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2/1195

  虽然在共和国本土到西非海岸之间,有新加坡、斯里兰卡、塞舌尔群岛、马达加斯加与福尔斯湾等中转站,但是在这条长度接近20000千米的航线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别是在亭可马里到福尔斯湾这条长度在8000千米左右的航线上,没有可以有效支持船队的中转中心。
  从后勤保障的角度出发,这无疑是天大的灾难。
  在进军大西洋之前,共和国海军将亭可马里当成物资转运中心,即从共和国出发的船队将物资运到这里,再由分别前往海湾、红海与东非的船队将物资运走,以此来提高船队的运输效率(这么做也能采用区域护航战术来提高护航效率)。进军大西洋之后,这种分段运输方法就不管用了。共和国海军有两个选择,一是将物资转运中心转移到索科特拉岛、二是在亭可马里到非洲的航线上设置新的物资转运中心。显然,这两个办法都有问题,前者会导致航线延长,降低运输效率,后者则需要巨大的投入,降低后勤保障效率。因为没有最佳选择,所以共和国海军没有改变运输方式,而是通过增设航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专门设立一条从亭可马里直通福尔斯湾的航线。这么做的问题也一样,会降低运输效率,投入更多的运输船只。
  受此影响,在大西洋上作战的3支战斗舰队所需要的补给舰队的数量不是6支、也不是9支,而是12支,即便将补给舰队的活动中心设在拉各斯,将补给舰队的数量减少到6支,也需要补充10多支运输船队为补给舰队服务。
  也就是说,跟随作战舰队到达大西洋的6支补给舰队只是个开始。
  明白这一点之后,也就不难明白,海军为什么只相大西洋派遣了3支作战舰队,而且明确要求在击败美军舰队之前不得参与对地支援行动。
  事实上,共和国海军是幸运的。
  不管怎么说,在这3支作战舰队中,所有战舰都具有无限巡航能力,而且都是崭新的战舰,不但战斗力强大,持续作战能力也超过了其他舰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3支作战舰队的战斗力。按照战后的说法,在进军大西洋的时候,共和国海军耍了个小聪明,把世界上最强大的3支作战舰队派了过去。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这只是3支作战舰队,实际战斗力却远远超过了账面数据。
  拿第22航空舰队来说,编在这支舰队里的5艘“重庆”级航母都是在2060年11月之后服役的,其中3艘在2060年11月陆续服役,另外2艘在2062年的7月份陆续服役,全是最新的航母。与之前2个批次的“重庆”级相比,后2个批次都有所改进,第三批次增强了末段防御系统,并且加厚了甲板装甲(主要就是抵抗集束子母弹),而第四批次则通过采用单位输出功率更大的新式反应堆,在没有增加反应堆数量的情况下,拥有了更加强大的电力系统,也就因此成为了第一种装备“梅杜沙”防御系统的航母。虽然受基本条件限制,即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仍然非常有限,航母上的“梅杜沙”系统是巡洋舰版的改进型,拦截性能比主力舰型差了不少,但是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战舰防御系统,有没有的差别要与有了之后的差别更加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梅杜沙”装到“重庆”级航母上,不但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还催生新一代航空作战平台,为海军航空兵迎来了新生。当然,从战术角度讲,这种改进的直接好处就是让航母获得了与主力舰一同行动的能力。比较可惜的是,第22航空舰队里面只有2艘装备了“梅杜沙”系统的航母,另外3艘都没有该系统,仍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绝对拦截能力。
  当然,真正的主角还是2支主力舰队里的16艘“汉”级主力舰。
