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8/1195

  因为印军炮兵分散部署,而且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没有提前向西派遣侦察兵,甚至没有出动无人侦察机,所以第773装甲突击旅的炮兵营只能在敌人开火之后,也就是前线部队发回炮击数据之后,才能进行炮火压制。如此一来,印军炮兵在遭到打击之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6到10次齐射,或者在完成4次齐射之后转移阵地。正是如此,第773装甲突击旅的炮兵才不得不反复炮击印军的炮兵阵地,用了更多的时间歼灭对手。同样,在印军炮兵瘫痪之前,由第7737机械化步兵营守卫的第一道防线遭到了炮击。
  利用这个机会,等在河对岸的第54军开始渡河。
  因为没能抢占对面的河滩阵地,所以印军先头部队没有架设浮桥,而是让坦克与战车以浮渡的方式发起进攻。
  如果凌云霄的目的是挡住西部军团,就应该全力防御。
  只不过,凌云霄的目的不是挡住西部军团,而是歼灭西部军团。
  7点过,第7737机械化步兵营的2个机步连在进行了短暂的抵抗之后,主动撤出防御阵地。为了让印军相信防御部队是在遭到打击之后仓促撤退的,第7737机械化步兵营的官兵还在阵地上留下了不少的物资,并且趁印军炮击的时候,以爆破的方式炸毁了在昨天晚上修建的防御阵地。
  不得不说,印军的炮击确实不怎么样,不然步兵也不用亲手炸掉防御阵地。
  7点30分,第54装甲师的先头部队顺利抢占河滩阵地。
  在继续向东突击之后,印军的工程部队开始架设浮桥,同时让更多的装甲部队以浮渡的方式到达河东岸,加入突击行列。
  既然是诱敌深入,就得做得像样点。
  撤退的2个机步连跑得并不快,并且在撤退的时候,时不时发起一场反击,看上去像是东面的第二道防线还没有部署好,需要阻击印军先头部队一样。
  虽然这种小规模反击打得印军心惊胆战,因为机步连装备的DB-30A步兵战车能够对付印军的M4A2主战坦克,更别说步兵战车了。但是机步连的反击也激起了印军的斗志,特别是在机步连边打边退,使印军无所适从,更让印军横下心来,加快突击速度,妄图追上前面的敌人。
  这种战斗一直持续到8点30分。
  随着到达第二道防线,2个机步连才停止撤退,就地防御。
  此时,印军第54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已经向东前进了大约20千米,而紧随其后的第44步兵师的先头部队也挺进了15千米。
  发现到达77军的第二道防线之后,第54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停了下来。
  在没有炮火准备、也没有步兵支援的情况下,装甲部队攻打由步兵守卫的阵地,等于自投死路。
  按理说,凌云霄应该在这个时候让第773装甲突击旅收紧口袋了。
  问题是,跟在先头部队后面的印军主力部队还没有完全渡过伊拉姆河东面的第二条支流,也就没有进入包围圈。即便凌云霄见好就收,也应该把印军的2个主力师、也就是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放进口袋。
  在凌云霄的直接命令下,第773装甲突击旅没有立即发起反击。
  为了减轻第二道防线上的压力,凌云霄让第775炮兵旅转移方向,压制到达第二道防线前沿的印军先头部队。此时南面的战斗已经结束,第775炮兵旅也休息了好一阵,就算炮弹比较吃紧,也得有所作为。实际上,凌云霄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第773装甲突击旅把所有战斗力量都放在了前两道防线上,第三道防线上只有几百名非战斗人员。如果让印军突破了第二道防线,凌云霄就得率领第772装甲突击旅去救火,从而打乱战术计划,为后面的作战行动制造麻烦。
  不得不承认,在弹药吃紧的情况下,凌云霄很吝啬。
  炮火支援从8点40分开始,到9点20分,也就是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的主力部队全部越过第一道防线,进入包围圈的时候,第775炮兵旅与第773装甲突击旅的炮兵营向前线投掷的炮弹不到3000发,没能对印军先头部队形成覆盖式打击。当然,间断炮击也不是完全没有用,至少让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没能在此期间组织起有效进攻,也就没有对仅有2个机步连守卫的第二道防线构成多大威胁。
  随着主力部队到达,印军有了攻打第二条防线的底气。
  9点30分,集结完毕的印军开始进攻。
  此时,凌云霄面临一个艰难的决策。
  在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的主力部队顺利渡河之后,跟在后面的第311步兵师与第314步兵师开始渡河,而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的后勤部队仍然留在西面。如果此时收紧口袋,最多只能歼灭2个主力师的主力部队。如果再等一等,就能一口气吃掉西部军团的4个师。问题是,第二道防线上只有2个机步连。就算第二道防线后面是伊拉姆河西面的第一条支流,可以在印军再次渡河的时候发起进攻,可是2个机步连必然完蛋。
  歼灭更多的敌人,还是保存更多的实力?
