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1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578

  到此,这封只有五个数字的电文翻译完了。
  “需要重新制订作战计划吗?”白佑彬收起了电文与那三份文件。这些都不能立即销毁,而应该作为战役行动的档案保存下来。战役结束之后,这些文件不但是检查舰队有没有执行命令的依据,同时也是证明舰队有没有完成任务的证据。
  沉思了一阵,祖寿清说道:“去通知其他参谋,一个小时后在作战中心开会。另外,联系另外三艘战列舰的舰长,让他们也参加会议。”
  “我立即去安排。”
  离开司令官住舱后,白佑彬的心情仍然有点激动。
第四章
引蛇出洞
  按照海军总参谋部的计划,攻打达沃港只是“引蛇出洞”作战行动的一部分。
  “马赛海战”之后,帝国大西洋舰队遭受重创,帝国海军借此机会派遣太平洋舰队快速战斗群增援大西洋舰队,从而削弱了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实力,为日本联合舰队主动寻求决战机会创造了第一个条件。
  当然,这个必要条件并不充分。
  即便没有快速战斗群,帝国海军在太平洋上仍然有十艘主力舰,日本联合舰队则只有六艘主力舰可以立即投入战斗。如此一来,日本联合舰队的兵力仍然处于劣势。也就是说,仅仅有“诱饵”还不足以迫使联合舰队离开横须贺,必须施加一定的压力。
  最初的时候,陈锦宽与卫延年曾经考虑攻打大岛或者是八丈岛。
  不管是琉球群岛中的大岛,还是相模湾以南,伊豆七岛中的八丈岛,都是日本本土防御的重要屏障。
  权衡利弊之后,两人最终还是选择了菲律宾群岛,棉兰老岛东南部的达沃港。
  说白了,日本肯定在密切留意快速战斗群的行动,也肯定在监视开普敦港。如果快速战斗群没有到达开普敦,日本海军处于安全考虑,要么放弃派遣舰队出战的想法,要么尽量缩短舰队在外作战的时间,避免遭到帝国海军的围歼。如此一来,全歼联合舰队的目的很难达到。
  显然,将战场选在南面比选在日本本土附近更有利。
  相对而言,达沃港的重要性并不在大岛与八丈岛之下,甚至更加关键。
  上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按照《巴黎停战条约》的规定,在帝国保留了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的情况下,将菲律宾群岛的棉兰老岛划给美日共管,借此美日在帝国固若金汤的南洋防线上打下了一颗契子(这也为后来棉兰老岛闹独立埋下了祸根)。
  随后,美日达成秘密协议,共同建设并且使用达沃港。
  从此达沃港成为了美日在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军港,也是唯一的军港。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达沃港不但拥有完善的军用港口基础设施,还建立起了完善的岸防系统,以及为驻军提供的营地等等。
  巅峰时,驻扎在这里的美日联军接近十万人!
  从七十年(38年),明美签署秘密协议(帝国同意扩大巴拿马运河的通航能力,美国削减在东南亚地区的驻军数量)之后,美国开始逐步从达沃港撤军。到战争爆发时,美军已经完全撤出达沃港,仅仅只有一支不到五百人的部队留在了达沃东北的塔古姆。
  也就是说,出了名义上仍然由美日共管之外,达沃港成为了日本的军港。
  这也是当时日本在海外最大的军港。不管是从控制棉兰老岛,还是牵制帝国海军,乃至维护前往澳洲的南方航线的安全,达沃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
  换句话说,如果达沃港被帝国占领,日本将失去两条最重要航线中的一条,同时失去从侧翼威胁帝国的战略据点。
  显然,对日本来说,达沃港绝不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
  十一月二十日,相关的各项作战命令下达到位。为了做得像模像样,除了动员太平洋舰队主力战斗群之外,还动员了三个陆战师,并且准备了二个陆战师的预备队。也就是说,帝国海军准备投入五个陆战师的兵力攻打达沃港。
  二十八日,各项战役准备工作到位。
  三个陆战师的近六万名官兵全部登上了运输船与登陆舰,配套的重型准备,足以满足一个月作战需要的物资也都装船完毕。为了方便指挥,帝国海军还调来了一艘指挥舰(实际上就是安装了指挥设施,有足够场所的大型快速补给舰)。
  二十九日,太平洋舰队主力战斗群离开了那霸。
  十二月一日,作战部队先后从高雄、海口、广州等港口出发。
  四日,现行到达的太平洋舰队主力战斗群炮轰了达沃港,以及日军部署在休达港东面,萨马尔岛上的岸防炮兵阵地。
  战斗打得异常顺利,在十艘战列舰,四艘重巡洋舰的轮番炮击下,日军阵地很快就被炸成了平地,达沃港也损失惨重,十多艘停在港口内的舰船几乎全部被击沉击毁。当时,驻扎在该地的日本战舰发动了反击,也都被帝国战舰无情的击沉了。
  六日,登陆部队到达。
  似乎惧怕日军部署在达沃港后方的炮兵,登陆部队没有直接在达沃港附近登陆,而是首先出动两个团的兵力攻占了萨马尔岛,随后在达沃港南面的迪戈斯附近上岸。在舰队的支持下,登陆作战打得比较顺利,遇到的抵抗也不是很顽强。
  完成登陆作战之后,陆战队首先巩固了滩头阵地,并且建造人工码头,将运输船上的重装备送上岸。
  八日,做好一切准备之后,陆战队在舰队的支援下开始向北挺进。
  到十日,也就是快速战斗群准备离开开普敦的头一天(开普敦所在时区比达沃港所在时区晚了七个小时),陆战队已经推进到了达沃港南面,并且开始向内地迂回包抄,准备包围达沃港。
  战斗打到这一步,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没有舰队的掩护,炮兵又尽在帝国舰队炮火的覆盖范围之内,守卫达沃港的日军除了为天皇“效忠”的勇气,以及“武士道精神”之外,就只能用轻武器与血肉之躯与武装到牙齿的帝国海军陆战队作战。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没有援助,日军最多坚持半个月,也许十天都撑不过去。
  十一日凌晨,联合舰队终于离开了横须贺的海军码头。
  此时,快速战斗群刚刚离开开普敦港不到四个小时!
