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3/1195

  事实上,即便到2062年初,共和国与美国的战术通信系统都有问题。
  按照共和国海军的标准,战术通信系统最多只能支持10%的前线作战部队同时向后方反馈作战信息。如果超过这个额度,就只能通过采用分时段技术、跳频技术等等方式,以降低平均信息交换能力为代价来增加同时连入的终端数量。理论上讲,在将平均信息交换速度降低到正常情况十分之一的时候,就能让全部终端向后方发送信息。因为分时段技术、跳频技术等方式会降低通信系统的信息交换效率,所以在全部终端与后方交换数据时,信息交换能力仅为正常情况的5%。
  在此情况下,只能保证最基本的通信联络。
  相对而言,美国海军的情况要稍微好一点,却好不到哪里去。
  设想一下,当战场上的数千架作战飞机,还有相当于作战飞机十倍的后方支援力量都需要联入战场数据交换系统,与友军或者后方交换战术信息的时候,双方的通信系统肯定会出问题。
  压垮对方的通信系统,只是为海战创造有利条件。
  显然,在双方的空中力量投入都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海战对共和国海军更为有利,因为共和国海军拥有更多、更强大的主力舰队。
  得益于高达70节的航行速度(美国海军的“长岛”级主力舰采用了输出功率更大的动力系统与推进系统,最高航行速度由“长滩”级的65节提高到了70节),在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的情况下,双方主力舰队齐头对进,平均每小时将间隔距离缩短大约240千米,只需要大约4个小时就能进入1500千米的交战范围。
  相对而言,这场海战确实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虽然双方都竭尽全力给对方的通信系统制造压力与负担,但是在双方都格外重视海战的情况下,掌握对方主力舰队的具体行踪也没有多大挑战。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海军只有两支主力舰队,而占有数量优势的美国海军却没有性能上的优势,三支主力舰队的战斗力还不如共和国海军的两支主力舰队,所以双方都没有分兵行动的打算,从一开始就把主力集中在一个方向上,摆出了决一死战的架势。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共和国海军主力舰队后面就是已经到达西非地区的陆军主力部队,以及好几座大型海上基地,还有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大西洋航线,而美国海军主力舰队身后是佛得角群岛、海上基地群、航空舰队,以及更加广袤的北大西洋。
  双方都无路可退,只能决一死战。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战斗在28日凌晨2点45分打响,首先投入战斗的是由八艘“汉”级主力舰为主的第21主力舰队,交战距离高达1450千米!根据美国海军的作战记录,首次交火时间为2点47分,当时双方主力舰队里参战舰艇之间的最大距离甚至超过了1500千米。
  因为可以肯定另外一支主力舰队里八艘主力舰主炮的最大射程不会超过1300千米,加上与之配套的护航战舰上的舰炮很难将“侦察炮弹”投射到1500千米外,所以让第21主力舰队首先开火也就成了理想选择。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距离上,美国海军主力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只是摆设。
  在这场战斗中,最大有效射程成了制胜的关键因素。
  虽然有理由相信,“长岛”级主力舰的大口径电磁炮能将炮弹投射到1500千米外,但是受其他因素,特别是配套的“侦察炮弹”的最大有效射程影响,“长岛”级主力舰很难对1500千米外的敌舰开火,也就不大可能发挥其主炮的射程优势。说得直接一点,打得远并不是最重要的,还要打得准!
  可以说,这也是共和国海军为什么要为主力舰研制配套的辅助战舰。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配套战舰的性能,特别是舰炮性能足够先进,能够在海战中完成一些不需要由主力舰来完成的次要任务,甚至成为海战的主要力量,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主力舰的作战能力。
  在一击必杀的海战中,谁先开火,而且准确开火,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虽然美军新式主力舰也配备了强大的防御系统,还针对“长滩”级主力舰在战斗中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增强了防护能力,但是在大口径电磁炮使用的穿甲弹面前,任何被动防护都形同虚设。从理论上讲,不需要像900千克级与2000磅级电磁炮,即便是450千克级与1000磅级电磁炮,就能用穿甲弹击穿任何一艘战舰上的装甲。在不降低战舰其他作战性呢感的前提下,要想挡住450千克级或者1000磅级穿甲弹,至少需要将战舰的排水量提高到50万吨以上。显然,这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事实上,在这场海战中,共和国海军的辅助舰艇也参加了战斗。
  虽然按照共和国当局公布的战报,在当天晚上的战斗中,只有主力舰参战,舰队里的巡洋舰与驱逐舰只参与了防御性战斗,没有向美军舰队开火,但是从美国海军的一些作战记录来看,当时共和国海军舰队里肯定有部分巡洋舰与驱逐舰参战,而且用450千克级穿甲弹击中过美军战舰。从战后在交战海域找到的美军战舰残骸来看,确实有不少450千克级穿甲弹击中了美军战舰。甚至可以说,半数以上美军战舰沉没的直接原因与900千克级穿甲弹无关,而是由450千克级穿甲弹造成的。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随着技术进步,主力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说得直接一点,那些动辄十多万吨的超大型战舰在战场上的作用是否顶得上那些小了好几圈,排水量只有几万吨的普通战舰呢?
