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1/1021

  也就是说,就算KJ-2000发现了一百五十公里外的F-22A,也只有一分钟规避,而预警机在一分钟内最多飞行十五公里。伴随预警机活动的战斗机至少需要五分钟才能参战,拦截逼近的F-22A,而此时F-22A已经发射了导弹。
  用四架F-22A去对付一架KJ-2000,也算日本空中自卫队看得起对手。
  只是,这场空战的结果并不像日本空中自卫队指挥官预料的那样。
  离KJ-2000还有大概二百五十公里,也就是距离东海舰队一百五十公里的时候,F-22A就暴露了行踪。
  当时,“兰州”号上的防空军官并不确定探测到的就是F-22A。
  原因很简单,F-15J机群还没被击溃,日本空中自卫队出动了第二个F-15J中队,还无法肯定日本空中自卫队是否出动了执行对海攻击任务的战斗机,所以只能判断东面一百多公里外是几架日本战斗机。
  只是,这个结果已经足够了。
  通过战术数据链,“兰州”号把探测到的结果实时传输给了KJ-2000,再由预警机分发给执行护航任务的J-20。
  大概五点十一分左右,KJ-2000上的防空作战指挥官确定目标性质。
  正是F-22A,而且正在向KJ-2000的巡逻空域逼近。
  只是,这几架F-22A肯定不清楚KJ-2000的准确位置。
  原因无二,E-767与KJ-2000的距离超过六百五十公里,超出了最大探测区域,因此无法探测到KJ-2000。
  只是,日本空中自卫队肯定有其他探测手段。
  比如,部署在地面的无线电监测电台,以及由美军的EC-135等战略电子侦察机提供的战术情报。
  要知道,EC-135与预警机的被动探测距离超过了八百公里。
  只不过,电子侦察机只能被动接收预警机发出的电磁波,因此只能大致确定预警机的活动区域,无法准确锁定预警机。
  要想偷袭预警机,F-22A必须启动火控雷达。
  可以说,这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虽然F-22A的火控雷达非常先进,即便日本采购的F-22A使用了低档次产品,对预警机这类大型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也超过了三百公里,但是在无法明确知道预警机的行踪、甚至不清楚预警机的巡逻区域的情况下,F-22A也就无法准确掌握启动火控雷达的时机,只能尽早使用火控雷达,从而暴露行踪。
  结果,日本飞行员在距离KJ-2000大概两百公里的时候就启动了火控雷达。
  这下,再也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了。
  KJ-2000一边转向规避,一边安排护航的J-20前去拦截,还同时呼叫舰队提供防空火力支援。
  这下,四架F-22A要面对的不是单独活动的预警机,而是由护航战斗机与水面舰队组成的防空屏障。
  更重要的是,护航战斗机与水面战舰有将近十分钟的防空拦截时间!
第五十一章
快节奏空战
  对F-22A造成最大威胁的不是配备了远程防空导弹的战舰,而是同样出色的J-20。
  虽然在多部雷达并网工作之后,舰队获得了探测隐身飞机的能力,但是以二零一九年的技术水平,舰队并不具备跟踪隐身飞机的能力。
  原因无二,探测只需要截获目标反射信号,而跟踪却需要持续截获信号。
  即便多部雷达并网工作,防空战舰也只能偶尔探测到F-22A反射的信号,据此大致计算出F-22A的飞行线路,然后引导防空战斗机进行拦截,或者把信息传递给预警机,由预警机引导防空作战。要想用防空导弹攻击F-22A,至少得用火控雷达锁定F-22A。因为“兰州”号的防空作战反应时间为十二秒,“海红旗9”在发射后需要数十秒才能逼近目标,所以至少需要确保在两分钟内持续锁定目标,不然就算发射了防空导弹,也无法把导弹导向敌机。
  这个技术上的门槛,限制了防空战舰在舰队防空作战中的能力。
  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有中国海军,还有美国海军。
  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现代防空战舰更趋向于反导作战,而不是拦截敌机。虽然反舰导弹与弹道导弹对舰队构成的巨大威胁,让防空战舰不得不把重点放在反导作战上,但是拦截隐身飞机遇到的困难,也有一些影响力。
  虽然KJ-2000截获了F-22A火控雷达发出的信号,大致确定了F-22A的方向,但是没有提供更加重要的距离数据,防空战舰也就无法锁定F-22A,甚至无法向F-22A所在的大致位置发射防空导弹。
  防空战舰能做的,就是用雷达搜索预警机指定的空域。
  不管怎么说,六艘防空驱逐舰、以及四艘拥有不俗防空能力的多用途护卫舰总不至于望空兴叹吧。
  结果就是,一时之间,十部防空搜索雷达开始以最大功率工作。
  对正在突击的F-22A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战舰上的防空雷达无法持续锁定F-22A,但是每当雷达波束扫过来,战斗机上的雷达告警机就会发出警报。
  四架战斗机上的日本飞行员肯定非常恼火。
  为了干扰F-22A,或者说为了证明舰队在防空作战中的价值,十艘战舰上的防空雷达都以火控方式工作,对每一块探测区域进行持续数秒的持续照射,而且还使用了专门引导导弹的火控雷达。
  遭到持续照射,F-22A上的雷达告警机不响才是怪事。
  此时,F-22A的处境无异于遭到高强度电磁干扰。
