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3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5/1195

  在大队长座机的率领下,分成3个小队的12架J-14A迅速转向。
  梅乐弛还得注意由战术数据链传来的战场信息,目标是攻击机群,总共有36架。
  应该是韩国战斗机!
  完成转向后,预警机首先发来了启动主动电磁干扰装置的命令。
  随着12架战斗机上的主动电磁干扰装置开始工作,除了12名飞行员能够用肉眼看见之外,战场双方的所有飞机都无法用雷达探测到正在南下的J-14A机群。
  因为主动电磁干扰装置屏蔽了所有电磁波,所以机群与预警机的战术通信暂时中断。
  看着主屏幕上不断跳动着的倒计时读数,梅乐弛长出了口气。
  现代空战,更多的时候就是在上百千米外向敌人发射拦截导弹,然后返回机场,携带第二批导弹升空作战。格斗的情况很少出现,甚至根本不会出现。按照美军在伊朗战争中的统计数据,格斗空战取得的战果不到总战果的5%。在越南战争中,共和国空军97%的空战战果是在视距外取得的!
  技术进步,让梅乐弛这样的飞行员非常尴尬。
  用梅乐弛的老上级梁国翔的话来说,现代空战就是“电子游戏”。
  倒计时指数变为零的时候,梅乐弛等12名飞行员同时启动了时间捷变开关,开始获取预警机发来的战场信息。
  美军早就知道共和国空军装备了主动电磁干扰装置,一直在寻找对策。
  虽然还没有情报证实美军已经掌握了对付主动电磁干扰装置的方法,但是在使用时间捷变开关的时候,存在“干扰空隙”,也就存在被敌人发现的可能性。
  因为时间窗口并不“大”,所以J-14A通过战术数据链获取信息的速度大大降低。
  过了大约10秒钟,战场信息才出现在主屏幕上。
  距离140!
  “各机注意,长机分配目标,准备攻击。”
  分配目标的工作由机载计算机完成,随后通过编队内战术数据链传输给其他战机。梅乐弛的工作是检查导弹状态、确定发射导弹的数量、激活导弹、为导弹输入惯性导航所需要的数据。
  整个过程只花了15秒。
  随着目标分配完成,梅乐弛下达了发射导弹的命令。
  12架J-14A的腹部弹舱舱门弹开,在小型爆炸螺栓的推动下,SD-16导弹依次被抛出弹舱。下落5米之后,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2秒钟内将导弹的飞行速度提高到2.5马赫以上;脉冲冲压发动机在惯性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启动,将导弹的飞行速度提高到了6马赫,并且一直让导弹以该速度飞行,直到击中目标或者烧光燃料。
  在主动电磁干扰系统的保护下,J-14A在发射导弹的时候不用担心被敌人发现。
  主显示器上再次出现了一组倒计时指数,以此提醒飞行员适时启动火控雷达,为导弹提供攻击目标所需的引导信息。
  在此之前,每一名飞行员必须密切留意战场信息。
  如果战场情况出现变化,比如敌机突然转向,就得提前或者延迟启动火控雷达,通过火控数据链调整导弹的飞行弹道,确保导弹能够击中敌机。
  虽然是“电子游戏”,但是梅乐弛等飞行员仍然非常兴奋。
  敌机群一直没有转向,仍然朝着顺川方向前进,看样子准备轰炸顺川或者安州。如果一切顺利,数十秒之后,梅乐弛就将获得数个战果!
  指数即将归零的时候,梅乐弛启动了机载火控雷达。
  数据同步显示在头盔瞄准仪与平视显示仪的屏幕上。因为要拦截36架敌机,所以每架J-14A发射了6枚SD-16,以交叉攻击的方式同时拦截6架敌机,保证每架敌机遭到来自2架J-14A的SD-16导弹的攻击。在此情况下,击落敌机的概率超过了99%。
  考虑到外挂武器的情况,J-14A有8条火控数据链,能够同时引导8枚导弹!
  因为火控数据链系统整合在火控雷达之中,所以火控数据直接由有源相控阵雷达发射给前方的导弹,从而降低了主动电磁干扰系统对数据传输产生的负面影响。
  短短5秒内,所有工作在计算机的控制下自动完成。
  随着屏幕上代表敌机的图标由黄色变成红色,梅乐弛关闭了火控雷达。
  导弹已经收到了最关键的引导信息,将在大约数秒之后进入自主攻击阶段,不再需要战机提供支持。
  此时,敌机群开始分散,表明敌机截获了J-14A火控雷达发出的电磁波。
  虽然梅乐弛相信这轮攻击能够干掉绝大多数敌机,但是他没有率领机群转向,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南面的飞行员没有拼死决斗的想法。
  空战毫无悬念,1中队拦截韩军机群之前,2中队击溃了美军机群。
  从预警机发来的战场信息中,梅乐弛知道2中队用48枚SD-16干掉了21架美军舰载战斗机,迫使美军放弃了对咸兴的轰炸行动。
  赶去轰炸顺川的韩军机群更加悲惨,36架战机被击落了34架!
