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1/1195

  也就是说,南下的不是77军,而是36军、或者37军、或者两军一同南下。
  毫无疑问,杜奇威倾向接受最后一种可能,毕竟36军与37军的战斗力不如77军,虽然1个军也能取得突破,但是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为了稳妥起见,裴承毅应该让两个军同时南下。如果考虑到后期作战,特别是军人的持续作战能力,让两个军轮番突击,才能有效保证进攻的持续性。
  想到这,杜奇威立即肯定了这种推断。
  77军的战斗力再强,连续作战3天之后,也是强弩之末。按照人类精力的极限承受能力计算,就算77军的官兵都很坚强,也最多继续坚持4天。4天之后,77军必须停止作战行动,至少休整24小时,让官兵养足精力,才能再次参加作战行动。对南下突击来说,裴承毅肯定不希望突击部队在半路停下来休息,而且很有可能停不下来,因为南下需要面对更多的印军,很有可能遭到印军持续不断的骚扰。36军与37军都是刚刚参战的部队,不但能够坚持更久,而且两个军轮番进攻,总能让一个军得到休息。
  做出这一判断后,杜奇威立即联系了史塔克,让史塔克警告印度陆军。
  问题是,美国发出的警告,也仅仅是警告。
  史塔克找到古吉拉德的时候,天色已经快要亮了,执行迂回包围任务的中国军队已经部署到位。虽然古吉拉德立即向驻守加尔各答的印军下达了扩大防御范围,阻止中国军队绕过加尔各答南下的作战命令,但是由战略反应军、空中突击旅与强大的火力打击组成的密不透风的包围圈,印军根本无法执行陆军参谋长的命令。
  无法出动加尔各答的守军,只能安排周边部队阻击南下的中国军队。
  结果,当古吉拉德准备调整部署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没有办法部署,因为附近地区没有军队可以阻击南下的36军与37军。
  39军已经在恒河东岸站稳脚跟,河对岸的印军是指望不上了。
  加尔各答附近地区,也就是恒河河口地区的印军早就被调去加强加尔各答的防御,离加尔各答最近的是刚刚到达巴德塔曼的第三集团军的殿后部队。虽然该部队有2个师,但全是二线步兵师,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更要命的是,巴德塔曼在加尔各答东北,而不是加尔各答东南。就算让2个步兵师南下,也得首先越过77军在金德纳格尔的防线,才能阻击绕过加尔各答的36军与37军。6个主力师都没打败77军,2个二线步兵师能够突破77军的防线吗?
  没有兵力可派,印军只能选择迟滞战术,也就是尽可能的破坏中国军队行军路线上的道路基础设施。
  因为加尔各答以北地区已经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中,所以印军只能破坏加尔各答以南地区的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
  显然,这一招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河口的冲积平原上,附近均是一望无垠的河口平原,虽然恒河下游地区的支流能够对中国军队造成影响,但是如同每一条大河一样,恒河入海口附近的河面除了宽敞之外,没有其他难度。36军与37军有备而来,不可能连架桥设备都没带。就算印军炸掉了所有桥梁,也最多给36军与37军制造一点麻烦,不可能挡住36军与37军,甚至不大可能延缓36军与37军的推进速度,因为两个军可以轮番冲在前面,轮流担任渡河架桥的任务,从而省下大量的工程时间。至于炸毁隧道,更是别想了,平原地区最多只有低海拔丘陵,没有必要修建隧道。
  古吉拉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36军与37军向南挺进!
  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古吉拉德也没有过分关注加尔各答方向上的作战行动,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兰契方向上。
  14日半夜,第三集团军的先头部队,也是第三集团军中战斗力最强大的第57装甲师到达兰契东南方向上的本杜镇。
  虽然离天亮不到7个小时,但是第57装甲师还是开往了进攻阵地。
  第57装甲师如此急着投入战斗,与前面攻打兰契的行动遭遇挫折有很大关系。在连续投入两支步兵部队都没能威胁到兰契的情况下,古吉拉德断定关键原因是进攻部队缺乏装甲力量的支持。第57装甲师是标准的装甲部队,不但拥有近千辆各类装甲战车,主力装备还是比较先进的M4A2主战坦克。虽然空降153旅有一支实力不俗的装甲力量,但是在古吉拉德看来,空降战车再先进也不是M4A2的对手。因为对这支主力装甲部队非常自行,在古吉拉德眼里,只要第57装甲师到达兰契,就能一鼓作气的干掉空降153旅,在天亮前占领兰契。
