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9/1021

  这下,防空重任落到了两架E-2D的身上。
  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即E-2D的空战引导能力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同时引导已经升空的二十架F-22A。
  虽然通过防空指挥中心能够引导防空战斗机作战,但是随着来犯敌机逼近,谁也不能保证通信畅通无阻。
  如果通信系统瘫痪,E-2D就成了摆设。
  可以说,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
  荒川太郎不敢怠慢,立即命令十二架F-15J紧急升空,增强防空能力。
  只是,这个决策并不明智,因为F-15J并不具备电磁对抗能力,进入电磁武器的打击范围就会坠落。
  病急乱投医,荒川太郎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在他看来,电磁武器同样会对中国战斗机产生影响,因此在交战后,中国战斗机不会使用电磁武器。
  显然,这个判断大错特错。
  当时,日本空中自卫队做出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立即让E-767向东规避。因为中国战斗机还在两百多公里之外,而且J-11C与J-10C都不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所以只要E-767及时规避,就能离开中国战斗机的攻击范围。
  结果是,这场空战演变成了双方战斗机的对决。
  九点刚过,之前掩护E-767的八架F-22A首先与一个J-11C中队遭遇。
  虽然这八架F-22A都安装了电磁对抗系统,即便遭到电磁打击也不会坠毁,但是在恶劣的电磁环境下,F-22A无法用雷达锁定J-11C,只能在进入视距之后,利用光电系统进行格斗。
  进行格斗空战,F-22A的隐身优势荡然无存。
  战斗打响后,紧随其后的一个J-10C中队立即上前投入战斗,海航获得了三比一的兵力优势。
  另外三个中队的战斗机没有受到影响,继续按照原定计划向E-767逼近。
  只是,此时的情况对海航来说也不够理想。
  当时,海航出动的战略电子侦察机只能确定E-767在八点四十五分左右转向逃逸,在双方战斗机接火之前丢失了目标。
  原因无二,为了避免电子设备损坏,E-767关闭了雷达。
  虽然在规避的时候,E-767还在与防空指挥中心进行联络,掌握战场情况,确定什么时候能够返回战场,但是大部分时候都是接收防空指挥中心发来的战场信息,只偶尔发出询问信号。
  隔着几百公里,又受到电磁武器影响,电子侦察机没能截获E-767发出的短波信号。
  也就是说,突击机群只知道E-767向东飞行,而不知道有没有在规避的时候转向。
  为了提高逮住E-767的机会,三个中队的战斗机并行展开,扩大了横向突击范围。
  显然,这对追击E-767没有任何帮助。
  如果三个中队编成纵队,反而有可能追上E-767。
  九点过十分,第二个J-11C中队遭遇了紧急起飞的F-22A中队。发现对方有十二架战斗机之后,J-11C中队的指挥官立即调整战术,呼叫左侧的J-10C中队前来支援,共同围剿日本战斗机。
  这下,仅有一个J-10C中队还在向东追击。
  九点十五分,这个J-10C中队遭遇了紧急起飞的F-15J中队。
  虽然在交战前,战斗就结束了,十二架F-15J无一例外的被电磁火箭弹击落,J-10C根本没有动用格斗导弹,但是受此阻拦,J-10C机群不得不重新编队,直到九点二十二分才继续向东突击。
  到这个时候,十二架J-10C已经用光了电磁火箭弹。
  当时,这批J-10C已经到达冲绳上空,而且进入了日本领空,紧急规避的E-767就在其东面大概一百公里处。
  可以说,如果J-10C携带了PL-12D,E-767就在劫难逃。
  可惜的是,十二架J-10C只携带了用来格斗的PL-11C。
  更重要的是,在用光了电磁火箭弹之后,J-10C无法继续压制日本的防空系统,也就不得不紧急撤离。
  留在冲绳上空,只会被防空导弹击落。
  当时,腾耀辉已经明确命令,不得在日本领空与日本战斗机交战,主要就是担心战斗机被击落后坠毁在日本领土上,成为日本指责中国军事入侵的铁证。虽然在激烈的战斗中,飞行员不会刻意在乎这道命令,但是在没有战斗的时候,理智的飞行员都知道司令官为什么要对交战区域做出限制。
  结果就是,十二架J-10C赶在射出最后一枚电磁火箭弹之前转向撤离。
  当然,战斗没有结束,这十二架战斗机也没有返航,而是参与了围剿十二架F-22A的格斗空战。
  一时之间,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二十架F-22A必须得面对三倍以上的敌机。
  更重要的是,还得与敌机进行格斗。
  虽然当时电磁压制已经结束,F-22A能够使用火控雷达,也能使用AIM-120D,但是在速度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摆脱纠缠不放的中国战斗机,也就无法拉开距离,让中程空对空导弹发挥威力。
  这场空战一直持续到九点四十分左右,直到最后一批J-11C仅剩下了返航燃料。
  虽然在战斗中,F-22A表现出了超群的格斗能力。毕竟日本获得的F-22A没有在动力系统上减配,还在安装电磁对抗系统的时候,改进了光电设备,使得在夜间与恶劣气候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根据日本公布的战报,F-22A至少在空战中击落了二十七架中国战斗机。中国军方也承认在这场战斗中损失了十一架战斗机。但是以少打多,F-22A再彪悍也占不到便宜。按照中国军方公布的战报,至少有十八架F-22A被击落,而日本只承认损失了八架。只是神通的记者很快就通过美国国防部的内线获得了准确消息,证明中国军方没有虚报战果,日本空中自卫队确实损失了十八架F-22A,而且至少有十六架是在战斗中被中国战斗机击落的。
  这个空战交换比,显然让F-22A黯然失色。
  要知道,不管J-11怎么改进,也只是第三代战斗机,也许在某些性能上接近了第四代战斗机,但是在总体性能上肯定远远比不上第四代战斗机。如果F-22A的制空能力连第三代战斗机都比不上,又如何迎得用户的青睐呢?
