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1/1195

  虽然在建设国土防空网的时候,俄罗斯空军以面对强大对手为由,提高了防空区的密度,即大部分防空区都相互重叠,即便其中某个、或者某几个不相邻的防空区遭到打击,国土防空网也能正常运转。但是在无法交换战术信息,只能通过地下有线电话进行沟通的情况下,各个防空区根本无法做到相互掩护,重叠覆盖的意义自然就不存在了。
  正是如此,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群才有机可乘。
  如果除去对俄作战、以及投入规模惊人等表面因素,仅仅以这次战略轰炸的本质,即所采用的战术来看,实际上并无多少可取之处。与以往战争中的前期战略轰炸一样,首先打击的就是敌人的国土防空系统,即防空指挥中心、通信中心、空军基地、远程警戒雷达、战区警戒雷达与防空导弹阵地等,而且打击行动基本上全部采用防区外弹药,轰炸机在进入敌人防空系统的拦截区域前就发射了导弹,然后转向返航了。虽然俄罗斯各防空部队、特别是重要战略设施都有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而且由计算机控制,在外围拦截失败之后就会自动启动,但是大部分战略设施都是固定目标,共和国轰炸机发射的巡航导弹在进入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作用范围之前就切断了所有制导系统,以固定弹道飞完最后30千米,因此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当然,与之前的两轮战略打击相比,第三轮战略打击的效率低了许多。
  首先得承认,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俄罗斯拥有一支实力不俗的军队,俄军也有几把刷子。其次得承认,作为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又有四分之三上的国土在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地区,目标过于分散对战略轰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后更得承认,与美国密切合作十多年,确实给俄罗斯带来了不少的好处。
  早在裴承毅向俄罗斯宣战前,俄罗斯空军就完成了战斗动员。
  也就是说,在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接到命令起飞的时候,俄罗斯空军的防空战斗机已经起飞,并且按照紧急行动备案,向共和国方向集结。虽然根据战后获取的资料,这个时候俄罗斯总统契力亚科夫没有下达全面反击命令,空军司令克拉丘夫也只是下令让部队提高警戒级别,加强在边境地区的防空巡逻力量,但是以俄罗斯空军的实力,在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向北飞去的时候,在远东地区上空至少有200架防空战斗机严阵以待,而在西伯利亚上空还有大约300架防空战斗机已经升空。根据共和国天军的作战报告,第三轮战略轰炸开始后不久,就有部分俄军战斗机越过乌苏里江主航道,进入共和国境内,拦截了准备攻击达利涅戈尔斯克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战略轰炸机群。
  正是这次“出其不意”的拦截,使共和国军队遭受了开战以来的第一个损失。
  根据共和国天军的作战记录,有1架轰炸机被俄军战斗机发射的远程导弹击中,返航的时候在嫩江上游的齐齐哈尔以南约25千米处坠毁,万幸的是2名飞行员均跳伞生还。还有2架轰炸机被俄军导弹击中,最终均代伤返回基地,其中1架轰炸机上的副驾驶被导弹爆炸产生的弹片击中,受了点轻伤。
  在其他几个方向上,俄罗斯空军的防空战斗机也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攻势防空战术。
  事实上,这也正是俄罗斯空军防空战斗机的主要战术。
  前面已经提到,俄罗斯空军的边境防空区均靠前部署,而担任最外围防空任务的防空战斗机只能主动出击,不然就得在己方防空部队的头顶上作战。即便不考虑误伤,敌我力量混杂在一起,也会对防空系统造成影响,降低防空系统的作战效率。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俄罗斯有广袤的战略纵深,为什么要采用如此冒险的战术?