  作为共和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建造得最多的一级主力舰,“汉”级总共建造了60艘(前面56艘属于共和国海军,且均在2061年底之前建成,最后4艘是应阿根廷要求,由共和国海军采购,在建成服役半年之后转交给阿根廷海军,均在2062年之后建成,且都在战后以低价处理销售给阿根廷),虽然这些战舰大都在2年之内陆续服役,但是受几次由主力舰主导的海战影响,分7个批次建造的56艘“汉”级总共有4种型号,其中最后2批16艘属于终极改进型号,海军内部往往将其称为“苗”级(第六批次的第一艘就是“苗”号)。与最初建造的16艘“汉”级相比,第四个型号的最大改进之处就是选用了最新一代900千克级电磁炮。按照共和国海军公布的技术标准,这种在2060年底才研制成功的新式电磁炮的主要改进之处就是采用强制冷却方式,配合更加强大的电力系统,将最大射速由每分钟30发提高到了每分钟90发,或者在最初10秒内投射30枚炮弹。这就意味着,与最初的“汉”级相比,第四个型号的火力投射强度提高了1倍,相当于将打击能力提高了1倍,除了能够以相同的方式打击2倍的目标之外,还可以选择在同样的时间内将打击强度提高1倍,以提高打击力度。
  这个小小的改进,让主力舰队的战斗力有了实质性的改变。
  因为美国海军的主力舰仍然是“长岛”级,更加强大的“罗德岛”级要到2062年下半年才能建成服役,而且后面32艘“长岛”级与最出8艘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即主炮的性能指标完全一样,所以考虑到“长岛”级在中途岛海战中的实际表现,特别是双方在防御能力上的差距,完全有理由相信,美国海军4支主力舰队的战斗力不舰队比第21主力舰队与第23主力舰队高多少,甚至比不上这两支主力舰队。即便在航空舰队方面,因为J-22的第一种改进型号,即J-22B(最初的称为J-22A)已经量产,而且最先装备的就是跟随第22航空舰队行动的第2舰载航空队(下设6个航空联队,拥有各类作战飞机近千架,是共和国海军中规模最大的航空队之一,而跟随第22航空舰队作战的只有5个航空联队,另外1个航空联队被派往中东战场,参加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所以美国海军航空舰队的战斗力也比不上共和国海军。
  正是如此,美国海军才在1月初向佛得角群岛增派了2个战术航空队,将部署在该地区的战术航空兵的规模由2000架增加到了3000架。仅仅数日之后,即共和国海军舰队从福尔斯湾开往拉各斯的时候,美国海军做出了向前线派遣4座海上基地的决定。算上这些海上基地上的航空兵,美军投入的作战飞机的数量超过了5000架。随后,在共和国海军与陆军采取行动之后,美军都会采取对应的行动。到1月底的时候,部署在大西洋中部的美军海上基地已经增加到7座(当时美国海军总共就只有8座海上基地,另外一座在东地中海),舰队则达到了6支(剩余的2支航空舰队也在东地中海),投入的作战飞机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500架(其中光是战斗机就有5000架之多)。如此巨大的投入,几乎塞满了佛得角群岛西北方向上方圆1500千米内的整片海域。当然,这还没有算上美军投入的潜艇,如果把当时正在佛得角群岛以南海域活动的潜艇算上,美军几乎投入了全部海军力量的八成。毫无疑问,如此巨大的投入,足以说明美军对胜利的渴望程度。
  问题是,共和国海军也同样渴望取得胜利。
  按照前面的介绍,对共和国海军来说,这也是一次不能失败的战斗。设想一下,如果共和国海军输掉了这场海战,等于将西非战场上的20万陆军暴露在了美国海军主力舰的炮口之下,还等于输掉了整个南大西洋。到时候,美国海军有很多选择,比如南下扫荡福尔斯湾,堵住共和国海军进入大西洋的通道,还可以去炮击阿根廷,让共和国在南美洲唯一的盟国变成废墟。事实上,美国海军最有可能做的就是派遣舰队从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再向西前往澳大利亚,拯救摇摇欲坠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到了这一步,共和国海军毫无选择,只能让整在东太平洋上活动的3支战斗舰队全速赶往麦哲伦海峡,由此进入南大西洋,力求再次与美军决战。即便不考虑美军有没有胆量再次决战,就算没有,美军舰队也会退守地中海。准确地说,是去地中海支持中东战场上的西约集团联军。打到这一步,共和国海军仍然非常被动,只能向中东战场增兵,而且在没有办法直接打击美军舰队的情况下,用更大的代价来换取中东战场上的胜利。对美军来说,局面却比较有利,即可以趁此机会大做文章,就算不能拉欧洲下水,也能在中东战场上顶住共和国的战略进攻。毫无疑问,久攻不下的话,战争将再次陷入僵局,美国将获得梦寐以求的时间。
  面对美军的巨大投入,共和国海军要想取胜,也只能增加投入。
  2月初,在加快部署海上基地的同时,共和国海军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将正在印度洋上活动的第41主力舰队与第43主力舰队派往大西洋,加强第六舰队(指在南大西洋上活动的舰队)的实力。
