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578

  最后就是后勤保障问题。
  战舰是用来作战的,战斗中自然要消耗大量的作战物资。燃油、淡水等物资的问题还不大,可是配套弹药的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武藏”号采用的是460毫米,155毫米与100毫米三种口径的舰炮,需要单独为其建立弹药生产线,并且单独储备,单独运送等等。如果长期在前线作战,还要考虑为“武藏”号建造专门的弹药运输船。
  一系列的工程下来,帝国海军自然会觉得不划算了。
  当时,也有人提出,在“武藏”号上安装帝国海军的舰炮。
  这个提议不是没有道理,却几乎没有可行性。副炮的问题还比较好解决,最大的问题就是,“武藏”号上根本安装不了帝国海军的400毫米舰炮。如果要采用“皇帝”级战列舰的炮塔,就得对舰体结构进行调整,这与更换动力设备遇到的问题完全一样。
  综合这些因素,帝国海军最终放弃了建造“武藏”号的想法。
  在帝国海军对“武藏”号失去了兴趣之后,陆战队却像拣到宝一样,决定接手“武藏”号,并且将其打造成陆战队最强大的战舰。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点,即帝国的战舰建造管理方法。
  即便在和平时期,帝国的所有造船厂都要接受海军的领导,只是在和平时期,造船厂的主要工作是建造商船,而不是为海军建造战舰。当帝国进入战争状态之后,帝国所有能够建造500吨以上船只的造船厂都被海军“收编”,并且接受海军的统一指挥。
  这套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为了发挥帝国的战争潜力,进行军事化管制有绝对必要的。
  问题是,需要战舰的不仅仅只有海军。
  以往,陆战队需要的登陆舰,运输船都是由海军负责建造的。按照程序,陆战队首先要向海军提出申请,然后海军根据造舰安排给予回复,最后再给造船厂安排设计工作,设计完成之后,陆战队向造船厂下订单,并且支付建造经费。
  看得出来,如果海军需要更多的战舰,就无法为陆战队提供足够多的舰艇。
  问题就出在这个环节上。
  战争期间,海军对战舰的需求几乎是无穷的,哪还能让陆战队“占到便宜”?
  即便帝国海军一直很重视与陆战队的关系,会尽力确保登陆舰艇与陆战队专用运输船只的建造工作,可是却无法完全满足陆战队的需求。
  随着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登陆日本的时候,陆战队的问题暴露无疑。
  当时,陆战队最需要的不是登陆舰,也不是用来运送作战部队与军火物资的船只,而是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的战舰。
  以往,这个任务都是由海军承担的,可是在海军缺乏足够多的战舰时,就很难保证为陆战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了。
  结果,陆战队只能自谋生路,想方设法的寻找生产火力支援舰的办法。
  也正是如此,不管是陆战第五军,还是陆战第七军,在登陆日本之后,首先做的就是攻占日本军港,控制日本的造船厂,以及相关的工业设施。战斗中,陆战队甚至没有让舰队炮击日本的造船厂,以保全造船厂的工业生产设备。
  在帝国海军明确表态,对“武藏”号战列舰没有兴趣之后,陆战队就开始想办法了。
  为此,陆战队不但将一批俘虏的日本造船工人,舰船设计工程师从战俘营内释放了出来,还出动兵力,将一些躲到了乡下的日本工程人员抓了回来。为了尽快让“武藏”号“动起来”,陆战队甚至想方设法的从帝国海军控制下的造船厂挖来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另外,为了有效的管理日本的造船厂,陆战队还在其后勤部门下面专门设立了一个“船舶设计建造办公室”,并且委任了一名少将负责全权管理相关事宜。
