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578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在建造了两艘“威慑”级重巡洋舰之后,八年间没有开工建造一艘重巡洋舰!
  实际上,这也与帝国海军对重巡洋舰的认识有关。
  当时,最热衷建造重巡洋舰的是日本,甚至可以说,日本是唯一一个把重巡洋舰放到主力舰高度上的国家。
  相反,很多老牌海军强国,以及一流海军强国都不太重视重巡洋舰。
  说白了,重巡洋舰是极端重视火力,轻视防护的产物。按照《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限制,在排水量相同的情况下,重巡洋舰的武备重量明显超过了轻巡洋舰,如果想与轻巡洋舰保有同等的速度,其防护必然比轻巡洋舰差。
  即便不考虑大口径火炮的价格因素,在同等防护与速度的要求之下,轻巡洋舰明显比重巡洋舰便宜得多。
  也就是说,如果重巡洋舰的装甲连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穿甲弹都防御不了,那么需要为重巡洋舰安装八英寸(二百毫米)的重炮吗?换句话说,就是有没有必要建造这种只有火力,没有防护的战舰?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结果来看,很多情况下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舰炮都能满足除主力舰的重炮才能完成的任务之外的所有战术任务。也就是说,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的舰炮已经足够用了。
  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帝国海军认为没有必要建造重巡洋舰。
  另外,从维护帝国海外领地的角度出发,轻巡洋舰不但具有足够的威慑力,而且造价便宜,能够大批量生产。而当时,帝国海军需要的是数量众多的巡洋舰,而不是火力强大,但是异常昂贵的巡洋舰。
  毫无疑问,重巡洋舰在帝国海军没有“市场”。
  只是,在新的战争威胁之下,特别是在日本的威胁之下,帝国海军也不甘落后。没有建造,不等于没有做相关的研究与设计。
  实际上,早在建造“威慑”级重巡洋舰的时候,崇明造船厂就在设计新的重巡洋舰。
  当时,崇明造船厂也是唯一一家有能力单独设计重巡洋舰的造船厂。
  一是崇明造船厂与江南造船厂同出一脉,且很多工程师都是从江南造船厂聘用的。另外就是崇明造船厂借助建造“威慑”级重巡洋舰,以及帮助海军改造一战时期建造的巡洋舰获得了足够的订单,资金比较雄厚。相反,另外几家有能力建造巡洋舰的造船厂都因为资金短缺,不得不在海军“冬眠期”的时候大量裁减人员,从而使其难以自筹资金,进行相关的前期研究与前期设计。
  六十一年(29年)年底,随着萧鼎昆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出台,海军的苦日子到头了。
  当时,日本已经有三级重巡洋舰,而帝国海军的两艘“威慑”级重巡洋舰不但性能落后,而且数量也远远落后于日本。因此,当年年底,海军就下达了正式招标书,要求各大造船厂在次年上半年之前拿出投标方案。
  结果很明显,参与竞标的四家造船厂中,崇明造船厂的设计最符合海军的要求。
  可以说,崇明造船厂这十年的“苦修”并没有白费。
  在其设计中,不但强调了火力,还利用十年间新出现的技术,在保持速度的情况下优化了防护。更重要的是,崇明造船厂的设计很有针对性。说白了,针对的就是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
  全部采用炮塔的二百毫米重炮,倾斜设置的主装甲带,水下防雷隔舱等等。
  最重要的是,六十二年(30年)年底,崇明造船厂就完成了所有设计,随即,海军首先采购了四艘,并且将其命名为“决心”级,次年又采购了四艘。
  按照海军的一惯标准,竞标失败的三家造船厂也参与了新式重巡洋舰的建造。
  六十四年(32年)年底,随着“决心”号服役,帝国海军告别了“没有重巡洋舰”的历史(在很多国家,“威慑”级被定义为装甲巡洋舰,而不是重巡洋舰)。
  建成服役时,其主要性能指标:
  标准排水量:9750吨,满载排水量:11985吨;总长:185.5米,型宽:18.9米,吃水:6.4米;定员:668人。
  锅炉:8台五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六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2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4.5节,续航力:12000海里/14节。
  主炮:9门六十一年型200毫米/L55型舰炮(3×3),副炮:12门六十一年型130毫米/L47型舰炮(6×2),鱼雷:2具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10-130毫米,装甲隔舱:50毫米,甲板:50-80毫米,炮塔:20-150毫米,炮座:130毫米,司令塔:90-150毫米。
  从各项性能来看,“决心”级绝对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重巡洋舰。
  当该舰服役后,受到最大震撼的就是日本海军。帝国海军十年不建造新的重巡洋舰,建造出来的重巡洋舰全面压倒了日本海军的三级重巡洋舰,而且采购了八艘!
