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78


君临天下——皇帝级战列舰
  太祖号,太宗号,仁宗号,宣宗号。
  ……
  对世界各国海军来说,《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带来的十五年“海军假日”并不是坏事。如果没有这十五年的休养生息,没有这十五年的技术准备,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拥有建造快速战列舰的能力。
  可以说,动力设备的突破性进步是催生快速战列舰的决定因素。
  动力设备就好比是战舰的心脏,如果没有一颗强壮的心脏,任何战舰都跑不快,也强不了。
  战列巡洋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盛行,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战列舰受到动力设备的性能限制,很难兼顾火力、防护与速度这三项主要性能,只能对其进行折中处理。而为了提高战舰的战斗力,增强战舰的生存力,战列舰往往会牺牲速度,把需要速度的任务交给巡洋舰或者战列巡洋舰去完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海战证明,战列巡洋舰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应用,从而损失惨重。
  也正是如此,一战之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建造战列巡洋舰的计划。说白了,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需要的都是能够浮在海面上的主力舰,而不是仅仅炮得快,却挨不起炮弹的主力舰。
  大战之后,各国经济都陷入了衰退之中,加上条约的限制,所以各国海军都不能大规模的建造战列舰。只是,条约并没有限制对相关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如此一来,世界各国都加强在了新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
  所有的技术中,动力技术最为关键,也最受重视。
  拿帝国海军来说,从五十四年(22年)到六十八年(36年),受到条约限制的十五年间,每年都会将军费的百分之十五投入重点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研制之中,其中又有近三成用于动力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研制。
  美国、英国、日本等海军强国在相关投入方面也都达到了这一水平。
  也正是如此,十五年间,动力系统的性能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
  比如,美国海军用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上的巴布柯克-威尔考克斯型燃油锅炉的单位重量热效率是科罗拉多级战列舰采用的燃油锅炉的六倍,而其采用的蒸汽轮机的功率密度也是后者的三倍多!
  也就是说,如果动力设备的重量相同,并且合理配制的话,输出功率能提高四倍左右!
  如果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能安装新的动力设备,其速度也能达到快速战列舰的标准。当然,换装新动力设备要对战舰的舰体结构进行大范围调整,其改造费用不会比新建一艘战列舰少多少。大概,也只有日本那样的国家才会不计代价的如此改进战舰吧。
  正是随着新式动力设备的出现,建造快速战列舰的设想才成为了可能。
  当时,在这方面帝国肯定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可以说,帝国在动力设备方面至少领先美国三年,领先英国五年,领先日本八年!
  后来,皇帝级战列舰只用8台锅炉就产生了14万轴马力的输出功率,美国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用8台锅炉产生了121000轴马力的输出功率,英国的前卫级(比北卡罗来纳级晚几年开工建造)用8台锅炉产生了13万轴马力的输出功率,日本的大和级更是用12台锅炉才产生了15万轴马力的输出功率。
  最重要的是,帝国海军在六十六年(34年)的时候就可以拿到这些动力设备了。美国与英国海军直到六十九年(37年)才拿到了类似的动力设备,日本海军则要等到七十一年(39年)才能得到为大和级研制的新式动力设备。
  这一点,对重新展开的海军军备竞赛,以及即将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换句话说,帝国海军可以在六十六年开工建造快速战列舰,美国与英国海军则要拖到六十九年才能开工建造快速战列舰,日本海军即便先建造舰体的其他部位,其快速战列舰的服役时间也要比帝国晚两年以上!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帝国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在新一轮军备竞赛中占了先机。
  也正是如此,皇帝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在六十七年底就确定了下来,到六十八年,四艘战舰都陆续开工了。
  当然,除了先进的动力设备之外,皇帝级的其他各种设备也都领先与对手。
  比如,专门为其开发的400毫米主炮在六十七年年底定型,并且在六十八年初就开始批量生产,正好赶上了皇帝级的建造进度。
  与之前的两型400毫米主炮最大的区别是,六十七年型主炮再次改进了膛线的设计与缠距,使其能够发射正在研制中的重型穿甲弹。这一点极为关键,因为重型穿甲弹将成为未来海战中威力最大的穿甲弹,最初使用的轻型穿甲弹(并非标准型穿甲弹)将被陆续淘汰。从此,舰队炮战进入了远距离作战时代。
  为皇帝级研制的新式副炮也在六十七年投入生产。
  海军重点研制的雷达也在六十八年定型,并且在六十九年的时候批量生产。
  制造战列舰装甲钢板的特种钢材在六十五年的时候就研制成功。至今,该钢材的成分,以及生产加工工艺仍然是帝国的绝密资料。后来的实战证明,该钢材的强度超过了美国海军快速战列舰装甲钢一成以上,超过了日本大和级战列舰装甲钢至少两成!
