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0/1021

  当时,日本战斗机做出的正是第二种选择。
  毕竟,中国战斗机没有越过东海中线,也没有飞到钓鱼岛上空。更重要的是,东海舰队就在钓鱼岛西北方向上,如果追击中国战斗机,很有可能进入东海舰队的防空网,遭到远程防空导弹攻击。
  只是,日本飞行员的选择并没改变空战结果。
  在F-15J转向规避的时候,从两翼包抄的八架J-11C已经到达,而且正在加速爬升。
  为了避免被E-767发现,这两批J-11C在进入战场前就降到超低空,抛掉副油箱后,以一点二马赫的极限速度从两翼包抄日本战斗机。只是PL-12D的最大射高差只有一万米,而且在高度差太大的情况下,机动性能会严重降低,所以在发射导弹前,J-11C得尽量提升飞行高度。
  结果就是,在发射导弹前,从左侧包抄的四架J-11C被E-767发现了。
  此时,双方的距离不是一百二十公里,而是八十公里左右。
  日本飞行员收到预警机发来的战场信息后,立即调整战术,转向迎战来自西北方向上的中国战斗机。
  虽然还是远了一点,但是在这个距离上,至少可以进行导弹互射。
  可惜的是,日本战斗机还没锁定J-11C机群,导弹告警机就响了起来,突前的J-11C发射的PL-12D到达了。
  紧接着,从左侧包抄的四架J-11C进行了补充攻击。
  虽然摆脱已经达到极限动力射程的PL-12D不是什么难事,日本飞行员早就在演习与训练中从美国同行那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即在规避中程空对空导弹的时候,要尽量利用战斗机的垂直机动性能,以大范围的垂直机动来消耗导弹的残余动能,最终通过快速爬升来摆脱导弹。
  日本飞行员正是这么做的。
  在PL-12D进入自导攻击阶段后,十二架F-15J立即抛掉副油箱,然后以最大的速度向海面俯冲,随后转为快速爬升。
  这套战术能够规避第一批PL-12D,却无法避开一分钟后到达的第二批PL-12D。
  更重要的是,在快速爬升的时候,F-15J已经损失了几乎全部速度,即便通过俯冲能够把势能转化为动能,加快飞行速度,但是等于迎头飞向从下方逼近的导弹,从而失去再次爬升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F-22A也很难逃脱。
  五点零八分,第一架F-15J被PL-12D击落。接下来的三十秒内,又有十架F-15J被接踵而至的导弹击落。
  最终,只有一架F-15J利用僚机的掩护,避开了两枚PL-12D。
  准确的说,是僚机帮其挡住了射来的导弹。
  因为F-15J根本没有获得反击机会,所以J-11C机群毫发无损。
  更重要的是,在这轮空战中,从右翼包抄的四架J-11C在爬升之前,F-15J机群就遭到了来自左翼包抄机群的攻击,所以没有按计划爬升到五千米高度,也就没有参与刚刚结束的空战。
  完成了空战任务的八架J-11C没有滞留在战场上,而是立即转向返航。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这八架J-11C各携带了六枚PL-12D,在攻击F-15J机群的时候耗光了弹药。
  用剩下的两枚PL-11,显然不足以参加后面的空战。
  首轮交战,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亏输,但是没有挫败日本飞行员的斗志,因为在日本空中自卫队中,F-15J是即将被淘汰的战斗机,真正的主力是F-22A。只要F-22A还在天空中飞行,日本空中自卫队就有战斗的资本。
  对海航来说也是如此,要想夺取制空权,就得干掉F-22A机群。
第五十章
匿踪突击
  如果说J-11C与F-15J的对抗只是前戏,那么F-22A与J-20的对抗就是主戏了。
  这场战斗,绝对是现代空战的典范,也是两种现役第四代重型制空战斗机第一次正面对抗。
  要知道,在T-50的服役时间遥遥无期的情况下,J-20是唯一能向F-22A叫板的第四代重型制空战斗机。在战场之外,特别是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无数的军事迷与军事家都对这两种战斗机的性能做了对比,甚至对两种战斗机的空战进行了模拟,想以此判断谁才是最先进的战斗机。
  只是,真正的王者不存在于纸面上,而是在战场上。
  更重要的是,决定现代空战胜负的绝对不是某种先进战斗机,而是制空作战的情报与指挥系统。
  说得简单一点,没有以预警机为核心的空战指挥与情报系统,F-22A与J-20再先进也不过是一种性能超群的战斗机,根本不可能在现代空战中战胜得到了预警机支持的对手,更不可能夺得制空权。
  事实上,决定这场空战胜败的正是双方的指挥与情报系统。
  在战术上,日本空中自卫队并不差劲。
  深得美军真传的日本空中自卫队非常清楚,夺取制空权的关键不是击落多少敌机,而是能否打垮敌人的指挥与情报系统,从而瓦解敌人的制空作战系统。因此在战术安排上,日本空中自卫队把重点放到了中国的预警机上。
  按照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作战预案,在F-15J缠住中国的制空战斗机时,由F-22A突击中国的预警机。
  如果这套战术起效,日本空中自卫队就能一举夺得战场制空权,至少是暂时的制空权。
