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5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3/1195

  按照共和国公布的相关数据,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之外,其他所有国家基础设施都是战略轰炸的打击对象。更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战略轰炸的打击效率,网络化指挥体系改变了战略轰炸的基本方式。以往,战略轰炸往往需要由航程与载弹量都非常巨大的轰炸机,而共和国空军的主力不是轰炸机,而是战术战斗机。
  总体来说,“中日战争”是一场“不对称战争”。
  作为主动进攻的一方,共和国拥有远超过日本的军事实力,掌握主动权之后,仅仅用10多天就打垮了日本的国家防卫力量,使日本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与以往的任何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相比,“信息化作战能力”、“空中力量”、“战略打击能力”、“制海能力”得到了更加彻底的体现,“地面作战能力”更加边缘化。虽然共和国在攻占琉球群岛的作战行动中表现出色,但是地面战斗取胜的关键是制空权与制海权。
  用杜奇威的话来说,“中日战争”彻底展现出了“系统作战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技术类兵器全面普及,拥有“系统优势”的一方能够轻而易举的击败对手。处于劣势的一方即便拥有几种先进武器,在没有形成“系统作战能力”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扭转局势,只能被动挨打。
  这一变化,只能导致“强国愈强、弱国愈弱”的结果。
  只有国力强大的大国,才能建立完善的军事系统,弱国很难在强国面前获得优势。
  这是“中日战争”对世界局势产生的最显著的影响。
  当越来越多的弱小国家发现自己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堪一击的时候,只能被迫选择与某个强国结盟,依靠强国帮助对付强大的敌国。随着越来越多的弱国选择与强国结盟,现有的世界格局必然被打破,基于地缘政治的军事政治联盟成为影响世界潮流的主要因素,大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
  毫无疑问,联合国这类国际性机构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将逐渐淡化。
  虽然在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将变得更加紧密,但是在大国意志的作用下,世界必然分裂。
  随着“中日战争”走向停战谈判阶段,其对全球局势的影响力逐渐表现了出来。
  阎尚隆宣布接受日本的停战谈判请求,答应在法国的主持下与日本接触之后,战争并没立即停止。按照共和国政府的声明,因为停战谈判牵涉很多关系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所以共和国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
  11月7日,共和国与日本先后宣布了谈判代表团主要成员名单。
  次日,双方谈判代表团先后到达法国巴黎,在法国政府的主持下进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接触。日本首先提出“先停战再谈判”,共和国则坚持“边停战边谈判”。
  11月9日,在法国政府的斡旋下,共和国接受了日本的提议,宣布临时停火24小时。
  此时,共和国军队已经攻占整个琉球群岛,“停火”仅仅只是停止对日战略轰炸,并未停止对日战略封锁。
  谈判会有结果吗?
  世界各国都拭目以待。
第一百一十五章
花小钱办大事
  11月10日,中日停战谈判准备阶段第一轮磋商在巴黎进行。
  与战争结束后的和平谈判不同,停战谈判在战争期间进行,参加谈判的不仅有双方的外交人员,还有双方的军事人员。共和国首席谈判代表为外交部长阎尚隆、首席军事代表为总陆军参谋长苏劲辉上将,日本首席谈判代表为外务大臣北山志川、首席军事代表为军部副总长高岛凡一上将。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为确定谈判的主要内容。
  按照王元庆的指示,阎尚隆重申了共和国坚持的三点原则,北山志川也重申了日本坚持的原则。虽然双方的分歧非常大,几乎完全矛盾,但是双方均表示可以在细节问题上进行磋商。
  当天下午,在法国外长朗贝罗的撮合下,中日双方同意首先划定停火线。
  问题也在这个时候暴露了出来。
  阎尚隆开出的条件是,以双方的实际控制区域为停火线,即大隅海峡中线以北、男女群岛以东、宗谷海峡中线以南、根室海峡中线以西的日本领海、领土为日本控制区域,在此区域以外的日本所辖海域、岛屿为共和国实际控制区域,按照共和国划定的停火线,双方暂时终止任何进攻性军事行动。
  北山志川开出的条件是,按照国际公认的双方领土、领海界线为实际停火线,要求共和国主动撤出占领区域,双方均不得在临时停火期间发动进攻性军事行动。
  双方的差距太大,准备阶段磋商在当天傍晚休会。
  谈不拢,只能打!
