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78

  可以说,“恒山”号的改进工作是帝国海军众多老式战列舰中最为成功的。
  显然,当初江南造船厂提前考虑到今后换装大口径主炮,从而采用三联装炮塔的设计非常有前瞻性。另外,功率密度更高的燃油锅炉是“恒山”号改进的关键设备!
  正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海军立即对另外三艘五岳级战列舰做了同样的改进。只是因为受战时条件的限制,各舰在副炮配置方面有所差别。
鸟枪换炮——昆仑山级战列舰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为:阿尼马卿山号,天山号,大兴安岭号,长白山号,祁连山号。
  ……
  五岳级开工建造之后,帝国海军并没有感到完全满意,重点仍然是火力不足。
  当时,英国已经在开发13.5英寸的主炮,美国也在开发14英寸主炮,帝国海军装备口径30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将难以与英美两国装备有“超级”主炮的战列舰抗衡。不说别的,300毫米穿甲弹的弹重只有13.5英寸穿甲弹的60%,14英寸穿甲弹的50%,穿甲能力差得更远。
  当然,帝国海军也正在开发口径350毫米的主炮。
  明历五百三十九年,也就在确定先建造五岳级战列舰的同时,帝国海军要求江南造船厂同时展开下一级战列舰的研制工作,并且明确规定使用350毫米主炮,且火炮数量不能少于八门,防护要求必须达到帝国海军制定的防护标准,速度不得低于五岳级,续航能力至少需要达到8500海里,最重要的,为了降低建造成本,吨位必须二万吨以内。
  这绝对是能够让任何设计师都感到头大的设计要求!
  不说别的,英国海军同期的白羊座级战列舰,其标准排水量达到了22200吨,而且其防护水平是与装备的13.5英寸主炮相对应;晚两年开工的,美国海军的纽约级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更是达到了27000吨。
  也就是说,对舰船设计人员来说,最大的麻烦就是排水量必须在20000吨以内!
  按照当时的情况,江南造船厂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要么接下任务,要么由别的造船厂来承担设计工作。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两年后,江南造船厂还真拿出了完全满足帝国海军要求的设计书!
  当时,350毫米主炮也完成了开发工作。
  也就是说,帝国海军具备了建造新式战列舰的全部能力。
  四十一年,经过全面论证之后,帝国海军批准了昆仑山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并且同时向五家造船厂下达了订单。
  用当时的标准衡量,昆仑山级战列舰绝对是先进,而且强大的。
  当时,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突破,或者说一种新兴设备的诞生,帮助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克服了设计难题。这就是“燃油锅炉”。
  在昆仑山级战列舰之前,所有的无畏舰与战列舰采用的都是燃煤锅炉。
  相对而言,以重油做燃料的锅炉要比以煤炭做燃料的锅炉优秀得多。首先是重油燃烧的热值远远超过了煤炭,因此在装载同样多的燃料时,燃油锅炉能够赋予战舰更远的续航力。其次,重油的储存相对容易(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重油不易燃烧),因此可以灵活的布置油舱,从而充分利用了战舰上的空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燃油锅炉比燃煤锅炉紧凑得多,在同等功率的情况下,体积小得多,从而既节省了空间,又节约了重量。
  可以说,如果没有燃油锅炉的话,江南造船厂根本不可能按照海军的要求完成昆仑山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
  实际上,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帝国海军非常重视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并且准确把握了新技术与新设备的研制进度,从而在规划战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时,能够充分考虑到新技术与新设备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作为第一种采用燃油锅炉的战列舰(英国海军的“君权”号战列舰也采用了燃油锅炉,但是服役时间比“昆仑山”号晚了十个月),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昆仑山级就注定比之前的战列舰拥有一颗更强健的心脏。
  正是有了这颗“心脏”,昆仑山级战列舰才拥有了比以往战列舰更优秀的性能。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还在战舰的烟囱后面安装了第五座双联装350毫米炮塔,使昆仑山级主炮的数量增加到了十门,而不是海军要求的八门。也就是说,其火力比海军要求的提高了25%。
  当然,归根结底,这还是燃油锅炉带来的好处。采用燃油锅炉之后,只需要一根烟囱就能满足进气与排气的要求,从而减少了烟囱占用的甲板面积。另外,锅炉舱的布置更为紧凑,从而留出了安装第五座炮塔,以及相应的弹药库的舰体空间。
  按照海军的防护能力要求,任何一级战列舰都必须在规定的“避弹区”内抵挡住自身主炮发射的穿甲弹。
  因为350毫米穿甲弹的威力比300毫米穿甲弹的威力提高了近一倍,所以要达到海军的防护要求,装甲防护能力就必须大幅度提高。
  这是困扰设计师的另外一个难题,毕竟装甲太厚的话,只能导致战舰超重。
  经过反复论证与实验,设计师采用了一个极为大胆,也极为有创意的设计。将战舰的燃油舱安置在两舷,并且用里外两层装甲板来加强舰体的防护。这种设计的好处非常明显。一是减少了燃油舱占用舰体的空间,毕竟两舷装甲板之间的空间也没有别的用途。二是加强了防护能力,颇有后来“复合装甲”的味道。三是扩大了“可牺牲区”的范围,从而变向提高了防护能力。
  当然,严格的说,这种设计并不新颖。以往,就有战列舰将煤舱设计在两舷。
  后来,经过测试,昆仑山级战列舰主装甲带的厚度在比五岳级增厚20毫米的情况下,完全能够达到海军的防护要求。
  因为燃油锅炉的输出功率更高,所以昆仑山级的排水量在比五岳级增加了1500吨的情况下,速度仍然超过了20节,其在测试时,通过动力系统短时间超载运行,甚至跑出了接近21节的最高速度。
  最终完成建造时,昆仑山级战列舰的性能指标如下:
  标准排水量:19500吨;满载排水量:22300吨。总长:164.4米;型宽:27.5米;吃水:8.2米;定员:975人。
  动力:8台四十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四十一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85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0节;续航力:8500海里/10节。
  主炮:10门四十一年型350毫米/L40型舰炮(5×2);副炮:16门三十年型150毫米/L50型舰炮;速射炮:12门三十二年型80毫米/L55型舰炮。
  主装甲带:230-300毫米;甲板:55-85毫米;炮塔:120-320毫米;炮座:300毫米;司令塔:120-320毫米。
  相对于几乎同时开工的英国“白羊座”级战列舰,昆仑山级无论在火力,防护方面都大大领先,只是速度略慢。另外比起美国海军同期建造的“怀俄明”级战列舰,更是全面领先,即便比晚两年开工的“纽约”级也毫不落后。
  也正是从昆仑山级开始,后面装备有超过12英寸(300毫米)主炮的战舰被称为“超无畏舰”。
  当然,昆仑山级的设计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
  比如,只有一根烟囱的设计,使得战舰的排烟系统非常脆弱,在后来的实战中这个问题暴露出来之后,就变得非常严重了。如果仅有的一根烟囱被毁,不但锅炉产生的有毒烟雾排不出去,动力系统也难以正常运转,结果是非常严重的。
  另外,因为受到排水量限制,过分紧凑的动力设计使动力舱很容易被一枚炮弹摧毁。另外,这也为今后的改进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毕竟设计时没有预留改进空间,也就没有多大的改进余地。
  最后,过低的排水量限制了战舰的全面防护能力,特别是水下防护能力!
