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7/1195

  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印军立即调整部署,迅速疏散聚集在公路线上的装甲部队。
  印军并不知道,第775炮兵旅必须停止炮击,直到战斗结束,除了隶属第771装甲突击旅的3个炮兵营之外,突击部队得不到其他炮火支援。
  原因无二:弹药不够用。
  6点30分到6点45分,短短15分钟内,第775炮兵旅进行了6次1分钟急射,消耗弹药31000余发,总计5600吨。也就是说,第775炮兵旅仅用15分钟就消耗了头天晚上补给的29000吨物资的20%。
  一个炮兵旅的弹药消耗尚且如此惊人,难怪裴承毅首先考虑后勤补给。
  万幸的是,印军指挥官在慌乱之中做出了最错误的决策。
  炮击结束之后就是装甲会战,而装甲会战最重要的就是集中兵力。
  暂且不论交战双方兵器性能的差距,除非印军放弃攻打吉申根杰,就地驻防,不然就得集中力量向北突击。分散兵力,只会导致原本就没有多少数量优势的印军装甲部队更加分散,被主动进攻的第771装甲突击旅分散歼灭。
  因为M4A2的性能最多与DZ-21系列主战坦克持平,比DZ-31A差了很多,用个比较形象的比喻,M4A2与DZ-31A的差距,就如同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中伊军T-72与美军M1A1之间的差距一样,所以在积极进攻的情况下,印军更应该集中装甲力量,尽量在局部战场上获得兵力优势,通过兵力优势弥补性能差距。
  换句话说,炮击结束之后,印军指挥官不应该下达疏散隐蔽的命令,而是应该集中装甲部队向北突击,与迎面而来的第7711装甲突击营打对攻战。要知道,第7711装甲突击营只有40多辆主战坦克,就算加上后面的第7717机械化步兵营的20多辆主战坦克,总共也就只有60多辆,相当于印军的2个装甲营。如果第51装甲师与第41步兵师的装甲力量集中起来,兵力是第771装甲突击旅先头部队的5倍以上。即便DZ-31A的正面装甲能够抵抗M4A2发射的贫铀穿甲弹,在遭到对手围攻的时候,难以保证侧翼安全,也就很有可能被打穿侧面装甲。
  印军指挥官犯错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为无法准确掌握战场情况,甚至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印军指挥官无法准确判断战局,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战场决策。以当时的情况,印军指挥官首先想到的就是77军全体南下,集中兵力歼灭由4个主力师组成的印军南面军团,然后挥师西进,打击由2个主力师率领的西面军团。果真如此,第51装甲师与第41步兵师肯定挡不住77军,更不可能在对攻战中打败77军,印军唯一能够选择的办法就是疏散,尽量延缓77军向南推进的速度,向西部军团发出支援请求,等到西部军团到达之后,以及跟随在第51装甲师与第41步兵师身后的第53装甲师与第42步兵师调整好状态之后,再与友军联手围歼发起主动进攻的77军,取得最后胜利。
  按照此思路判断,第51装甲师与第41步兵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稳住战线。
  问题是,与特别擅长突击作战的77军交战,要想稳住战线,更得加强防线上的兵力密度,而不是分散装甲力量。换句话说,印军指挥官没能准确判断出77军的战斗力,甚至不知道77军的作战特点。
  在突击作战中,77军的战斗力能够发挥到极至。
  虽然1个装甲突击旅无法在1场战斗中消灭总兵力超过7万的4个印军主力师,但是77军的主要任务不是歼灭印军第一集团军,而是在战役初期,也就是最初的两天之内守住吉申根杰。凌云霄选择主动进攻,也是想用进攻迟滞敌人的推进速度,让敌人在吉申根杰以外的地方耽搁更多的时间。由此可见,第771装甲突击旅的任务不是歼灭印军,而是用一次猛烈的进攻打乱印军的进攻部署。按照这个任务要领,第771装甲突击旅没有任何理由与印军第51装甲师、第41步兵师打正面消耗战,而会利用装甲突击旅强大的快速突击能力,冲击印军防线。第771装甲突击旅在战场上杀几个来回,不管歼灭了多少印军,只要挫败了印军的锐气,就能让印军在吉申根杰南面驻足不前。
  从第771装甲突击旅的排并布阵上也能看出其战术意图。
  印军沿着从布尔尼亚到吉申根杰的公路线推进,第771装甲突击旅把兵力集中在了公路左侧,也就是公路与伊拉姆河之间的河滩平原地带,仅在公路右侧部署了侦察力量,没有使用钳形攻势包夹印军,而是把部队排成一条长线,就是为了缩小正面突击宽度,加大突击点的兵力投入,让突击部队轮番冲锋陷阵,以持续不断的方式发起进攻,根本不给印军任何还手的机会。以此方式进攻,在撤退的时候,可以迅速转变前进防线,前锋变后卫、后卫变前锋,在印军做出反应之前离开战场。
  毋庸置疑,整个进攻的要决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快。
