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78

  主装甲带:230-330毫米,甲板:75+85毫米,炮塔:120-350毫米,炮座:330毫米,司令塔:150-350毫米。
  相对于阴山级战列舰,库叶岛级战列舰在各项主要性能方面都没有明显提高。
  如果按照单位时间弹药投送量计算的话,库叶岛级的主炮火力比伊丽莎白女王级弱了30%,比美国海军的内华达级弱了10%,比基本上同期建造的宾夕法尼亚级弱了25%。
  如果用装甲厚度来测算防护能力的话,库叶岛级与伊丽莎白女王级基本持平,比美国的内华达级弱了大概15%,比宾夕法尼亚级弱了大概20%。
  按照最大速度衡量机动性能的话,库叶岛级与伊丽莎白女王级基本持平,比美国的内华达级强了20%,比宾夕法尼亚级强了18%。
  毫无疑问,库叶岛级的综合性能在这几级战列舰中是最弱的。
  当然,这还得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即库叶岛级的排水量只有21500吨,伊丽莎白女王级达到了27500吨,内华达级达到了27500吨,宾夕法尼亚级更是达到了31400吨。毫无疑问,如果论单位排水量性能的话,库叶岛级绝对是最优秀的。
  另外,库叶岛级的造价只有伊丽莎白女王级的65%,内华达级的60%,宾夕法尼亚级的53%。也就是说,如果用同样的经费建造战舰的话,库叶岛级将获得绝对的数量优势,从而弥补性能上的缺陷!
  显然,青岛造船厂的工程师很好的理解了海军的传统观念。
  即买得起,且能够大批量建造的战列舰,才是最优秀的战列舰。如果买不起,不能大批量建造,只能留在图纸上的战列舰,根本就不是战列舰。
  问题是,性能上的严重差距,也是帝国海军无法接受的。
  另外,库叶岛级战列舰开工建造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了,帝国进入了全面战争状态,军费成为了次要问题。也就是说,帝国海军承受战舰造价的能力提高了不少。在此情况下,海军不但要便宜的战舰,还要性能强大的战舰。如果比敌人差得太多的话,海军肯定选择后者!
  如此一来,库叶岛级的设计理念与海军的要求产生了严重偏差。
  或者说,库叶岛级生不逢时。如果提前几年诞生的话,恐怕就能得到海军的喜欢了。
  结果,库叶岛级战列舰仅仅建造了三艘,海军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取消了后继两艘的订单,并且转为订购真正能够满足海军需要的崇明岛级战列舰!
十年磨剑——崇明岛级战列舰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为:崇明岛号,舟山岛号,琉球岛号。
  ……
  若论战舰设计与开发能力,江南造船厂不但在帝国无人能及,就算在全世界,也绝对是最为强大的。当然,在很多时候,这种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技术方面,还体现在工程师对战舰发展趋势的把握上。
  早在开发昆仑山级战列舰的时候,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就意识到,战争爆发之后,帝国海军肯定会修改战舰的性能指标,并且转移重点。说白了,战争时期,钱是次要因素,性能是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足够优秀的性能,再便宜的战舰也没有价值。
  在此情况下,江南造船厂自筹资金,按照性能优先的原则开始了新战列舰的设计工作。
  事后证明,江南造船厂的这一决策非常有远见,也非常重要。
  三艘库叶岛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还未完成,战争就爆发了。此时,帝国海军已经对这三艘“高不成,低不就”的战列舰有所不满,只是为了避免浪费资金,才继续拨款建造。另外,当时帝国海军也确实需要更多的主力舰。
  只是,帝国海军绝不甘心让主力舰的性能落后于两个主要对手。
  这下,江南造船厂前期几年的投入有了回报,其设计的新式战列舰很快得到了海军的青睐,并且在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初就拿到了海军的订单。当时,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正好陆续完成了三艘阴山级的建造工作,所以帝国海军一口气订购了三艘,并且分别命名为“崇明岛”号,“舟山岛”号与“琉球岛”号。
  实际上,当时江南造船厂还没有完成细节设计工作。
  只是,这并不妨碍建造工作。崇明岛级战列舰的舰体设计基本上已经完成,而且前期建造工作也需要一段时间。只是,这个问题最终还是影响到了三艘战列舰的建造进度,并且最终超过了海军规定的时间。为此,江南造船厂还向海军交了一笔不小的罚金呢。
  当然,论设计能力,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造船厂能够比得上江南造船厂。
  另外,战争爆发后,海军军费激增,之前一些进度迟迟跟不上要求的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也快马加鞭的进行着。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江南造船厂就考虑大量采用新技术与新设备,几乎没有考虑因此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
  如此一来,崇明岛级不想成为优秀的战列舰都不大可能!
  当然,没有一艘战舰是完美的,也没有一艘战舰在设计中不存在遗憾。
  可以说,崇明岛级最大的遗憾就是,400毫米主炮的研制工作仍然大大落后于战舰的建造进度,让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不得不忍痛割爱,退而求其次的用350毫米主炮武装崇明岛级战列舰。
  实际上,当时美国在开发十六英寸主炮,以及英国开发的十六英寸主炮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主要就是超大口径主炮对身管材料,旋转机构,乃至与火炮所设计到的各种设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了研制难度。
  最终,江南造船厂不得不用四座三联装350毫米主炮炮塔取代了原先计划的四座双联装400毫米主炮炮塔。可以说,这是崇明岛级最大的遗憾!
