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78

  为了保证足够的生存能力,动力系统必须分散布置,并且都得到良好的保护。另外,战列巡洋舰为了达到较高的速度,本来就安装了大量的动力设备。这样一来,果敢号动力设备占用的舰内空间达到了南海级的四倍,其安装的锅炉更是达到了二十四台!
  如此一来,果敢号的造价自然降不下来(动力设备的价格在战舰总成本中占的比重非常高)。也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原本订购六艘,结果仅仅只拿到了建造一艘的经费。后来,还是想方设法从其他战舰的建造项目中获得了一笔经费,才完成了果敢号的建造工作。
  后来,随着快速战列舰出现,战列巡洋舰再也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也就是说,果敢号成为了帝国海军战列巡洋舰的“绝唱”。
  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在条件极端艰难的情况,果敢号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了,整个工期持续了十八个月。建成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32500吨,满载排水量:35700吨。总长:244米,型宽:28米,吃水:9.5米;定员:1450人。
  锅炉:24台四十七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五十年型(乙型)蒸汽轮机,功率:147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速度:33节,续航力:10000海里/12节。
  主炮:6门五十年型400毫米/L45型舰炮(3×2),副炮:8门五十年型150毫米/L47型舰炮(4×2),速射炮:12门五十年型100毫米/L50型舰炮(6×2)。
  主装甲带:120-160毫米,装甲隔舱:80-100毫米,甲板:85毫米,炮塔:80-230毫米,炮座:160毫米,司令塔:160-230毫米。
  虽然果敢号的装甲防护能力比之前的战列巡洋舰有所提高,但是仍然难以对战舰提供有效的保护。大战之后,随着各国海军装备有八英寸(200毫米)口径主炮的重巡洋舰陆续服役,果敢号的防护能力甚至不足以应付重巡洋舰的威胁。
  在此情况下,五十八年(26年)的时候,帝国海军对果敢号进行了全面改进。
  改进重点就是增强装甲防护能力,比如将主装甲带的最大厚度提高到230毫米,将装甲隔舱的最大厚度提高到120毫米,增设一层55毫米的水平装甲,将炮塔正面装甲厚度提高到270毫米,炮座装甲提高到250毫米,司令塔装甲最大厚度提高到270毫米等等。
  如此一来,果敢号的标准排水量增加到了38200吨,最高速度降低到了30节。
  只是,其战列巡洋舰的固有缺陷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弥补,在战列舰面前,其防护仍然显得非常薄弱。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的话,果敢号的改进是相当成功的。
  比如,日本的四艘金刚级也是战列巡洋舰,虽然后来被“升格”为快速战列舰,但是其防护水平还比不上果敢号战列巡洋舰,而且其火力也比果敢号差了一大截,改进后的速度更是比果敢号慢了许多。
  另外,英国海军引以为傲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除了主装甲带,炮塔,司令塔与炮座的装甲厚度超过了果敢号之外,其他防护方面都不如果敢号,特别是其水平装甲,更是远远不如果敢号。
  因此,果敢号的改进工作还是比较成功的。至少,作为一艘战列巡洋舰,果敢号将防护能力提高到了极限。
  也正是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果敢号作为帝国海军的主力舰,最先投入了战争。在整个大战的前期,果敢号也是帝国海军最为活跃,也最为强大的主力舰之一,并且为帝国海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是,战列巡洋舰的先天缺陷成为了果敢号的致命伤。
  随着越来越多的快速战列舰加入各国海军服役,果敢号在战场上也显得越来越老迈,最终仍然难以逃出战列巡洋舰的宿命!
开山之作——威慑级重巡洋舰
  威慑号,震慑号。
  ……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中不但对主力舰做出了极为严格的限制,也对巡洋舰进行了分类,并且加以限制。按照该条约,巡洋舰分成了重巡洋舰(CA)与轻巡洋舰(CL),其最大标准排水量都为一万吨,差别主要体现在火力上。
  重巡洋舰的主炮口径不得超过八英寸(二百毫米),轻巡洋舰的主炮火力不得超过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海军损失了大量的装甲巡洋舰(相当于欧洲的防护巡洋舰),继续补充一种新的装甲巡洋舰。随着《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生效,加上新技术的诞生,帝国海军放弃了建造装甲巡洋舰的计划,转为建造重巡洋舰。
  其实,早在条约签署之前,帝国海军已下达了新巡洋舰的设计招标书。
  当时,帝国海军针对装甲巡洋舰在战争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重新提出了性能要求。
  显然,要达到海军的标准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装甲巡洋舰的速度很难使其在护航作战中对付敌人的袭击舰(一般都是轻巡洋舰,或者侦察巡洋舰),如果护航兵力不足,装甲巡洋舰所能发挥的作用往往都非常有限。
  另外,装甲巡洋舰在战争中暴露出了水下防护不足的严重问题。大战期间战沉的装甲巡洋舰中,至少有四成是被敌人的鱼雷击沉的。
  装甲巡洋舰的火力也存在着缺陷,比如面对战列巡洋舰的时候没有任何还手的能力,面对敌人的驱逐舰时又没有足够的火力密度。其不上不下的火力使其在战斗中很难成为敌巡洋舰的克星。
  因此,海军要求对这三个方面都做出改进。
  毫无疑问,如果真的按照海军的要求来设计新的巡洋舰,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新巡洋舰的排水量至少在两万吨以上,成为了“小型战列巡洋舰”。
