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578

  采用240毫米主炮之后,新式大型巡洋舰的排水量被削减到了20000吨,而且仍然采用了海龙级的火炮配制方式,即三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另外用130毫米舰炮充当副炮与速射炮的角色,减少了一种副炮。
  主炮确定下来之后,防护水准相应降低,排水量减少,对动力设备的要求也自然降低了许多。只是,海军的一些“格外”要求仍然给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有些麻烦甚至连汪华华都觉得头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额外”要求都是麻烦。
  比如,当时海军已经考虑到通过组织破交舰队的方式来加强海上袭扰与封锁能力。
  这是从对日战略封锁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单独行动的袭击舰与破交舰很难对付有护航战舰保护的大型船队,即便能够偷袭得手,或者能够打跑对方的几艘护航战舰,也难以保证消灭足够多的商船。
  可以说,即便海龙级再强大,也不可能同时对付20艘商船吧。
  如此一来,要想加强袭扰与封锁战的效率,就必须将破交舰集中使用。只是,当时帝国海军还没有相应的战术,暂时只考虑到用破交舰队来对付敌人的海上航线。
  到海龙级开始建造的时候,德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的活动给了帝国海军很大的启发。
  当时,德国海军的破交舰几乎都是单独出发的,却并不单独活动。到达北大西洋上之后,这些破交舰分散搜寻英美的运输船队,如有发现之后,立即把消息发回后方的指挥部,然后由后方的指挥部联系当时在附近海域活动的所有袭击舰与破交舰,然后集中力量对付运输船队。
  虽然这些战舰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但是其破交作战的效率明显比单独行动的破交舰高得多。从中,帝国海军也认识到了集团行动的重要性,并且对德国海军的战术进行了改进。即破交舰以舰队的方式活动,平时在敌人船队经常出现的航线上搜索,若有发现,将把消息发给旗舰,然后由旗舰直接召唤舰队里的其他战舰。这样一来,避免了由后方指挥部转送消息的麻烦,同时舰队里各艘战舰一般集中在某一海域活动,旗舰上的舰队指挥官也更加清楚前线的情况,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毫无疑问,海龙级就是破交舰队旗舰的理想选择。
  现在,海军只需要一种可以配合海龙级活动的大型巡洋舰。因为没有充当舰队旗舰的必要,所以这种大型巡洋舰不需要配备太多的电台与指挥设备,因此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采购价格(海龙级的指挥设备占到了总造价的百分之二十)。
  只是,除了这一点之外,其他的所有额外要求几乎都是在给工程师添麻烦。
  不说别的,在正式设计开始之后,海军竟然要求将新式战舰的建造价格降低到海龙级的百分之五十,为此可以适当降低一部分性能。
  毫无疑问,即便再怎么降低性能,在采用了240毫米舰炮之后,其基本设计框架已经确定了,除非大幅度削减零备件的采购价格,不然降低成本只是一句空话,没有任何船厂能够满足海军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汪华华想出了一个让别人都想不到设计思路。
  采用交联推进系统,从而将锅炉削减到四台,以此来大幅度降低采购价格。毕竟,战舰的动力在战舰的采购价格中占的比重非常大(海龙级的动力设备占到了总成本的百分之二十三)。如果能够减少四台锅炉,那么建造成本至少能够降低百分之八,加上减少指挥设备能够降低百分之十五,加上排水量,减少钢材用量之后,价格可以降低百分之二十四,以及新式主炮在批量建造后,可以让战舰的采购价格降低百分之七。综合一算,其采购价格能够降低百分之五十四,还超过了海军的要求。
  当然,最终是不可能比超过海军的要求的,道理很简单,交联推进系统本身就很昂贵。
  所谓的交联推进系统,就是采用蒸汽轮机带动螺旋桨的同时,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然后用发电机驱动连接在推进轴上的电动机,以推动战舰前进。当然,电力推进时,战舰只能以巡航速度航行,战斗时,仍然得使用变速齿轮箱。
  如此一来,发电机与电动机的成本就得计算进去,因此带来的结构成本也得算进去。
  当然,交联推进方式的设计思想是非常“前卫”的。
  在使用电力推进的时候,战舰只需要让两台锅炉与两台蒸汽轮机运转,也就是说,只需要使用一半的动力设备,另外一半的动力设备可以以怠速运转,以延长动力设备的无故障使用周期。另外,这也能提高锅炉的热效率,从而达到减少燃油消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电动机可以无级变速,使战舰在巡航状态下可以随意的改变航行速度。
  好处多,缺点也很明显。
  那就是电力推进技术在当时还不完善。即便美国海军在几艘战列舰上采用了电力推进技术,可是帝国海军一直没有做类似的尝试,因为帝国海军知道,电力推进技术需要攻克的难关太多了。