  不需要王元庆下达命令,在阎尚隆发回准备阶段磋商破裂的消息后,项铤辉立即让裴承毅向各参战部队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
  北京时间22点30分,24小时临时停火结束后,共和国空军恢复对日战略轰炸。
  重点不是战略轰炸,而是战略封锁。
  当天晚上,一支从美国旧金山港出发、前往日本横滨港,由12艘大型货轮组成的船队在日本本土以东海域遭到拦截。
  执行拦截任务的并非共和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而是“预制舰队”。
  所谓的“预制舰队”,实际上就是专门执行战略封锁任务的“小型舰队”。
  早在2025年,第二次军事改革开始的时候,赵润东就特别叮嘱当时还是海军司令的英常徽,要求海军尽快调整舰队编制,为即将爆发的对日战争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英常徽最先提出“对日战略封锁”的设想,既依靠航母战斗群夺取制海权,再出动其他作战力量实施战略封锁。英常徽的这个提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共和国海军有足够多的航母战斗群或者大型战舰,根本不需要针对战略封锁调整编制。
  不得不承认,英常徽比林啸雷更有远见。
  在英常徽提出“预制舰队”设想的时候,遭到了包括林啸雷在内的众多海军军官的反对。几乎所有海军将领都认为,共和国海军与4艘航母与数十艘潜艇,即便航母战斗群在战时有更重要的作战任务,也可以用潜艇执行战略封锁任务。英常徽力排众议,全力推进“预制舰队”的建设工作。
  英常徽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潜艇无法以最理想的方式完成战略封锁。
  对日作战不是“世界大战”,即便共和国对日本宣战,也必须考虑战争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影响,如果共和国在战争期间动用潜艇部队实施战略封锁,只能在不发出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击沉所有前往日本的船只。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共和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很有可能误击第三国船只,造成第三国人员伤亡,结果难以预料。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潜艇部队差点击败英国,可最终都因为在“无限制潜艇战”中击沉了美国的船只,导致美国参战,最终战败。
  虽然美国参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只要共和国的潜艇击沉了美国船只,导致美国船员伤亡,美国民众的态度很有可能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积极支持政府参战,从而导致共和国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
  在英常徽看来,对日战略封锁,实际上只是“有限封锁”。
  无论如何,共和国不能毫无理由的击沉第三国船只,必须在实施战略封锁的时候,尽量确保第三国船只与船员的安全。也就是说,必须向所有前往日本的船只发出警告、进行阻拦,只有在警告与阻拦均无效的情况下,才能将其击沉。
  受自身性能的限制,潜艇很难在封锁战中向目标发出警告,更不可能进行阻拦。
  如此一来,必须派遣水面舰艇执行封锁任务。
  问题就在这里。
  第二次军事改革的“现实性”非常明显,几乎所有改革措施都针对即将爆发的“日本战争”,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战争中彻底击败日本。为此,不但需要调整军队编制、使军事力量的效力达到最佳状态,还得优先发展“最高效”的作战力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更得确保国家经济正常运转、将战争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在此情况下,军费开支必须用到关键上。也就是说,好钢得用在刀刃上。
  在三大军种中,海军的军费一直最高,但是海军的压力也最大。
  从2025年到2027年,海军军费主要用来提高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能力,采购新式舰载预警机与舰载战斗机,对原有的作战系统进行改进,购买更先进的攻击潜艇,完善海军的后勤保障制度,增强海上兵力投送能力。各个方面都要花钱,导致用来采购新式大型战舰的经费急剧萎缩,不但新式大型航母的建造工作一拖再拖,就连护航战舰的建造工作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大型战舰数量有限的时候,能够用来执行战略封锁任务的只有小型舰艇。
  万幸的是,共和国海军不缺乏小型舰艇!