  单纯从作战使用来看,如果能够解决射程问题,在不考虑战舰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的情况下,15万吨级的主力舰的作战使用范围不会比25000吨级的巡洋舰大多少,可以说主力舰能对付的目标,巡洋舰都能对付。
  这就是关键所在,有必要建造那么多的主力舰吗?
  虽然在实战中,主力舰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一支由巡洋舰担纲的舰队肯定不是主力舰队的对手,但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需要主力舰出手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可以通过增强辅助战舰来提高舰队的战斗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主力舰只是一种在1%的时候能够派上用场的象征性的战舰。
  这场海战后半段的战斗正好证明了这个问题。
  冲在最前面的第61舰队遭到重创之后,美军立即发现,共和国舰队的火力强度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料,即便集中第62舰队与第63舰队的全部火力,也不见得能够获得优势,更别说还有一支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队没有参战。
  在打不过对手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是撤退。
  这时候,美国海军留在后面的航空舰队派上了用场。
  在2支主力舰队撤退的时候,美国海军的航空舰队立即出动舰载航空兵,阻击追击的共和国舰队。
  问题是,舰载航空兵对主力舰队的威胁非常有限。
  在这场海空对决中,美国海军首次调整战术,让战斗机携带非制导弹药,以目视攻击的方式袭击共和国舰队。
  当然,结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在舰队防空火力面前,比导弹的机动性差得多的战斗机根本没有突防的机会,也就没有可能威胁到海面上的战舰。
  更重要的是,美军主力舰队撤退,等于主动放弃了战斗,等于抛下了佛得角群岛海域的众多舰船。
  对共和国海军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大屠杀”的好机会。
第一百一十二章
战略大迂回
  对美国海军、甚至对美国来说,2062年2月28日都是一个永远无法忘却的灾难日。
  当天凌晨,在美国海军的作战舰队主动撤出交战海域之后,在佛得角群岛附近活动的美国海军舰船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损失。
  用一些西方战史学家的话来说,此日之后,美国海军荡然无存。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在当天的战斗中,夺取了制海权与制空权的共和国海军舰队、航空兵与协同作战的陆军航空兵总共击沉与俘获各类美军舰船2400余艘(其中俘获的不到100艘),总吨位超过1亿2000万吨,击毙美军官兵近20万人,仅在接下来一周之内营救起来的美军官兵就多达18000余人。
  战争是残酷的,而且胜者得到全部,败着丢掉一切。
  虽然在这场海战中,美国海军损失的大型战舰并不多,3支主力舰队溜掉了2支,航空舰队则无一损失,但是美国海军作战舰队所依赖的各种辅助舰艇,特别是支援舰队进行远洋作战的战斗支援类舰艇几乎全部被击沉。用一位英国海军史学者的话来说,在“佛得角群岛海战”之后,美国海军沦落为“北大西洋海军”,作战舰队只能在靠近美洲大陆的北大西洋上活动,丧失了与共和国海军在远洋争夺制海权的能力。
  由此可见,即便美国海军保住了不少大型战舰,也失去了反击能力。
  当然,对共和国来说,这场海战的结果绝对可以用意外来形容。
  不说裴承毅这样的对海战不太了解的战略决策者,就连策划这场海战的华剑锋,以及在后方协调指挥的张雪峰都没想到,美国海军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举动,宁愿丢掉更加宝贵的支援舰艇,也不愿意与共和国海军舰队决战。要知道,在战斗打响前,就算华剑锋与张雪峰都没怀疑过最终的结果,认为美国海军必败无疑,但是两人都认为,美国海军会死战,即便打不过,也要为众多辅助舰艇,特别是已经部署到位的几座海上基地争取到撤退时间,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可以说,当时没人想到美国海军会变成懦夫。
  重要的是,这个结果对共和国更加有利。
  从战略上讲,在美国海军丧失了到大西洋对岸执行作战任务的情况下,美国陆军输掉中东战争已成必然。更重要的是,美国不但会输掉中东战争,还会丢掉整个北非地区,而且也没有必要继续扼守直布罗陀海峡。
  说得简单一点,共和国海军能够占领佛得角群岛,也就能够以佛得角群岛为跳板,进军加勒比海地区。加上共和国与加勒比海南岸的几个国家,比如委内瑞拉与玻利维亚有着非统一般的关系,所以只要共和国证明有能力进军加勒比海地区,就能让这些之前不敢得罪美国而呆在战场外的国家成为集约集团盟国,成为共和国进军北美大陆的跳板。如此一来,共和国海军可以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上进军巴拿马,控制了巴拿马运河之后,就能从太平洋这边将物资送往加勒比海地区(这条航线要比经印度洋再绕过好望角前往加勒比海的航线稍微短一点,只比经苏伊士运河与直布罗陀海峡前往加勒比海的航线稍微长一点),不再需要跟美国正度北非与直布罗陀海峡。
  从政治上讲,这让共和国绕过了欧洲,从而使欧洲边缘化。
  可以说,这也正是共和国当局不惜重大损失也要打下佛得角群岛的根本原因。
  不管怎么说,世界大战不同于一般战争,是多场局部战争的集合,因此世界大战中的政治因素比军事因素重要得多。