  要知道,让战斗机到敌国境内去拦截敌人的轰炸机,因为作为支援力量的预警机不大可能跟着进入敌国境内,而远程警戒雷达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信息,所以等于是让战斗机孤军作战,结果可想而知。
  原因其实很简单,俄罗斯巨大战略纵深的理论价值高于实际意义。
  作为典型的高纬度国家,严寒使俄罗斯广袤国土的现实意义大打折扣。从地域划分上看,严寒对俄罗斯欧洲部分产生的影响还不是很突出。不管怎么说,乌拉尔山挡住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而北大西洋暖流又让摩尔曼斯克成为北冰洋上唯一的不冻港,加上从地中海吹来的暖风,俄罗斯欧洲地区的夏季气温偏高,冬季却非常寒冷,从而使得严寒的气候成了守护俄罗斯、抵抗侵略者的主要力量。与之相比,俄罗斯的亚洲地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地区大陆腹地,西有乌拉尔山、南有从里海南岸的厄尔布尔士山一直延伸到帕米尔高原的亚洲大陆中央山脉(实际上一直延伸到共和国西南的横断山脉)、东南是蒙古高原、东面则有阿丹高原与上扬斯克山脉、北面则是寒冷的北冰洋,所以西伯利亚成为了欧亚大陆的“寒极”,而且是北方寒流的生成地。早在沙俄时期,西伯利亚就是流放囚犯的最佳地点,即便在前苏联时期,这里也是囚禁政治犯的天然监狱。
  虽然在占国土四分之三的亚洲地区,储藏在惊人的资源,根据一家美国私人企业利用资源遥感卫星进行的探测,在全球未探明的稀有金属矿藏中,大约有三分之二在俄罗斯的亚洲地区,其中八成在西伯利亚。也就是说,在未探明的稀有金属矿藏中,将近一半在西伯利亚。但是如此丰富的资源,并不等于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众所周知,俄罗斯本来就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大约七成人口集中在欧洲地区,亚洲地区只有三成人口。受此影响,亚洲地区的主要城镇都集中分布在南面,而铁路、道路、电网等等国家基础设施又是以人口与城镇分布为依托,所以俄罗斯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全部集中在面100到300千米宽的狭长地带里面。这一点,与北美洲大陆上的加拿大非常相似。
  搞清楚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俄罗斯空军为什么要在防空部署上如此积极了。
  用后来俄罗斯总统做战争动员时的话来说,即便身后有数千千米的冰封雪原,俄罗斯也无路可退!
  不可退,只能进。
  既然如此,共和国天军肯定是早有准备。
  根据天军呈交给元首府与总参谋部的战报,在掩护第三轮战略轰炸的战斗中,天军的防空兵击落了300多架俄军防空战斗机(事后统计出的确切数字是322架),其中大半都落在了共和国境内,成为俄罗斯“入侵”共和国的铁定事实。
  当然,这是不是入侵,国际社会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不管怎么说,在第三轮战略轰炸中,作为最新一个兵种的天军防空兵表现出的战斗力足以让人放心。根据作战记录,在击落的俄军战斗机中,只有不到2成是地面防空系统的战果,其余8成多都是防空战斗机的战果,其中又有大约一半是具备空天作战能力的新式战斗机的战果。
  因为国土防空作战从来就不是共和国航空部队的主要任务,更不是那些造价高达数百亿元的重型战斗机的头号重任,所以天军没有在战报中着重提到这些战斗,不得不说是个较大的遗憾。
  随着俄军防空战斗机被击溃,战略打击开始时就只用面对俄军的地面防空系统。
  一方拥有绝对主动权,一方完全被动,结果自然不必多说。
  虽然俄罗斯当局事后宣布,在这轮防空作战中,击落了500多枚巡航导弹,挫败了共和国的战略打击。暂且不说俄罗斯当局的说法是否可靠,有没有水分。有一点是谁也无法否认的,那就是在这轮轰炸之后,滕达、谢列姆金斯克、共青城、达利涅戈尔斯克与符拉迪沃斯托克等5个边境防空区,以及涅留恩格里、尼古拉耶夫斯克与霍尔姆斯克等3个战略防空区要么彻底丧失作战能力、要么全面瘫痪。也就是说,战略打击结束之后,别说共和国天军的战略打击力量,就连共和国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的战术机群都能大摇大摆的进出俄罗斯领空,打击俄军地面目标。
  战斗胜负与否,不是看取得了多大的战果,而是有没有达到防御与进攻的目的。
  可以说,随着远东地区的国土防空网全面崩溃,俄罗斯空军输得非常彻底。
  当然,也不能因此说共和国天军大获全胜,至少在西伯利亚方向上,共和国天军的战略打击行动并未取得圆满战果,没能撕开俄军防空网。这也不难理解,在西伯利亚方向上的战略轰炸主要针对俄军的指挥设施与空军基地,而不是防空设施。要知道,俄军战略轰炸机全部部署在西伯利亚地区,如果不能尽快瘫痪俄军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共和国本土又将受到威胁。
  从这轻重有别,主次有分的打击安排上也看得出来,共和国当局肯定是别有所图。
  众所周知,要想打垮俄罗斯,必须打过乌拉尔山,攻占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如果仅仅占领俄罗斯的亚洲地区,很难在短期内让俄罗斯当局承认战败。如此一来,共和国军队就应该以中亚-西伯利亚为主战场,而不是以远东为主战场。虽然在中亚-西伯利亚方向上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综合军事基地,但是以共和国军队、特别是共和国陆军的远程突击能力与独立作战能力,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在开战后的紧要关头,共和国不按常理出牌,反其道而行之,肯定有别的图谋!