  万幸的是,这2支航速达到70节的舰队只需要4天就能跑完12000千米的航程,从非洲大陆的一端绕到另外一端。可以说,如此高的航速、而且是持续航行速度,赋予了共和国海军更多的战术选择。正是如此,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共和国海军有意没有一次性投入全部力量,而是要借此试探美国海军,并且根据美国海军的反应来做出战术调整,因此共和国海军想在几个战场上同时取胜。当然,这种说法的理由并不充分。从动机来看,因为在共和国当局制订的战争计划中,海军夺取了制海权之后,西非战场上的陆军才会北上,要等到陆军攻占了摩洛哥之后,中东战场上的局面才会出现重大转变,所以共和国海军不大可能指望同时在几个战场上取胜。再从战术层面上看,从中东战场方向上撤走2支主力舰队,对该地区的作战行动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要知道,第41主力舰队与第43主力舰队都是以“汉”级主力舰为核心的舰队,战斗力并不差,2支舰队的炮火投送能力相当于10个陆军的炮兵旅,而且在打击某些坚固目标的时候,战舰上的450千克级与900千克级电磁炮具有陆军的200千克级电磁炮所不具有的强大威力。
  此举足以说明,共和国当局做出了孤注一掷的决策。
  道理很简单,只要打赢海战,陆军就能顺利进军摩洛哥,海军也能从佛得角群岛北上前往直布罗陀海峡,与陆军联手封锁这条至关重要的海峡,让中东战场上的西约集团联军不战自败。如果结果相反,那么共和国输掉的就不仅仅是大西洋上的一场海战,而是西半球战场上的主动权。
  显然,换个角度,美国当局在更早的时候就做出了同样的战略决策。
  更重要的是,美国海军作战舰队的航行速度并不慢,航空舰队也能以70节的速度持续航行,而从东地中海到佛得角群岛海域的航程仅仅只有7000多海里,在东地中海上活动的2支航空舰队只需要2天多就能到达佛得角群岛海域。
  到2月中旬的时候,双方在以佛得角群岛为中心的海域上投入了13支作战舰队。
  如果算上双方海上基地的模块船,还有潜艇、两栖战舰、补给舰、运输船等等,在这片面积不到5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里,集中了大约1500艘、总排水量超过1亿吨的各式各样的舰船,相当于每3300平方千米的海域内就有1艘舰船,而3300平方千米不过就是半径30多千米的圆面。由此可见,双方投入的舰船的密度之大,不但远远超过了之前的所有海战,还达到了非常惊人的地步,甚至可以说,这么多的舰船拥挤在一起,任何战术都难以获得足够的施展空间。
  事实上,兵力密度最大的不是舰船,还是作战飞机。
  要知道,到2月中旬的时候,双方投入的各类作战飞机超过了15000架,相当于每万平方千米内有30架作战飞机,如果将这些作战飞机平均分布,间隔距离仅有20千米。即便算上大陆上空的作战空间,作战飞机的平均分布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千米20架左右,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处战场。比如在中东战场上,双方航空兵的兵力密度就在每万平方千米10架以内,而合理的数据是每万平方千米5架。
  说得不好听一点,如果不是双方都对胜利抱有希望,而且是很大的希望,如此巨大的兵力密度足以使这场海上决战失去意义。
  根据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在这场战役爆发之前,共和国总参谋部就向统帅部提交了一份应急战争计划,明确提到,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引爆无人潜航器携带的战术核弹头摧毁附近海域内的所有敌舰船。当然,这里提到的不是第五代战术核武器,而是当量在2万吨以内的增强型裂变弹。从理论上计算,1枚2万吨级的战术核弹头能够摧毁方圆50千米范围内的所有舰船,包括海面下的潜艇,要对付整个战场上的美军舰队,最多只要500枚战术核弹头。毫无疑问,共和国的军火库里肯定不缺少500枚战术核弹头,而共和国海军拥有的长航时无人潜航器的数量也不会在500具以下。
  虽然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但是有理由相信,美国也有类似的计划。
  从理论上讲,只要任何一方用上战术核武器,这场海战就将失去意义。虽然在海面下引爆的核弹头不会造成太大的污染,而且佛得角群岛海域远离文明世界,在方圆数千千米的范围内也没有几座大城市,更没有几座大的滨海城市,所以由大规模使用核弹头造成的附带影响可以降到最低限度,但是对于交战双方来说,这却是一场灾难。说得准确一点,在双方都想取胜的情况下,哪怕没有输给对手,也会遭受重大损失。相对而言,美国当局对胜利的渴望更大一些,所以在战斗期间,美国当局反而更能忍耐。