  首先担任前锋的第7711装甲突击营与第7717机械化步兵营没有打扫战场,就是不想耽搁进攻时间。
  6点55分,第7711装甲突击营与第51装甲师的主力部队遭遇。
  当DZ-31A坦克集群出现的时候,印军正在疏散,部分印军甚至把DZ-31A主战坦克当成了从前线撤回来的M4A2。不是印军指挥官没有派出侦察警卫部队,而是第7711装甲突击营的挺进速度太快了。不得不说,第51装甲师的印军官兵已经乱了阵脚,DZ-31A是标准的全自动炮塔坦克,而M4A2采用的仍然是有人炮塔,两者的外形有明显差别。更重要的是,M4A2是战斗全重超过60吨的主战坦克,而DZ-31A是30吨级主战坦克,两者的块头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即便是没有参军服役的人,也能准确分辨出两种坦克,印军官兵竟然没能做出正确判断。
  不管怎么样,当印军指挥官意识到问题时,已经来不及调整部署了。
  第7711装甲突击营的坦克以3辆为一个战斗单位,中央的长车负责对付正面目标,两侧的僚车负责对付侧翼目标,以此确保编队不会遭到来自侧翼方向上的打击。因为60毫米电磁炮在行军间的战斗射速打到了每分钟12发,是M4A2的2倍以上,实际战斗射速则接近M4A2的3倍,所以在正面交战中,1辆DZ-31A的火力顶得上3辆M4A2。即便一个战斗单位中只有1辆坦克对付正面目标,也能确保整个战斗单位的安全。
  冲入印军阵地之后,第7711装甲突击营没有任何停顿,所有坦克都在行进间开火,整个突击行动一气呵成。第7717机械化步兵营紧随第7711装甲突击营身后,以同样的速度冲入印军阵地。
  因为机械化步兵营需要肩负起对付敌人反坦克手的重任,所以第7717机械化步兵营将坦克与战车搭配使用,1辆坦克掩护2到3辆战车,由坦克对付坚固装甲目标,战车则对付分散人员。
  前锋部队刚刚冲过去,第771装甲突击旅的主力部队就到达了。
  与前锋的任务不同,主力部队的任务就是歼灭战场上的残存敌人,扩大战果。
  似乎担心第7711装甲突击营与第7717机械化步兵营冲得太快,7点15分,凌云霄亲自向第771装甲突击旅下达命令,让第7712装甲突击营与第7718机械化步兵营替换前锋部队,由此让冲在前面的2个营暂时停止前进。
  让各个营轮番上阵,也是保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办法。
  高强度战斗中,官兵的体能消耗非常惊人。因为部队在昨天晚上就进入战斗状态,所以官兵早已疲惫。更要命的是,77军在3个方向上都没有战役预备队,各个旅必须为自己准备战役预备队。如果让某些部队打得过于疲劳,对后面的防御作战肯定有很大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各个营轮番上阵,全旅都保持较高的精神状态。
  替换前锋,并未对第771装甲突击旅的进攻造成多大影响。
  7点45分,第7712装甲突击营与第7718机械化步兵营突破了第51装甲师的阵地,开始向第41步兵师的主力阵地挺进。
  不得不说,打有准备的步兵,比打没有准备的装甲兵难得多。
  在第51装甲师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时候,第41步兵师的指挥官迅速下达了防御作战命令,让全师官兵就地构筑防御阵地。虽然印度步兵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修建战壕,但是依靠不弱的装甲力量,较为开阔的防御地带,印军步兵仍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防御状态,做好了迎击装甲突击力量的准备工作。
  印军的防御部署,并没逃过第771装甲突击旅战术侦察力量的监视。
  在整个作战行动中,由第771装甲突击旅侦察营派出的侦察战车一直在前锋部队的前面行动,而无人侦察机则一直伴随前锋部队行动,随时为前锋部队提供战场信息,帮助前锋部队寻找敌人防线上的突破口。
  7点50分,第7713装甲突击营与第7719机械化步兵营加入前锋部队。
  攻打步兵防御阵地,必须扩大正面进攻宽度,使分散防御的步兵无法相互支援,也无法用反坦克兵器构成交叉打击火力,确保突击部队不遭到来自侧面的打击。
  似乎觉得投入力度还不够,8点过,在前锋突破了第41步兵师的防线之后,第7714装甲突击营与第7715装甲突击营加入前锋部队,从主力突击部队的两侧向外扩张突破口,加大正面突击宽度。
  打到8点30分左右,凌云霄才给第771装甲突击旅下达了撤退命令。
  2个小时之内,第771装甲突击旅沿着伊拉姆河河岸,向南突击了大约50千米,派出去的侦察战车一度到达距离布尔尼亚仅40千米的地方。
  在第771装甲突击旅转向撤退的时候,印军指挥官指望的增援部队并未到达。
  也就在第51装甲师与第41步兵师遭受打击的时候,从阿拉里亚出发的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也遭到了打击。
  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西部军团拿什么去支援南部军团?
