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0/1195

  “除了39军……”项铤辉愣了一下,说道,“元首的意思是,出动陆战队?”
  “我们在前线不是有两个陆战旅吗?”王元庆呵呵一笑,说道,“之前我们担心后勤保障部队在孟加拉国的安全,事实证明,问题并不严重,孟军有能力控制国内局势,而且孟加拉国民众也比较支持对印开战。两个陆战旅缺乏的只是重装备,可以安排下一支船队把重装备送往吉大港。只不过,我认为没有必要打大规模登陆作战。”
  “确实如此,登陆作战的准备工作太多了,而且会对舰队的行动造成影响。东线战争结束之后,我军就将挥师西进,把重点转向西线战场,舰队也将前往阿拉伯海。如果因为登陆作战把舰队留在孟加拉湾,将对西线战场上的进攻行动造成很大的影响。”
  王元庆点了点头,说道:“我的想法是,让陆战队协助地面部队进攻,主要为地面部队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这样的话,不需要太多的重装备。就算需要重装备,也可以从休整的地面部队中抽调。”
  “这就得看你干不干了。”
  “我为什么不干?”项铤辉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元首的意思。“放心吧,我亲自给那些军长做思想工作,谅他们也不敢违抗命令。”
  王元庆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最后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攻打加尔各答?”
  “这是裴承毅的问题,我们……”
  “我们必须考虑,因为裴承毅做不了主。”
  项铤辉皱起了眉头,没有明白过来。
  “印军肯定会死守加尔各答,甚至会动员大量平民。我军的目的是速战速决,绝不应该在加尔各答浪费太多的时间。问题是,加尔各答不是兰契那样的只有几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而是拥有几百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算上附近的其他几座城市,就算投入39军,恐怕也要花上好几天才能打下加尔各答吧?”
  “确实如此,也许会花上十几天。”
  “能够在加尔各答耽搁十几天吗?”
  项铤辉长出口气,这个问题不用回答。
  “站在裴承毅的角度,他肯定不会让主力部队在加尔各答浪费十几天。如此一来,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绕过加尔各答,让主力部队提前南下。虽然在39军参战后,不用担心加尔各答的印军翻本,但是加尔各答是通往印度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打不下加尔各答,就无法利用印度的交通网络,也就只能依靠海上补给。部队南下后,下一个可以供大型船舶停靠的港口是奥萨里邦的巴拉迪布。印军能够死守加尔各答,肯定会死守巴拉迪布。就算印军守不住巴拉迪布,也会在撤退之前炸毁港口的基础设施。如此一来,南下的主力部队很有可能得不到充足的后勤保障,也就无法快速挺进。打到这一步,裴承毅能够找到的解决办法就是集中支援航空兵,用空投与空运的方式为前线部队提供作战物资。虽然我军的空运力量能够满足两个军的作战需求,但是在接下来的西线战斗中,肯定需要大量空运力量。站在裴承毅的立场上,他会放弃西线进攻吗?如果不会,他只能让南下的部队减速前进,等待39军占领加尔各答。毫无疑问,这正是印军死守加尔各答需要达到的目的。只要能够拖延我军的进军速度,印军就能在我军的前方设置障碍,使我军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打出的左钩拳无法对印度构成致命威胁。”
  “那就只能强攻加尔各答。”
  王元庆点了点头,说道:“不但要强攻加尔各答,还得在提前南下的主力部队用光携带的作战物资之前,打通南下的交通线。”
  项铤辉微微思索了一下,说道:“快速突击部队一般携带三天的作战物资,算上空投与空运提供的战斗物资,大概能够坚持五天。也就是说,必须在五天之内打下加尔各答,修复被印军炸断的铁路线。”
  “不是五天,而是三天。”
  项铤辉朝王元庆看了一眼。
  “印军肯定会阻击我军的南下部队,使南下部队的物资消耗速度超过一般情况。印军还会炸断加尔各答南面的所有铁路桥与公路桥,炸毁隧道,南下部队最多修复公路桥,不会留下来修复铁路桥,所以向南运送物资的时候,还得安排工程兵修复铁路桥。这些问题,至少会让后勤保障工作多用两天时间。”
  “三天之内打下加尔各答,肯定不容易。”
  “裴承毅肯定会在想办法加快攻打加尔各答的速度,只是我们得做好三天的准备。”
  项铤辉长出口气,点燃了第三根香烟。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担忧的。”
  “元首,你是说……”
  “你对裴承毅有绝对的信心,我也对他有信心。我认为,只要解除束缚着裴承毅的条条框框,他就有能力在三天内打下加尔各答。”