  陈锦宽与卫延年的担忧得到了证实。日本确实在开普敦安插了间谍,在确认帝国快速战斗群离开港口,并且向西北航行之后,日本海军才做出了驰援达沃港的决定。
  从时间上算,日本人确实把握得非常精确。
  从开普敦到达沃湾的最短航线都有大概五千三百海里,快速战斗群以十四节的最快巡航速度返航,也需要大概十六天的时间才能赶回来。
  相反,不管达沃港的战斗结果如何,十五日之内必见分晓。
  也就是说,即便快速战斗群立即回航,也难以赶上联合舰队与帝国太平洋舰队的决战了。这样一来,联合舰队只需要考虑那十艘在上次世界大战前后建造的老式战列舰,不用担心遭到四艘新式战列舰的打击。
  收到日本联合舰队出港的消息后,卫延年立即调整了作战计划。
  留下四艘重巡洋舰(其二百毫米舰炮足以压倒日本陆军的火炮)与六艘轻巡洋舰继续支援陆战队作战之后,主力战斗群立即离开达沃湾,准备迎战日本联合舰队。
  当然,在此之前,主力战斗群的主力舰都前往迪戈斯附近海域,从补给舰那获得了燃料与穿甲弹(在支援登陆作战中,主力舰主要使用高爆弹与半穿甲弹,而不是对海作战的穿甲弹)。
  当然,按照作战计划,这个时候李玉民将全权指挥主力战斗群。
  也就是说,为了避免主力战斗群暴露行踪,在与日本联合舰队交手之前,李玉民不会发回新的消息,主力战斗群将按照预定作战计划行动。
  在接受补给的时候,李玉民按照计划发回了最后一封电报。
  也就是在这封电报中,他提到将在圣阿古斯丁角与米昂阿斯岛之间待命,寻找与日本联合舰队决战的机会。
  暂且不论卫延年在收到这封电报后会做何感想,当时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必须让快速战斗群及时返回战场,与主力战斗群围歼日本联合舰队!
  没有快速战斗群,很难完成全歼日本联合舰队的任务。
  说白了,怪就怪帝国海军的主力舰一直不太注重速度。当时,主力战斗群中,“黄河”号战列舰的速度勉强与日本“长门”级战列舰持平,“东海”号和“渤海”号的速度勉强与日本“伊势”和“扶桑”级战列舰持平,另外七艘战列舰的速度都远远不如日本战列舰。除非能够在首轮交战中打掉六艘日本战列舰的动力系统,或者使其损坏,不然日本联合舰队望风而逃,主力战斗群根本追不上!
  显然,没有任何将领会把希望寄托在命中率只有百分之十的炮战上!
  如此一来,快速战斗群能否及时返回战场,并且阶段日本联合舰队的退路,成为了能否全歼日本联合舰队的决定因素。
  也正是如此,卫延年在发给快速战斗群的电报中,才会在最后让祖寿清自行决断。
  说白了,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快速战斗群能够及时返回。
  从时间上推算,就算李玉民消极避战,尽量拖延时间,也最多只能争取到十天的时间。
  也就是说,快速战斗群要想赶回来参加战斗,就得在十天内跑完五千三百海里的航线,而且最后还得保持足够的战斗力!
  平均速度必须超过二十二节!
  数百年来,没有任何一艘战舰能够以二十二节的速度持续航行十天,并且在到达目的地之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
第五章
守株待兔
  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旗舰“黄河”号。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即便以“稳重、冷静”著称的李玉民都感到有点焦急了。已经整整八天了,仍然没有收到任何与日本联合舰队有关的消息!
  从日本东京湾到达沃湾的直线航行距离大概是三千五百公里,也就是一千八百九十海里,按照十四节的巡航速度计算,联合舰队只需要一百三十五个小时,也就是大概五天半的时间就能到达。即便中途遇到什么麻烦(比如气候变化),或者是选择了更安全一点的航线,联合舰队也最多只需要七天时间就能赶到。
  也就是说,昨天就应该有所发现了!
  “有侦察舰的消息吗?”
  面对李玉民的焦急目光,通信参谋与作战参谋都摇了摇头。
  难道与日本联合舰队错过了?
  怀着这个疑问,李玉民的目光又回到了远方的大海上。
  为了确保顺利拦截联合舰队,李玉民选择了最保守,也是最稳妥的战术部署:将主力战斗群留在达沃湾的大门口。如此一来,李玉民也只能采用最保守,最稳妥的战术:守株待兔,等待联合舰队自己送上门来!
  当然,并不能因此说李玉民没有能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