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0/1195

  事实上,任何军事部门都有战报的范本,为了便于管理与交流,除了有特殊要求的之外,所有战报都按照范本来写,准确地说,是按照范本的格式来填写具体信息,最多不过在标注栏内做特别说明。
  有此便利,刘晓宾只用了20分钟就写好了战报。
  秘书帮他接通元首的视频电话时,裴承毅正在吃早饭。为了不让元首尴尬,也为了填饱肚皮,刘晓宾让秘书为他准备了一份早点。当然,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开口就把结果告诉了元首。
第四十八章
国家宣言
  听完汇报,收到电子文档格式的战报后,裴承毅立即让东方闻去准备新闻发布会。
  战争已经开始,与战争有关的行动早已写入战争计划,每个步骤都得按计划来。轰炸了俄罗斯境内的战略设施后,共和国当局必须尽快做一件事情,向俄罗斯宣战,为战略轰炸提供理由。虽然从法理上看,先轰炸再宣战,等于不宣而战,但是按照相关国际法,只要共和国能够证明在正式宣战之前,已经与俄罗斯处于交战状态,对俄作战只是在履行主权国家的自卫义务,不宣而战的就不是共和国,而是俄罗斯。
  关键就是,证明俄罗斯“打响第一枪”的证据。
  2057年12月29日,共和国时间7点45分,全世界都在期待交战方站出来宣布交战情况的时候,共和国元首府的官方网站的首页上出现了一则公告:共和国国家元首裴承毅将在8点30分发表国家宣言。
  随后,共和国各大电视台与门户网站均报道了这一消息。
  毋庸置疑,这里的“国家宣言”就是“战争宣言”。从字面理解,国家宣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战争宣言、二是和平宣言(也被称为停战宣言)。因为在此之前,共和国并没处于战争状态,也没有与哪个国家交战,所以国家元首在这个时候出面,能够发表的只有战争宣言。
  事实上,到这个时候,局势已经明亮了。
  虽然战争才打响10来个小时,交战双方均未公布相关消息、也没有发表任何声明,但是在民用遥感探测技术比世纪初的军事侦察技术还要先进的当代,战场上发生的事情,并无多少秘密可言。早在天亮前,CNN与NBC等美国新闻媒体就对共和国的战略打击行动做了较为全面的报道,不但提到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成功摧毁俄罗斯的战略力量,还报道了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进攻。法新社(法国新闻社)、德通社(德意志通信社)、安通社(安莎通信社,意大利最大的通信社)等欧洲新闻媒体就在报道中借用了“欧洲商业遥感公司”的大地资源卫星拍下的几张广域照片,并且根据法德意等国当局在28日夜间的反应,断定共和国已经对俄罗斯进行了战略打击,战争已经爆发。
  问题是,在交战双方均没有出声的情况下,新闻报道当不了真。
  从这个角度看,全球民众需要的,仅仅是共和国或者俄罗斯当局出面承认已经与对方处于战争状态,或者向对方宣战。
  搞清楚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共和国当局为什么没有在开战时向俄罗斯宣战了。
  设想一下,如果共和国当局在28日夜间、也就是俄军第101空降旅的先头部队降落到阿斯塔纳郊区的时候就向俄罗斯宣战,世界舆论会是个什么样子?虽然无法肯定欧洲新闻媒体会不会继续以客观立场报道发生在亚洲大陆上的事情,但是可以肯定,美国的新闻媒体会没新闻制造点新闻出来,尽量抹黑共和国,让世人认为这是一场由共和国蓄意制造、并且蓄意挑起的战争。哪怕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事实,俄罗斯确实很无辜,或者说很被动,这种片面的报道仍然会给共和国带来不小的麻烦,使共和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受到影响,也会对其他国家的立场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让国际社会逐渐认同与接受战争,对共和国最为有利。
  如此一来,当共和国当局拿出一个全球民众都已猜到的答案,即便美国的新闻媒体有备而来,也很难抹黑共和国,至少很难让大部分民众完全相信那些离战场十万八千里,未参战国家新闻媒体的报道。
  可以说,共和国当局提前45分钟公布裴承毅将发表国家宣言的消息,也是为此。
  8点30分,共和国、共和国新都、共和国元首府、共和国国家元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焦点。
  根据估算,当时全球120亿人中,大约70亿人以不同的方式收看与收听了共和国国家元首裴承毅发布的国家宣言,即对俄战争宣言。
  从内容上讲,对俄战争宣言并无多少亮点,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
