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1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578

  即便出身豪门,李玉民要想成为海军将领,而且成为舰队司令官,也必须具备优秀的个人素质。说白了,帝国海军从来就不缺乏豪门,“郑氏家族”,“王氏家族”,“马氏家族”,“陈氏家族”,“袁氏家族”,“李氏家族”等等海军豪门,每一代都会诞生几名,甚至十几名将领,其中不乏陈锦宽这样的海军元帅。
  相对与平民军官来说,豪门子弟只是起点更高,门槛更低而已,如果没有能力,还是会被淘汰掉。大概也正是如此,数百年来,海军豪门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平民将领建立起自己的家族基础,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豪门。
  比如,李玉民的“李氏家族”就由一百多年前,出任帝国海军元帅的李弘博,也就是李玉民的曾祖父创立的。后来,李弘博的五个儿子,全都成为了海军将领,其三儿子,也就是李玉民的祖父李显祖也出任过海军元帅,并且由此巩固了李家在海军的地位。在李玉民父辈这一代,李家先后出了八名海军将领。到李玉民这一代,李家已经有六名将军,其中李玉民的成就最为耀眼。
  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只要不出以外,李玉民很有可能成为陈锦宽的接班人。
  如此看来,绝不能说李玉民没有半点才能。相反,作为一名参加过上次世界大战,并且在“爪哇海战”中指挥巡洋舰编队立下重大战功,得到当时东洋舰队司令官高仁杰的器重,从此平步青云,李玉民的能力得到了绝大部分人的认同。大概,只有祖寿清那种“目中无人”的将领才会认为李玉民一文不值吧。
  当然,如果硬要给李玉民“定性”,他就是一名典型的“保守派”将领。
  自从海战进入火炮时代,“保守派”与“激进派”就成了海军最主要的两大战术思想派系,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守派”占了绝对优势,并且成为了海军的主导战术思想,创造了很多经典战例,也为帝国的海外扩张产生了重大影响。
  严格的说,“保守”与“激进”的主要区别在战役与战略层面上,而不在战术层面上。
  相对而言,不管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的将领,在指挥舰队作战时,都会在战术行动中争取掌握主动权。
  问题是,海军的战术与战役区别比较大,与战略的区别就更加明显了。
  比如,“存在的舰队”,这一“保守派”的经典战略思想就被海军奉行了数百年之久。其主要观点就是,在重点地区,一支存在的,而且能够活动,具有战斗力的舰队是保证帝国利益的决定性因素。
  按照这一思想,帝国海军扩建了各大舰队,并且在战役行动中尽量避免与敌人决战,尽量通过威慑、威胁、封锁等等手段打击敌人,最终迫使敌人投降。
  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上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帝国远征舰队在大西洋上的作战行动几乎就是按照这一思想进行的。最终的事实证明,随着技术进步,舰队战斗力的提升,海军持续作战能力的增强,“存在的舰队”不再适合新时代的海战。
  正是帝国海军首先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后来的“爪哇海战”中力克群雄,确保了帝国的根本利益。
  当然,一种战术的没落,并不代表整套战术思想的没落。
  按照绝大部分海军将领的观点,保存舰队实力,避免在舰队决战中过度消耗,是确保海军,确保帝国利益的关键因素。
  毫无疑问,李玉民一思想的代表者。
  同样的,东洋系军官几乎都是“保守派”的代表。这也与东洋系的豪门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说白了,几乎所有豪门都认为应该“守成”,而不是“扩张”。不管是从个人利益,家族利益,豪门集团利益,还是帝国利益出发,几乎所有东洋系军官都认为,应该以防御,以确保现有利益为主,而不是耗费宝贵的力量,进行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扩张。
  相反,南洋系军官则是“激进派”的代表。
  说白了,这也与平民将领自身有关。不管是从个人利益,还是从利益集团的利益,或者是从帝国利益出发,这些平民军官都希望建立更多的战功,获得更高的地位。如此一来,帝国必须推行扩张政策,海军也就得跟随帝国的扩张步伐对外用兵!
