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78

  当时,帝国海军也准备采用炮塔式副炮。只是,相关的研制工作未能按时完成,另外炮塔式副炮将增加上层建筑的重量,提高战舰的重心,而秦岭级在加强了防护之后,其重心本来就偏高。
  权衡之后,帝国海军放弃了炮塔式副炮,仍然采用炮墩式副炮。
  综合这些设计,秦岭级建成服役的时候,除了主炮比昆仑山级少之外,其他各方面的性能都超过了昆仑山级。后来的实战证明,秦岭级的设计非常成功,生存能力远远超过了昆仑山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秦岭级是帝国海军早期建造的“湖山”系列战列舰中,唯一一级没有在战争被敌舰击沉过的战列舰。这一点,足以说明秦岭级的生存能力有多么的强大。相对而言,其他各国同期建造的战列舰中,几乎没有哪一级战列舰的生存能力超过了秦岭级。
  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秦岭”号建成服役时:
  标准排水量:20500吨,满载排水量:23800吨。总长:167米,型宽:27.5米,吃水:8.1米;定员:874人。
  锅炉:12台四十三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四十三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9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1节,续航力:9000海里/10节。
  主炮:8门四十一年型350毫米/L40型舰炮(4×2),副炮:16门四十三年型150毫米/L50型舰炮,速射炮:12门四十三年型100毫米/L47型舰炮。
  主装甲带:230-320毫米;甲板:55+85毫米(重点区域增设55毫米辅助装甲板),炮塔:120-330毫米,炮座:320毫米,司令塔:120-330毫米。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秦岭级战列舰是帝国海军第一种安装了双层水平装甲的战列舰!
  这一设计,几乎成为了今后战列舰的标准设计。
  另外,秦岭级的水下防鱼雷隔舱设计也被后来的很多战列舰采用。
  完全可以说,秦岭级是一种完全以防护优先为标准设计建造的战列舰。也正是从秦岭级开始,帝国海军提高了对战列舰的防护要求,并且将防护摆在了与火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后来,帝国海军还根据秦岭级的防护设计,重新修订了海军防护标准。
  当四艘秦岭级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该级战列舰的防护水平都不显落后!
锦上添花——阴山级战列舰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为:巴颜喀拉山号,喜马拉雅山号。
  ……
  秦岭级的性能让帝国海军非常满意,只是一些瑕疵仍然让该级战列舰显得不足。
  另外,当时帝国海军重点发展的“岛”系列战列舰的研制进度大大慢于预期,所以在五艘秦岭级的建造工作即将完成的时候,五大造船厂将面临无事可做的尴尬境地,而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并没有停下脚步。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决定继续订购秦岭级战列舰,只是要对其细节问题做出修改。
  当时,各大造船厂都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案。毕竟,能够成为帝国海军主力舰的主承包商,就能保证赚到足够的利润。
  各种改进方案中,有提高火力的,即通过将增加舰长,留出安装第五座炮塔的位置。有改善上层建筑设计,从而降低重心,以便安装炮塔式副炮。有进一步提高防护,扩大对十四英寸穿甲弹的“避弹区”,增强生存能力。还有增加动力设备,提高输出功率,将速度提高到26节,发展出一种“超级战列巡洋舰”的方案。
  选来选去,最终帝国海军还是选择了改善防护的方案。
  当然,并不是全面提高防护,只是针对秦岭级的防护缺陷进行改进。
  比如,秦岭级的水下防护能力最初只要求抵挡150公斤炸药,而随着鱼雷技术的进步,鱼雷越造越大,装药越来越多,这个防护标准很快就显得落后了。
  另外,隔舱化设计也是提高生存能力的关键,而这正是秦岭级的重大缺陷!
  经过反复衡量后,帝国海军最终还是采纳了江南造船厂的方案。重新进行舰体设计,尽最大可能提高战列舰的生存能力。
  当时,江南造船厂主要的工作就集中在了水下防护,与舰体隔舱化上面。
  另外,随着四十四年型燃油锅炉的诞生,更强大更紧凑的动力系统为江南造船厂的改进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如此一来,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甚至能够在不增加战舰的排水量,不大规模改变战舰的几何尺寸的情况下,完成所有的改进设计工作!
  而这一点,正是帝国海军最为重视的。因为,这不但能够降低成本,还能够缩短设计时间,能够尽快开工建造。
  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帝国海军就决定建造五艘秦岭级乙型战列舰,并且先后向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下达了订单,只是在准备订购另外两艘的时候,更新的战列舰已经完成了设计,所以帝国海军一共只订购了三艘此类战列舰。
  因为首舰被名命为“阴山”号,所以这三艘战列舰又被称为阴山级。
  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阴山”号下水时:
  标准排水量:20500吨,满载排水量:24300吨;总长:167米,型宽:27.5米,吃水8.1米;定员890人。
  锅炉:8台四十四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四十四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95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1节,续航力:8500海里/10节。
  主炮:8门四十一年型350毫米/L40舰炮(后与秦岭级一起换装四十五年型L50舰炮),副炮:16门四十三年型150毫米/L50型舰炮,速射炮:12门四十三年型100毫米/L47型舰炮。
  主装甲带:230-320毫米,甲板:55+85毫米,炮塔:120-330毫米,炮座:320毫米,司令塔:120-330毫米。
  显然,阴山级与秦岭级的技术指标相当接近,甚至完全一样。
  当然,很多性能,特别是生存设计方面的性能是在技术指标上体现不出来的。
  比如,当时阴山级采用的盒式防鱼雷水下防护带的设计方式就是秦岭级所没有的。另外,阴山级舰体全按照新的隔舱标准设计的,其生存能力明显超过了秦岭级。
  因为建成时,帝国海军远征舰队已经开赴北大西洋,所以三艘阴山级没有参加大西洋上的战斗。
  因为库叶岛级战列舰的服役时间太晚,训练工作拖的时间太长,所以在太平洋战场上,阴山级战列舰担当了主力的角色,也正是因此,“阴山”号在“爪哇海战”中战沉。另外两艘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生不逢时——库叶岛级战列舰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为:库叶岛号,台湾岛号,海南岛号。
  ……
  早在明历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帝国海军就启动了该级战列舰的研制工作,准确的说,是为该级战列舰的研制做技术储备。
  后来随着五岳级、昆仑山级、秦岭级与阴山级战列舰陆续建成服役,帝国海军对该级战列舰的性能要求指标一改再改,导致研制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多次被中断。
  直到明历五百四十四年(公元1912年),英国海军装备有十五英寸主炮,航速达到了25节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开工建造,帝国海军才意识到,自己的350毫米主炮已显落后。次年,英国海军的复仇级战列舰(实际上性能不如伊丽莎白女王级)也采用了十五英寸主炮!