  作为“宣战书”的标准模式:首先得说明宣战的理由,即俄罗斯派兵入侵与共和国缔结了《友好互助条约》的哈萨克斯坦,并且在野蛮侵略中打死打伤多名哈军官兵;其次得提出战争的目的,即保护盟国领土、资源、民众、财物等等国家主权的基本附属物,并且为了杜绝类似的侵略战争,将对侵略者进行惩戒性打击,以摧毁、瓦解与削弱侵略者再次发动侵略战争的能力;最后还得明确达到目的所要采用的手段,即国家将进行部分战争动员、军队将开赴战场、军事生产将得到优先保证、退役军人将应征入伍等等,最重要的是,共和国公民要积极相应国家号召,投身到保护盟国、也就是保护祖国的战斗中来,齐心协力击败破坏和平与稳定的侵略份子。
  虽然宣战书的内容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但是重要的是宣战书,而不是宣战书的内容。
  如果在100多年前,共和国的领导人会用一次声情并茂的演讲来感化国人,让民众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去。因为前期已经做足了宣传工作,比如持续八年之久的军备竞赛,加上高度发达的社会咨询,几乎所有共和国公民都知道,战争在所难免,问题只是在什么时候打响,所以裴承毅没有过分注重宣战书的感情色彩,即没有借此来鼓舞国民的战争积极性,而是把这个重要的工作交给了负责内政的副元首焦魃山。
  9点45分,裴承毅发表国家宣言后大约1个小时,焦魃山登台了。
  在电视直播讲话中,焦魃山以专门负责内务工作的国家二号领导人身份宣布,从及时起,在军事工业、矿产开采业、电力行业、重型加工工业、化工工业、电子工业、交通运输业与工业化农产品生产行业等23个行业与产业进行战争动员,相关企业务必在1周之内到所在省级行政区的军事管制委员会登记备案。
  与焦魃山一起亮相的,还有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工业部长等几位重量级人物。
  在焦魃山宣布了总动员令之后,这几位部长陆续对相关动员令做了解释。比如在军事动员上,暂时只招募与政府签署了再服役合同,并且退役时间不超过5年的退役军人,并不面向社会招募兵员。针对工业生产领域的动员工作中,财政部长着重介绍了军事管制对工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即所有动员企业均按照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达的订单生产,而所有产品的购买款项均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所以只有到军事管制委员会备案,才能获得由财政部提供的收款帐号,并且获得国家财政支付的购买款项。工业部长则详细介绍了军事管制的具体运作方式,即在军事管制下,工业生产原料由军事管制委员会根据战争需要进行统一分配,且只分配给动员企业,而所有动员产业的产品由军事管制委员会统一调配,并不进入市场,任何未经军事管制委员会批准的交易均为非法买卖。这里就涉及到黑市交易的惩戒问题,而按照共和国相关法律,政府没有司法权与执法权,因此只能由全体代表大会的司法委员会与最高法院对其进行明确定义、以及给出司法解释。
  总的来说,战争动员的小问题多如牛毛。
  万幸的是,对于在40年内打了数场大规模局部战争,进行了数次有限战争动员的共和国当局来说,这简直就是轻车熟路的事情。
  当然,这时候肯定有人想到了一个问题,即裴承毅的战争宣言与焦魃山的战争动员是否合法有效?
  要知道,早在王元庆时代,对外用兵就要获得全体代表大会的支持。
  按照共和国的相关法律,只有在得到全体代表大会的支持之后,裴承毅的战争宣言与焦魃山的战争动员才具有法律效力,也才正式生效。如果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在发表战争宣言之前,裴承毅应该去全体代表大会做陈述,并且提出相应的议案,只有在议案表决获得通过之后,他才有权以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也是共和国军队最高统帅)的身份,向俄罗斯宣战。
  很明显,在此之前,裴承毅并没去全体代表大会,也没有提出相关议案。
  虽然仍然有很多国家认为共和国是“极权国家”,即控制国家的并不是议会,而是政府领导人,但是作为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就算裴承毅拥有足够大的权力,做出这种公然违背相关法律的事情来,对政府的公信力也是个很大的打击。如果在和平时期,产生的影响还比较有限。随着战争爆发,如果共和国公民对政府参与战争的合法性产生质疑,肯定会对共和国的战争行动产生负面影响。
  正是如此,10点正,焦魃山的“战争动员大会”还未结束,共和国全体代表大会司法委员会主席刘铭山就亲自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按照这位有着40多年司法工作经验、当了20年法官,并且在45岁的时候成立共和国第一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公益律师行的主席介绍,因为共和国早已通过了针对保护盟国利益的对外援助法案,其中明确规定,在盟国遭到侵略的时候,共和国最高军事统帅、也就是国家元首有权采取包括向敌对国宣战在内的战争行动,只是在进行战争动员前,需要获得全体代表大会支持。
  这么一来,裴承毅的战争宣言算是合法有效了,值得商榷的是焦魃山的战争动员。
  当然,这已不是关键。
