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8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4/1021

第一百三十一章
扫荡
  八月上旬,牧浩洋连续召开了几次会议,最终统一了思想。
  只是,最后确定下来的作战方案,已经与他最初设想的完全不一样了。
  按照新制订的作战计划,海军的首要任务是夺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权,掩护陆战队扫荡密克罗尼西亚,主要攻占莫克洛特群岛中的波纳佩岛,把防线向东推进一千公里,并且在此建立一座综合性军事基地。这么做的主要目的,主要就是在主力舰队南下的时候,不用担心来自后方的威胁。
  也就是说,在占领波纳佩岛之后,至少需要一个月进行工程建设。
  到时候,将在岛上部署数十架反潜巡逻机。
  如此一来,攻占波纳佩岛的时间不得晚于十月底,因此作战行动必须在九月份开始,争取在十月中旬登陆。
  问题是,到九月份的时候,海军只有两艘航母可用。
  所幸的是,李明阳送来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美国海军新服役的三艘航母将在八月份返回圣迭戈,进行服役后的首次检修。准确的说,是在完成海军验收测试后,进行必要的维护与调整。
  到了八月二十日,军事情报局再次发来消息,三艘“美国”级航母都有问题,而且不是小问题,很有可能在圣迭戈呆到年底。也就是说,在中国海军攻打波纳佩岛的时候,美国海军能用的只有第三舰队。
  毫无疑问,这份情报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八月二十一日,牧浩洋签署了攻打密克罗尼西亚的作战命令,而且陆战队已经在八月中旬开始进行作战准备。
  二十二日,舰队离开了那霸。
  总共是两支舰队,而不是一支舰队。
  担任太平洋第一舰队指挥官的是龚继飞中将,由他指挥的战舰为两艘航母、八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八艘反潜战舰。担任太平洋第二舰队指挥官的是佟少云少将,由他指挥的战舰为八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八艘反潜战舰。
  此外,陆战队还从扶桑出动了一支登陆舰队,由司马文正中将指挥。
  因为已有四艘护航航母与八艘火力支援舰完成了改装,所以登陆舰队得到加强,具有相当可观的独立作战能力。
  这里面,最引人瞩目的不是护航航母,而是火力支援舰。
  从外观上看,护航航母非常像二战时的直通甲板航母,只是在飞行甲板前部安装了一台电磁弹射器。因为没有采用斜角甲板,所以无法同时起飞与回收战斗机。对于专门为陆战队提供空中支援的护航航母来说,这不是太大的问题,而且护航航母的主要载机是具备垂直降落能力的倾斜旋转翼飞机。也就是说,即便倾斜旋转翼飞机在满载时得滑跑起飞,也能同时进行回收作业。只有在使用舰载战斗机与固定翼反潜巡逻机的时候,才只能单独进行起飞或者回收作业。
  有趣的是,当时护航航母的舰载战斗机是J-25M,而不是J-33,也不是J-32。
  当然,这与护航航母的用途有关,即其主要用途是为陆战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并不承担舰队作战任务。在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时,经过改进的J-25M不比J-33差,而且作战效费比更高。主要就是,J-25M的翼载比J-33大,低空稳定性更好,且具有更好的任务弹性。
  事实上,这也与陆战队的地位有关。
  大战爆发前,中国陆战队得到“升级”,主要就是仿效最强大的对手,组建了单独的航空兵。
  问题是,在陆战队航空兵成立的时候,空军与海军都持反对意见,连陆军都借此机会要求扩大陆军航空兵。结果就是,陆战队航空兵的规模很有限,而且得到的全是海军淘汰下来的战斗机。
  也就是说,到大战爆发的时候,只有陆战队航空兵装备了J-25M。
  有趣的是,这些战斗机没有部署在两栖攻击舰上,因为两栖攻击舰没有弹射器,也没有跃飞甲板,无法让J-25M正常起降。结果就是,陆战队的J-25M全部部署在地面上,更像是一种摆设。
  战争爆发当天,美军甚至没有轰炸停放在跃龙基地里的J-25M机群。
