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9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7/1021

  事实上,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中国。
  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当时美国科学家已经能够在实验室里制造出纳米材料了,到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正在探索工业生产的方法。只是在取得重大突破之前,美国就已战败。
  美国积极研究纳米材料,首先考虑的也是军事用途。
  从某种意义上讲,纳米材料绝对是一大技术革命,至少是材料领域的技术革命。
  要知道,纳米材料在强度、韧性、刚度等力学性能上,超过了任何一种已知材料,是最接近理想的工程材料。说得简单一些,如果用纳米材料来制造装甲,可以在重量减轻九成的情况下,把防护能力提高十倍。如果用在工程建筑领域,作为摩天大楼的承力结构,则能修建高度在两千米以上的大厦。
  当然,纳米材料首先就用在了宇航领域,而且首先用在国际空间站上。
  原因很简单,地球同步轨道实际上是一条没有宽度的闭合环线,只有在这条线上,航天器才能与地球的自传保持同步,而只要偏离了这条线,就会产生内部应力。如果航天器的体积不是太大,比如只是一颗直径数米的卫星,普通材料的强度就足够抵消应力了。可是当航天器的体积变得十分庞大,比如像国际空间站,横向尺寸超过了一公里,那么普通材料的强度就无法抵消绕轨飞行时产生的内部应力。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国际空间站由普通材料制成,其寿命不会超过二十年。
  显然,这是不可接受的。
  要想延长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就得使用高强度材料,而最理想的高强度材料,就是纳米材料。
  后来,国际空间站的第一批舱段都用纳米材料加强,其设计寿命达到了一百年。
  事实上,在经过不断的改进之后,国际空间站的实际使用寿命不是一百年,而是超过了五百年。
  如果没有纳米材料,宇宙人类就不可能在国际空间站上诞生。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没有纳米材料,国际空间站在二十二世纪就将废弃,然后坠入大气层烧毁。
  更重要的是,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为国际空间站随后的扩张打下了基础。
  到了后来,只要定期更换国际空间上由纳米材料制成的主要承力结构,就能使国际空间站一直运行下去。
  事实上,这也正是宇宙人类能够从地球人类中独立出来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决定建造国际空间站,并且把国际空间站打造成人类飞向宇宙深空的前进基地时,宇宙人类就已经诞生了。
  只是,有了生存空间,还需要有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环境。
  创造这个环境的,是一个名叫辛巴拉的印度裔中国科学家。
  在国际空间站开始运行之后,辛巴拉首先提出,应该在国际空间站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确保宇航员能在空间站内长期生活与工作,并且改善空间站的生活空间,使其成为宇航员真正的家。
  为此,辛巴拉做了很多的努力,而他本人也是自然生态学专家。
  在他的努力上,中国政府最终决定采纳他的建议,即在国际空间站上建立一套类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当然,基础就是反重力场技术。
  说得简单一些,首先就得在国际空间站里创造一个与地球类似的重力场,而不是让空间站处于失重状态。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不但人类在失重状态下体制会变差,其他生物在失重状态下也很容易发生变异,而变异后的生活是否能够在必须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存活,显然是一个未知数。
  结果就是,创造一个重力场,成为解决自然生态环境的最为简单的办法。
  所幸的是,这不是什么技术难题。
  当然,这也是国际空间站能够迅速扩大,并且在一百多年之后,成为数亿人类生活与工作场所、进而演变成家园的重要基础条件。
  更重要的是,这为人类后来向宇宙空间殖民奠定了基础。
  要知道,宇宙人类能够诞生,最根本的不是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有了一座家园,而是能够随心所欲的向其他星球殖民,并且在其他星球上生活与工作,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也获得更加丰富的生存资源。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宇宙人类才敢于向地球人类叫板,最终摆脱了地球人类,成为人类文明的新载体。
  也正是如此,钟厚生、文辉宏、康纳与辛巴拉被称为宇宙文明初创时期的“四杰”。
  有趣的是,这四位伟大的科学家都在陆雯手下工作,而且都直接听命于陆雯,因此陆雯才被公认为“宇宙人类之母”。
  事实上,建造国际空间站正是陆雯的提议,也是她在科学领域的最后一项伟大工程。
  原因很简单,建造国际空间站,最初的目的是为部署重力场波动探测器打掩护,而后者正是陆雯最关心的宇航工程。
  在此之后,陆雯就很少参与宇宙科学工程项目了,而是致力于宇宙社会学的研究工作。
  只是,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与开发,并没因此停止下来。
第二百八十一章
月球工程
  人类迈向深空的第二部,就是去月球上建立殖民地。
  从时间上看,月球殖民地的开建时间只比国际空间站晚了两年,即在二零六零年,中国就与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泰国与新加坡,组成了“十国探月工程集团”,后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英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巴西、阿根廷与南非也加入了该集团,共同组建了“二十国集团”,共同出资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
  事实上,人类探月行动早就开始了。
  除了在二十世纪六零年代末,美国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之外,在二十一世纪初,中美欧俄都有各自的探月工程,连日本、印度、巴西与南非这些地区性强国,也各自推出了规模庞大的探月工程项目。
  只是,在这一阶段,所有的探月活动都以科学考察为主。