  为了守卫数百万平方千米的领海,共和国海军拥有包括导弹快艇、海上巡逻艇、海上巡逻舰在内的数百艘小型舰艇,其中仅导弹快艇的数量就超过100艘。更重要的是,为了占领海外市场、扩大出口数量,共和国海军“以身作则”,从2022年开始以每年12艘的速度采购601级“全电动导弹护卫艇”,也就是西方国家常说的“导弹快艇”。与普通导弹快艇相比,601级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复合蓄电池作为电力供应单元、以超导电动机驱动的喷水推进器为动力单元,采用穿浪船体,最高航速超过70节,30节时的续航力超过3500海里,45节时的续航力超过2000海里。到战争爆发时,共和国海军已经装备了近60艘601级导弹快艇,足以编成5支导弹快艇大队。
  导弹快艇的最大问题就是续航力太短,自持力太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军从国营航运企业购买了5艘万吨级快速散装货轮(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将其改装为“导弹快艇母船”,即增加一台聚变反应堆电力供应系统,安装可以同时为6艘导弹快艇充电的大型变压器,携带包括反舰导弹、炮弹、食品、淡水在内的各种给养物资,增加有20多个床位的海上救护所。
  以“导弹快艇母船”为核心,再配备10到12艘导弹快艇,就是一支“预制舰队”。
  每支“预制舰队”的自持力超过90天,如果派遣补给舰为“导弹快艇母船”补充给养物资,增加必要的临时休整场所(比如供官兵放松精神的娱乐场所),自持力还能提高一倍以上。
  由“预制舰队”执行战略封锁任务,不但省事,还不需要占用宝贵的大型战舰。
  更重要的是,“预制舰队”的效费比非常高。“导弹快艇母船”的采购加改进费用还比不上一艘反潜护卫舰,导弹快艇并不需要单独建造,完全可以从三大舰队的近海巡逻部队中临时抽调。保密方面,因为用货轮改装“导弹快艇母船”,所以改进工作的影响并不大,很多国家都将“导弹快艇母船”当成了新式补给舰。
  实战使用方面,只要夺取了制海权与制空权,“预制舰队”的拦截能力不亚于任何一支舰队。导弹快艇的速度可以达到70节,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大型战舰。在拦截快速商船的时候,导弹快艇往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因为商船一般没有武备,所以不需要担心导弹快艇的安全。如果在“导弹快艇母船”上部署配备有对海搜索雷达的直升机,则能更加有效的发挥导弹快艇的拦截能力。
  可以说,“预制舰队”的设想,体现了共和国海军“节约为本”的建军理念。
  随着海军航母战斗群西进,参加进攻琉球群岛的作战行动,“预制舰队”成为对日战略封锁的绝对主力。
  那些试图前往日本的商船发现前来拦截的是速度快得出奇的导弹快艇时,既震惊,又害怕。很多船只都因此主动放弃了前往日本的行动,转向返航。
  只是,世界上并不缺乏冒险者。
  中日停战谈判陷入僵局,某些国家试图趁机制造新的事端!
第一百一十六章
事发突然
  对刘宣江上尉来说,11月10日夜间不算平静。
  10月底,刘宣江上尉指挥的“万州”号导弹护卫艇随同由“震东”号母船率领的Y01预制舰队到达日本北海道东面海域后,总共执行了5次“封锁巡逻”任务,拦截了7艘准备前往日本的船只,均以“劝退”的方式顺利完成任务。
  对刘宣江等12名艇长来说,“封锁巡逻”不是什么难事。
  天上有“震东”号携带的6架“警戒直升机”在24小时不间断的执行巡逻任务,海面上随时都有6艘导弹护卫艇分成3个编队在商船集中的航线上巡逻。依靠直升机上的对海搜索雷达与导弹护卫艇上的雷达,能够准确及时的发现方圆数百千米范围内的船只。只要导弹护卫艇及时赶到,商船都会“自觉”规避。
  情况在10日夜间发生了转变。
  刘宣江率领21名在母船是和休整了12小时,享受了美味可口的饭菜、洗了热水澡的艇员在20点30分登上“万州”号,与“达县”号等5艘姊妹艇前去替换已经在海上巡逻了24小时的另外6艘导弹护卫艇。
  22点30分,“万州”号与“达县”号到达东京148°、北纬43°的千岛海沟海域。
  如同往日一样,“万州”号与“达县”号轮番启动对海搜索雷达、监视周围海域,另外一艘导弹护卫艇则启动战术数据链系统,获取由警戒直升机提供的监视信息。主要是母船上缺乏维修雷达的必要工具,为了延长任务时间,执行巡逻任务的导弹护卫艇必须尽量少用雷达。因为上一次巡逻任务中,“达县”号首先使用雷达,所以这次论到“万州”号首先使用雷达。
  23点15分,“达县”号发来消息,警戒直升机发现了正在向西航行的船队。
  2艘导弹护卫艇立即转向,按照警戒直升机提供的信息,前往拦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