  大概,在美军看来,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早已落后的战斗机上浪费昂贵的巡航导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时部署在四艘护航航母上的四十多架J-25M,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部署在跃龙基地。
  相对而言,真正强大的支援战舰,还是用集装箱货轮改装的火力支援舰。
  当时,八艘火力支援舰上,各有四门大口径电磁炮,只不过是较为老式的轨道炮,主要是线圈电磁炮的产量不是很大,而且得首先提供给大型综合战舰。结果就是,海军把为“台湾”级巡洋舰储备的轨道电磁炮拿了出来,临时改装之后,以集装箱组合的方式布置到了火力支援舰上。为此,海军还从陆军那里借用了八套小型聚变反应堆电力供应系统,为火力支援舰上的电磁炮供电。
  与线圈电磁炮相比,轨道电磁炮唯一的缺点就是射程只有四百公里。
  显然,在支持陆战队登陆的战斗中,四百公里的最大射程已经非常充足了,而且实战中的射程往往不会超过两百公里,因为担任支援任务的舰队肯定得留在登陆场附近,不会与登陆舰队离得太远。
  正是如此,海军后来对轨道电磁炮进行了简化,在把射程降低到三百公里后,把投掷能力提高了一倍,即让这些原本该淘汰的电磁炮能够投掷重达三百公斤的炮弹,大幅度提高了电磁炮的打击能力。
  在所有轨道电磁炮都用光之后,海军还开发了一种口径为三百毫米、能够把五百公斤炮弹投掷到四百公里外的线圈电磁炮,专门用来装备火力支援舰,而且开发出了高性能的钻地炮弹,使火力支援舰获得了打击地下坚固目标的能力。实战证明,高性能钻地炮弹的作战效率超过了钻地炸弹。
  当时,八艘火力支援舰上有三十二门电磁炮,能在一分钟内投掷近四百发炮弹。
  要知道,这些都是质量为一百五十公斤的重型炮弹,其打击效果与二百五十公斤级航空炸弹差不多。如果投掷四百枚二百五十公斤航空炸弹,至少需要让二十架J-25M以最大载弹量出动一次。如果考虑到持续打击能力,那么八艘火力支援舰提供的炮火支援,相当于四百架J-25M。
  当然,这并不是说火力支援舰能够取代战斗机。
  在实战应用中,火力支援舰主要负责打击地面目标、半掩埋目标与时间敏感目标,而战斗机主要携带一千公斤级、甚至是两千公斤级炸弹,打击深埋目标、以及那些由钢筋混凝土加固的坚固工事。
  显然,在得到了十二艘支援战舰后,登陆舰队不再需要作战舰队的直接支援了。
  八月二十七日,中国海军首先攻打了帕劳群岛的科洛尔。
  准确的说不是攻打,而是出兵占领。科洛尔没有美军驻扎,甚至没有军队,只有一支用手枪武装起来的治安部队。结果就是,在中国陆战队赶到之前,佟少云少将派出的一支登陆部队就接管了科洛尔。
  为了这件事,司马文正还把状告到了战争部,说佟少云越权行动。
  当然,牧浩洋没有处罚佟少云,只是让他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不要去做原本应该由陆战队做的事情。
  事实上,这也是牧浩洋搞出来的矛盾。
  在安排任务的时候,牧浩洋让龚继飞的第一舰队在后方,佟少云的第二舰队在前方,以尽量避免遭到美军舰队突然袭击。只是,第二舰队还有一个任务,即提前打击沿途岛屿上的军事设施。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替陆战队开路。
  问题是,牧浩洋在安排任务的时候,没有把话说清楚,即在计划中需要攻占的岛屿上没有守军的情况下,第二舰队有没有责任占领岛屿,还是应该把占领岛屿的行动留给跟进的陆战队。
  要知道,每艘战舰上都有一支陆战队,一般为一个班、或者一个排。
  也就是说,即便没有陆战队的主力部队,第二舰队也能凑出一支营级规模的陆战队,执行毫无悬念的登陆任务。别忘了,大型综合战舰与反潜战舰上都有倾斜旋转翼飞机,能把陆战队送上岸。
  随着中国海军攻占科洛尔,太平洋战场上风云再起。
  其实,八月二十三日,即中国舰队从那霸出发的第二天,尼克松少将就接到了弗伦奇上将的命令,率领第三舰队离开了圣文森特湾,即阿德莱德港。只是敌情不明,第三舰队一直在塔斯曼海活动。
  直到八月二十七日,尼克松才再次收到命令,率领舰队北上前往珊瑚海。
  弗伦奇的命令很直接:舰队在所罗门群岛以南海域活动,没有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直接命令,不得主动寻找中国舰队交战。