  可是,无论如何,昆仑山级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超无畏舰”,在当时肯定是一级非常成功的战列舰。完成第一批建造之后,帝国海军又订购了第二批五艘,使该级战列舰一共建造了十艘,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建造数量最多的战列舰。
  另外,十艘昆仑山级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都有优秀表现。其中还有五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帝国海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全新设计——秦岭级战列舰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为:秦岭号,南岭号,大别山号,阿尔泰山号。
  ……
  严格的说,昆仑山级战列舰是五岳级的改进版本,工程师大量借鉴了五岳级的设计成果,从而减轻了设计负担,加快了设计速度,不然昆仑山级战列舰也难以在两年之内完成所有设计工作。
  即便帝国海军对昆仑山级的性能非常满意,可是帝国海军并不满足一种改进战舰。
  也就在昆仑山级开始设计的时候,帝国海军发了新的招标书,要求各船厂提供一种全新设计的战列舰,而且尽量做到性能均衡。
  当时,除了江南造船厂参与投标之外,另外几家造船厂也参加了竞标。
  最终,刚刚具备生产战列舰能力的高雄造船厂的设计计划引起了海军的重视。当时,高雄造船厂没有过分的追求火力,认为八门350毫米主炮足以满足战斗需要。相反,战列舰的防护能力比火力更为关键,如果没有好的防护性能,即便有再多的主炮,也难以在舰队决战中发挥威力。
  也就是说,高雄造船厂的设计中,非常重视火力与防护的均衡。
  这也正好暗合了海军的意思,说白了,海军对从五岳级改进而来的昆仑山级的防护设计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其水下防护能力,受到了不少的指责。当时,鱼雷已经对战舰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不重视水下防护,肯定要吃大亏。
  问题是,高雄造船厂只完成了初步设计,以其实力,难以按照海军的时间进度表完成详细设计。
  在此情况下,海军授权江南造船厂协助高雄造船厂完成新战列舰的全部设计工作。
  也就是说,这级新战列舰仍然是由实力最为雄厚的江南造船厂设计的!
  明历五百四十五年(公元1913年),所有设计工作完成之后,海军下达了五艘战列舰的订单,并且将该级战列舰名命为“秦岭”级。很快,首舰“秦岭”号就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了。
  如同过去的每一级战列舰一样,秦岭级的建造工作非常迅速。
  另外,按照帝国海军的传统,战列舰的数量永远比质量重要,因此秦岭级在正式设计定型之前,取消了很多难以及时研制成功的新装备,而是换用了相对成熟的设备。比如,动力系统采用的是昆仑山级的锅炉与蒸汽轮机。
  当时,秦岭级与昆仑山级的住要区别是:
  主炮减少到八门,从而节约了上千吨的重量,并且减少了占用的舰体内部空间,为分散布置动力设备提供了基础。
  全面加强水下防护能力,具备抵抗150公斤炸药爆炸产生的破坏力。
  增设第二根烟囱,提高了进气与排烟通道的安全性。
  增加水平装甲厚度,提高远距离防护性能。
  在舰桥上方设置测距仪,使其成为了帝国海军第一种能够进行全舰火力齐射的战列舰。
  相对而言,这些改进使秦岭级比昆仑山级更加强大。
  前几项改进几乎都与防护与生存性能有关,而最后一项改进则弥补了减少两门主炮带来的火力缺陷。
  说白了,全舰主炮统一齐射时的命中率肯定高于各炮塔单独齐射。
  后来的多次测试也证明,即便只有八门主炮,秦岭级的炮击效率仍然超过了没有安装测距仪的昆仑山级战列舰。为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想方设法的为之前的战列舰安装了测距仪,提高了主炮的战斗效率。
  当然,因为受到建造经费的限制,秦岭级仍然放弃了很多在当时看来极为先进的设备。
  比如,在设计的时候,高雄造船厂的设计人员就主张采用炮塔式副炮,而不是炮墩式副炮。这样不但能够在保证副炮的火力密度的前提下,减少副炮的数量,节约重量,还能提高副炮的射界,扩大副炮的作战范围。另外,也能改善战舰的防御,并且有效的提高副炮的作战效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