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4/1195

  共和国要阻止欧洲崛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欧洲制造麻烦。
  在欧洲与俄罗斯之间制造矛盾,正是在给欧洲制造麻烦。问题是,俄罗斯毕竟算不上是正宗的欧洲国家,也从未得到欧洲国家的认同,所以俄罗斯最多只算得上是欧洲的外部矛盾。要想对付欧洲,必须抓住欧洲的内部矛盾。
  问题是,欧洲的内部矛盾并不多,即便是引发了前两次世界大战的民族矛盾,也在欧盟成立后的几十年内烟消云散了。更重要的是,欧洲国家也非常重视内部问题,以法德意为首的欧洲大陆国家一直在努力利用战争解决内部矛盾,比如在大战爆发后,设法让西班牙回心转意,与美国拉开距离,加入了欧洲大陆国家集团。在2060年左右又顺利拉拢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挪威(挪威一直不是欧盟成员国),增添了一个成员国,也巩固了欧盟北翼防线。到2061年中期,将白俄罗斯与摩尔多瓦拉入怀抱,并且在占领的西乌克兰成立了亲欧政权。共和国海军在佛得角群岛海域与美国海军鏖战的时候,欧洲还抢在共和国之前,结束了在俄罗斯占领区的军事管制,成立了以俄罗斯人为主的临时政府。更重要的是,欧洲通过秘密协议,与共和国、美国共同确定了英国的战后归属。也就是说,在战争还没有到谈论结束的时候,欧洲已经巩固了本土防线。
  不客气地说,如果共和国想在欧洲本土做文章,唯一的选择就是向欧洲开战。
  这也不是没有可能,至少根据那份秘密文件,在2060年下半年到2061年中期,共和国当局数次考虑过这个问题。
  根据一些未得到证实的传闻,2060年初,共和国最高统帅部就责成总参谋部,针对攻欧作战行动制订了一份大体的战争计划,对取胜把握、投入兵力、作战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大致估计。这份战略计划在2060年中期就交到了元首府,只是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变成实际行动。即便如此,都可以看得出来,到2060年下半年,共和国当局就把对欧战略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直到2061年下半年,随着进军大西洋的行动日益迫近,共和国当局才放弃了在欧洲冒险的打算。
  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难明白佛得角群岛海战之后,共和国的战略行动了。
  3月上旬,在共和国海军支持陆战队登上佛得角群岛的时候,共和国陆军按照计划,以西非地区的军事基地为跳板,发动了代号“长弓”的作战行动,一举跨越2000多千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攻占了摩洛哥的拉巴特、卡萨布兰卡与丹吉尔。
  虽然共和国出兵攻打摩洛哥早就在美军的预料之中,当时连杜奇威都没想到,共和国陆军会如此打动干戈,同时攻打三座大型港口城市。更重要的是,这是摩洛哥最重要的三处港口!
  受此影响,只有卡萨布兰卡的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
  从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当时美军坚信共和国陆军会进军摩洛哥,而且首要攻击目标就是卡萨布兰卡,主要就是卡萨布兰卡在拉巴特南面,而且拥有吞吐能力上亿吨的大型港口。从军事角度出发,占领卡萨布兰卡之后,共和国军队就能以此为基地控制北非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不需要夺取更多港口,更不用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攻打重兵守卫的拉巴特,降低了作战风险。正是如此,美军制订了相对的作战计划,即卡萨布兰卡遭到攻击之后,拉巴特的守军立即南下,阻挡共和国陆军,而呆在近海运输船只上的美军将在12个小时内进入拉巴特,加强防御,在共和国陆军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发起反击,将立足未稳的共和国军队赶出摩洛哥。
  这份计划很理想,却缺乏变通。
  更重要的是,拉巴特的摩洛哥军队南下攻打卡萨布兰卡,正好让共和国陆军获得了突击拉巴特的机会,结果是拉巴特的守军在南下途中遭到围歼。
  美军没有获得所需的12个小时,在第一批部队上岸前,拉巴特就被共和国军队占领。
