何战斗。
  也正是如此,陆战队才会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采购了24艘“樟宜”级火力支援舰。相对而言,这24艘火力支援舰的采购价格只相当于8艘“海龙”级大型巡洋舰,14艘“鲨鱼”级大型巡洋舰,或者20艘“省会”级轻巡洋舰,可是其在对地支援中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前面那些战舰的总和!
  当然,“樟宜”级也不是没有问题。
  其最大的缺陷就是:不管是240毫米,还是175毫米舰炮的射程都不够远,当陆战队向内陆挺进的时候,就难以发挥支援作用了。
  也正是如此,“樟宜”级的建造工作还没有开始,陆战队就着手准备设计下一级火力支援舰。
远射之王——英雄级火力支援舰
  冯宏晟号,穆青号,戴鼎国号,傅乐号,庞广德号,齐僻民号,汤威号,凌霆号,周麟号,宗应元号,王爽号,吉瑞号。
  ……
  关于“英雄”级火力支援舰的研制始末,存在着很多种说法。
  很多人都认为,“英雄”级才是陆战队最想得到的火力支援舰,而且在改造“友谊”号的时候就着手研制了,可是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在七十四年(42年)下半年之前,陆战队没有足够的实力研制“英雄”级火力支援舰,而且也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从此可以断定,“英雄”级的研制工作应该始于七十四年(42年)下半年,也就是“樟宜”级开工建造前后的某个时间。
  与“樟宜”级相比,“英雄”级的性能得到了全面提高。
  相对而言,“英雄”级的很多性能指标甚至不比帝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差。当然,作为非海战类舰艇,“英雄”级在速度,续航力,防护能力等方面比大型巡洋舰还差了不少。只是其装备的300毫米舰炮,以及多达*门的火炮配制,可以让任何一种大型巡洋舰相形见绌。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奇怪,陆战队为什么要放弃240毫米舰炮,采用300毫米舰炮?
  这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240毫米舰炮的射程不够远。
  七十四年(42年)的时候,帝国海军已经明确了下一阶段的战略重点,即攻打澳洲大陆。
  以往,陆战队的主要在太平洋的岛屿上作战。
  除了新不列颠岛这类大型岛屿之外,太平洋上的大多数岛屿都很小,240毫米舰炮所能达到的35公里的最大射程足以满足战术需要了。可是,在面对大型岛屿的时候,240毫米舰炮的射程就明显不足。如果今后进攻澳洲大陆,其射程过短的问题就更加的明显了。
  当时,解决舰炮射程问题的办法不仅仅只是加大口径。
  在底排增程弹研制成功之后,很快就应用到了其他口径的舰炮上,并且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按照陆战队的测试,在使用底排增程弹的情况下,240毫米舰炮的射程能够达到48公里。这也几乎是该类口径舰炮的最大射程了。而48公里的射程几乎能够满足所有针对岛屿的作战行动,即便在进攻新喀里多尼亚的战斗中,240毫米舰炮的射程也足够了。当然,在面对大陆的登陆作战中,这仍然显得有点不足。
  除了底排增程弹之外,当时还有另外几种弹药可供选择。
  一是火箭增程弹,二是次口径火箭增程弹。
  所谓的火箭增程弹,就是在炮弹尾部安装一具火箭发动机,在飞行的时候为炮弹提供额外的动能。这相当于是炮弹与火箭弹的结合体。按照陆战队的测试,240毫米火箭增程弹的射程能够达到55公里。
  效果最好的还是次口径火箭增程弹。
  在射角相同的情况下,炮弹的射程取决于其获得的动能,飞行时遇到的阻力这两项关键因素。底排增程弹的主要原理就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而火箭增程弹的主要原理就是提高炮弹的动能。
  在不考虑火箭增城的作用时,炮弹的动能是由其质量与速度确定的。
  另外,在不考虑底排效应的情况下,炮弹飞行的阻力是又其外形决定的。
  综合这两种原理,帝国的工程师首先想到了次口径炮弹。
  所谓的次口径炮弹,就是在炮弹外面增加一层轻质弹衣,使其符合火炮的口径。炮弹飞出炮口之后,在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甩掉裹在外面的弹衣,从而在飞行途中减少飞行阻力。因为炮弹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弹体上,弹衣带走的质量非常少,所以损失的动能也相对较少。这样,炮弹的动能-截面比将大幅度提高,其射程就能大幅度提高。
  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再在弹体上安装火箭发动机,炮弹的射程还能提高很多。
  在用400毫米舰炮做测试的时候,次口径火箭增程弹的射程超过了100公里,如果使用七十二年型舰炮,其射程甚至有望突破115公里。
  毫无疑问,这样的射程,足以让陆战队感到满意。
  只是,次口径火箭增程弹的缺点也很明显。
  因为受到弹膛的限制,火箭增程弹的装药量就比普通炮弹低得多,主要就是火箭发动机占用了体积,导致无法装填更多的炸药。
  次口径炮弹的弹重比普通炮弹也低了不少,在使用火箭发动机之后,其装药量又降低了许多。
  从威力上看,400毫米次口径火箭增程弹的威力仅相当于240毫米炮弹的威力。
  虽然可以通过使用爆炸能量更高的炸药,以及改善弹体结构(比如使用预制破片的弹体)来提高炮弹的威力,但是这些方法不可能解决炮弹重量降低,威力下降所带来的所有问题。
  如果将这些增程技术用到240毫米炮弹上,其威力恐怕连150毫米炮弹都比不上。
  另外,次口径火箭增程弹的小型化工作的难度很大,主要就是火箭发动机很难装在过小的弹体内,从而制约了其使用范围。
  即便帝国在炮弹技术上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可是按照帝国军工厂的工程师估计,没有五到十年的技术储备,很按将240毫米口径舰炮的射程提高到100公里以上。当然,这个估计确实太“乐观”了一点,因为直到数十年之后,帝国海军才研制出了射程超过100公里的150毫米炮弹。
  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由陆战队发动进攻澳洲大陆的作战行动,舰炮的射程必须超过50公里,最好能够超过65公里。这是从基本战术层面上进行的考虑,如果达不到,陆战队在澳洲大陆的登陆作战行动将打得极为艰难。
  当然,能够满足这一战术需求的舰炮并不是没有。
  在使用底排增程弹的情况下,400毫米炮弹就能飞到60公里之外。可是,陆战队并没有多少400毫米舰炮。
  如果大批量建造装备400毫米舰炮的火力支援舰,还不如直接采购快速战列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