  也许很多人认为,以凌云霄的性格,肯定会选择前者。
  实际上,凌云霄选择了后者。作为得到全军官兵拥戴的军长,如果凌云霄做不到珍惜每一个部下的生命,还能得到官兵的支持吗?
  9点35分,接到77军的呼叫后,早已在战场东北方向上待命的4架J-17A战斗机对印军进行了第一轮轰炸。炸的不是正在攻打第二道防线的印军先头部队,而是印军架设在伊拉姆河西面第二条支流上的2座浮桥,以及正在架设第三座浮桥的印军工程兵。
  轰炸非常精准,4架战斗机投下的24枚小直径炸弹全部命中目标。
  硝烟散去的时候,河面上只剩下了浮桥的残破碎片。
  切断了印军的退路,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9点45分,当印军发现退路被断,正慌不择路的向北突击的时候,凌云霄呼叫了第二次空中支援。
  没办法,弹药紧张,只能让战术航空兵多出点力。
  由2个大队的48架J-17A战斗机提供的2轮轰炸,彻底打垮了印军的士气。
  10点05分,在三角洲北面等了几个小时的第773装甲突击旅的战斗部队终于收到了旅部发来的进攻命令。
  4个装甲突击营与3个机械化步兵营在旅属炮兵营与第775炮兵旅的支援下,以最快的速度向南突击。
  与南部战场上的战斗不一样,这次装甲部队以最大的正面宽度发起进攻。
  换句话说,第773装甲突击旅的任务不是阻滞印军,而是在伊拉姆河东面2条支流之间的三角洲地带歼灭冒进的印军。
  在得到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的情况下,1个旅打2个师的难度并不大。
  更重要的是,战场过于狭窄,印军又处于向东进攻的状态,很难及时调整方向,应对来自北面的装甲突击部队。
  打到这个时候,凌云霄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歼灭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摆在凌云霄面前的选择是,到底是首先干掉西部军团,还是首先干掉南部军团?
  也就在这个时候,凌云霄收到了前指的命令,裴承毅恰到好处干预了前线作战行动。
第九十一章
契机
  77军在第一轮交战中的表现多少让裴承毅有点意外,不是77军的战斗力太强,而是印军的战斗力太弱。
  4个主力师,竟然没有拼过2个装甲突击旅!
  要知道,即便在当年的半岛战争中,4个韩军主力师也能与2个装甲旅打成平手。
  因为印军的战斗力太弱,所以到吉申根杰南部战场上的战斗结束的时候,裴承毅为凌云霄准备的战术空中支援力量都没有登场。直到凌云霄吹响了歼灭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的号角,裴承毅才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77军打得如此猛,会不会迫使印军第一集团军放弃攻打吉申根杰的行动?
  如果是,后果就严重了。
  第一集团军打不下吉申根杰,印军第三集团军就不会东进,而会转向北上,参加围攻吉申根杰的战斗,部署在第一集团军南面的第二集团军也会加入战斗。虽然77军的战斗力极为强大,但是以裴承毅手里的空运力量,很难保证在战斗中为77军提供足够的物资,也无法及时派遣增援部队。在印军东部集团军群的猛攻下,77军多半守不住吉申根杰,而且战斗伤亡将非常巨大。
  绝不能让印军全部扑向吉申根杰,只有印军分散行动,才能获得各个歼灭的机会。
  正是如此,在凌云霄准备让第772装甲突击旅投入战斗,发起全面反攻的时候,裴承毅不失时机的干预了77军的作战行动。
  收到裴承毅的作战命令,凌云霄差点破口骂娘。
  按照凌云霄的计划,肯定是首先歼灭吉申根杰南面的印军,因为南部军团还有2个主力师,而且对吉申根杰的威胁最大。可是裴承毅却让第772装甲突击旅从两支主攻部队之间通过,然后向西突击,与第773装甲突击旅围歼被挡在包围圈外面的印军西部军团的2个二线步兵师。
  用装甲实力强大,足以干掉2个主力师的装甲突击旅去对付2个没有多少战斗力的二线步兵师,不是杀鸡用牛刀吗?