  从现实情况出发,只要裴承毅的战争宣言合法有效,即共和国向俄罗斯宣战成了铁板钉钉的事情,那么进行战争动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就算现在不具备合法性,在接下来的表决中也会获得支持。
  刘铭山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另外一位重量级人物,军事委员会主席蔺慕勋就在接受国家电视台记者独家采访的时候提到,在年初通过的《紧急状况动员法》中已经明确了在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或者受到战争威胁的时候,中央政府可以提前进行局部战争动员。因为焦魃山下达的战争动员令只针对与战争有关的行业与领域,并没涉及到全国各行各业,所以属于局部战争动员范畴,也就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没有违法献疑。按照蔺慕勋的说法,政府要想做进一步的战争动员,比如推行配给制等等会给全体公民产生影响的战时机制,必须向全体代表大会提出战争动员申请,即正式启动战时机制,由全体代表大会授予中央政府战时大权。
  虽然蔺慕勋不是司法委员会成员,而且军事委员会与司法几乎沾不上关系,但是谁也不会怀疑蔺慕勋、以及军事委员会在全体代表大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在这位重量级人物表态之后,全体代表大会向政府授权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到此,局势可以说是再明朗不过了。
  当然,战争本身没有因为这些法理上的问题而停止。
  在共和国当局发布战争宣言与战争动员令的时候,共和国陆军第九战斗单位的第一支作战部队已经在北京时间9点正越过中哈边境线,沿克拉玛依到阿斯塔纳的公路线,向哈萨克斯坦首都挺进。
  名为挺进,实际却是地空立体快速战术突击。
  突击战术非常简洁,首先由先头部队搭乘垂直起降运输机控制公路线沿途的所有重要据点,主力部队则在低空攻击机群的掩护下,以最快速度挺进。虽然沿途有几支哈萨克斯坦军队,而且也与共和国军队有过接触,但是面对强大的低空突击力量,这几支哈军都严守中立,没有做出任何愚蠢举动。当然,与共和国军队有过密切往来的哈军知道,真正的威胁在他们的视线之外,即部署在共和国境内的远程炮兵。可以说,只要哈军胆敢轻举妄动,在低空攻击机发射的火箭弹落下之前,就会有成千上万的重型炮弹将他们吞没,而他们在这世界上存在过的唯一证据就是被烧焦的躯体与被炸碎的肢体。
  第九战斗单位出发后大约15分钟,第90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也进入了哈萨克斯坦。
  这支预备役性质的战斗单位没有沿公路线挺进,而是直接由垂直起降运输机群送往了阿拉木图,名义上是去保护刚刚回国的杜达耶夫,实际上却是去控制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密集的东南部地区,并且向西挺进,控制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威慑一直比较亲俄的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
  还好,这个方向上的哈军更加合作。
  因为靠近共和国,南面又是与共和国关系非常密切的吉尔吉斯斯坦,所以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区的民众一向认为应该投靠共和国,而不是指望自保都很困难的俄罗斯,驻扎在这一地区的哈军将士也深知这个道理。事实上,在第90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到达前,该地区的2个陆军师的师长已经亲自向杜达耶夫表示忠诚。
  如果说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陆军算是真刀实枪的干了起来,那么在东北方向上,共和国陆军的举动只算得上是磨刀霍霍。
  直到焦魃山发布战争动员令,东北地区的共和国军队都还没有越过边境线。
  虽然从大道理上讲,在遭到俄罗斯入侵前,共和国没有理由在距离哈萨克斯坦数千千米的远东地区主动发起进攻,但是战争已经爆发,而且在宣战书中也没有明确提到该怎么惩戒发起侵略的俄罗斯,就算共和国军队在远东地区抢攻,也不是没有理由。
  事实上,道理很简单:磨刀不误砍柴功。
  可以说,远东地区,才是俄罗斯与共和国的主战场,至少在战争初期,这边的战斗要比中亚地区重要得多。再怎么说,中亚地区是在第三方领土上交战,打得好与打得坏,对两国都没有太大影响,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影响。远东地区则截然不同,在共和国与俄罗斯之间没有缓冲区,开打之后,总得让一方的国土变成焦土。如此一来,远东方向上的地面战斗肯定对后期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果共和国陆军仓促发起进攻,就算取胜,也不会获得多少好处。准备充分之后,再一鼓作气的打垮对手,才能收获最大的战果。
  当然,双方在地面交手之前,空中与海面上的战斗已经开始了。