  最关键的是,电力推进带来的成本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如果仅仅在几艘战舰上使用电力推进技术,其研制费用平摊下来,将导致每艘战舰的成本居高不下。
  这个问题,最终由海军出面解决。
  在承诺第一批订购十二艘,并且保证只要第一批战舰的采购价格不超出海军要求的百分之二十,海军就将订购第二批十二艘。
  显然,这已经不是“几艘”战舰了。
  相关的设计工作很快就全面展开,大型舰用电动机与交联发电机的研制工作也顺利推进。
  实际上,早在此之前,帝国海军就在搞电动推进技术,只是一直不成熟,将研制成果作为技术储备,而没有实际使用。毕竟,蒸汽轮机与变速齿轮箱用了几十年,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帝国在这方面一直领先其他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拿手强项,跟着美国搞电动推进技术,即便要搞,也只是做预先研究,而不是投入实际使用。
  因为大部分细节设计都是照抄海龙级,所以设计工作的进度比海军预料的还要快。
  在海龙级建成服役之前,江南造船厂就完成了所有的设计工作,相关重要设备的研制工作也陆续完成。
  海军没有食言,随即就向六家大型造船厂下达了十二艘的订单,并且将这种新式大型巡洋舰命名为“鲨鱼”级。似乎,这个名字已经意味着,这种战舰将成为大洋上的杀手,成为那些商船的杀手!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20350吨,满载排水量:24750吨,最大排水量:29850吨;总长:234.7米,水线长度:227.8米,型宽:24.5米,吃水:9.2米;定员:1328人。
  锅炉:4台七十三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三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65000轴马力,发电机:4台七十二年型交联式发电机,功率:42兆瓦/440伏,电动机:4台七十三年型交流电动机,功率:36兆瓦/440伏;推进:4轴4浆;航速:36节/16节(主机直接驱动/电机驱动),续航力:23500海里/16节,或8500海里/28节。
  主炮:9门七十三年型240毫米/L55型舰炮(3×3),副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8×2);鱼雷:2具三联装鱼雷发射器(各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20-200+50毫米,装甲甲板:80-140+80毫米,装甲隔舱:50毫米,炮塔:80-250毫米,炮座:250毫米,司令塔:120-250毫米。
  显然,交联推进系统还带来了一个很明显的好处,那就是战舰上用电设备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以往,一般都是用交联方式安装几台小型发电机为战舰上的用电设备提供电力。现在,在设计的时候,就采用了输出功率超过了电动机消耗功率的发电机,从而一并解决了用电设备的电力需求问题。
  当然,为了保险起见,鲨鱼级大型巡洋舰上还有一台300千瓦与一台200千瓦的,烧柴油的发电机,以便在主发电机受损的情况下为抽水机等设备提供电力。当然,在一般时候,这两台发电机是不会使用的,毕竟柴油的价格太昂贵了。
  另外,在总体设计时,工程师为了控制住排水量,广泛的应用了“重点防护”的设计方法。可以说,鲨鱼级主要部位的防护都得到了加强,使其完全有能力应付重巡洋舰的威胁,而其配备的240毫米舰炮又能轻松干掉任何一艘重巡洋舰。另外,据后来的测试,240毫米穿甲弹对美国海军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都有足够的威胁力。
  当然,在总体性能上,鲨鱼级肯定比海龙级差了很大一截。
  这本来就是海军的基本设计思路,按照海军的想法,一艘海龙级配三到六艘鲨鱼级,不管在任何海域,即便是遭遇了敌人的老式战列舰,都能够给予敌人致命的打击,更别说那些只有轻巡洋舰与驱逐舰保护的商船了。
  最重要的,第一批鲨鱼级的采购价格仅仅比海军要求的超出了百分之十九点五。
  显然,这是六大造船厂“协商”后的结果。据战后的调查,在建造第一批鲨鱼级大型巡洋舰的时候,六家造船厂都亏了本,而且损失在总造价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之间。也就是说,六家造船厂都是贴钱在为海军建造战舰。
  毫无疑问,民营造船厂是不会做亏本买卖的。
  按照六家造船厂的核算,在建造工艺成熟之后,第二批战舰的建造成本将比第一批降低大概百分之二十。而帝国海军仍然按照第一批的价格下达订单,因此只要完成了两批战舰的建造,造船厂不但不会亏,还会赚上一笔。
  海军也按照之前的承诺,在完成了第一批战舰的价格核算之后,下达了第二批订单。
  如此一来,鲨鱼级大型巡洋舰足足建造了二十四艘之多。显然,这也正好体现出,鲨鱼级是巡洋舰,而不是价格高昂的主力舰。
  从战术使用角度上看,除了参加支援陆战队的炮战之外,鲨鱼级的主要任务就是随同海龙号一同执行破交作战与护航作战行动。可以说,在整个大战期间,由这两种大型巡洋舰组成的破交舰队与护航舰队能够让任何一个敌人望而却步。