  不管怎么说,这种“添油加醋”的做法,让这场原本应该是舰队做主的海战变成了一场货真价实的“海上消耗战”。
  受此影响,双方海军在战术行动上都非常小心谨慎。
  还未到2月下旬,也就是双方海军还在调兵遣将的时候,已经部署到位的航空兵就率先干上了。在2月21日到26日的6天内,双方航空兵打了大大小小数十次空战,其中投入战机数量超过500架的大规模空战就超过了20次,平均1天接近4次。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大规模空战的强度不会这么大,要知道,在J-22与F-4主导的空战中,格斗是唯一致胜的办法,而在格斗空战中,即便以双机编队活动,一次性投入数百架制空战斗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算上执行打击任务的战机,一次空战的参战飞机数量超过2000架都不是什么稀奇事,更别说投入500架战斗机了。
  事实上,这种大规模空战也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一大特点。
  虽然在2062年之前,共和国与美国都开发出了货真价实的空天战斗机,而且都进行了量产,但是在作战使用中,受对方战略防御系统威胁,空天战斗机很少到外层空间活动,而在大气层内,空天战斗机的作战效能不见得比J-22这类战斗机高多少。正是如此,在2062年的时候,空天战斗机的主要任务不是夺取制空权,而是去轰炸某些特别重要的目标,顶替空天轰炸机产量不足所带来的问题。比如在2062年10月初,共和国天军出动100多架空天战斗机摧毁了位于美国西部荒漠中的“爱德华空军基地”,也就是非常著名的“51区”,严重削弱了美国的战争潜力(仅仅3天之后,美国天军就以牙还牙,轰炸了共和国的“国家物理实验中心”,万幸的是,美国天军掌握的情报是共和国情报机构故意泄露的,被炸毁的只是物理实验中心的一个分部,实验中心的主体没有受到破坏)。受此影响,在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普通战斗机仍然是绝对主力。
  受空战效率降低影响,空战的规模自然是越来越大。
  当然,空战的损耗也大到吓人的地步。
  在这6天的战斗中,美军损失了4000多架作战飞机,其中战斗机就有3700余架,而共和国航空兵的损失也小不到哪里去,海军丢掉了1800架作战飞机,陆军则丢掉了2000架作战飞机,其中J-22等制空战斗机多达1700架,多用途战斗机则不到1400架。与巨大的战斗机损失率相对的,则是飞行员的巨大伤亡率。按照共和国海军的统计,在这6天中阵亡的海航战斗机飞行员就超过了2061年最后1个季度阵亡飞行员的总和。
  事实上,这么巨大的损失,也与双方的战术企图有很大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共和国海军的战术企图,而不是美国海军的战术企图。
  说得直接一点,在双方投入的舰队中,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占有绝对优势,而美国海军在航空舰队上占优。为了打一场由主力舰队绝胜负,也就是歼灭性海战,共和国海军就得想办法削弱美军的优势,而在海战开打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大规模空战,削弱美军的航空兵。可以说,就算美国能够为前线部队补充损失的战斗机,也无法迅速补充损失的飞行员,特别是那些实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
  美国海军不是不明白这一点,只是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
  因为共和国海军掌握着主动权,所以在空战打响的时候,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队一直在战场南面徘徊,等待美军犯错。说得简单一点,如果美军避免损失过多的航空兵,就得主动后撤,就会暴露出战线上的缺陷,就会给对手可乘之机。更要命的是,在狭窄的海域内集中了太多的兵力,调整部署的难度非常大,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美军贸然调整部署,结果很有可能会遭到惨败。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除了做出部分无碍大局的战术调整,比如将舰载航空兵放到后面去,尽量减少参战行动之外,美军只能针锋相对的顶住压力,希望在正面冲突中削弱共和国航空兵的打击能力。事实上,美军确实做好了,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决战环境,在主力舰队进入战场、发起决定性的进攻之前,共和国海军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在战场附近活动的舰船、以及西非大陆战场上的地面部队也有所损失。