  在陆战队的积极推动之下,“武藏”号避免了被拆解的命运,并且迎来了新生。
  相对而言,按照陆战队的要求,“武藏”号的建造与改进工作就简单了许多。道理很简单,陆战队需要的只是一艘火力支援舰,说简单点,就是浮在海面上的火炮平台,而不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战斗舰艇。这样一来,海军的很多“高要求”就不用考虑了,当时甚至不需要考虑其生存能力。
  按照陆战队的要求,工程师首先确定了动力系统。
  因为登陆舰队的速度都在二十节以下,而火力支援舰一般是伴随登陆舰队活动的,其航速也就没有必要超过二十节。如此一来,其动力设备的输出功率只需要达到70000轴马力就足够了。因此,工程师采用了“皇帝”级战列舰的动力设备,只是其数量减少了一半,并且通过一台大型齿轮变速箱来同时驱动四根推进轴。为了将动力设备装进舰体之内,工程师采用了最简单,也是最笨的办法:将“武藏”号的四个锅炉舱合并成二个,蒸汽轮机舱也做了同样的调整。
  显然,这种“野蛮”手段在海军中是绝对不能采用的,因为这将极大限度的降低战舰的生存能力,并且增加动力设备的维护难度。只是,陆战队根本就不在乎这么多,反正他们也没有想过用“武藏”号去执行海战任务。
  解决了动力设备之后,工程师开始考虑武备问题。
  首先就是主炮,这个问题也被轻易的解决掉了。采用的仍然是“皇帝”级的400毫米舰炮,只是炮塔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简化,并且拆除了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设备,将其装甲厚度削减了三分之二,只确保正面装甲能够抵挡陆军重炮的轰击就行了。
  另外,为了适应“武藏”号的舰体,与炮塔配套的弹药舱也进行了修改,减少了一些关系到战舰生存能力的关键设备,同时调整了部署方式。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能够让400毫米舰炮装进“武藏”号的舰体之外,还要尽量扩大弹药舱的容积,以容纳更多的炮弹。
  其次就是副炮的配制问题。
  陆战队没有采用日本海军的155毫米舰炮,而是直接采用了帝国海军原本为另外二艘重巡洋舰制造的200毫米舰炮。另外,陆战队还选择了其炮兵装备的175毫米火炮。如此一来,“武藏”号将拥有二种口径的副炮。
  选择175毫米火炮的直接原因是:陆战队有大量库存的175毫米炮弹。
  随后,陆战队提出了拆除“武藏”号装甲的要求。
  作为火力支援舰,装甲的意义确实不大,毕竟轮到火力支援舰上场的时候,敌人的炮兵基本上已经被舰队干掉了,火力支援舰受到的威胁并不大。
  工程师也立即满足了陆战队的这一要求,除了关键部位之外,拆除了“武藏”号上的所有装甲。如此一来,“武藏”号至少“瘦身”了上万吨。如此一来,其原本设计只有二十节的速度,在实测的时候达到了二十二节。
  当时,还有一项改进比较特殊,即在舰体内设置更多的弹药舱。
  当时,陆战队甚至提出,要让“武藏”号具有自我更换主炮炮管的能力。只是,这个要求有点过分,最终没有实现。另外,在使用减装药发射高爆弹的时候,400毫米舰炮身管的寿命在二千枚以上,即便陆战队能够得到的基本上都是已经在海战中打废了的炮管,也能用其发射上千枚高爆弹,而不用担心炮管的烧蚀问题。而任何一场战斗中,“武藏”号都很难消耗掉九千枚400毫米炮弹,也就没有必要在前线更换炮管。
  另外,还有人提议将“武藏”号改为陆战队的旗舰。
  这一建议立即就被否决了,道理很简单:改进成火力支援舰之后,“武藏”号上储备了上万吨的弹药,谁会将司令部设在一座弹药库的上面?