  以当时的标准,在其他方面,江南造船厂几乎将崇明岛级打造成了一种“完美”的战列舰。
  标准排水量:25000吨,满载排水量:29400吨;总长:175.4米,型宽:29米,吃水:9.1米;定员:1182人。
  锅炉:8台四十七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四十七年型蒸汽轮机,功率:49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4节,续航力10500海里/10节。
  主炮:12门四十五年型350毫米/L50型舰炮(4×3),副炮:12门四十七年型150毫米/L47型舰炮(4×3),速射炮:12门四十七年型100毫米/L50型舰炮。
  主装甲带:200-350毫米,装甲隔舱200-350毫米,甲板:75+85毫米,炮塔:150-450毫米,炮座:350毫米,司令塔:200-450毫米。
  毫无疑问,崇明岛级的各项性能基本上都超过了美国同期建造的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防护方面远远超过了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与复仇级战列舰,火力投送能力也超过了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另外,崇明岛级还是帝国海军第一种采用炮塔副炮的战列舰。在后来的实战中证明,安装在炮塔内的副炮比炮墩副炮的作战效率高得多,这一设计也成为了后来帝国战列舰的标准设计。
  毫无疑问,帝国的工程师将崇明岛级25000吨的排水量发挥到了极限。
  可以说,在同等排水量的战列舰中,没有一种的战斗力超过了崇明岛级。即便是比崇明岛级多了6400吨的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也最多与崇明岛级打个平手。
  遗憾的是,崇明岛级的建造周期比海军规定的多了接近半年,结果错过了好几场关键的海战。在其完成训练之后,只来得及参加“爪哇海战”。
  也就是在这场战斗中,崇明岛级错过了证明自身实力的机会。
  因为舰队司令官的错误指挥,三艘被编在一起的崇明岛级战列舰没能赶上最重要的决战,只是在战斗结束之后到达,并且担负了断后的任务。
  也正是如此,当时协约国舰队才放弃了追击帝国舰队的行动。
  要知道,当时协约国舰队里,还真没有几艘战列舰拥有与崇明岛级对抗的实力与信心。
  战后,三艘崇明岛级都进行了大规模改进。可惜,海军为了节约经费,没有像改进五岳级一样,为崇明岛级换装新的主炮。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三艘崇明岛级战列舰都陆续参战。
  在战争初期,因为大量新式战列舰还没有建成服役,难以担当重任,所以崇明岛级作为帝国海军最“新锐”的战列舰之一,承担了很多重要任务,并且成为了战争初期,海洋战场上的主要角色。
傲视群雄——南海级战列舰
  南海号,东海号,黄海号,渤海号。
  ……
  作为一家优秀的造船厂,不但要拥有强大的设计能力与技术基础,还要做到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局势的发展方向。
  对崇明岛级的前期设计证明了江南造船厂的能力。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帝国海军会批量建造崇明岛级战列舰,而不会再开发新的战列舰,至少不会将新式战列舰的开发与建造工作放在首位。
  事实却正好相反。
  在这里面,起到关键作用的仍然是江南造船厂。
  早在设计崇明岛级战列舰的时候,江南造船厂就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性能优先型,即后来的崇明岛级;二是性能绝对型,即完全按照主要性能要求指标来设计,而不管造价,也不在乎排水量的限制。
  当时,考虑到船厂自身的建造能力,还有海军思想观念的转变速度,海军对战列舰造价的承受能力等等因素,江南造船厂递交的是性能优先型的设计方案。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海军肯定需要更强大的战舰。
  明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初,江南造船厂向海军递交了另外一套设计方案。
  当时,帝国海军并没有立即决定采纳该方案,毕竟太超前,而且初步核算之后,其建造价格是崇明岛级的两倍!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海军宁愿要两艘崇明岛级战列舰,也不会选择新的战列舰。
  当然,帝国海军也没有完全放弃这一方案,并且下拨了一笔设计款,让江南造船厂去完善该设计方案。
  情况在十月份出现了转变,“马罗基海战”的结局让帝国海军吞下了苦果。
  当时,帝国海军就认识到,对战列舰造价(或者说排水量)的限制,将极大的削弱战列舰的战斗力与生存能力。如果不适当放开排水量的话,很难造出能够压倒所有敌舰的战列舰。即便是正在建造的崇明岛级战列舰也只能取得相对优势,难以取得绝对优势。
  在此情况下,海军回心转意,决定放宽排水量限制,开发一种更大,更强的战列舰。
  江南造船厂的设计方案立即得到了重视,同时江南造船厂的努力也结出了果实。仅仅一个月之后,帝国海军就下达了建造令,一次性订购了四艘,并且将其分别命名为“南海”号,“东海”号,“黄海”号与“渤海”号。十一月,在江南造船厂刚刚落成的新船台上,“南海”号铺下了第一块龙骨。
  在整个建造期间,帝国海军不断加大投资,其目的只有一个,必须赶在战争结束前建成,并且争取在战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也正是如此,四艘建造难度比崇明岛级大得多的南海级战列舰的建造周期比崇明岛级还少了几个月!当然,很多关键技术在此期间陆续取得突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说白了,如果没有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这四艘战列舰最多只是放大版的崇明岛级。
  “南海”号建成时:
  标准排水量:30500吨,满载排水量:33800吨;总长:187米,型宽:30.5米,吃水:5.9米;定员:1154人。
  锅炉:6台五十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五十年型蒸汽轮机,功率:6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5节,续航力:12000海里/10节。
  主炮:8门五十年型400毫米/L45型舰炮(4×2),副炮:12门五十年型150毫米L47型舰炮(6×2),速射炮:12门五十年型100毫米/L50型舰炮(6×2)。
  主装甲带:220-380毫米,装甲隔舱:200-350毫米,甲板:75+85毫米,炮塔:200-470毫米,炮座:380毫米,司令塔:220-470毫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