  按照裴承毅的战术去打,很有可能错过歼灭第53装甲师与第42步兵师的机会。如果2个印军主力师趁机调整部署,由进攻转为防御,即便还有机会打一场歼灭战,难度也将增加不少。更重要的是,印军第二集团军正在北上,不出12小时就能追上第一集团军,而凌云霄没有在第771装甲突击旅的左翼,也就是东面安排作战力量。印军第二集团军到达后,第771装甲突击旅的左翼就将暴露在敌人面前。只要印军指挥官稍微有点胆量,就将趁第771装甲突击旅来不及收缩战线的机会,一举击溃第771装甲突击旅,解救处于困境之中的第一集团军,甚至有可能趁机将战线推进到吉申根杰城下,迫使77军全面收缩防线,以被动防御的方式迎战2个集团军。
  可以说,裴承毅的战术命令与凌云霄的战术安排完全相左。
  由此也能看出,作为战地指挥官,凌云霄更多的从战术层面考虑问题,而作为前线总指挥,裴承毅主要从战役与战略层面看问题。
  对前线总指挥的命令,凌云霄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按照裴承毅的要求行动。
  当然,凌云霄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求尽快获得增援部队,为77军提供更多的弹药物资。对凌云霄来说,如果出了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裴承毅承诺的增援力量,加强南面的兵力投入,为第771装甲突击旅提供战役预备队。为了按照裴承毅的作战部署,以最快的速度歼灭印军西部军团,就要获得更多的弹药物资,尽量缩短吉申根杰西面战场上的战斗时间。
  10点20分,充当预备队的第772装甲突击旅在吉申根杰南面大约40千米处渡过伊拉姆河,开始向西突击。
  实际上,这个时候也能看出裴承毅并没有犯战术上的错误。
  从兵力上讲,77军不到印军第一集团军的十分之一,是印军参战部队的六分之一,即便77军打得再出色,战斗力再强悍,官兵的体力也有限,不可能一直以处于最佳状态。只要战斗持续12小时以上,77军的致命问题就将暴露出来,即没有战役预备队。在所有作战部队都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凌云霄拿什么去歼灭印军第一集团军?
  不管是裴承毅,还是凌云霄,都知道用2个旅的兵力,很难在12小时之内歼灭拥有4个主力师、以及6个二线师的印军南部军团。更要命的是,印军第二集团军将在12小时之后投入战斗。换句话说,到时候77军不但没能吃掉印军南部军团,还将面临新的敌人。随着印军第二集团军参战,77军的唯一选择就是退守吉申根杰。按照凌云霄的部署,到时候连西面的印军西部军团都没有吃掉,吉申根杰必然遭到两个方向上的围攻。而77军的3个战斗旅都必须在此时进行休整,除非凌云霄用上军部的非战斗部队,不然只能让已经战斗了12个小时的官兵与印军拼命,肯定会伤亡惨重。
  显然,凌云霄的战术部署违背了77军在吉申根杰的战斗目的。
  裴承毅的部署,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仅用1个战斗旅牵制兵力雄厚的印军南部军团,集中2个旅的优势兵力,以最快的速度吃掉相对较弱的印军西部兵团,从而确保77军的持续作战能力。按照裴承毅的估计,投入2个战斗旅之后,加上全面空中支援,以及部署在锡金的远程炮兵的火力支援,歼灭印军西部军团的战斗将在6小时内结束。到时候最多留下1个战斗旅打扫战场,让另外1个战斗旅休整6个小时以上。这样一来,在印军第二集团军到达战场的时候,77军至少能够为仍然在前线作战的第771装甲突击旅提供1个旅的预备队。如果弄得好,凌云霄甚至可以用休整后的战斗旅替换第771装甲突击旅,在吉申根杰南面继续与印军打装甲对攻战,从而最大限度的消耗印军的装甲力量。
  当然,裴承毅没有忽视调整部署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歼灭印军西部军团的战斗没能按时完成,77军仍然缺乏预备队,仍然得与印军拼老命。
  收到凌云霄的战报后,裴承毅当机立断的调整了支援力量。
  在兵力不如敌人,又要迅速歼灭敌人的最佳手段就是加强火力打击,用强大的火力打击打垮对手的战斗意志。
  从10点30分开始,部署在东线战场上的战术航空兵全面出动。
  与以往一样,支援力量的战术指挥工作全部由袁晨皓负责。
  空军的战术航空兵出动后,陆航的低空打击部队也不甘示弱,毕竟发生在吉申根杰附近的战斗是陆军的战斗,陆航有义务为地面部队提供全面支援。
  最重要的还是及时为77军提供增援部队与作战物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8/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