  也就在裴承毅发表战争宣言后大约5分钟,即共和国时间8点50分,共和国天军发起了第三轮战略打击,打击对象仍然是俄罗斯的战略目标。
  不同的是,此次扮演主角的不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与空天战机,而是战略轰炸机。
第四十九章
因循守旧
  虽然俄罗斯的本土防空网算得上世界上最强大与最健全的之一,仅探测距离在5000千米以上的战略警戒雷达就多达12部,超过了美国与共和国,为全球之首,但是本土防空作战早已不仅仅是防空网的事情,而是基于战略防御系统、以国家整体军事实力为根基的综合作战能力。
  众所周知,军事卫星网络就是整个防御系统的神经网络。
  回过头来看,也就不难明白,共和国为什么要拿俄罗斯的军事卫星系统开刀。因为在适当调整之后,大多数民用卫星都可以转为军用,比如商业遥感卫星就可以充当低分辨率的军事侦察卫星,商业通信卫星也可以充当军事通信卫星,所以在天亮之前,也就是拦截了俄罗斯战略潜艇发射的那几枚潜射弹道导弹之后,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并没闲着,而是在中央计算机的控制下,逐一扫除了俄罗斯的民用卫星,让俄罗斯丧失了除有人轨道空间站之外的所有航天设备。
  正如一位著名的军事史学家在后来给的评价一样,12月29日清晨,俄罗斯就已战败。
  问题是,实质性战败与承认战败不是一回事。
  虽然在战略轰炸的时候,俄罗斯的国土防空系统基本上完好无损,但是在面对共和国天军的战略打击时,各自为战的俄罗斯防空部队几乎没有半点胜算。
  不可否认,俄罗斯确实拥有非常强大的国土防空系统。
  根据军情局掌握的情报,仅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俄罗斯空军就有18个防空区(与大部分国家一样,俄罗斯的国土防空部队隶属于空军,而不是陆军)、并且分为边境防空区与战略防空区。边境防空区从西到东依次为车里雅宾斯克、伊希姆、鄂木斯克、巴尔瑙尔、阿巴坎、伊尔库茨克、赤塔、滕达、谢列姆金斯克、共青城、达利涅戈尔斯克与符拉迪沃斯托克等12个,主要配备射程在250千米以内的远程防空系统,并且在部分重要防空区内配备射程达到500千米的战区防空系统。因为所有边境防空区都靠前部署,所以防空区均延伸到了邻国境内,为典型的攻势防空部署。边境防空区后面就是涅夫捷尤甘斯克、阿钦斯克、乌斯季库特、涅留恩格里、尼古拉耶夫斯克与霍尔姆斯克等6个战略防空区。战略防空区距离国境线均超过500千米,与边境防空区的距离则保持在200到400千米之间,每个战略防空区都有一部探测距离超过5000千米的远程战略警戒雷达、以及一部探测距离在1500千米左右的战区警戒雷达,主要配备射程为500千米的战区防空系统,部分战略防空区还有数量不等的重型防空战斗机。
  从俄军防空区的分布情况看得出来,其国土防空分成三个层次。最外面是由重型防空战斗机拉起的拦截区域,即主动进入敌国领空截击战略轰炸机,阻止敌人的战略轰炸机发射导弹。中间是由12个边境防空区组成的边境防空网,即在阻拦失败之后,由边境防空网拦截敌人的轰炸机与战略巡航导弹,以及战术弹道导弹。最后就是由战略防空区提供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主要就是拦截敌人的战略导弹。
  这种根据兵器性能,按层次搭建国土防空体系,也是绝大部分国家的必然选择。不管怎么说,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中,只有共和国与美国有能力建设起全国覆盖、全球到达的战略防御系统,并且以战略防御系统承担绝大部分国土防空任务,从而大幅度削减本土防空部队,仅保留战区级别的防空力量。
  实事求是的讲,如果俄罗斯的防空区能够相互协同与配合,就算共和国天军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战略打击力量,也不见得能够轻而易举的突破俄罗斯国土防空网,用轻微代价完成战略打击任务。
  关键就在与,没有军事卫星系统支持,俄罗斯的防空区很难相互配合。
  不是俄罗斯当局不知道军事卫星系统在国土防空网中的重要性,而是俄罗斯当局始终坚信一条战略法则,即军事卫星系统是战略设施,攻击军事卫星系统,等于对俄罗斯实施战略打击,也就等于将遭到俄罗斯的战略报复。所谓的“战略报复”,就是使用战略核武器进行的战略反击,而俄罗斯当局坚信有能力撕开共和国的国家防御系统,对共和国进行毁灭性打击,所以共和国不会主动打击俄罗斯的军事卫星系统,俄罗斯也就没有必要因此担心国土防空网因为军事卫星系统瘫痪而受到牵连。在俄罗斯当局眼里,即便与共和国开战,也是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最多只是一场以常规武器为主的全面战争,至少不会迅速演变成相互进行战略打击的核战争。
  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判断,俄罗斯当局才没有将国土防空网与军事卫星系统分开建设。
  很明显,俄罗斯对自身的实力过于自信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0/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