  也就是说,在装甲厚度相等的情况下,皇帝级的防护能力比美国海军同等战舰高10%,比日本大和级高20%。
  千万别小看这点差距,这足以影响到海战的胜负。
  实际上,也正是装甲钢的性能不过关,日本才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高大和级战列舰的装甲厚度,结果导致排水量严重超标,不得不反过来增加动力设备的数量,最终在六万五千吨的标准排水量之下,竟然仅仅装了9门18英寸主炮!如果让帝国海军按照同样的排水量建造战列舰的话,至少会采用12门同口径主炮,或者是将战列舰的速度提高到33节以上,或者是将战列舰的防护能力提高到任何敌舰都对付不了的地步。
  当然,以当时的技术情况,建造六万五千吨的战列舰,纯粹是自找苦吃。
  从上面也能看出,帝国海军几乎是在所有关键技术与关键设备都已到位的情况下才开展了皇帝级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也正是如此,皇帝级的建造工作相当顺利。“太祖”号与“太宗”号仅用了31个月,“仁宗”号用了33个月,“宣宗”号用了36个月。相对于当时其他国家的快速战列舰来说,这绝对是“奇迹”般的速度。
  比如,美国海军的二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分别用了42个月与35个月,在战争爆发后,其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都分别用了33个月,31个月,34个月与31个月。英国海军的五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则分别用了47个月,52个月,54个月,59个月与62个月。
  当然,皇帝级的设计也不是没有缺陷。
  因为其初始设计开始于条约期间,当时还没有签订《伦敦海军条约》,所以帝国的工程师只是在35000吨的基础上适当的放宽了排水量,而不是按照45000吨的标准进行设计的。后来在开工建造时,如果大规模改变设计规划,向45000吨的排水量靠拢的话,必然会花费极为宝贵的时间,结果海军等不了那么多时间,在让造船厂对设计做适当修改之后,就下达了订单。
  如此一来,皇帝级实际上没有达到“新条约”规定的最大标准排水量,其性能也没有提高到极限。
  实际上,这一情况几乎在所有签订了《伦敦海军条约》的国家都存在。
  比如英国的乔治五世级的设计排水量只有35000吨,实际标准排水量也不到37000吨,而美国海军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设计排水量也是35000吨,实际标准排水量只有37500吨,都远远没有达到“新条约”规定的45000吨。
  后来随着战争爆发,几个海军强国的第二级快速战列舰的设计也深受排水量的影响。
  比如,美国海军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只有38000吨,仅仅比北卡罗来纳级提高了500吨。
  实际上,这也证明皇帝级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只不过,在战争期间,建造新战舰比改造老战舰更有意义,因此不管是美国,还是帝国,都没有对第一级快速战列舰做大规模的改进,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第二级,第三级,乃至第四级快速战列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之上。
  也许,这就是皇帝级战列舰的最大遗憾吧!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37000吨,满载排水量:41500吨,最大排水量:44000吨;总长:221米,型宽:33米,吃水:9.8米;定员:1850人。
  锅炉:8台六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六十六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40000轴马力,推进泸洲4浆;航速:30节,续航力:15500海里/14节。
  主炮:9门六十七年型400毫米/L50型舰炮(3×3),副炮:16门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8×2),速射炮:12门五十年型100毫米/L50型舰炮(6×2)。
  主装甲带:300-330毫米,装甲甲板:130-150毫米,露天甲板:40毫米,防弹片甲板:20毫米,炮塔:200-400毫米,炮座:330-400毫米,司令塔:330-400毫米。