  这下,帝国海军不急都得急了。
  虽然经过多番论证,350毫米穿甲弹仍然能够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打穿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装甲,但是帝国海军当时建造的战列舰对十五英寸穿甲弹的“避弹区”明显减少,而且装甲防护很难确保战列舰的安全。
  也就是说,帝国海军必须要建造拥有更大口径的主炮,更强装甲的战列舰。
  相对而言,加强装甲防护的问题还不大,可是主炮的问题就很大了。
  当时,帝国海军对主炮口径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应该尽快跟上敌人的步伐,优先开发380毫米主炮,从而保证战列舰的火力不被敌人抛下太多。
  另外一种则认为,现有的350毫米主炮仍然能够对付敌人的战列舰,为了避免重复开发,应该将重点放在400毫米主炮的研制工作上。只要400毫米主炮能够及时研制成功,帝国海军将在火力上取得绝对优势。
  实际上,当时不但帝国海军面临主炮口径不足的问题。
  美国海军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美国海军并没有开发具有过渡性质的15英寸主炮,而是直接开发16英寸主炮。
  权衡利弊之后,帝国海军决定优先开发400毫米主炮,并且尽可能的挖掘350毫米主炮的潜力。四十五年型350毫米/L50型舰炮就在这一情况下研制出来的。通过加长身管,采用新的发射药,以及新的穿甲弹,四十五年型主炮的威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甚至不比英国海军的15英寸主炮差多少。
  只是,帝国海军仍然想在新战舰上安装400毫米主炮,毕竟只有400毫米主炮才能在海战中获得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当时,江南造船厂正在忙于设计阴山级,而大连与广州造船厂也参加了阴山级的设计工作,高雄造船厂则在秦岭级的设计中暴露出能力不足的缺陷。如此一来,新式战列舰的设计工作落到了青岛造船厂的身上。
  只是,以当时的情况,问题不在战舰的设计上,而是在主炮的研制工作上。
  到了四十四年底,帝国海军终于做出了决定,不上400毫米主炮,先用即将开发成功的四十五年型主炮,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式战列舰。
  如此一来,新式战列舰的防护水平不会比秦岭级提高多少。只是,海军要求新式战列舰的主炮数量不得少于九门,也就是说,要在秦岭级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另外,速度不得低于24节,这就要求采用更大功率的动力系统。
  相对而言,战舰上占用重量最多的就是装甲。
  既然防护要求没有本质上的提高,青岛造船厂自然为了应和海军的喜好(降低造价,方便大批量建造),尽量控制排水量,并且在此基础上尽量提高速度与火力强度。
  当时,主要的问题是火力配制。
  有人认为应该采用昆仑山级那样的火力配制方案,即五座双联装主炮炮塔,这样不但超过了海军的基本要求,还提高了炮塔的生存能力。至少,很多人都认为,五座炮塔的生存能力肯定比三座炮塔高,即便损失一座炮塔,也只损失20%的火力。如果采用三座炮塔,损失一座炮塔就损失了33%的火力。
  最终,青岛造船厂还是放弃了双联装炮塔,而是采用了类似五岳级的三联装炮塔。
  也就是说,三座三联装炮塔正好达到了海军对火力的最低要求。
  采用三联装炮塔的好处也很明显。首先,三座炮塔要比五座双联装炮塔轻一些,从而减少了排水量。其次,三座三联装炮塔更容易布置,避免了在战舰中部设置炮塔,从而挤占本来就有限的甲板面积。三是三联装炮塔的设计方案可以有效的缩短舰长,从而减少主要防护区域的面积,减少了所需装甲的数量,提高了防护能力。最后,三联装炮塔在炮战中更容易指挥,经过实际测试,三座三联装炮塔在齐射时的弹着点比五座双联装炮塔更密集,炮击效率更高。
  四十六年年底,设计刚刚完成,帝国海军就迫不及待的下达了建造命令。
  其主要性能指标为:
  标准排水量:21500吨,满载排水量:25500吨;总长:164米,型宽:29.5米,吃水:8.3米;定员:984人。
  锅炉:12台四十四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四十六年型蒸汽轮机,功率:4475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4节,续航力:9000海里/10节。
  主炮:9门四十五年型350毫米/L50型舰炮(3×3),副炮:16门四十三年型150毫米;/L50型舰炮,速射炮:12门四十三年型100毫米/L47型舰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