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9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6/1021

  如果陆雯只做出了其中一个贡献,她也不会获得后世的巨大肯定。
  即便在数百年之后,陆雯提出的宇宙社会学三大定律,依然被宇宙人类奉为处理外星文明的铁律。
  这三大定律是:
  一,外星文明依然适用“适者生存”的达尔文进化论。
  二,任何一种高度进化的文明都具有无限繁衍的倾向。
  三,不同文明在首次接触时总存在猜忌与恐惧。
  这三条定律,从根本上阐述了宇宙文明的本质。
  对这三大定律进行系统性解释,能够概括的归纳为:任何物种都只能在竞争、以及内部竞争中发展壮大,进而衍生出智慧声明、进一步发展成文明。这种通过竞争产生的文明,生存为第一要素,繁衍则是生存的先决条件,会在文明的各个阶段,都倾向于基于自然资源的无限化,而这种倾向将直接导致资源枯竭,因此资源将成为限制物种繁衍、刺激物种内部竞争、推动物种进化的关键因素。依赖于资源的发展方式,使任何进入宇宙阶段的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交往时,都以控制与获取资源为主要目的,而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竞争所导致的暴力文化倾向,必然会导致猜忌与恐惧,最终演变成文明之间的冲突,结果是宇宙文明依然适用“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有了这三大定律,就不难理解该如何与外星文明交流了。
  对于人类来说,显然还过于弱小,任何一个能够来到太阳系的外星文明,都能轻而易举的毁灭人类。
  可以说,在宇宙文明这个阶段上,人类还是一个初生婴儿。
  这三大定律,从根本上指导了人类的宇宙探险活动。
  在最初阶段,这些探险活动几乎都是由中国单独承担的。特别是在最初五十年里,中国在宇航技术上的主导地位,使得中国几乎单独控制了人类的宇航活动,也就有效避免了毁灭性事件。
  当时,第一个影响就是成立了“宇航事务委员会”。
  名义上,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各个盟国共同参与空间站的建设工作,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宇航事业。实际上,该委员会的根本任务是防止其他任何国家开发、掌握与利用反重力场推进技术,防止出现任何足以使人类灭亡的事件发生,系统全面的控制人类的宇航活动。
  该委员会的首任主席就是牧浩洋。
  这个时候,牧浩洋已经是中国大元帅了,而且战争部已经解散,总参谋部也改组成为参谋长会议。
  牧浩洋担任委员会主席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采纳陆雯的建议,在小行星空间部署重力场波动探测器。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规模极为浩大的工程。
  小行星空间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分布在该空间内的数百万颗小行星,是一颗体积与质量比火星稍大一些的类地行星的遗留物,而这颗类地行星大约在三十亿年前,因为某种未知的原因发生了大爆炸,除了产生数百万颗小行星,还为太阳系贡献了更多的彗星。说得简单一些,大爆炸之后,径向速度在轨道面内的成了小行星,其余的成了彗星。
  这项工程是要在小行星空间内,部署大约一万二千台重力场波动探测器。探测器将无一例外的部署在某一颗较大的小行星、比如谷神星附近,以小行星做屏障,监视太阳系内的重力场波动情况。
  最初的时候,牧浩洋觉得这项工程有点疯狂。
  要知道,在陆雯提出这项工程的时候,人类还没能再次登月,连飞往火星都只存在于计划之中。
  所幸的是,这项工程并不疯狂。
  二零五八年初,陆雯就拿出了一套可行性方案,即利用建造国际空间站,定期向小行星空间发射重力场波动探测器。准确的说,是发射携带了重力场波动探测器的宇宙飞船,而这些飞船不会留在小行星空间内,将在释放出重力场波动探测器之后,对木星、土星、海王星与天王星这四颗巨行星科学探测,今后还将对冥王星、与冥王星组成双行星系的卡戎星、同初柯伊伯带的鸟神星与妊神星,以及更加遥远的奥尔特云进行科学探测。如果有可能,还将用来执行一些更加重要的宇航科学探测任务。比如,去搜寻那颗早有科学家预测,与地球处在同一轨道上,相差一百八十度、即正好被太阳遮挡住的类地行星,即所谓的“地球镜像行星”。
  当然,最主要的探测任务,都集中在小行星空间内。
  对人类来说,最近的宝藏,很有可能就是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数百万颗小行星。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与灶神星等多颗较大的小行星,还预测一些小行星上拥有极为贵重的自然资源。比如,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美国的天文学家就探测到了一颗直径超过一百公里、完全由铁矿石组成的小行星,或者说就是一块巨大的铁陨石,而其储存的铁元素,是地壳中全部铁矿储量的一万倍。还有科学家预测,小行星带里,很有可能有一颗、或者多颗由重金属构成的小行星。对人类来说,这些不算太遥远的小行星,绝对是无价宝藏。
  可以说,小行星的巨大价值,根本无法用财富来衡量,更应该重视其对人类未来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
  比如,在飞往宇宙深处的时候,就可以在小行星带上建立前进基地,利用小行星上的资源生产与建造宇宙飞船。要知道,小行星的引力都非常小,宇航活动更加便捷,而且离处于太阳系中间的大行星非常近。
  陆雯的计划中,就将用大量宇宙飞船去探测小行星。
  所幸的是,这项工程虽然规模巨大,但是实施的难度并不大,特别是在重力场屏蔽材料的生产技术提高之后,基本上是一项简单的工业生产工作了。至于重力场波动探测器与运载飞船,都是无人操作的。
  当然,这项工程还推动了另外一项技术快速发展。
  这就是量子通信技术。
  在该工程中,最大的麻烦就是通信。如果使用传统的通信手段,那些部署在小行星空间的探测器发出的信息,要到一个小时、甚至数个小时之后才能传回地球,而且通信设备的功率必须足够大,电磁波信号在传回地球的时候才有足够的强度,也才能被地球轨道上的通信卫星截获。
  如果有一种更加有效的通信手段,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毫无疑问,最有效的通信手段,就是量子通信技术。
  按照量子理论,两个相同的量子,不管间隔多远,其中一个量子发生变化,另外一个量子将立即发生变化,不受光速限制。也就是说,基于量子理论的通信技术,不再受到空间距离的限制,不管空间距离有多远,都能在瞬间传递信息。
  问题是,攻克量子技术的难度,似乎比克服反重力场技术还要大。
  事实上,直到五十年之后,也就是一万二千套重力场波动探测器全部部署好之后,量子通信技术也没有问世。
  当然,不可否认,陆雯规划的工程,直接促成了人类在量子技术领域的大发展。
  后来,在国际空间站建成之后,由中国牵头、三十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空间物理学实验中心”项目就启动了,该项目的核心是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造一个可以容纳一万名科学家的空间实验中心。更加疯狂的是,还将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造一个环绕地球的高能粒子加速器!