  虽然雷达工作频率不同,战舰防空雷达发出的波束没有干扰F-22A的火控雷达,但是这样造成的“烽火戏诸侯”效果,让日本飞行员严重忽视了雷达告警机发出的警报。
  当时,四架F-22A的飞行速度正在向两马赫的最高速度冲刺。
  虽然理论上,只需要一架F-22A发起攻击就能击落KJ-2000,但是为了保险,四架战斗机全部启动了火控雷达,而且以边跟踪边搜索的方式工作,以确保在跟踪KJ-2000时,继续探测前方空域。
  不管怎么说,日本飞行员非常清楚,KJ-2000附近肯定有防空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在启动火控雷达之后,F-22A没有探测到掩护KJ-2000的战斗机,因此断定为KJ-2000护航的是同样具有隐身能力的J-20。如此一来,在攻击KJ-2000时,还得提防随时有可能出现的J-20。
  显然,日本飞行员不是笨蛋。
  问题是,如同J-20不容易探测到F-22A一样,F-22A也不容易探测到J-20。
  与F-22A相比,J-20的隐身能力还要稍微差一点,只不过体现在全向隐身能力上,在重要的方向上,比如前半球,J-20的隐身能力丝毫不比F-22A差,RCS面积同样在零点零一平方米以下。
  原因无二,J-20从一开始就是为防空作战设计的。
  为了尽快研制出具有实战能力的第四代重型制空战斗机,中国空军在开发J-20的时候做了很多取舍,比如采用了最熟悉的鸭翼布局、弹舱按照空对空弹药的尺寸设计,从而放弃了多用途能力。
  集中改善前半球的隐身能力,也是J-20在设计中做出的重大取舍。
  在空战中,战斗机都是迎面交战,因此对前半球的隐身能力有最高要求,只有在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特别是在需要突破敌人的防空网时,才需要加强侧面与后半球的隐身能力,做到全方位隐身。
  F-22A没有及时探测到J-20,还有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虽然拥有一样的名称,但是日本空中自卫队的F-22A绝对不是美国空军的F-22A,而是做了很多简化,比如没有配备性能先进的AN/AGP-79火控雷达,而是换成了为F-35A开发的AN/AGP-81火控雷达。
  事实上,这还是日本争取的结果。
  在第一批十二架F-22A上,配备的是F/A-18F上的AN/AGP-73火控雷达。因为这种雷达已经落后,而且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美国海军的F/A-18F在制空作战中毫无建树,甚至很少参与空战,所以日本以自行开发火控雷达为要挟,最终让美国做出让步,提供先进一些的AN/AGP-81。在交付了第六十架F-22A之后,美国还专门提供了十二套雷达,用来改进最初的十二架F-22A。
  显然,编号的数字大小不代表雷达的性能。
  F-35A是典型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更注重打击能力,而不是用来制空,所以为其开发的雷达在对空方面远不如AN/AGP-79。
  在边跟踪边扫描模式下,AN/AGP-81的探测范围仅有水平十二度、垂直六度。
  也就是说,只能发现这个区域类的目标。
  在拦截来犯敌机时,J-20肯定会直接迎战,不会迂回,因为敌机正在高速逼近,没有足够的时间迂回。
  问题是,KJ-2000正在规避,而F-22A的火控雷达必须跟随KJ-2000。
  结果就是,在进入到有效探测范围之前,J-20就离开了F-22A的探测区域。
  五点十五分,F-22A机群与KJ-2000的距离缩短到一百二十公里,进入了AIM-120D的攻击区域。
  可惜的是,发射导弹的时机还未到来。
  在迎面攻击的时候,AIM-120D的射程超过了一百二十公里,而且理论上、即目标不做机动规避时能达到一百五十公里,甚至更远,可是在为追攻击的时候,射程会根据目标的飞行速度相应缩短。
  拿对付最大飞行速度近有九百多公里的大型预警机来说,AIM-120D在尾追攻击时的最大射程要比迎面攻击缩短大约百分之二十。
  也就是说,要想确保万无一失,应该把射程缩短到九十公里左右。
  如此一来,以两马赫速度飞行的F-22A还要大概九十秒才能获得理想的开火时机。
  这个时候,领队长机飞行员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差点改写了空战结果:让两架F-22A继续用火控雷达锁定KJ-2000,并且在到达理想距离时开火,另外两架F-22A则改变雷达的工作模式,重点搜索周围空域。
  显然,日本飞行员也很担心潜在的J-20。
  仅仅十五秒后,担任搜索警戒任务的两架F-22A就探测到了从西北方向上杀来的四架J-20,而且测算出距离不超过一百公里。
  日本飞行员没有迟疑,立即调整雷达的工作模式,锁定了那四架J-20,随即发射导弹。
  让日本飞行员没有想到的是,就在AIM-120D发射后不到十秒钟,四架J-20就调转航向加速飞走了。
  显然,刚刚发射的八枚AIM-120D全部浪费掉了。
  J-20的逃逸速度比预警机快得多,因此在尾追攻击时,AIM-120D的最大射程不会超过七十公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1/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