  问题是,这套战术存在一个致命的漏洞,即日本空中自卫队缺乏对海打击手段,而且不可能在战场爆发后立即攻击东海舰队。要知道,在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作战预案中,从没考虑过对海作战。说得准确一点,是从未考虑过与由六艘防空驱逐舰、四艘多用途护卫舰组成的东海舰队交战。
  显然,用F-22A去攻击东海舰队很不现实。
  虽然F-22A在美军的调教下,也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能够携带精确制导弹药执行打击任务,作战效率甚至超过了F-35A,但是在攻击海面目标的时候,F-22A的弹舱根本容纳不了重型反舰导弹,只能通过外挂的方式携带反舰导弹。这样一来,F-22A的隐身能力将荡然无存。
  没有隐身能力,F-22A不会比第三代战斗机好多少。
  因为F-15J是标准的防空战斗机,即便在第三次现代化改进的时候,通过改进火控系统增添了对地打击能力,但是没有像F-15E那样彻底,比如缺乏足够的重载外挂点,也缺乏必要的对海弹药。
  严格说来,日本空中自卫队中,只有F-2有足够的对海打击能力。
  问题是,当时部署在嘉手纳空军基地的F-2只有十二架,而且均没有完成战备,也就不可能跟随制空战斗机出动。
  即便派出这十二架F-2,也不见得能够威胁到东海舰队。
  这个缺点,直接决定了日本空中自卫队采取的战术并非无懈可击。
  可以说,当时中国海军采取的战术,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即东海舰队前出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付有可能前来偷袭的F-22A。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就证明了F-22A并非不可发现。
  战后,美国公布的一些资料也证明,F-22A的隐身能力并非十全十美,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探测到。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F-22A只是雷达反射信号弱,不是不反射电磁波。
  从理论上讲,F-22A是把电磁波反射到八个主要方向上,从而削弱了其他方向上的反射信号。
  因此,只要在这八个方向上有雷达接收机,就能截获F-22A反射的信号。
  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就是利用这一点,多次探测到了F-22A,并且组织了有效的防空拦截。
  只是,当时的技术手段还不够完善。
  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支持建立多基址雷达,也就不可能保证随时都能探测到F-22A。
  战争结束后,中国军队花了很大的力气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参与探测的各部雷达的同步性,即让多部雷达同步工作,从而形成多角度的探测系统。
  积极参与此事的不仅有空军,还有陆军与海军。
  原因很简单,获取探测隐身飞机的手段,即关系到制空作战,也关系到国土防空与舰队作战。
  相对而言,陆军的问题最好解决。
  部署在地面的远程警戒雷达都是固定的,而且可以通过有线网络交换数据,很容易做到同步工作。
  其次就是海军舰艇。
  不管怎么说,战舰上有足够大的空间,能够容纳更多的设备,而且舰队里的战舰协同行动,距离较近,能够通过高带宽战术数据链交换信息,使雷达同步工作。如果激光定向通信系统研制成功,还能使舰队获得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反隐身目标作战能力,使舰队获得更加强大的防空能力。
  在东海舰队中,六艘防空驱逐舰的雷达就在同步工作。
  虽然舰队的分布范围不是很广,特别是在防空作战时,编队非常紧密,但是防空驱逐舰位于舰队外围,相隔距离在十五公里到二十公里之间,六艘防空驱逐舰组成的多基址雷达网足以确保在某个方向上探测到F-22A的反射信号。
  这个探测距离不会太远,但是足以为制空力量提供数分钟的预警时间。
  对于快节奏的空中对抗来说,几分钟就足以决定胜败了。
  对日本空中自卫队来说,唯一的优势就是兵力,因为只有八架J-20陪伴在KJ-2000周围,而日本空中自卫队出动了十二架F-22A。
  问题是,日本空中自卫队并不知道J-20已经升空作战。
  更重要的是,在刚刚结束的首轮交战中,十二架F-15J在还击之前就被击落十一架,在冲绳上空徘徊的E-767仅发现了八架J-11C,并且发现在战场的西南方向上,出现了几个低可探测性目标。
  结果就是,日本空中自卫队的指挥官相信J-20已经参战,而且是击落F-15J的主力。
  这个判断,直接影响了日本空中自卫队的战术。
  在偷袭KJ-2000的时候,只有四架F-22A突前,八架F-22A留在了钓鱼岛东面,准备迎战J-20。
  如果能够悄悄靠近KJ-2000,四架F-22A也足够了。
  事实上,只要有一架F-22A逼近KJ-2000,一次射出六枚AIM-120D,就有几乎百分之百的把握击落KJ-2000。
  要知道,F-22A的冲刺速度为两马赫,能在一分钟内飞行三十多公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0/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