  如果仅仅从尺寸数据看,皇帝级的装甲比长江级薄,实际上防护能力却提高了不少。
  首先,皇帝级的主装甲带采用了倾角设计,这相当于变相提高了装甲厚度。其次皇帝级更加重视水平装甲防护,这在远战中非常关键。另外,皇帝级采用的装甲钢比长江级好得多,其实际防弹能力提高了至少一成。
  当然,限制皇帝级装甲厚度的关键因素还是其有限的排水量。
  这一点,要到第三级快速战列舰的时候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另外,动力系统方面的进一步提高,也会为后面的快速战列舰提供更多的装甲份额,从而提高防护。
  当然,从实战表现来看,皇帝级的性能在第一代快速战列舰中绝对算得上是翘楚。而且实战也证明,皇帝级的装甲防护能力足以抵挡所有“老式”战列舰主炮发射的穿甲弹,而且对付美国海军十六英寸标准穿甲弹也不是很费力。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皇帝级的出现,将战列舰带入了“快速时代”。
舰队先锋——果敢号战列巡洋舰
  因为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列舰很难执行需要速度的任务,更难以在大洋上对付敌人的巡洋舰,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帝国海军就提出发展一种速度快,火力猛,能够轻易干掉敌人的巡洋舰,又不被敌人的战列舰追上的大型战舰。战列巡洋舰就此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列巡洋舰先扬后抑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而且让各国对发展战列巡洋舰的态度发生了几乎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实际上,问题并不在战列巡洋舰的身上,而是在舰队指挥官的身上。
  因为战列巡洋舰在设计的时候就不要求参加舰队决战,其任务就是对付敌人的巡洋舰,而不是敌人的战列舰,所以战列巡洋舰不应该投入舰队决战。相反,实战中,几乎任何一个舰队司令官都将战列巡洋舰当作主力舰看待,而且都将其用于舰队决战。显然,在战列舰的重炮面前,战列巡洋舰那点薄弱的装甲根本起不了任何防御效果,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疯狂造舰竞赛,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放松对主力舰的建造工作。战列巡洋舰作为主力舰,其建造工作自然受到了格外的重视。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海军前后工建造了六级战列巡洋舰,却只有一艘在战后保留了下来,这也足以说明帝国海军对待战列巡洋舰的态度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被保留下来的,正是最后建造的“果敢”号。
  果敢号在设计的时候,战列巡洋舰防御薄弱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而且得到了帝国海军的高度重视。当时,帝国海军甚至几次想将果敢号改建为战列舰,只是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仍然将其按照战列巡洋舰的标准完成了建造。
  只是,比起之前的五级战列巡洋舰,果敢号的防护性能提高了不少。
  当地,帝国海军就要求,果敢号的装甲至少能够挡住巡洋舰主炮的轰击。也就是说,在任何距离上都能承受155毫米穿甲弹的打击。另外,在遭到十四英寸穿甲弹打击之后,要保证不迅速沉没,并且有足够的动力撤离战场。
  如此一来,果敢号的设计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说白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即要果敢号保持战列巡洋舰的速度,又要扛住十四英寸穿甲弹的打击,确实有点难为船舶设计师。
  最终,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只能将南海级的一些设计应用到果敢号上,即隔舱化。
  这样,即便果敢号别十四英寸穿甲弹集中,导致舱室进水,也不至于迅速沉没。并且,即便有相邻两个舱室进水,其储备浮力也能保证其浮在海面上。如果动力系统没有受损的话,还能保持至少27节的速度,从而逃出敌人战列舰的打击范围(当时速度最快的战列舰也就只有25节)。
  当然,仅仅只有隔舱化设计是不行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