  事实上,这道命令有点多余,因为尼克松少将压根没有想过去找中国舰队决战。
  要知道,当时美国海军上下,包括弗伦奇上将在内,都得了“炮火恐惧症”,根本没有信心击败中国舰队。
第一百三十二章
攻守两难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密克罗尼西亚海战之后,弗伦奇上将向国防部长麦卡锡与参联会主席马歇尔上将提交了一份作战评估报告,对美军舰队存在的问题、以及最需要克服的难题做了总结。
  这里面,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针对大口径电磁炮的防御能力,以及远程炮火打击能力。
  事实上,这是同一个问题。
  原因很简单,美国海军大型战舰上装备的还是轨道电磁炮,即便拥有超过中国海军同类电磁炮的性能,可是仍然比不上线圈电磁炮。比如,“班布里奇”级巡洋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的有效射程只有六百公里,即便是“芝加哥”级巡洋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也只有八百公里。
  可以说,这已经是轨道电磁炮的极限了。
  在弗伦奇看来,首先就得拥有与对手相当的打击能力,因此他建议立即全力研制大口径线圈电磁炮,并且同步开发射程超过一千英里的远程炮弹(后来降低到八百英里,也就是大约一千三百公里)。
  事实上,美国研制大口径线圈电磁炮的起步时间不算晚,与中国海军相差不大。
  可惜的是,在最初阶段,美国海军对大口径电磁炮的定位与中国海军完全一样,而且美国的技术积累更加雄厚。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国海军认为,现有的大口径轨道电磁炮已经足够胜任对地打击任务,没有必要在大口径线圈电磁炮上投入太多的研制经费,甚至没有必要开发大口径线圈电磁炮。
  正是在美国放慢了大口径线圈电磁炮的研制进度时,中国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然,这也与美国海军的一些传统认识有很大关系。
  虽然在大口径线圈电磁炮项目上,一些有远见的美国海军军官就提出,这种理论射程没有上限的大口径电磁炮,能在某些时候取代舰载航空兵,成为海军的主要打击力量。但是在讨论具体的战术用途时,美国海军也没能避免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电磁炮能够准确命中一千多公里外的目标?
  实战中,中国海军用的是侦察机,或者说是炮火观测飞机。
  当时,美国海军有一个严重错误的认识,即炮火观测飞机能够到达目标上空,还需要使用大口径电磁炮吗?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敌人已经失去防空能力,也就能让航空兵发挥作用了。
  毫无疑问,在短期内,电磁炮的射程达不到舰载战斗机的最大作战半径。
  由此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装备了大口径电磁炮的战舰,根本没有机会接近敌人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
  正是受这些因素影响,美国海军对大口径线圈电磁炮不太感兴趣。
  有意思的是,美国陆军反而在该项目上投入了不少经费,因为中国陆军已经装备了线圈电磁炮。
  当然,在作战使用上,陆军的炮兵与海军的舰炮有很大的区别。
  事实上,也正是陆军的努力,让美国海军在设计“芝加哥”级巡洋舰的时候,留下了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在今后能够以更换作战模块的方式,用线圈电磁炮取代轨道电磁炮,提高战舰的远程打击能力。
  只是,在二零五三年之前,美国海军肯定得不到大口径线圈电磁炮。
  也就是说,要到二零五四年,美国海军才有可能获得大口径线圈电磁炮,并且用来装备大型战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4/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