  也正是这两种大型巡洋舰让帝国海军看到了破交作战的希望,更让帝国海军真正认识到了“有组织,有纪律,有规律”的破交作战行动在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美英两国也很快认识到了保护海上航线,打击敌人海上运输的重要性。
  显然,当双方都认识到了破交作战的重要性之后,海军对大型巡洋舰的需求甚至超过了其他巡洋舰,这也使海军很快就提出了建造第三种,也就是性能更强大,战斗力更强的大型巡洋舰的要求。
废物利用——友谊号火力支援舰
  对大部分人来说,“友谊”号并不陌生,其前身就是日本海军的“武藏”号战列舰。
  帝国海军陆战队攻占了长崎之后,首先就占领了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并且缴获了还在船台上建造的“武藏”号战列舰。当时,该舰的船体部分已经完工了百分之七十,并且安装了部分武备。
  最初的时候,帝国海军曾经打算完成“武藏”号的建造工作。
  当时,帝国海军需要更多的战列舰。
  战争爆发之后,虽然海军增订了一批“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并且随着四大造船厂新船台完工,造船能力也在直线上升,但是在第三阶段战略动员完成之前,战舰的建造周期都长达二年左右,加上各大造船厂一时之间难以招聘到足够多的熟练造船工人,所以“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并不是很顺利。
  当时,帝国海军面临的局势是比较严峻的。
  战争初期,海军损失了大批老式战列舰(包括严重损伤,需要花很长时间修理的战列舰),即便“皇帝”级战列舰顺利服役,帝国海军舰队的规模都有减无增。另外,海军还需要两线作战,既要确保太平洋上的绝对优势,又要确保大西洋上的存在。如此一来,帝国海军急需更多的战列舰。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突破了五万吨限制的战列舰,“武藏”号是有一定潜力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帝国海军一度准备将其打造成一艘“超级战列舰”。
  可是,在研究可行性方案的时候,海军意识到,“武藏”号只是一张好看的画饼,根本充不了饥。
  首先,“武藏”号的舰体结构根本不算先进。
  按照帝国海军工程师的评估,“武藏”号在64000吨的标准排水量,70000吨的满载排水量的情况下,竟然只装备了9门主炮,且速度仅有27节,防护性能也没有达到帝国海军的战术要求,只能“归功”于日本落后的战舰设计能力。
  即便以七十三年(41年)时帝国海军的造船能力,在采用450毫米口径舰炮,只要求速度达到27节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60000吨的舰体内安装9门主炮,且防护性能完全达到帝国海军的高要求。如果将排水量放宽到65000吨,则完全能够设计出安装12门45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
  糟糕的舰体设计不但限制了战舰的性能,还降低了战舰的生存能力。
  当时,“武藏”号上用于提高生存能力的先进设计思想,与先进设备非常少。比如“皇帝”级就开始采用的弹药库三重防火门,在“武藏”号上根本没有,其采用的仍然是上次世界大战期间常用的防火门布置方式。
  其次,“武藏”号用的材料严重不过关。
  其装甲钢的质量糟糕到让帝国海军的工程师不敢相信。后来,帝国海军组织人员对被击沉的“大和”号进行了勘测,发现其厚达410毫米,且倾斜设置的主装甲带竟然没有能够挡住从一万米外打来的400毫米标准穿甲弹!在同等情况下,如果采用帝国制造的装甲钢,350毫米厚的装甲就足以挡住400毫米标准穿甲弹了。
  另外,“武藏”号采用的460毫米主炮的性能也非常不理想。
  在对其炮管进行测绘的时候,工程师发现,其同轴度误差竟然达到了帝国海军400毫米舰炮炮管的五倍,而且其炮膛也没有进行硬化处理。也就是说,在同等情况之下,日本海军的460毫米舰炮的精度比帝国海军的400毫米舰炮差了数倍。这也难怪“大和”号在与“皇帝”级战列舰抗衡时,竟然打不中万米内的对手了。
  第三个问题就是动力系统难以兼容。
  当时,负责为“大和”级生产动力设备的工厂还在日本军队的控制之中(在日本战败前,日军破坏了大部分生产设备),如果要完成“武藏”号的建造,就得采用帝国海军的动力设备。
  按照150000轴马力的要求,帝国海军不是不能生产出这种功率的动力设备。比如“皇帝”级的动力设备输出功率就达到了140000轴马力,而“皇帝”级乙型的动力设备输出功率则达到161000轴马力。而且,“皇帝”级与“皇帝”级乙型都是在采用八台锅炉的情况下达到了这么大的输出功率,而“大和”级则采用了12台锅炉,才获得了150000轴马力的输出功率。
  最大的问题就是,帝国海军的动力系统难以直接用到“武藏”号上。
  战舰在设计的时候,首先就要围绕动力设备来进行舰体内舱室的布置。也就是说,完成设计的时候,动力舱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已经决定了。当时“武藏”号已经完成了相关的舰体建造工作,如果要采用帝国海军的动力设备,就要对舰体结构做大范围调整,特别是关系到动力设备的承重衍架的布置,管道的敷设等等,都要重头做起。如此一来,即便不考虑返工所需要的大量建造时间,仅设计改动的工作量就不比重新设计一种战列舰少多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