  因为丹吉尔也遭到了攻击,所以美军立即放弃了反攻拉巴特的想法。要知道,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丹吉尔拥有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让共和国军队占领这座港口,不但能够为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再前往大西洋的共和国船队提供一处可靠的停泊地点,还能轻易控制直布罗陀海峡。
  可惜的是,等到美军反应过来,准备反击丹吉尔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已经以极快的速度将一个主力战斗单位送了过去。
  结果可想而知,除非美军集结10万以上的地面部队,投入足够的海空支援力量,不然别想打下由一个主力战斗单位守卫的丹吉尔。当时,呆在摩洛哥近海的美军地面部队不会少于10万,可是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的海空力量却少得可怜。
  别说是精明的指挥官,就算是最愚蠢的指挥官,也会知难而退。
  美军被迫放弃摩洛哥,等于抛弃了中东战场上的数百万大军。
  从军事上讲,共和国陆军绕道非洲大陆的战略迂回创造了一个战争奇迹。当大门关上的时候,很多人才反应过来,共和国在非洲大陆战场上的所有举措,都是在为中东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服务。不管怎么说,扫荡西非战场,进军摩洛哥所付出的代价,都要比在中东战场上与数百万美军决战低得多。
  对于被困的数百万美国军人来说,剩下的就只是向谁投降了。
  到此,欧洲已别无选择,只能尽快卷入中东战争,保住数百万美国大兵,不然整个西方世界都会因此而分崩离析。
  从战略上讲,共和国这一次胜得非常漂亮。
  当然,这仅仅是个开始,如果认为重点在大西洋东岸,那就大错特错了。
第一百一十三章
关键问题
  欧洲是否出兵中东,关键不在欧洲,而在以色列,或者说犹太人问题。
  前面提到过,中东战争久拖不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交战双方在安置犹太人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甚至连集约集团内部都存在严重分歧。
  以当时的情况,伊拉克、叙利亚、库尔德斯坦、伊朗等伊斯兰国家主张将以色列连根拔除,至于如何安置犹太人,那不是它们考虑的问题。问题是,即便这些伊斯兰国家,在铲除了以色列之后如何处理中东问题,即如何划分势力范围,如何兑现战争利益,仍然存在严重分歧。说得直接一点,伊拉克与叙利亚希望建立一个“大阿拉伯国家”,而且是以两国为核心。伊朗则力主建立“泛伊斯兰联盟”,以松散的国家联盟来取代统一国家,从而避免与超级大国对抗。库尔德斯坦则希望维持现状,即由共和国来控制中东地区,避免出现具有主导性力量的地区大国。这三方的观点也很好理解,一个统一的大阿拉伯国家肯定会成为地区性强国,甚至有可能成为准大国。以伊斯兰为主来统一中东,能扩大什叶派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也就能够扩大伊朗的影响力。作为新生国家,库尔德斯坦实力最弱,即便是大战的胜利者,在中东地区的话语权也非常有限,更别说与伊朗、阿拉伯国家对抗了,而其国家利益的基础就是与共和国结盟。
  这还不是整个集约集团。
  如果把范围扩大一点的话,就能发现,在集约集团内部,主张保留以色列,甚至扶持以色列的国家都不在少数,比如阿根廷就一直认为不应该逼人太甚,应该给犹太人留下一点奔头,在战后保留以色列这个国家,并且承诺给予安全保证。阿根廷的这一态度,得到了包括部分非洲国家,以及众多中立国的支持。
  事实上,就连共和国内部也有不少人支持阿根廷的这一观点。
  这也很好理解,一个实力强大的以色列不但是阿拉伯世界的克星,还是伊斯兰文明的制肘。设想一下,如果以色列灭亡了,就算上千万犹太人得到了妥善安置,在库尔德人实力弱小、伊朗居心叵测的情况下,谁能阻止阿拉伯世界再度统一?要知道,广义上的阿拉伯世界西起摩洛哥,东到阿曼,南抵苏丹,囊括了包括北非、中非、中东与阿拉伯半岛在内的广大区域,面积与人口都超过了欧盟。如果在这么广大的区域上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即便是一个松散的国家,也会对共和国的利益构成威胁。别的不说,共和国企业恐怕再也别想在叙利亚与苏丹开采稀有金属矿了。
  其实,这还只是个开始。
  受众多历史因素影响,“阿拉伯”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最多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民族符号,在至关重要的民族文化上,各地区的阿拉伯人有很大的区别。当然,这与汉人的情况非常相似,比如生活在北方的汉人与生活在南方的汉人就有很大区别。问题是,两千多年来,汉人基本上都在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即便有过分裂,也很难持久,更没有形成无法愈合的裂痕。阿拉伯人历史上的辉煌时期非常短暂,即便是当初的阿拉伯帝国,存在的时间也不足以抹平文化上的差异。