  果真如此的话,第三集团军算是活过来了。
  只要在15日天亮前打下兰契,第三集团军的主力部队,也就是另外2个装甲师与4个机步师能在15日夜间到16日凌晨通过兰契,逃出中国军队的包围圈。至于被主力部队甩在后面的二线步兵师,古吉拉德没有过多考虑。只要包住了主力部队,第三集团军就能在到达中部地区的博帕尔之后得到补充,组建更多的步兵师。
  事实上,第57装甲师的到来,也让李东石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收到担任战场监视任务的预警机发来的消息之后,李东石立即做了两件事,一是派遣侦察部队寻找第57装甲师,二是呼叫空中支援。
  虽然李东石没有见到第57装甲师,但是从印军的番号就能看出这是一支主力部队。
  没有绝对必要,李东石不会让手下的官兵与印军的主力装甲部队硬碰硬的拼实力,更不会让空降战车与主战坦克打装甲战。
  实际上,在李东石呼叫之前,前线指挥部就安排了空中打击。
  首先赶到的是在战场上空担任战斗巡逻任务的24架J-17A战斗机。因为空降153旅的侦察兵还没到位,所以J-17A机群只能依靠预警机提供的目标情况,用并不是太适合轰炸装甲部队的弹药打击了第57装甲师,效果并不理想。
  这也怪不了空军,在此之前,对空降153旅构成威胁的是印军步兵,担任战斗巡逻任务的战斗机携带的都是用爆破性杀伤武器,而不是反装甲武器。更重要的是,第57装甲师主要在夜间行军,而且利用了焦达纳格布尔高原的复杂地形,到达兰契的时间提前了好几个小时,负责战场监视任务的预警机重点盯着兰契北面的印军步兵,对兰契南面的监视力度不是很大,也就没能及时发现第57装甲师。如果不是打算在天亮前发起进攻,恐怕预警机根本发现不了到达本杜第57装甲师。
  李东石发出空中支援请求的时候,3个大队的J-17A紧急起飞,赶往战场。
  这次,地勤人员没有搞错,为所有J-17A都挂上了反装甲弹药。
  第二支到达战场的不是战术航空兵,而是陆军航空兵的24架DW-26B低空攻击机。虽然这批低空攻击机也没有携带多少反装甲弹药,但是DW-26B装备了1门口径为30毫米的电磁炮(空军的战术战斗机受供电能力的限制,而且很少用航炮对付地面目标,装备的仍然是普通航炮),在使用穿甲弹的时候,能够轻易击穿除DZ-31A之外的任何一种主战坦克的顶部装甲。更重要的是,DW-26B本身就是专业反装甲攻击机,除了具有极为出色的超低空攻击能力之外,还有非常强大的夜战能力。在打击装甲目标的行动中,DW-26B的作战效能超过了任何一种战术战斗机。
  可以说,这24架低空攻击机才是李东石需要的空中支援。
  第57装甲师除了装甲力量较多之外,并无其他优势。只要打掉了第57装甲师的装甲力量,空降153旅有足够的能力击溃这支印军主力部队。
  随着战术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集体动员,李东石也看准了打秋风的机会。
  DW-26B机群在第57装甲师的头顶上空发起攻击时,李东石把3个营集中了起来,让张志骐担任前线指挥官,准备趁第57装甲师溃退的时候发起反击。李东石没有忘记告诉张志骐,重点仍然是击溃第57装甲师,而不是歼灭第57装甲师,反击部队最多冲到本杜,绝不能盲目追击。要知道,在第57装甲师的身后,还有6个印军主力师,李东石可不想让手里一半的作战力量在印军的铜墙铁壁上撞得粉身碎骨。
  只有一点李东石没有料到,那就是空中打击持续了足足4个小时。
  直到16日4点15分,李东石才收到消息,最后一批担任战场遮断任务的攻击机群完成了攻击任务,下一批担任战斗支援任务的攻击机群将在5点左右到达。也在这个时候,李东石才让张志骐率领反击部队离开了防御阵地。
  4点45分,由第1533营打头阵的反击部队与第57装甲师接触。
  战斗打了10分钟,担任战场支援任务的24架DW-26B就赶来凑热闹。
  面对地面与空中联合打击,原本斗志昂扬的第57装甲师在天亮前就崩溃了。张志骐严格按照李东石的命令,在冲入本杜之前踩下了刹车,带着反击部队返回兰契,将继续打击印军的任务留给了陆续赶来的攻击机群。
  虽然这轮坚决果断的反击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浇灭了古吉拉德的希望。
  正是如此,在加尔各答方向上的战斗陷入绝境的时候,古吉拉德却在考虑,要不要让刚刚到达本杜的第58装甲师、第48步兵师与第49步兵师在白天发起进攻。
  这是一个只有一个选项的选择题。
  本杜太小了,根本容纳不下几个师的作战部队。随着后面的部队蜂拥而至,不管古吉拉德愿不愿意,第三集团军都得向兰契进军。
第一百一十五章
废墟中的战斗
  裴承毅一觉醒来的时候,战局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经过1个晚上的急行军,36军与37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豪拉北面。按照袁晨皓在夜间下达的作战命令,77军的第771装甲突击旅在空突162旅的掩护下,完成了对豪拉的战术包围行动,控制了恒河西岸、豪拉与加登里奇之间的铁路线与公路线,为36军与37军打开了南下通道。