  项铤辉微微皱了下眉头,随即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你回去后告诉裴承毅,让他放开手脚打,不要顾虑太多。只要不使用核武器,只要能够加快战争进程,可以使用一切手段。”
  “明白了,我马上联系裴承毅。”
  王元庆没有留项铤辉吃晚饭,毕竟项铤辉是大忙人。
  返回总参谋部的路上,项铤辉就给裴承毅打了电话,把元首的话转告给了前线总指挥。
  挂断电话的时候,裴承毅长松了口气。
  接到项铤辉的电话前,裴承毅就在犹豫,要不要把他的战役设想告诉总参谋长,让总参谋长找元首商量。既然总参谋长已经找元首商量了,而且得到了元首的允许,裴承毅也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
  裴承毅看重的不是39军,而是“放开手脚”。
  实战早已证明,在兵力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决定城市攻坚战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投入多少部队,而是如何摧毁守军的防御体系。
  与兰契、瓦拉纳西等城市不同,加尔各答是超级大城市,不但城区面积更大,而且拥有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网与地下交通网。别的不说,加尔各答的地铁总长度超了250千米,能够供人员通行的下水道有1200千米。也就是说,印军不需要做任何准备,就能利用复杂的地下设施,将加尔各答变成一座军事堡垒。
  城市防御战中,任何防御部队都会借助地下系统。
  作为进攻的一方,如果不能摧毁城市的地下设施,就算占领了地表,也不可能消灭所有敌人,反而会遭受重大伤亡。
  要想占领加尔各答,就得摧毁加尔各答的地下设施。
  根据军情局提供的加尔各答地下设施分布情报,袁晨皓计算了打击加尔各答地下设施的总投入。在使用常规军事力量的情况下,需要投入2000架战斗机,使用10万吨弹药,用30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轰炸任务。
  显然,裴承毅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加快速度唯一办法就是使用那些受到限制的武器,比如能够摧毁半径500米范围内的所有地下设施的超级炸弹。
  有了元首的授权,裴承毅自然不用考虑太多。
  吃晚饭的时候(沃济拉巴德所处的时区比共和国首都晚了3个小时),裴承毅让东方闻去联系总参谋部的后勤装备处,要求紧急调运一批超级炸弹,让袁晨皓给36军与37军下达战斗命令,准备开放加尔各答。回到战术指挥中心,裴承毅亲自联系了凌云霄,命令77军必须在15日12点之前到达加尔各答郊区,与3支空中突击旅包围加尔各答。至于即将参战的39军,裴承毅暂时没有考虑好该如何调度。
  安排好这些事情后,裴承毅提早离开了战术指挥中心。
  最大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第一百一十四章
蜂拥而至
  14日到15日的这个夜晚,在裴承毅睡觉的时候,战局悄然转变。
  首先是77军一路狂奔,在14日21点30分到达巴哈兰布尔,为坦克战车充电后,没做任何停留,继续南下,在15日3点45分到达帕德巴拉,随后在空突151旅的掩护下渡过恒河,攻占了河对岸的金德纳格尔。分兵两路之后,77军赶在天亮前包围了加尔各答西面的豪拉。
  伴随77军,空突162旅、空突171旅与空突151旅也加入了攻打加尔各答的行动。
  空突161旅的任务是在加尔各答西南的加登里奇西南方向上建立包围圈,切断加尔各答与恒河西岸地区的联系。空突171旅的任务是在加尔各答东面与东南面建立防线,切断加尔各答与坎宁港的联系。空突151旅的任务是完成外围扫荡任务,占领包括戴蒙德港(加尔各答南面的小港口,只能停靠千吨级远洋渔船)在内的小城镇,在地面部队攻打加尔各答的时候,集中兵力攻占坎宁港。
  为了弥补3支空中突击旅撤走时留下的防线漏洞,39军的第391装甲旅提前入印,控制从英吉利巴扎尔到帕德巴拉的防线,阻止恒河西岸的印军增援对77军等地面部队的后勤补给线构成威胁。
  最受关注的还是之前没有参战的36军与37军。
  36军赶在天亮前离开吉申根杰,37军在天亮后离开吉申根杰,一同向南挺进。
  虽然36军与37军是一般的战略反应军,各辖1个装甲突击旅、2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后勤旅、1个炮兵旅、1个防空旅(没有入印)与数个军直属独立营,编制规模不但比不上77军,比拥有2个装甲突击旅的27军都差多了,但是36军与37军均是名副其实的主力野战军,两军同时从吉申根杰南下,而不是从21军打开的突破口渡过恒河,扫荡恒河南岸地区,足以暴露裴承毅的战役企图。
  收到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杜奇威立即提高了警惕。
  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印军能在加尔各答坚持多久,而是有必要动用相当于4个军的兵力攻打加尔各答吗?