  说得直接一点,联系阿拉伯人的不是民族内在文化,而是宗教信仰,即伊斯兰教。
  站到宗教层面上,问题就复杂得多了。要知道,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可不仅仅是阿拉伯国家,也不仅仅分布在中东地区。以人口计算,印度尼西亚才是最大的伊斯兰国家。以国土面积计算,沙特阿拉伯才是最大的伊斯兰国家,以综合实力计算,巴基斯坦才是最强大的伊斯兰国家。也就是说,如果以宗教为准,伊斯兰教是仅次于基督教的第二大宗教。在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世界倒下后,如果让伊斯兰世界发展壮大,那么建立在以儒家文化上的东方文明必然遇到更加严峻的挑战。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共和国不能阻止伊斯兰世界成为一股统一的力量,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将失去意义。
  保留以色列,正是阻止伊斯兰文明复兴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共和国与美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即都是为了阻止伊斯兰文明再度扩张。
  当然,这种文化意识上的认识,还达不到政治高度。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不管共和国当局是否愿意采纳阿根廷的建议,都得在战争结束前让以色列消失,不然战争就不会结束,至少不会以对共和国最有利的方式结束。作为国家领导人,裴承毅也不可能为了一个谁也无法肯定的目的而让成千上万的共和国军人冒险,更没有理由因此让共和国公民再忍受几年的战争煎熬。
  问题是,集约集团不是战争的唯一主导方。
  即便共和国当局完全不用考虑美国的影响,也得考虑欧洲的意愿。
  可以说,俄罗斯战败后,在决定以色列命运的问题上,欧洲就取代了美国,成为了犹太人的代言人。
  最初的时候,欧洲坚决反对铲除以色列。
  当然,这个态度没有坚持多久,随着共和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大获全胜,加上俄罗斯惨败的教训,欧洲主动让步,将重点放在如何保护犹太人的利益,而不是保护以色列上。这也就有了后面的谈判,即在战争结束之后,如何安置上千万犹太人。
  可想而知,谈判肯定不顺利。
  直到2062年初,随着共和国海军在佛得角群岛海战中大获全胜,一举夺取了南大西洋的制海权,打开了进军北大西洋的大门,让中东战争失去了战略意义,特别是在共和国军队长途本袭摩洛哥,并且在3月底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由英国控制了数百了之久的直布罗陀要塞(共和国只承诺不出兵英国本土,并没承诺不攻打英国的海外领地,不然也就不会在前面的作战行动中占领包括迪戈加西亚岛、亚松森岛在内的众多英国陵替了,而直布罗陀要塞也是英国的海外领地,在基本属性上与迪戈加西亚岛没有区别),欧洲完全丧失谈判主动权,局面才有了转变。
  按照欧洲在4月初提出的条件,只要共和国能够提供一处合适的安置地点,欧洲就能帮助说服以色列投降,并且承担起转移以色列国民的半数费用。
  当然,“合适”表示不是随便哪个地方都可以。
  到2062年4月底,共和国总共提出了三套安置方案。
  第一套仍然是前面提出的,在西南太平洋选择某处合适地点,比如塔斯马尼亚岛、新不列颠岛或者其他某座岛屿,甚至可以是澳大利亚西部地区作为犹太人安置地区,并且在该地区建立犹太人国家,共和国将承担新生犹太人国家的安全防卫工作,并且承诺在战后二十年内,陆续让犹太人获得独立自主发展的权利。
  第二套也是以前提出来的,即在欧亚大陆上选择一处较为合适的地方,比如已经被共和国占领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或者是勘察加半岛,或者是库叶岛、或者是更加遥远的楚科奇地区建立犹太人国家,共和国同样承担安全工作,并且保证在战争结束之后,逐步将国家政权移交给犹太人政府。
  第三套则是新提出来的,即从共和国军队的占领区中选择几处合适地点,由包括以色列政府在内的犹太人组织选择。当然,按照这一方案的话,共和国只提供安全保障,不承担此外的一切责任与费用,并且要到战争结束之后,在共和国当局确定有必要的情况下,才会逐步将国家主权转交给犹太人政府。