  完成这一系列的改进之后,“武藏”号除了在外观上仍然保留了部分“大和”级战列舰的样子之外,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53000吨,满载排水量:63900吨;总长:263米,水线长度:256米,全宽:38.2米,吃水:9.8米;定员:1205人。
  锅炉:4台六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六十六年型蒸汽轮机,功率:7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2节,续航力:8500海里/14节。
  主炮:9门六十七年型400毫米/L50型舰炮(3×3),副炮:12门200毫米舰炮,48门175毫米火炮。
  “武藏”号完成改进之后,陆战队就将其命名为“友谊”号火力支援舰。
  严格的说,“友谊”号不是战舰,在帝国海军的战舰花名册中,将“友谊”号归在了“作战支援类舰艇”的范围之内,而不是“战斗类舰艇”。
  当然,“友谊”号的实际战斗力是不容小看的。
  可以说,当时“友谊”号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专用火力支援舰。其多达69门的重型舰炮(火炮),外加总共一万三千吨的载弹量,在任何一个登陆战场上,“友谊”号的出现都往往意味着帝国陆战队将获得胜利。
  另外,从影响上来看,“友谊”号拉开了陆战队单独建造火力支援舰的序幕。
  在“友谊”号进行建造的时候,陆战队就想到以其为核心,组建火力支援舰队的想法,并且随之启动了相关的工作。
  随后,在“友谊”号的率领下,帝国海军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队成为了战场上必不可少的一支部队。
  表面上,火力支援舰队的出现削弱了帝国海军的影响力,实际上,火力支援舰队最终解放了帝国海军舰队的手脚,让其能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海作战,而不是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
  可以说,“友谊”号的出现,既有偶然因素,也是必然结果。
  如果“武藏”号没有被陆战队缴获,随着战争后期的登陆战役越来越多,陆战队也会想方设法的建造其他的火力支援舰。
  “友谊”号的出现,开创了一种新的战舰,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多面杀手——省会级轻巡洋舰
  沈阳号,长春号,哈尔滨号,海参崴号,北冰港号,鹏城号,极东号,冰湾号。
  绥城号,北海号,柏杨号,湾河号,石家庄号,呼和浩特号,乌兰巴托号,乌鲁木齐号,兰州号,西宁号,西安号,太原号,济南号,郑州号,合肥号,武汉号,成都号,拉萨号,昆明号,贵阳号,南宁号,广州号,南昌号,长沙号,福州号,杭州号,海口号,台北号。
  ……
  按照《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省会级巡洋舰因为装备的是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的主炮,所以仍然被定义为轻巡洋舰。实际上,从排水量、防护能力、续航力等各方面来看,省会级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轻巡洋舰,成为了帝国海军多用途巡洋舰的鼻祖,也成为了巡洋舰大型化的始作俑者。
  战争爆发之前,出于成本考虑,帝国海军首先建造了吨位较小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
  当时,帝国海军就意识到,即便松花江级能够执行大部分由轻巡洋舰执行的任务,可是过低的排水量限制了执行其他任务的能力,同时还降低了防护能力与适航性能。这些,都会对松花江级的作战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可以说,帝国海军的顾虑是非常有道理的。
  战争中,松花江级在伴随舰队作战时,确实能够有效的对付敌人的驱逐舰与轻巡洋舰,却难以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相反,排水量大得多的汉江级与扬子江级在实战中甚至能够对抗敌人的重巡洋舰。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战争爆发前,帝国海军就提出了建造一种新式轻巡洋舰的要求。
  该计划随同“皇帝”级战列舰,“海龙”级大型巡洋舰一起被提交给了内阁政府,并且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因为战争迫在眉睫,所以帝国内阁政府对新式轻巡洋舰的价格管理放得更宽了一些,让帝国海军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建造吨位足够大的轻巡洋舰。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允许轻巡洋舰的设计排水量超过一万吨。
  换句话说,重点不再是限制排水量,而是提高性能,特别是防护、生存、续航与适航性能,并且要求在设计的时候就留下改进的空间,为今后增添各种新式设备留下地方,并且要求战舰上的发电机功率能够为今后安装的雷达,长波电台等电子设备提供足够的电能。当时,帝国海军甚至参考了汉江级的设计,要求具有改装为重巡洋舰的潜力。只是,这个要求很快就被海军自己否决了。
  最终拔得头筹的仍然是帝国在建造巡洋舰方面最具实力的崇明造船厂。
  当时,崇明造船厂非常清楚海军需要什么样的战舰,可是其理解却有点过头了。
  在其第一轮投标中,拿出的设计方案不像轻巡洋舰,更像是后来的大型巡洋舰。其设计性能自然不用多说,强大到让海军都有点意外。可同样的,其价格也不用怀疑,肯定昂贵到让海军无法接受。
  说白了,在帝国海军的观念中,轻巡洋舰就是轻巡洋舰,而轻巡洋舰绝不应该是一种昂贵的战舰,应该是买得起,用得起,损失得起的普通战舰,是海军在战争期间能够大规模采购,能够大幅度提高海军作战能力的战舰。
  只是,当时其他几家造船厂的设计方案仍然沿着海军原来的思路在走,性能差得更远。
  第一轮招标之后,帝国海军给了崇明造船厂一份价值一百五十万金元的再设计合同。按照合同规定,崇明造船厂如果能够在半年之内重新提交,并且得到海军采纳的设计方案,这一百五十万金元就是给造船厂的奖金。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海军将采用其他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并且在今后的建造中从建造费用内扣除这一百五十万金元。
  六十九年(37年)五月,在合同最后期限前一天,崇明造船厂提交了第二份设计方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