  后来,正是这个巨大的粒子加速器,使人类敲开了量子理论的大门。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烧钱的浩大工程。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在战后推行的基本国际政策,即通过大量烧钱的项目,消化掉在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在战后数十年内逐渐降低国家开支。
  所幸的是,巨大的科研投入,也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
  只是,这种以科学探索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持续多久,绝对不是值得乐观的事情。
  要知道,在科学领域投入的海量资源,等于稀释了社会财富,也等于给经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发展模式迟早有一天会走到尽头。
  也正是如此,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多年之后,中国不得不公布在二零五七年获得的惊人发现。
  不管怎么说,科学探索永无尽头。
  在迈向宇宙深处的道路上,人类能够走出第一步,头号功臣就是陆雯。
第二百八十章
诞生之地
  必须承认,陆雯既是一位睿智的科学家,又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
  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几乎摧毁了半个人类文明的情况下,也引发了人类在蒙昧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科技大爆发。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陆雯的出现,使其变得更有价值。
  同样的,英雄造时势。
  如果没有陆雯,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宇宙人类,也就不会有延续下去的人类文明,更不会有与她有关的任何历史记载。
  在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百五十年,绝对是一个飞翔的时代。在这个是激情澎湃的时代里,宇航探险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很多人贡献其一生的伟大事业。在这个时代里涌现出来的很多英雄人物,都值得后世的人类永远铭记于心,因为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后来的宇宙人类。
  人类的第一次宇宙打开发,就是由中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
  虽然在最初的时候,国际空间站被定性为一个多国联合研制与建造的空间平台,主要从事空间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其规模相当有限,但是最终,国际空间站成为了一个开放式的空间平台,演变成了“绕地空间系统”的核心部分。
  这一切,得归功于一名中国的宇航工程师,即国际空间站的缔造者:钟厚生。
  大战期间,钟厚生是陆雯手下的一名科研人员,主要负责空间科研工作,在最初几年里从事的工作就是设计清理卫星。直到大战结束前,在中国提出建造国际空间站后,钟厚生才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当时,钟厚生是全球最出色的空间系统工程师。
  按照他的设计,国际空间站首先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平台,即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各种应用舱段。
  这一设计思想,为国际空间站后来的大规模扩展打下了基础。
  要知道,仅仅五十年之后,国际空间站的规模就达到了最初设计时的一百多倍,成为一座能够容纳数万名宇航人员的超级空间基地,而且是绕地空间系统的控制部分,成为人类迈出地球,飞向宇宙空间的第一个前进基地。发展到最后,国际空间站实际上已经覆盖了整个地球同步轨道,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拥有完整的生命维持系统,能够同时为数亿人提供生活与工作场所。
  事实上,宇宙人类就是在国际空间站上成立的。
  公元二三一七年,即宇宙历元年,生活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八亿人经过公决,宣布与地球上的国家政府脱离关系,成立“空间政府”,正式与地球人类摆脱关系,成为一个由数十个民族组成的,在地球上没有领土,却拥有包括国际空间站、月球殖民地、火星殖民地、小行星带的国家。
  后来,这个国家直接演变成了“宇宙人类联合体”。
  当然,到那个时代,国家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模糊了,因为任何地球人类,只要宣誓遵守宇宙人类的规则,就能成为宇宙人类,而认为宇宙人类联合体的公民,只要愿意返回地球生活,就将成为地球公民。也就是说,国家不再是限制人类活动的人造障碍,决定身份属性的只是其生活与工作方式。
  显然,钟厚生肯定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当然,他也没有被宇宙人类忘记。在宇宙人类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十个人中,就有钟厚生。在宇宙人类眼里,钟厚生是文明的奠基者,而他创造的国际空间站,正是宇宙人类的发源之地。
  事实上,肯定不能把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功劳全部归于一个人。
  钟厚生只是总工程师,而且在他有生之年,国际空间站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而且是中国政府名下的财产。
  在建造国际空间站的时候,还有几个人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这其中,就包括开发出了纳米材料的中国科学家文辉宏,以及把纳米材料推广到应用领域的美国科学家杰克-康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6/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