  “决心”级的很多设计都成为了“标准”。
  比如其三座三联装主炮的火力配制方式,不但被帝国海军的巡洋舰(全是轻巡洋舰)所效仿,还被美国海军的巡洋舰(重巡洋舰与轻巡洋舰)所效仿。虽然这种火力配制方式比日本的重巡洋舰少一门到三门主炮,但是其防御更为集中,对提高防护能力的帮助非常明显。另外,九门主炮足以应付任何程度的战术要求。
  当然,“决心”级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其水下防护能力仍然有所欠缺。
  最重要的是,“决心”级是帝国海军重巡洋舰的主力。
  战争爆发前,帝国海军一度准备对其进行大规模改进,可是随着战争爆发,改进工作一直拖延。随着数艘“决心”级在海战中战沉,帝国海军认识到了该级重巡洋舰存在的严重缺陷,因此在战争期间,对剩下的几艘陆续做了大规模的改进。
  改进之后:
  标准排水量:11870吨,满载排水量:14280吨;总长:185.5米,型宽:78.9米,吃水:6.8米;定员:788人。
  锅炉:8台五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68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速度:33节,续航力:11000海里/14节。
  主炮:9门七十二年型200毫米/L55型舰炮,副炮:6门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2×3),速射炮:12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6×2)。
  主装甲带:110-130+30毫米,装甲隔舱:50毫米,甲板:50-80+70毫米,炮塔:50-150毫米,炮座:150毫米,司令塔:110-150毫米。
  改进主要集中在动力,火力与防护上面。
  换用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之后,战舰的八台锅炉可以满功率输出,从而使最大功率提高了43000马力。只是排水量剧增数千吨,加上对舰体水下部位做了改动,所以速度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1.5节。
  武备方面,为了使用七十一年型200毫米穿甲弹,全部换用了新的主炮。拆除了两座鱼雷发射管以及鱼雷弹舱之后,新增了两座三联装150毫米副炮炮塔,只是其配制方式一直饱受诟病。之前的130毫米舰炮全都更换为速射炮,提高了火力密度。当然,最大的变化是拆掉了好看不好用的鱼雷发射器。
  防护方面的改动最大,首先是采用了双层舰体,大幅度的提高了水下防御能力。另外在主要部位处增加了一层装甲,并且提高了水平装甲的厚度,如此一来,其抗远距离打击的能力提高了不少。当时,日本海军准备的九一式八英寸穿甲弹很难在一万五千米之外打穿“决心”级的水平装甲。
  当然,不管怎么改进,“决心”级仍然是重巡洋舰。
  战争初期,“决心”级一直伴随主力舰作战,并且力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式战列舰服役,“决心”级也逐渐转移到了其他战场,其在战争中执行得最多的任务就是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其200毫米重炮足以对付百分之九十五的地面目标。
  当然,重巡洋舰的防护缺陷在“决心”级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几乎所有战沉的“决心”级重巡洋舰都与其糟糕的防护能力有直接关系。
  只是相对于日本海军,帝国海军一直没有将“决心”级当作“次级主力舰”使用,因此“决心”级的命运与日本海军的五级重巡洋舰截然不同。
  另外,“决心”级的缺陷也最终促使帝国海军采用大型巡洋舰来执行重巡洋舰的任务。
帝国重巡——安海级重巡洋舰
  安海号,安洋号。
  ……
  如果说决心级是帝国海军花费十年心血打造出来的具有世界级水平的重巡洋舰,那么安海级就是帝国海军在重巡洋舰领域的巅峰之作,也可以算得上是关门之作。
  决心级的强大性能让日本海军震惊不已(这是日本海军建造利根级重巡洋舰的关键因素),可在帝国海军眼里,决心级却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问题。
  说白了,关键仍然是其防护性能。
  按照帝国海军的观点,如果连自身主炮发射的穿甲弹都难以应付,重巡洋舰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当时,在条约的限制,以及技术的限制之下,很难在一万吨的战舰上同时安装200毫米重炮,又使其具备能够防御200毫米穿甲弹的能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办不到。
  至少,崇明造船厂的工程师就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争取在防护与火力上取得平衡,使重巡洋舰成为真正的“次级主力舰”。
  正好,当时帝国海军还有足以建造两艘重巡洋舰的吨位配额。
  在崇明造船厂出一半的设计经费的情况下,帝国海军采纳了崇明造船厂的“建议”,即放弃采购两艘决心级重巡洋舰,用这两艘的配额来建造一级新的重巡洋舰。另外,帝国海军还承诺,条约失效之后,如果有足够的经费,将向崇明造船厂单独订购两艘该级重巡洋舰,以弥补造船厂在设计方面的支出。
  当然,前提条件是,崇明造船厂设计的重巡洋舰能够成为真正的“次级主力舰”。
  可以说,崇明造船厂的工程师面临着战舰设计史上最大的挑战。
  要在一万吨的舰体内装上200毫米重炮,还得使其装甲能够抵御200毫米穿甲弹。恐怕除了崇明造船厂的工程师敢于尝试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船舶工程师认为能够设计出这样的战舰。
  说白了,主要问题就是火力、防护与速度三项性能之间的平衡。
  设计任何战舰都得首先从动力装置入手,只有确定了动力装置,才能确定战舰的排水量,火炮配制与装甲配制。
  崇明造船厂首先选择了当时还在研制的七十年型燃油锅炉与七十一年型蒸汽轮机。
  这套动力装置是为帝国海军的新式战列舰研制的,其性能比皇帝级战列舰采用的六十五年型锅炉,以及六十六年型蒸汽轮机还要先进!
  八台锅炉与四台蒸汽轮机就能输出161000马力的功率,而且体积比皇帝级的动力系统减少了三分之一,重量减轻了五分之一。
  确定了动力系统之后,工程师采用了原本计划用来改进决心级的双层舰体。
  这是提高水下防护能力的关键,前提是必须得采用体积更小的动力设备,不然很难在有限的舰体上采用这种结构!
  随后就是综合考虑火力与防护能力。
  如果继续采用三联装炮塔,将难以提高炮塔的装甲厚度,因此工程师选择了双联装炮塔。为了不大幅度降低火力,就至少得采用四座炮塔,也就是八门主炮。而通过实际测试,八门主炮的火力密度不比九门主炮差多少,也足以应付任何程度的海战需要。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防护,就必须缩小重点防护区间,因此工程师只能尽量压缩上层建筑,比如取消了双舰桥,采用单舰桥,另外将原本分散配制的两根烟囱集中到一起,并且采用向后弯曲的烟道以避免排烟对舰桥产生影响。
  没有多大意义的鱼雷发射管被取消,副炮也布置得相当紧凑。
  当然,这些设计最终仍然难以使战舰的速度超过33节(海军对巡洋舰的最低速度要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