  没等杜奇威搞明白这个问题,又收到了一条让他万分震惊的消息。
  孟加拉国陆军已经在西部边境地区集结完毕,顶替守卫西部防线的39军。随后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证实,39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越过印孟边境线,进入印度,参加了西孟加拉邦东部地区的作战行动。
  39军入印,等于集结了相当于6个战略反应军的兵力。
  用6个军攻打加尔各答,裴承毅也太看得起留在加尔各答的11个印军步兵师了。
  别说杜奇威不相信,就连那些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事情报分析员都认为,以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用相当于6个战略反应军的兵力攻打只有11个步兵师守卫的加尔各答,比用榔头砸鸡蛋还要过分,简直就是在浪费宝贵的军事资源。
  在不得不肯定事实的情况下,杜奇威只能相信裴承毅别有所图。
  随着越来越多的情报送来,战局越来越清楚,杜奇威也渐渐肯定了那个不太愿意相信的猜测。
  裴承毅的目的不仅仅是攻占加尔各答,还要同时向南进军。
  3个空中突击旅的行动足以证明杜奇威的猜测,如果不是为了让主力部队绕过加尔各答,裴承毅没有任何理由在地面部队到达之前围困加尔各答,更没有理由一口气派出大部分预备队,甚至让39军参战。
  联系史塔克之前,杜奇威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判断南下部队。
  到底是让77军南下,还是让36军与37军南下,或者让39军南下?
  杜奇威首先排除了39军的可能性。主要是而中国军队暂时没有控制加尔各答南部地区的交通要道,无法为南下部队提供足够的后勤支援,而39军的编制过于庞大,对后勤保障的要求远远超过了战略反应军。更重要的是39军是重装甲军,长途奔袭能力与突击速度均不如战略反应军。裴承毅派遣部队绕过加尔各答,肯定是要打开南下的通道,对部队的首要要求就是快速突击能力,而不是攻坚能力。就算39军能够摧枯拉朽的击败加尔各答以南的所有印军,裴承毅也没有理由让39军拖累其他部队。
  排除了39军,杜奇威就有点头痛了。
  如果让他选,肯定让77军南下。别的不说,77军的表现足够抢眼,战斗力与突击能力足够强大,不管是快速奔袭、还是临阵攻坚,77军都是手到擒来。也就是说,77军既有战略反应军的突击能力,又有装甲军的攻坚能力。更重要的是,77军的独立作战能力非常突出,在吉申根杰防御战中就没有要求过多的支援,对后勤保障的要求并不高,裴承毅完全不用担心77军的持续作战能力。
  如果让77军南下,裴承毅为什么要出动36军与37军?
  这是杜奇威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绕过加尔各答后,攻打加尔各答的紧迫性就不那么明显了。在39军已经入印参战的情况下,用3支空中突击旅支援39军攻打加尔各答,不会存在多少问题。加尔各答的防御再坚固,也比不上当年的汉城,而且现在的39军也比半岛战争时的39军强大得多,攻坚能力绝对超一流。
  虽然增派2个军,能够有效缓解39军的战斗压力,但是派出36军与37军之后,裴承毅手里就只剩下2个旅的预备队了。南下攻打孟加拉湾沿岸地区很重要,可是在战役后期向西突击,为攻打新德里的行动做准备更加重要。如果由杜奇威指挥中国军队作战,在没有特殊目的情况下,绝不会让36军与37军去扫荡孟加拉湾沿岸地区。
  排除不可能之后,剩下的再不可能,也是事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0/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