  从性价比上看,更能说明问题。
  中国军队采购J-11C的单价不过五千五百万美元,如果用J-11A或者J-11B改进,还能控制在四千五百万美元以内,即便对外销售也不会超过一亿美元,而F-22A的美军采购价格就在两亿美元以上,外销价格更是超过了四亿美元。不能取得四比一的交换比,F-22A就没有任何性价比。
第六十章
立即反击
  这场空战的最大意义,不是证明未经改装的第三代战斗机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战争,毕竟绝大部分第三代战斗机都在淘汰之列,不再是空战主力;也不是证明电磁武器在空战中的巨大价值,因为这个价值早就得到了证明;而是以更加直接的方式,证明了格斗能力、即机动性是先进战斗机的首要性能。
  可以说,这个影响,足以让很多之前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战斗机变成摆设。
  比如,被美国、以及十多个西方国家寄予厚望的F-35就不再是一种先进战斗机,因为其机动性能太糟糕了。
  虽然F-35服役之后,关于其机动性能差的指责一度销声匿迹,特别是在美国向参与研制的国家提供F-35A之后,这种战斗机的机动性能得到了肯定,跟其替换的战斗机,即在全球数十个国家服役的F-16相比有不小的进步,足以胜任低强度空战,成为中小国家的首选战斗机,但是跟F-22A这类第四代战斗机相比,F-35的机动性仍然有不小差距,甚至比不上欧洲的两风、俄罗斯的Su-35,更比不上J-11C,很难在格斗空战中击败这些第三代战斗机中的佼佼者。
  正是这场空战,让美国认识到了F-35的不足。
  虽然美军拥有数百架F-22A,但是在作战行动中,难免让主要司职打击任务的F-35参与空战。
  显然,美军需要一种机动性能更好的中型战斗机。
  此后,美国降低军火出口门槛,向更多的国家出售F-35,就是在为研制第五代轻型战斗机做准备。
  美国军火商的行为无可非议,能把一种服役就落后的战斗机卖出高价,绝对需要非凡的商业运作手段。
  此后,美国、中国、俄罗斯、欧盟等具备研制新式战斗机能力的国家与地区先后投入巨资开发具备高机动性的第五代战斗机,都与这场空战有关,或者说通过这场空战认识到了机动性的重要性。
  只是,这些国家首先开发的都是轻型战斗机。
  这个现象,也与这场空战有关。
  原因很简单,在与F-22A进行格斗的时候,属于轻型战斗机范畴的J-10C发挥出了丝毫不亚于属于重型战斗机的J-11C的作战能力。根据中国军方公布的战报,十八架F-22A中至少有十一架是被J-10C击落的。
  不管这份战报有没有水分,随后中国空军就对正在研制的第四代轻型战斗机的性能指标做了调整。
  如果轻型战斗机的格斗能力不亚于重型战斗机,在不要求多任务能力的情况下,廉价的轻型战斗机明显是更加理想的选择。
  要知道,J-10C的单价还不到J-11C的三分之二。
  这场空战的第三个启示就是格斗需要更加先进的武器,之前被各国看重的格斗导弹的作战效能并不理想。
  虽然在战斗中,双方使用的格斗导弹都有电磁对抗能力,能在恶劣电磁环境下使用,但是电磁武器的影响仍然非常突出,而且格斗导弹存在的性能缺陷对战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双方损失的近三十架战斗机中,仅有十六架被格斗导弹击落,其余的全是被很多人认为应该淘汰的航炮取得的战果。
  根据一些飞行员的回忆录,在这场战斗中,双方的很多战斗机都拼光了导弹。
  到最后,不得不用航炮作战。
  显然,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对抗技术,再先进的导弹也有可能受到干扰,而不会受到欺骗的航炮更加可靠。
  第四个启示,则是所有现役战斗机都缺乏完善的夜战能力。
  准确的说,是没有足够完善的夜间观测手段。
  虽然当时双方的战斗机都配备了飞行员头盔瞄准系统,F-22A还有语音指令系统,能够由飞行员通过语音发射导弹,但是前提是得发现敌机,而且咬住敌机,因此需要足够先进的夜间观测设备。
  已有的光电系统能够发挥一些作用,但是不够理想,在很多时候限制了战斗机的性能。
  根据幸存的日本飞行员提交的作战报告,在格斗空战中,如果敌人有兵力优势,飞行员很难及时发现来自侧面与后方的威胁,而在被击落的十多架F-22A中,半数遭到了来自后方的偷袭。
  当然,这不仅仅是夜间观测手段的问题。
  事实证明,只为战斗机配备一名飞行员的时代已经结束,在激烈的格斗空战中,两名飞行员驾驶的战斗机更能掌握主动权。
  战果也是如此,在中国海航损失的十一架战斗机中,只有两架J-11C。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9/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