  统计战果的时候,大队长座机发射的6枚导弹击落了4架敌机!按照共和国空军不成文的规矩,只有一半战果算在梅乐弛名下,另外一半战果为大队集体战果。
  两场规模不是很大的空战,改变了半岛战争的局势。
  朝鲜上空,出现了一堵无形的、由共和国空军的“飞龙”组成的“龙墙”。
第四十二章
大显神威
  共和国宣布参战后立即采取实质行动,给美国和韩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12点55分,韩国机群在平壤东面南江上空再次遭到拦截,包括11架F-35AK在内的27架战斗机被击落。
  13点07分,共和国空军的12架J-15A与美国海军的12架F/A-18F在咸兴上空交战,双方各损失3架与7架战斗机。
  美军迅速调整部署,在日本海活动的3支航母战斗群向日本方向撤退50海里。
  韩国空军也立即调整战术安排,在春川上空巡逻的E-11预警机北上到达平康附近,以便及时发现共和国空军的战斗机,4个重型制空战斗机中队紧急起飞,负责夺取朝鲜北部空域的制空权。
  很激进,也非常挑衅的“进攻”部署。
  13点25分,第113中队与第116中队投入战斗。
  韩国空军的预警机发现了J-15A机群,却没有及时发现J-14A机群。24架F-22K立即上前拦截,妄图对J-15A发动突然袭击。
  距离J-15A机群150千米时,F-22K战斗机启动火控雷达,发射AIM-120D型导弹。
  韩国空军的“技术”问题暴露无遗。
  美国出售给韩国的F-22K是标准的“简化版本”,没有配备高容量战术数据链,无法获得由预警机提供的目标信息,只能依靠自身的火控雷达获得目标信息。出售给韩国的E-11也是“简化版本”,没有配备战术数据链系统!
  F-22K的火控雷达刚刚启动,立即被正在浑江上空巡逻的DY-14电子机截获。
  战术信息以闪电般的速度传给了KJ-22预警机与执行拦截任务的战斗机。虽然F-22K的隐身能力没“打折扣”,RCS(雷达反射截面)只有0.01平方米,但并不是无迹可寻,只是因为反射过于微弱,会被预警机上的信息处理系统自动过滤掉。确定了电磁反射源,预警机上的空战指挥员可以手动标定跟踪目标,从而达到持续跟踪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F-22K发射导弹的时候必须打带弹舱舱门,RCS会急剧增加!
  F-22K暴露了行踪,收到警报的J-15A没有立即转向。
  等到F-22K的火控雷达关闭,DY-14再次向J-15A机群发出警报。随后,J-15A机群在距离F-22K机群大约80千米处转向“逃逸”。
  难题摆在了韩军战斗机面前。
  虽然伴随F-22K执行任务的E-11预警机发现220千米外的J-15A机群转向“逃逸”,向F-22K机群发去了消息,但是韩军战斗机飞行员没有更多的选择。
  AIM-120D的最大射程只有120千米,尾追攻击时不到80千米。
  J-15A转向后,能够有惊无险的逃出AIM-120D的攻击范围。
  F-22K只有一种选择,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追上J-15A,再次发动攻击。问题是,J-15A转向“逃逸”的同时开始加速,最大飞行速度只有1.8马赫的F-22K很难追上最大飞行速度能够达到2.0马赫的J-15A。
  毋庸置疑,F-22K的第一轮攻击彻底落空。
  机灵点的韩军飞行员已经意识到了危险。J-15A在最恰当的时候转向“逃逸”,表明F-22K机群已经暴露了行踪。
  现代战争中,暴露等于被发现,被发现等于被摧毁!
  J-15A机群转向后大约30秒,F-22K机群转向,准备撤离战场。
  太晚了!
  在争分夺秒的现代战争中,30秒足以决定一场空战的胜负。
  F-22K机群还未完成转向,雷达告警机发出了疯狂的鸣叫声。那是遭到火控雷达连续照射时才会发出的警报声,表明敌机的火控雷达以跟踪测距模式锁定了F-22K战斗机,正在为导弹提供火控信息!
  机群迅速按照小队散开,可是战斗机的速度再快,也比导弹慢得多!
  雷达告警机的嗡鸣声刚刚消失,导弹告警机响了起来。因为导弹主动雷达引导头发出的电磁波频率与机载火控雷达有所差别,所以两种告警机制的含义完全不同。导弹告警机还有被动红外/紫外探测能力,能够发现导弹尾焰或者弹体与空气摩擦发出的辐射。
  导弹告警机发出警报,意味导弹距离战机不到20千米!
  对于飞行速度达到6马赫的SD-16拦截导弹来说,飞行20千米不过是10来秒的事情。
  能否幸免于难,这10来秒非常关键。
  24架F-22K分成3批,采取了不同的规避方法。
  迅速爬升,希望利用战斗机更加出色的持续爬升性能摆脱导弹攻击的12架F-22K全都没能摆脱屁股后面的导弹,因为SD-16采用了能够持续提供推力的脉冲冲压发动机,不像采用火箭发动机的导弹那样,在攻击末端完全靠惯性飞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