  虽然中欧合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快了战争进程,甚至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讲,共和国当局肯定不希望像100多年前的美国那样,在辛苦打赢了世界大战之后,不得不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即便这种情况几乎不能排除,即欧洲肯定会顶替美国,成为具有挑战共和国实力的超级大国。
  阻止欧洲崛起,基本上是共和国当局在这场战争后期的主要目的。
  必须承认,即便打赢了战争,共和国也元气大伤。
  虽然在整场战争中,得益于先陆后海的战略,即首先集中兵力打击俄罗斯,确保陆地安全,再转向大洋,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加上俄罗斯过于羸弱,比战前预料的还要糟糕得多,在共和国陆军面前连反抗的力气都没有,很快就输掉了战争,也就无法对共和国本土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共和国本土基本上没有受到威胁,即便遭到过轰炸,损失也不大。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共和国耗光了40多年间积累下来的全部资本,国力大受影响。
  根据在战争结束近百年后解密的一份资料来看,早在2060年,也就是能够看到太平洋战争胜利曙光的时候,共和国当局就成立了一个向元首负责的秘密机构,专门评估战争造成的损失,以及战后恢复国家实力所需的基本条件。当然,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实际上是为最高统帅部提供战略决策建议,比如在战争期间应该重点控制哪些地区,以及应该利用战争名义重点储备哪些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些建议有一个共同目的,即大战结束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国家实力,攥取战争利益。
  该机构提出的众多建议中,就包括遏制欧洲。
  根据解密资料来看,能否成功遏制欧洲的崛起势头,成为了能不能获得战争利益,称霸全球的关键所在。
  在这份被封存了近百年的报告中,匿名起草者明确提到,如果不能设法在战争期间边将欧洲边缘化,共和国将在战后面临两难选择,即要么做好与西方世界打第四次世界大战的准备,要么就得与团结起来的欧洲分享胜利果实。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根本没得选。
  说得直接一点,即便共和国当局愿意退一步,与欧洲分享胜利果实,随着西方世界以欧洲为核心再次团结起来,共和国必然会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换句话说,这只是延迟了第四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间。
  要想避免第四次世界大战,就得使欧洲边缘化。
  从共和国的战略上,能够明确看出这一点。
  可以说,在欧洲参战的问题上,共和国当局就充分利用了欧洲。虽然几乎所有欧洲人都将俄罗斯看成东方国家,把俄罗斯人看成东方人,但是从基础文化看,俄罗斯人更像是欧洲人,而不是亚洲人,或者说是更倾向于基督教文明的欧洲。欧洲以向俄罗斯宣战的方式加入第三次世界大战,本身就是一个战略失误,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欧洲失去了与俄罗斯联盟的可能性。从短期来看,这对欧洲有利,因为俄罗斯的存在让欧洲避免了与共和国直接为邻的危险,也就为欧洲争取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从长远来看,只要共和国取得大战的最后胜利,就会登陆美洲大陆,也就会努力控制环太平洋地区,从而形成对欧洲两面包夹的态势,让欧洲失去大范围扩张的机会。也就是说,即便欧洲能够控制欧洲大陆,能够南下控制北非,能够控制北大西洋,也最多只是一个地区性强国,或者说是一个影响力非常有限的世界性大国,而不可能成为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
  要想改变这一局面,欧洲的唯一机会就是进军美洲大陆。
  也就是说,欧洲要借助共和国击败美国的机会,在美洲大陆上站稳脚跟,并且获得从美洲进军太平洋的机会,从而打破共和国的封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实力不亚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明白这一点,也就能够明白共和国要做些什么了。
  反过来看,共和国当局在中东战场上久拖不决,就是不希望欧洲在中东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已经取得了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共和国当局没有做出进军北非的决定,也与此有关。
  当然,在是否进军摩洛哥的问题上,显然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从遏制欧洲,阻止欧洲全球扩张的角度出发,最理想的办法肯定不是在欧洲四周建立起高墙。要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已经用四十多年的时间证明,围堵只能使具有实力的大国走上极端道路,而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大国间的矛盾。
  可以说,在文化融合之前,有效的解决办法是给对象制造麻烦,让对象无力扩张。
  事实上,这也正是2013年之前,美国对待共和国的基本方式。如果不是共和国掌握了电力革命的关键技术,美国为共和国制造的麻烦才成了共和国崛起的垫脚石,不然以共和国的情况,别说四十年,就算再来一个四十年,也不见得能够获得挑战美国的实力,更别说取代美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