  因为前两套方案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所以谈判集中在了第三套方案的具体条款上。
  问题是,时间已经非常紧迫,根本容不得双方在谈判桌上耽搁。
  说得更直接一点,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以色列的几百万犹太人,而是来自被困在中东地区的几百万美军。
  根据美国当局转交给欧洲的相关资料,在2062年初,中东战场上的美军基本物资储备仅仅只能维持六个月。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共和国天军的全面战略轰炸造成的损失,美军也将在6月底之前吃光所有粮食。
  如果仅仅是一支几百人的部队,那也就算了。
  对一支拥有几百万官兵的部队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上,共和国当局的态度极为强硬,除了美军主动投降之外,欧洲要向进军中东战场,就得首先解决犹太人问题,不然共和国陆军肯定会在欧洲出兵的当天进军以色列,而共和国不会对以色列的犹太人做任何担保。
  当然,共和国的这一态度很好理解。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在犹太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或者说达成具体解决协议之前,欧洲出兵中东地区,并且接受数百万美军战俘,很有可能将这些战俘全部安置在以色列,并且让其参与重建工作。要知道,在中东战场作战的美军中,犹太籍军人的比例非常高,保守估计在20%左右,也就是说,在300多万美军中,大概有60万到70万犹太籍官兵,而这些人都有可能在战后以改变国籍的方式成为由欧洲控制的新以色列的国民,从而使新以色列成为一个大问题。暂且不说共和国当局打算以什么办法来解决以色列问题,也不大可能允许一个由欧洲控制的以色列出现在地中海东岸。
  问题是,仅仅在谈判桌上向对方施压,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对共和国来说,妥善解决犹太人问题也是维护战后利益的关键所在。
  2062年3月初,在佛得角群岛海战取得大胜之后,共和国当局提前启动了进军美洲大陆的作战行动,而且直接选定巴拿马为进军目的地。
  如果在1个月前,肯定有人认为这很疯狂。
  在美国海军已成丧家之犬的情况下,进军巴拿马不再是疯狂行动。
  当然,与之前制订的攻打巴拿马的计划不同,这次是从两个方向上进军,而且以大西洋方向为主。
  按照海军制订的进军计划,首先由大西洋舰队夺取制海权,迫使美军从小安德列斯群岛撤退,然后再由陆战队从太平洋方向登陆巴拿马地峡,在太平洋舰队的掩护下攻占整个巴拿马运河区。在此期间,大西洋舰队将在适当的时候北上威胁大安德列斯群岛,迫使美国海军退守墨西哥湾,并且打击部署在海地与牙买加的美军基地,消除美军远程炮兵对巴拿马地区的威胁。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大西洋舰队将在得到太平洋舰队加强(前提条件是巴拿马运河能够正常通航)之后,进军古巴,并且帮助古巴抵抗美军的打击,为接下来以古巴为基地攻击美国本土创造机会。
  显然,这是一个大胆,而且很有大局观的作战计划。
  虽然没有理由相信这份作战计划与裴承毅有直接关系,但是可以肯定,华剑锋肯定是该计划的起草者之一,而且正是他的影响,让这份计划得到最高统帅部的支持。事实上,在得到最高统帅部支持之前,海军就展开了行动。
  3月底,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队首次越过佛得角群岛,进入北大西洋,并且在横渡大西洋之后,炮击了小安德列斯群岛上的美军基地与军事设施。
  当然,这次行动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共和国海军有绝对的把握在下一次海战中击败溃不成军的美国海军,但是在立足未稳,而且大局未定的情况下,就算华剑锋有心,裴承毅也不会让海军提前进军加勒比海。
  要知道,当时共和国正在设法争取委内瑞拉与玻利维亚。
  根据战后公布的一些数据,在2062年3月初,共和国当局就通过智利政府向委内瑞拉与玻利维亚当局发出了参战邀请,并且承诺给予两国足够多的好处,比如在战争结束之后将叛逃到美国的玻利维亚前总统引渡给玻政府,确保委内瑞拉在加勒比海地区的领导地位,承诺为两国在集约集团内部提供足够的发言权等等。
  事实上,委内瑞拉与玻利维亚当局也在考虑参战问题。
  问题是,两国当局都需要时间,让他们做出决策的时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