  以战后的情况,即便没有条约的限制,帝国海军也没有足够的经费采购这种战舰。
  帝国海军不得不降低战术性能要求,并且对排水量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实际上就是限制造价)。如此一来,新巡洋舰的设计又回到了老路上来,要么要速度,要么要装甲,很难两者兼顾。
  可以说,海军在这个时候转了一个圈,回到了原点。
  五十三年,海军按照新的战术要求,重新发出了设计招标。
  当时,包括崇明造船厂在内的数家造船厂参与竞标,并且都提出了各自比较完善的设计方案。后来随着条约生效,帝国海军对新巡洋舰的设计与性能指标一改再改,比如其排水量从最初的五千吨一路增加到了七千五百吨,最后超过了八千吨。
  直到五十四年(22年),在证实日本即将开工建造一级重巡洋舰(古鹰级)之后,帝国海军才决定暂时放弃一些不太成熟的技术,先开工建造一级重巡洋舰。
  从这就能看出,帝国海军的第一级重巡洋舰有很大的实验性质。
  五月初,设计确定之后,帝国海军首先向崇明造船厂与威海造船厂各订购了一艘,并且分别取名“威慑”与“震慑”。原本计划在六月份下达另外四艘订单,结果情报证实,日本的重巡洋舰性能远远超过了“威慑”级,帝国海军直接取消了后四艘的订单,并且加大了下一级重巡洋舰的研制投入。
  “威慑”级重巡洋舰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严重低估了战后的技术革新。
  当时,“威慑”级的主炮竟然有两种不同的倍径,而且除了首尾各一座双联装炮塔之外,另外八门主炮都安装在侧舷的炮位里面。
  显然,这是装甲巡洋舰遗留下来的产物。
  两种不同倍径的主炮不但使火力大打折扣(主要是主炮发射的弹道不一样,难以进行齐射),另外还加大了后勤保障的负担。
  更致命的是,采用炮位主炮的设计明显落后于时代。另外,这种设计也很难在后期大改中得到改变,毕竟大规模改进不会对舰体结构做出重大调整,另外舰长有限,也难以将所有主炮全都装入炮塔之内。
  相对与当时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威慑”级确实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可想而知,帝国海军绝不会花钱采购这样的战舰,即便是已经开工建造的两艘,也仅仅只是将起建成,因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这两艘重巡洋舰都没有进行中期改进,仍然保持其原有的模样。
  可以说,这种情况在帝国海军很少出现。
  除了那些服役不到十年的战舰之外,帝国海军几乎每一艘战舰在服役寿命中期都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进,以提高其作战效能。
  从这也能看出“威慑”级重巡洋舰的尴尬地位。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8100吨,满载排水量:9250吨;总长:166米,型宽:16.4米,吃水:5.6米;定员:618人。
  锅炉:12台五十一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五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96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4节,续航力:11000海里/12节。
  主炮:4门五十一年型200毫米/L50型舰炮(2×2)、8门五十一年型200毫米/L45型舰炮,副炮:6门五十年型130毫米/L40型舰炮。鱼雷:2具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管(备雷二十条)。
  主装甲带:50-110毫米,甲板:30-50毫米,炮塔20-110毫米,炮座:50毫米,炮位:110毫米,司令塔:50-110毫米。
  可以说,“威慑”级重巡洋舰是帝国海军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从其武备上看,“威慑”级仍然保留了太多装甲巡洋舰的痕迹,几乎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地方。
  另外,“威慑”级的防护设计也遭到了很多诟病。
  按照当时的标准,“威慑”级的装甲只能应付万米外射来的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炮弹,对八英寸(二百毫米)炮弹几乎没有防御能力。
  另外,“威慑”级重巡洋舰的舵面效率低下,其机动性能非常糟糕。
  这些毛病最终决定了其命运,不但仅仅建造了两艘,而且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后来“威慑”号甚至退出了一线部队,该为火炮训练舰。
  也正是如此,“威慑”号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为了大战期间,帝国海军为数不多的几艘“元老级战舰”之一。
厚积薄发——决心级重巡洋舰
  决心号,决意号,决胜号,决算号,决断号,决定号,决然号,决战号。
  ……
  战后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萧鼎昆上台后推行的经济复苏计划,帝国海军进入了“冬眠期”。在五十二年(20年)到六十一年(29年)的这十年间,帝国海军的军费平均每年递减约百分之八,六十一年的军费还不到五十一年的四成!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必须优先保证重要战舰的建造工作。
  结果,大批原本计划陆续退役的老式巡洋舰继续在海军服役,海军的主要经费投入到了战列舰的设计与建造之中。
  当然,这并不是说帝国海军并不重视巡洋舰。
  相对而言,帝国海军比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都更加需要巡洋舰。战列舰只是确保海军优势的主力舰,要想维持帝国庞大的海外利益,特别是环印度洋地区的海外领地,帝国海军需要的是巡洋舰,而不是战列舰。
  问题是,当时帝国海军连保证战列舰的经费都很紧缺。
  不说别的,大部分战列舰的改进计划由六十一年之前延迟到了六十一年之后,其中就包括了四艘南海级战列舰。另外,新式战列舰的设计工作也是断断续续的进行着,很多时候造船厂不得不自掏腰包完成前期设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