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5/1021

  让美国军人在与美国没有直接关系的战争中为别的国家流血牺牲,肯定会使美国联邦政府遭到指责。
  不久前的第二次朝鲜战争,以及半个世纪前的越南战争,美国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只是,在喜田多一郎第二次访美的时候,已经跟钱德勒提到过这个问题,当时谈不拢,主要是价钱差距太大。
  现在日本肯出高价,美国还有理由拒绝吗?
  显然,现在的问题不是价钱。
  第三护卫群覆灭,已经给美国敲响了警钟。中国军队能够消灭第三护卫群、甚至干掉联合舰队,向日本提供战舰有意义吗?
  问题是,如果在这个时候拒绝了喜田多一郎的请求,美国又能得到什么?
  可以肯定,只要没有来自美国的援助,日本就会向中国求和,国内动乱难以避免,美国将失去西太平洋的桥头堡。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日本不可能成为帮助美国遏制中国的得力助手。
  考虑得更加长远一点的话,还得提防另外一种可能,即某些极端份子把日本战败归咎于美国,从而使日本站到美国的对立面上。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非常嬗变的国家。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盟国,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完全向中国学习。可是在短短几十年之内,日本就成了中国的敌人,并且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了中国,一举成为西太平洋的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与美国对抗,输得一败涂地。战后,日本不但没有忌恨美国,反而成为了美国最可靠的盟友,帮助美国抵抗红色帝国。现在,日本再次站在了三岔路口上,谁能保证战败之后不会对美国倒戈?
  作为一个容易走极端的民族,谁也不能保证日本会在战后走向何方。
  为了防止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美国别无选择,只能全力支持日本,直到日本当局首先认为必败无疑。
  说得明确一点,美国绝对不能成为日本战败的首要因素。
  当然,把战舰卖给日本,美国不会做亏本生意。
  在价格不是问题的情况下,美国可以通过出售旧有战舰获取暴利,然后用这些钱采购新式战舰。
  不管怎么说,这场战争已经证明,所有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前建成服役的战舰都无法应对新的战场环境,肯定得淘汰掉。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军,美国海军的换装压力肯定超过了中国海军。淘汰数百艘战舰,建造数百艘新的战舰,绝对是一个规模浩大的工程,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
  如果没有来自日本的资金,美国海军至少需要二十年才能更换所有战舰。
  显然,中国海军要不了这么久。或者说,二十年之内,中国完全有能力打造一支具备全球作战能力的海军。
  到时候,美国需要面对的是全方位的竞争。
  作为新式海战的发起者,中国既有后发优势、又有先发优势,可以在几乎没有包袱的情况下,倾尽全力打造一支足够强大的舰队。
  对美国来说,唯一的优势就是时间。
  只要能够赶在中国海军之前完成换装,美国海军就能保住优势地位,在全面对抗中掌握主动权。
  为此,美国就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打造一支足够强大的新式舰队。
  趁此机会淘汰旧有战舰,获得建造新式战舰的资金,显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不然钱德勒也不会主动提出出售战舰。
  不同的是,麦克米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关键就是,在出售战舰的同时,美国是否要提供配套的海军官兵。
  喜田多一郎专程飞往华盛顿,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在第二次访美的时候,喜田多一郎接受了钱德勒的提议,花高价从美国海军手里购买二手战舰,根本不会有任何问题。现在的情况是,经过了六月二日凌晨的战斗,二十多名援日美国飞行员阵亡,让麦克米伦在援助日本的时候不得不有所顾虑。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国会、还是民众,都认为没有理由让美国军人为日本卖命,更没有理由让美国军人为了钱去送死。
  作为总统,麦克米伦必须考虑来自国会与民众的压力。
  虽然这已经是麦克米伦的第二界任期,两年后就将离开白宫,但是作为共和党领袖,他肯定不希望输掉明年的大选。
  要想使政策延续下去,麦克米伦就得帮助共和党赢得明年的大选。
  如此一来,在这场战争中,麦克米伦必须让选民相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不是在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
  钱德勒必须说服麦克米伦,让总统在派兵问题上做出让步。
  不管怎么说,喜田多一郎不会采购一些日本海上自卫队操作不了的战舰,更不会让这些战舰去战场上送死。
  当然,这不是最迫切的问题。
  即便麦克米伦做出让步,答应出售战舰,并且继续为日本提供作战人员,也要等到十天半个月之后,日本才能获得来自美国的舰队。
  对钱德勒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让中国当局“食言”。
  作为这场战争的主要策划者之一,钱德勒非常清楚,只要联合舰队覆灭,即便美国答应提供舰队,小林光一也很有可能打退堂鼓,只是日本国内的极端势力,以及大受刺激的日本国民肯定不会认输。结果再明显不过,不管小林光一如何应对,日本内阁也很有可能在战争结束前垮台。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无法预料。
  日本因内政动荡而战败,也许是最好的结果,而且很有可能是小林光一在最后时刻阻止战争扩大的唯一办法。
  问题是,日本也许会走上另外一个极端,即不情愿认输的国会议员把一个极端主义者推上历史舞台,让日本在战场上坚持下去。
  从短期来看,这对美国无害,只是日本走上极端主义道路,必然会对美国构成威胁。
  问题是,能够保住联合舰队吗?