  如果追根溯源,“保守派”与“激进派”的斗争甚至可以追溯到帝国早期,旧贵族、大地主与新兴资本家、商人集团之间的经济、政治与军事斗争。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帝国海军的内部分歧与矛盾有多么的严重。
  回到海战上来。
  按照李玉民的推测,日本联合舰队也应该采取相对保守的战术。即从东北方向进入,先用侦察舰探明情况,然后用舰队决战的方式与主力战斗群分出高低。
  正是按照这一预先判断,李玉民才采取了现在的战术部署。
  问题是,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天,如果日本联合舰队按照他的预测赶来决战,早就应该有所发现了!
  难道,日本联合舰队采取了更激进的战术!?
  想到这,李玉民也不敢有丝毫大意。
  这次作战行动灌注了陈锦宽与卫延年的所有心血,也出动了海军几乎所有的力量,如果有所闪失,他根本承担不起责任。
  就算李玉民一直不太“喜欢”陈锦宽,更讨厌“狐假虎威”的卫延年,他也不敢有丝毫疏忽。要知道,首辅萧鼎昆非常重视这次作战行动,甚至将其定为快速击败日本的关键战役。如果谁在这时候“玩忽职守”,或者是没有尽到职责,得罪的就不是仅仅是陈锦宽,也不是卫延年,而是掌握着帝国最高权力的萧鼎昆!
  当然,用“得罪”来形容还太轻巧了。
  来到海图桌边,李玉民用标尺迅速测算了一下距离。
  多出的这一天多时间,足够让日本联合舰队机动到任何一个想要的位置上去。也就是说,此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东北方向上已经不能确保及时发现日本联合舰队了。
  问题是,主力战斗群内,只有巡洋舰以上级别的战舰配备了雷达。
  即使将所有巡洋舰都派出去,也不足以在辽阔的海面上拉出一条密不透风的警戒线。也就是说,要想监视所有方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此一来,必须得预先判断日本联合舰队可能出现的方向,然后重点部署侦察力量。
  日本联合舰队会从哪个方向杀出来呢?
  北面显然不大可能。浅水区,暗礁浅滩密布,而且陆战队占领圣阿古斯丁角之后,在那边设有观察哨。另外,如果从北面进入,联合舰队只能向西机动,到时候主力战斗群直接北上,就能将联合舰队堵在达沃湾里面。只要联合舰队司令官还有点头脑,并且足够的理智,就不会选择这个方向。
  东面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从东面进入,战斗早就打响了。
  西面是陆地,而且日本联合舰队是从东北方向杀来的,除非走苏里高海峡与保和海这条航线,绕过棉兰老岛,不然很难机动到西面去。走这条航线的话,需要多花三天左右的时间,如果联合舰队想在十五天之内完成任务,就不会浪费这宝贵的三天时间。
  剩下的,就只有南面了!
  这时,李玉民的目光也落到了海图上,南面广阔的海洋上。苏拉威西海,塔劳群岛,马鲁古海峡。如此广阔的海域,足够联合舰队完成战役机动,也足够联合舰队选择新的战场。
  问题是,绕到南面去之后,联合舰队势必要与主力战斗群死战。
  日本海军做好了与帝国海军决一死战的准备吗?