  在裴承毅吃早饭的时候,36军与37军的先头部队已经绕过豪拉。
  按照袁晨皓的意思,为了确保36军与37军大后方的安全,在攻打加尔各答之前,由77军与空突162旅首先攻打加登里奇,再攻打豪拉。打完这两场战斗,让77军与空突162旅担任战役预备队,在前线休整。
  裴承毅没有调整作战部署,把围攻加尔各答的任务丢给了袁晨皓。
  在能够十拿十稳的打下加尔各答的情况下,裴承毅不会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不会出现多大变数的战斗上,真正值得他关注的还是兰契方向上的战斗。
  第57装甲师被击溃之后,印军第三集团军没有驻足不前。
  利用共和国空军与陆军航空兵不得不休整的机会,跟在第57装甲师后面的第58装甲师、第48步兵师与第49步兵师在天亮后离开本杜,向兰契推进。
  虽然袁晨皓安排舰队为空降153旅提供支援,舰载航空兵已经到达战场,补充了弹药的战舰也再次抵近印度海岸线,用舰炮打击印军地面部队,但是3个师都是印军主力师,本土距离兰契又不到30千米,在火力打击形成封锁效果之前,印军已经把战线推进到了兰契城外。为了避免误伤友军,袁晨皓不得不让舰队把炮火转向本杜附近的印军,执行战场遮断任务。在舰载航空兵的出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有效阻止印军攻打兰契。更要命的是,空降153旅的防御阵地设在兰契北面,而印军从东南方向发起进攻。
  10点30分,印军突破了空降153旅的外围防线,进入兰契市区。
  印军没有绕过已经被空降153旅炸成废墟的市区,放弃了更加平坦的大路,心甘情愿的在市区内与空降153旅打城市战,不是印军有很强大的城市战能力,而是担心在野外作战遭到空中打击与炮火打击。
  毫无疑问,印军的选择没有错。
  只要进入市区,与空降153旅缠在一起,支援部队就会畏首畏尾,很多支援手段都派不上用场。失去了支援火力,空降153旅只能与印军拼刺刀。
  此时,李东石在兰契城内的部署发挥了效果。
  依靠建筑物废墟,李东石只派了第1536营去阻击印军。准确地说,是利用之前埋设在失去类的各种遥控炸弹对付印军。
  按照李东石的吩咐,只要没有退过市区中心线,第1536营就不用与印军正面交火,只需要充分利用早已部署好的炸弹陷阱,就能大量杀伤印军的生力量,迟滞印军进攻速度。印军在市区内花的时间越多,遭到的打击越猛烈。就算火力打击无法指向印军进攻部队,也能消灭远离战线的敌人。只要印军的锋线部队得不到补充与增援,印军的进攻心动迟早都得停下来,最终被空降153旅赶出兰契市区。
  毫无疑问,李东石选择了最正确的战术。
  实际上,这也不是什么创新。早在五老阻击战中,空降153旅就用同样的战术,故意放弃部分防御阵地,利用阵地下的坑道把兵力集中在美军锋线后方,故意放过美军的先头部队,集中力量打击后面的增援部队。
  与五老相比,兰契城区大得多,可以利用的有利地形也多得多。
  只要搞得好,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伤亡代价的情况下,空降153旅能在现有的物资基础上坚持好几天。
  为了保险其见,在印军突破了外围防线之后,李东石亲自赶往第1536营。
  不是他不相信手下的战斗力,而是当年参加过五老战役的老兵要么退役,要么去了别的单位,空降153旅只有李东石有相关的实战经验。
  李东石去了前线,问题就出来了。
  发现3个印军主力师开始攻打兰契后,裴承毅除了安排更多的支援力量之外,首先做的就是设法联系上空降153旅的旅长,询问最新的战斗情况。
  结果,兰契市区内的战斗打起来的时候,裴承毅没能联系上李东石。
  这也不能怪李东石,而是印军在进攻前,对空降153旅进行了电磁压制。
  别认为印军不懂得制电磁权的重要性,虽然印军的装备水平并不高,但是在美军的精心扶持下,印军很重视制电磁权,主力部队都有全频段压制式电磁干扰设备。虽然这些电磁压制设备的作用范围只有几千米,最多算得上是战术级别的电磁压制设备,但是足以用来阻断兰契市区内的防御部队与外界的无线电联络。
  找不到李东石,裴承毅只能让空军向兰契派遣1架大型无人侦察机,用无人侦察机上的设想设备去了解战斗情况。
  直到11点30分,无人侦察机才部署到位。
  此时,兰契市区内的战斗已经进行了1个小时。
  看到“实况直播”之后,裴承毅才松了口气。
  可以说,无人侦察机到达的时间非常恰当。当时李东石亲自指挥的第1536营刚刚完成了对印军的阻击行动,正在向印军进攻部队的后方包抄,担任突击任务的步兵用黄色烟幕弹标出了守军与印军的战线。担任战场支援任务的DW-26B机群发现有机可乘之后,立即开始轰炸没有与守军接触的印军。遭到空中打击,除了被第1536营拖住死缠烂打的印军锋线部队之外,跟在后面的印军进攻部队主动撤出了兰契市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