  这种意义不大的消耗战在2月27日天亮前就结束了。
  随着美国海军的4支主力舰队在加拿利群岛西南大约500千米处集结完毕,以45节的巡航速度南下开赴战场,已经在战场附近徘徊了10多天的共和国海军舰队也挥师北上,把矛头对准了迎面而来的美军舰队。
  从理论上讲,在未来24小时之内,大西洋上规模最大的海战就将打响。
  也许,这还是整个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甚至有可能承认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一击即溃
  2062年2月27日夜间,已经持续了7天的空中战斗进入高潮。
  仿佛连老天爷都不想破坏晚上的好戏,在这个月圆之夜,佛得角群岛万里无云,明亮的月光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大飞行员的视野范围。事实上,在各种先进设备的帮助下,气象条件对空战的影响微乎其微,除非遇到雷暴、超强风暴等极端恶劣天气,不然基本上不用考虑气象因素。
  从规模上讲的话,从这个晚上22点30分到2月28日凌晨3点30分,持续了整整5个小时的空战,不管是从投入、损失、持续时间来看,很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在这5个小时内,交战双方先后投入了4000余架作战飞机!
  这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在这块面积不到200万平方千米的战场上,平均每500平方千米就有1架作战飞机,而这就相当于作战飞机的间隔距离只有20多千米。
  如果高密度的投入,与空战战术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不管是共和国海军的J-22,还是美军的制空战斗机,基本上都放弃了视距外空战,全部以格斗为主要制胜手段。即便主要空战武器已经不是格斗导弹与机关炮,而是激光炮、粒子束炮、电磁机关炮等能量武器,格斗空战的交战距离也在视觉范围之内,最多不超过光电传感器的探测范围。一般情况下,格斗空战的交战距离在20千米以内,而大部分战斗集中在10千米以内,很多时候甚至在5千米以内决胜负。
  因为在格斗空战中,单打独斗的胜算微乎其微,所以绝大部分时候需要由几架战斗机配合作战,而较为理想的战术是2架僚机掩护1架长机,以增强编队的生存能力,并且以轮换充当长机的方式来延长编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受此影响,格斗空战的兵力密度非常大,某些时候,为了取得绝对制空权,在方圆数十千米的空域内就能投入上百架战斗机,而且持续投入新的战斗机补充作战损失。
  除了空战战术本身,对空战影响最大的还有惊人的战争生产力。
  与一百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本质并没太大变化,夺取战场制高点仍然是制胜的关键,而战争本身就围绕着这一关键展开。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战争生产力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爆发出了惊人的战争潜力。到参战的第三年,也就是1943年的时候,美国的战争生产能力就占到了同盟国集团的一半以上,生产出了5万架飞机、1万辆坦克与数千万吨的舰船。与一百多年后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相比,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爆发出的战争潜力就算不了什么了。
  前面提到过,共和国在2060年就达到了战前制订的军事生产标准,美国也在1年之后达到了战前制订的标准。也就是说,到2062年的时候,共和国与美国都不缺乏潜力,更不缺少武器装备。因为在2060年下半年到2061年底之间,特别是在2061年全年,双方均没有发起大规模的战略行动,所以到2062年初,双方不是缺乏武器装备与弹药物资,而是拥有用不完的武器装备与弹药物资。