第九十章
诱敌深入
  如果说吉申根杰南面的战斗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突击战,那么吉申根杰西面的战斗就是一场磨磨蹭蹭的诱敌战。
  地理位置,阿拉里亚距离吉申根杰60千米,布尔尼亚距离吉申根杰90千米。在阿拉里亚距离吉申根杰更近的情况下,印军第一集团军没有把主力部署在阿拉里亚,而是选择从布尔尼亚出发,一是布尔尼亚有较为完善的后勤保障设施,二是从有一条从布尔尼亚直通吉申根杰的高等级公路。正是因为从阿拉里亚到吉申根杰没有直通公路,印军才把阿拉里亚定为助攻方向。
  印军面临的问题,也是77军面临的问题。
  安排战术计划的时候,凌云霄不得不考虑地理环境与交通情况对作战行动产生的影响。
  第771装甲突击旅在南面打快速突击战的时候,第773装甲突击旅却在西面摆出了阵地战的架势。准确地说,利用伊拉姆河西面的2条支流,部署3道防线,在第一道防线与第二道防线之间,也就是在2条支流形成的三角形平原地带上歼灭冒进的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
  战役开始前,凌云霄提前部署第773装甲突击旅的原因也在这里。
  进攻的印军无法沿公路行动,防御的77军也无法沿公路部署。虽然77军早已实现轻型化,但是8月初正是南亚地区的雨季,天气条件对部队作战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敌人。
  别的不说,伊拉姆河就是摆在交战双方面前的一道天然障碍。
  伊拉姆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向南注入恒河,是恒河下游较大的支流之一。与恒河的上百条由北向南流淌的支流一样,伊拉姆河的季节性变化很大,旱季时河面宽度不到100米、水深不到3米,雨季时则扩张到500米以上、水深超过5米。南亚地区的雨季从每年的6月上旬开始,持续到11月初,8月上旬是全年降雨高峰期。伊拉姆河水位上涨、河面变宽对交战双方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对而言,第773装甲突击旅受到的影响更大。
  作为“主军”,印度陆军早就摸清了恒河的脾气,知道在什么时候会发洪水,也知道涨水时的情况,早就做好了准备。比如印度陆军为每个主力师都配备了数套机械化桥梁,可以通过串接的方式,架设宽度达到150米的机械桥、或者宽度达到600米的浮桥,所有机械桥与浮桥都能供战斗重量超过60吨的主战坦克通行。与印军相比,77军的准备并不充分。工程营带来的桥梁设备,最多只能架设宽度为100米的机械桥,或者宽度为250米的浮桥。即便所有桥梁都能供主战坦克通过,却无法派上用场。值得庆幸的是,77军在实现轻型化之后,DZ-31A与DB-30A因为质量较低,所以在经过简单准备之后,就能浮渡宽度在2千米以下的河流。只有一些较重的装备,比如电磁炮系统、电力供应系统无法在没有桥梁或者渡轮的情况下通过河流。
  很明显,凌云霄在西面采取固守战术,与基础条件有很大关系。
  天亮前,第773装甲突击旅的先头部队、即第7731装甲突击营、第7732装甲突击营与第7737机械化步兵营率先度过伊拉姆河,在伊拉姆河西面的第二条支流东岸设置了前进防御阵地,随后将装甲主力放在北面,仅在防御阵地上部署了第7737机械化步兵营的2个步兵连。
  与前锋部队一起渡过伊拉姆河的还有由第7733装甲突击营、第7734装甲突击营、第7738机械化步兵营与第7739机械化步兵营组成的主攻部队。该部队的任务是在伊拉姆河西面的第一条支流西岸北面埋伏下来,与前锋部队围歼突破第一道防线的印军,并且协助后卫部队守住伊拉姆河西面的第二道防线。
  最后出发的就是由第7735装甲突击营与第7736装甲突击营组成的后卫部队。
  到此,除了几个支援营与旅部警卫连之外,第773装甲突击旅派出了所有部队。