  钱德勒不但是政客,还是军人,而且是拥有数十年服役经历的军人,还在担任陆军上将期间指挥过两场战争。
  经过第二次朝鲜战争后,钱德勒非常清楚,只要中国发了狠心,联合舰队肯定得完蛋。
  这个时候,恐怕连上帝都救不了联合舰队。
  不能阻止联合舰队覆灭,就只能设法保住小林光一。
  作为前任CIA局长,钱德勒首先想到的就是除掉小林光一的竞争对手,让日本国会的政客没有更好的选择。
  结果就是,在喜田多一郎飞往华盛顿的途中,钱德勒做了特殊安排。
  也许,这对战场上的战斗没有任何帮助,但是肯定会对日本政局产生长远影响,而且没人知道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这个时候,也没人意识到钱德勒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当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东海战场上,盯着瘫痪在海面上的联合舰队,等待中国空军发起致命打击。
第九十八章
大规模佯攻
  中国空军确实采取了行动,只不过不是致命打击。
  六月二日中午十二点左右,中国空军再次出动数十架战斗机,对联合舰队进行了第二次电磁打击。
  这次,担负打击任务的不是J-20,而是由FBC-1C在三百公里外发射的巡航导弹。
  可以说,杨禹方安排的战术无懈可击。
  虽然在上午的打击中,J-20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但是杨禹方考虑到日本空中自卫队吸取了经验教训,肯定会针对J-20加强防空力量,比如派遣更多的F-22A在J-20必须经过的突击航线上待命。如果再次使用J-20,很有可能得不偿失,因此他改变了战术安排,让一直没有机会上场的FBC-1C机群露了一把。
  这也是FBC-1C在这场战争中首次露面。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FBC-1C的表现并不差。当时大部分J-11与J-10都被用来执行制空任务,FBC-1C成为志愿军手里主要的战术空中打击平台,在几次大规模空中战役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这种用途单一的战斗机并没因此得到空军与海航的青睐。
  归根结底,就是其用途过于单一,并不适合中国空军与海航的现有需求。
  第二次朝鲜战争后,空军与海航花了很大的力气改进J-11与J-10,加快了J-20的研制步伐,却没有对FBC-1C进行改进。主要就是,通过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国空军认识到,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足够强大的空中力量,而在与强敌对抗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兼具打击能力的制空战斗机。
  这个判断,在东海冲突中得到证实。
  在打击第三护卫群之前,中国空军与海航以制空作战为主,即便在五月二十九日夜间的第一场战斗中,海航主动出击,也是对空作战。在打击第三护卫群的战斗中,担任打击任务的是轰炸机,而不是战斗机。
  这样一来,FBC-1C自然没有用武之地。
  只是,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战斗机的用途。在某些特定环境下,FBC-1C的作战效率肯定超过了J-11,甚至超过了J-20。
  比如,海航的FBC-1C能在不到二十米的超低空持续飞行数个小时。
  受翼载影响,J-11C与J-20在超低空飞行时的稳定性远不如FBC-1C,飞行员极易在长途奔袭时感到疲劳。
  如果需要进行长途奔袭,而且得超低空突防,FBC-1C绝对是最理想的选择。
  此外,FBC-1C是专业的攻击机,配备了更加完备的导航系统,单独突防能力超过了以对空作战为主的J-11。在没有预警机支持的情况下,FBC-1C能对一千公里外的目标发动袭击,而且导航误差不会超过五百米。换成J-11,不但导航误差大得多,还必须得到预警机或者其他支援飞机的支持。
  这场战斗就需要长途奔袭,而且得超低空突防,所以中国空军动用了FBC-1C,让其承担主要打击任务。
  战术安排上,杨禹方仍然让大批制空战斗机承担佯攻任务。
  因为有第一次打击,所以杨禹方让空军派出了几架J-20。
  与他预料的一样,日本空中自卫队扩大了防空警戒范围,前出的F-22A对率领制空战斗机的J-20进行了拦截。
  结果是,双方战斗机在联合舰队西面两百公里处爆发了当天的第二次大规模空战。
  在这场空战中,双方都没有占到便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5/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