第六章
出奇制胜
  日本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战列舰。
  与李玉民一样,联合舰队司令官,祖寿清口中的“老小子”正在与一帮将领参谋商讨着作战计划的细节问题。
  实际上不久前“重新”晋升为大将的高野五十六并不“老”,也不是“小子”,今年才五十五岁,正是一名海军高级将领的黄金时期。当然,相对于周围的其他将领来说,高野五十六显得“成熟”得多。
  此时的高野已经与两个月前,指挥联合舰队在对马海峡“全歼”帝国北洋舰队时完全不一样了。“大东海战”的失利,让高野制订的一系列作战计划化为泡影。其实对任何人来说,眼看就要到手的胜利变成了失败,都不会高兴到哪里去。
  事后,高野并没有过分的“责备”小泽治三郎,而是替小泽承担了战败的责任。
  说白了,小泽治三郎已经尽全力挽救南遣舰队,而且将“雾岛”号战列舰带了回来,没有让南遣舰队全军覆没。战败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高野低估了帝国海军刚刚成立的快速战斗群,以及服役不久的三艘快速战列舰。
  正是如此,“大东海战”之后,高野一方面向天皇“请罪”,主动要求降一级军衔,一方面严令要求各造船厂加快几艘战列舰的维修工作,并且积极寻找新的决战机会。当然,在十二月,三艘在“对马海战”中负伤的主力舰修复之前,联合舰队没有出海作战的能力,只能龟缩在港口里面。
  “马赛海战”多多少少都有点出乎高野的预料。
  按照当时日本情报机构获得的各方面消息,大明帝国的首要任务是战胜日本,夺取西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做好与美国开战的准备,而不是在大西洋上与英法大打出手,开辟第二战线。
  从法国那边获得“马赛海战”的具体作战报告之后,高野更是有点难以置信。
  无论如何,大明帝国大西洋舰队在击败了法国地中海舰队之后,都没有理由继续纠缠下去。有点头脑的舰队司令官都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全身而退,保存舰队的实力,也同时确保直布罗陀要塞的安全。
  难道,素有“海上狐狸”的秦宝献不明白这个道理?
  高野压根不相信,更觉得这是一个“阴谋”,一个“圈套”。
  随后,大明帝国海军宣布调遣太平洋舰队快速战斗群驰援大西洋舰队,高野更加坚定了他的判断,认为这是个“圈套”。
  只是,当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海军将领都赞同高野的观点。
  比如南云忠一中将,高须四郎中将,近藤信竹中将,乃至小泽治三郎中将都认为,大明帝国为了攻占苏伊士运河,必须将英国大西洋舰队阻挡在地中海之外,也就必须加强大西洋上的力量,守住直布罗陀要塞。在此情况下,抽调太平洋舰队快速战斗群前往大西洋,是比较合理的战略决策。
  当时,南云忠一甚至建议,联合舰队立即出动,主动寻找决战机会!
  高野并没有轻易采取行动。
  首先,高野绝不是那种能够被“手下”轻易影响的司令官,如果南云忠一能够代替他做出决策,他就不是联合舰队司令官了。
  其次,三艘刚刚修好的战列舰还在恢复训练之中,其战备水平非常低,难以立即出动,更难以在海战中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最后,“目标”龟缩在那霸港,如果不出来的话,联合舰队没有决战的机会。
  情况很快出现了转变。
  十一月底,情报部门发现帝国海军舰队,乃至西太平洋上的几个主要陆战师都在进行战役前的动员与准备工作。
  根据这一情况,日本大本营海军部判断,大明帝国将在近期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
  随即,日本也进入了紧急状态,本土以及本土附近的各支部队都收到了紧急备战令,准备应付大明帝国的登陆作战行动。
  也就是说,日本方面认为大明帝国将在日本本土,或者本土附近地区登陆。
  这也完全符合之前的战略推断,即大明帝国的首要目的是击败日本,在没有办法与日本联合舰队决战的情况下,大明帝国很有可能选择发动登陆作战行动,迫使联合舰队出来决战,或者在地面上击败日本!
  此时,高野仍然按兵不动。
  情报中,只提到了三到五个陆战师在进行战前动员,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以在日本本土登陆,最多只能在外围岛屿打一场规模不算太大的登陆作战。从长远角度考虑,联合舰队没有必要为外围岛屿冒险。
  直到当月的最后一天,高野才看到了他所希望得到的机会。
  大明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主力战斗群离开了那霸,并且正在向南航行。
  显然,这支舰队是去支援登陆作战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