  与南面的战斗不同,率先发起进攻的印军。
  6点35分,印军先头部队到达第一道防线对岸。发现77军已经控制了河滩阵地,印军第54装甲师停止前进,呼叫炮火支援。
  此时,南面的战斗正打得如火如荼,凌云霄没有立即为第773装甲突击旅提供支援。
  在印军进行炮火准备的时候,第773装甲突击旅的3个炮兵营进行了反击。因为印军炮兵的主力装备是传统身管火炮,即便采用55倍径身管,使用火箭增程弹的时候,最大射程也不会超过60千米,而印军炮兵必须靠后部署,不可能伴随先头部队行动,所以无法对部署在吉申根杰的77军炮兵构成威胁。
  炮兵之间的对决,可以说是炮战的最高形式。
  虽然交战双方都看不到对手,但是都可以大致判断出对手的位置。相互进行压制式炮击的时候,关键就得看谁的射程远,谁的反应快。毫无疑问,这两个优势都在77军的炮兵手中。
  印军炮兵开火之后,前出的侦察兵、以及驻守第一道防线的步兵立即测出了印军炮弹的飞行弹道,随即将相关数据发给了炮兵,解算出印军炮弹的弹道参数之后,炮兵就能确定印军的炮兵阵地,从而进行反击。
  因为只有3个炮兵营参战,且每个炮兵营只有1套电磁炮系统,所以第773装甲突击旅的炮兵没有打击进攻的第54装甲师的先头部队,而是全面压制印军炮兵。
  毋庸置疑,首先遭到打击的就是印军炮兵。
  问题是,印军炮兵根本无法进行反击。
  暂且不说印军炮兵能否将炮弹打到吉申根杰,就算能,也打不中77军的炮兵阵地。原因很简单,电磁炮的弹道非常高,只有初段与末段在大气层内飞行,占弹道总距离80%以上的中段弹道都在大气层之外。在没有辅助力量支持的情况下,压制对方炮兵的时候,炮兵只能依靠炮兵雷达侦测对方的炮弹弹道,从而推算出对方炮兵阵地的准确位置。因为电磁炮的末段弹道非常陡峭,所以无法从末段弹道推算出电磁炮的开火位置。炮兵雷达的探测距离都比较有限,不可能探测到电磁炮的初段弹道。换句话说,就算印军的炮兵雷达能够探测到以接近20倍音速落下的炮弹,也不可能由此推算出电磁炮的部署地点。连对手在哪都不知道,自然无法压制对手。
  显然,这也正是电磁炮为什么要在所有状态下都选择高弹道的原因。
  虽然所有电磁炮都有平射能力,在打击距离较近的目标时可以选择低弹道,即让炮弹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从而缩短炮弹的飞行时间、降低炮口输出动能,但是为了避免遭到对方炮兵与其他打击力量压制,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都在作战手册中明确规定,只有在对付目视距离内的目标时才能使用低弹道,其他任何情况下,都要使用高弹道。虽然高弹道会导致电磁炮的炮口输出动能增大,从而提高电磁炮的能耗,但是电磁炮不是传统火炮,增加点耗能对战斗成本几乎没有影响,对炮兵的作战行动也没有多大影响。
  炮战打了10分钟,印军炮兵就变成了哑巴。
  按照第773装甲突击旅提交的战斗报告,在这10分钟的战斗中,3个炮兵营总共摧毁了18个印军炮兵阵地,至少摧毁了200多门火炮。由此可见,印军不是没有准备,早就知道77军的炮兵很厉害,才在战斗中采用了分散部署的方式,让炮兵以连级规模、而不是通常的营级规模投入战斗。问题是,在战斗力差距过于悬殊的情况下,即便印军炮兵以单门火炮的方式投入战斗,也会遭到致命打击。要知道,每套电磁炮系统有6条火力控制通道,也就是说,24门电磁炮,可以以4门炮为一个单位,同时打击6个目标。3个炮兵营,就能同时打击18个目标。在压制敌人连一级规模的炮兵部队时,4门电磁炮只需要进行1分钟急射,就能形成完全覆盖。用10分钟打击18个目标,对第773装甲突击旅的3个炮兵营没有任何难度可言。
  当然,炮火压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7/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