  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到2062年初,共和国“富余”的战斗机就多达18000架,其中仅J-22就有5000架之多。因为战争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共和国当局也没有大规模调整军事生产计划,所以富余军事物资不会逐渐减少,还会继续增多。与军事物资大规模富余相对应的则是武装人员严重超标。以战斗机飞行员为例,到2062年初,共和国海军的现役战斗机飞行员的数量就是现役战斗机数量的140%,即飞行员比战斗机多。
  与共和国的情况类似,美国也有大量富余军事物资,以及大批军事人员。
  这些,为双方提供了打一场大规模消耗战的坚实基础。
  27日夜间的空战,正是这种大量聚集的战争力量集中爆发的直接体现。
  据一些参加了这场空战的飞行员回忆,这不是一场有目的的空战,而是一场为了空战而空战的空战。从一开始,双方就把力量集中在夺取制空权,而不是主动出击,仿佛只有通过空战取得的制空权才是制空权,而通过打击对方的海上基地、航空舰队、地面机场获得的制空权就不是制空权。
  极端战术,带来的自然是极端后果。
  在这场仅仅持续了5个小时的空中战斗中,双方总共损失了3000余架作战飞机,占到了参战飞机的75%。因为支援性作战飞机的损失低得多,所以双方投入的制空战斗机的损失比例都在80%以上。
  可以说,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空战。
  用一些老兵的话来说,能够活下来,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当然,这绝对不是一场为了空战而空战的空战。
  大规模的空战,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让双方的大容量战术通信系统与战场数据交换系统被潮水般的空战信息堵塞,从而使交战双方都难以照顾到更重要的作战方向,即海面上的战斗。
  因为双方都有非常先进的战术通信系统与战场数据交换系统,而且都针对严重的电磁干扰与普遍使用的强制电磁干扰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很难通过干扰使其瘫痪,所以打击对方信息系统的唯一办法就是用足够多的战术信息来压垮整个系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打一场规模足够大的空战。
  可以说,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战术通信系统的弊端。
  在新的战术指挥体系下,即利用先进的通信系统,高级将领可以越过数个中间指挥环节,直接向前线官兵下达作战命令,而在前线作战的官兵也能通过先进的通信系统,将战场信息直接反应给后方的决策者。这种“扁平”的指挥体系有好处,也有坏处,而最大的坏处就是需要足够大的数据交换能力,才能建立起足够多的通信频道,也才能将所有前线部队的掌握的信息反应给更高级别的指挥人员。
  从理论上讲,只要通信频道足够宽,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问题是,在动辄投入数万、数十万官兵的大规模战争中,再先进的通信系统也无法满足实战要求。
  更重要的是,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出现所有终端向上反馈信息的情况,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只需要将少数终端的信息反馈给上层决策者。也就是说,即便按照最高标准来搭建通信系统,通常情况下的利用效率低得让人无法接受,而搭建高标准的通信系统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在那些掌管预算的国防部官员与军事委员会的成员眼里,花费巨额资金搭建在平时根本用不上的强大通信系统,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在前几年的战争中,很少出现战术通信系统受频道不够宽限制,最终影响到作战行动,甚至导致作战行动彻底失败的事情,所以在战争期间,这一问题也没有引起双方高度重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2/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