  直到二十一世纪二零年代末,随着中美冷战全面展开,中国与美国才各自推出了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的宇航工程。
  当时,中国与美国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国家对抗阶段,中国抛出了更大的宇航项目,即登陆火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在挑战美国,因为美国早就把宇航员送上了月球,所以登陆月球没有多大的政治意义,只有登陆火星,才有政治价值。
  只是,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在可控聚变核技术成熟之后,中国的月球开发工程开始加速,主要就是在月球上有丰富的聚变资源。也就是说,中国后来为探月工程所做的准备,出发点都是商业利益,即以开采资源为主。
  同一时期,美国的探月工程仍然以科学研究为主,或者说只有政治意义。
  如果没有后来的全球自然灾害,恐怕在二零四零年前后,中国就会正式启动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的工程项目。
  全球自然灾害,使得人类的航天活动暂停了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里,人类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全球格局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彻底改变,中美冷战以热战的方式结束,美国沦落为二流国家,而且很快就跟中国组成了国家共同体。其次人类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反重力场技术开始推广应用,可控聚变技术也提升了一个级别。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中国完全没有为资源去月球建立殖民地的必要性。
  原因很简单,在大战结束的那一年,中国科学家就攻克了技术上的难关,并且动工建造了第一座第二代可控聚变核反应堆。第二代可控聚变核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重氢与超重氢为聚变原料,不再使用氦3。
  可以说,第二代可控聚变核技术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第一代。
  要知道,重氢与超重氢在地球上比比皆是,不管是淡水还是咸水、冻结的冰、空气中的水蒸气,都含有这两种氢的同位素,而且富积度并不低。更重要的是,从氢气中提炼重氢与超重氢的技术早就成熟了,而且早就在工业、乃至军事领域大规模应用,比如氢弹中的聚变原料就是重氢、超重氢跟锂元素的化合物,而在工业领域,重氢与超重氢则广泛应用在了照明、荧光等产品上。
  有了第二代可控聚变核技术,地球上的资源就足够人类使用一千万年。
  当然,在太阳系内,这两种氢的同位素也是比比皆是,像木星与土星,其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氢元素,而一些大行星的卫星上,也有大量氢元素,因此蕴涵的重氢与超重氢绝对非常丰富。
  当然,随着技术进步,产生能源的原料也在变化。
  比如,中国科学家在大战期间,已经着手研制第三代可控聚变反应堆,而其聚变原料就是氢元素。如果第三代可控聚变核技术问世,那么人类文明几乎可以在太阳系里获得取之不竭的能源。
  在这个大背景下,月球上的那点资源就算不了什么了。
  以当时的情况,中国主动发起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的宇航工程,政治因素远远超过了经济与科技因素。
  原因很简单,这个伟大的工程,能把全球最主要的工业国团结在中国周围。
  第一批十个成员国,实际上都是在大战期间涌现出来的工业国,而且也都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国。在某种意义上,这九个国家实际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即便在政治上保持独立,在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已经与中国融合在了一起,或者正在逐步与中国实现共同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时在盟国范围内,中文已经是第一语言。
  比如,在印度,中文是除了本土语言之外的第一外语,所有印度学生在九岁左右就开始学习中文,并且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中文成绩是衡量印度学生学业的重大标准,甚至是能否升学的关键科目。
  后来加入的十个国家,则主要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与中立国。
  事实上,这些国家也是工业强国,即便国家工业基础设施在战争期间遭到破坏,但是作为工业国最重要的基础,即人才并没有流失,均在大战结束之后,通过“牧浩洋计划”恢复了元气,再次成为工业强国。
  可以说,除了欧洲联邦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国都参加了月球开发项目。
  如此重大的项目,自然成为了国家同盟的基础。
  从政治上讲,把欧洲联邦排除在月球开发项目之外,等于孤立了欧洲联邦,也就等于限制了欧洲联邦的生存空间。
  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上,中国做得非常绝,甚至可以说是赶尽杀绝。
  要知道,中国已经垄断了近地轨道的使用权,因此只要中国仍然是世界头号强国,欧洲联邦就很难在外层空间开发上发挥作用,最多在欧洲地区制造点麻烦,对中国的核心利益根本没有威胁。
  通过国际空间站项目与月球开发项目,中国加大了对人类文明工业力量的控制力度,等于最大的潜在对手加上了第二道枷锁,让欧洲联邦根本没有可能与中国竞争,也就更加不可能对中国构成威胁。
  有趣的是,这种出于政治目的的宇航工程,最后的结果却与经济挂上了钩。
  原因很简单,月球上不但有丰富的氦3,还有更加丰富的其他资源,比如在地球上非常罕见的稀有金属。
  地球上的稀有金属,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壳运动,从地核里挤出来的。二是由彗星、流星与陨石从外层空间带来的。比如,地球上可供人类开采的黄金,实际还不到总量的百分之一,其余的都被锁在地核里面,根本无法开采。又比如,地球上储量最多、品位最丰富的稀土矿,即中国白云鄂博稀土矿实际上是一颗在数亿年前击中地球的小行星,而这颗小行星很有可能就来自小行星带。
  可惜的是,真正落到地球表面上的小行星并不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7/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