第五十章
粉墨登场
  不管共和国当局有何企图,都被接下来的战斗掩盖住了。
  北京时间11点15分,共和国天军的第三轮战略打击刚刚结束,共和国国家副元首焦魃山的“战争动员大会”刚刚落下帷幕,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几处主要海军基地,即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太平洋舰队舰队司令部与太平洋舰队母港、位于纳霍德卡的太平洋舰队辅助舰船基地、位于南萨哈林斯克的近海巡逻舰队基地、位于瓦尼诺的陆战队基地、位于尼古拉耶夫斯克的潜艇基地、位于马加丹的综合潜艇基地、以及位于彼得巴甫罗夫斯克的远程海上巡逻机基地几乎同时遭到毁灭性打击。根据最先发出消息的CNN的相关报道,这些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均在数分钟的轰炸之后被彻底摧毁、或者全面瘫痪,其中马加丹与彼得巴甫罗夫斯克还遭到战术核武器打击。紧随CNN之后,NBC在报告中提到,担当这轮打击任务的不是共和国天军,而是共和国海军。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共和国海军在天军与陆军都已投入战斗后,终于登台亮相了。
  虽然这轮打击称不上惊天动地,但也算得上是惊世骇俗。不管怎么说,能在同一时间袭击这么多军事基地,而且全部得手,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是海军单独承担的打击任务,没有依靠其他军兵种。如果考虑到共和国海军的主要力量,即部署在西太平洋战区的航母战斗群还在日本小莅原群岛以南海域活动,没有立即北上,那么这次打击行动就更加非同寻常了。
  事实上,在此之前,很多人都忽视、甚至忽略了共和国海军。
  在很多人看来,共和国与俄罗斯相邻,本土东北地区与众多军事基地,可供海军表演的舞台并不大,而中亚战场远离海洋,海军也难以插手。总的来说,按照通常思维,在决定挑战美国海军的全球霸权之前,共和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上的主要价值就是充当流动基地,协助加强本土外围防线。即便是次要任务,也就最多前出到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之间,以攻势部署威慑美国海军,让美国海军别轻举妄动。战前部署也基本上遵循这一战术原则,共和国海军的9支航母战斗群中,只有3支留在西太平洋,而且母港从那霸转移到了舟山,其他航母战斗群分别部署在东南亚与印度洋(狭义上的西太平洋不包括东南亚),其中3支以“重庆”级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全都部署在印度洋,而且以瓜达尔为母港,以攻势部署的方式巩固共和国在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方向上的优势地位,并且威压美国在印度洋上唯一的军事基地——迪戈加西亚。
  因为海军舰队的部署与调动都很难做到保密,所以战前部署情况决定了共和国海军在战争初期的基本战术。
  再换个角度,在对俄作战中,共和国夺取制海权的意义微乎其微。
  虽然有人认为,美国与俄罗斯早已结盟,而且美国承诺在俄罗斯本土遭到入侵之后参战,因此在与俄罗斯开战之后,美国很快就会参战。仅以对俄作战来看,美国最大的影响不是出兵帮助俄罗斯打地面战争,事实上美国也不大可能参与大陆上的地面战争,而是为俄罗斯提供武器装备、军事资源、战略物资等物质支持,而这些物资大多得走海运。从美国本土到俄罗斯,最短的运输航线不是经北大西洋前往俄罗斯北方港口,而是走北太平洋,前往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港口。如此一来,共和国就很有必要夺取北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像当年封锁日本那样,阻止美国的运输船队到达俄罗斯。但是必须明白一点,俄罗斯七成人口在欧洲地区,半数以上的工业也在欧洲地区。设想一下,如果共和国陆军能够在地面战场上迅速取胜,美国向俄罗斯远东地区运送物资有多少意义?到时候,美国只能把物资送到俄罗斯欧洲地区的港口。如果情况截然相反,即共和国陆军未能迅速取胜,美国肯定会全力以赴帮助俄罗斯渡过难关,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积极进攻。以共和国海军的实力,恐怕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夺取制海权,而是确保本土安全吧。也就是说,不管大陆战场上的战斗打成什么样子,夺取北太平洋制海权的意义都不大。即便为了削弱俄军战斗力,也只需要在完成了初期战略打击之后,用天军的战略力量去打击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港口,完全没有必要投入宝贵的海军舰队。
  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才会把西太平洋舰队的母港从那霸转移到舟山,后撤上千千米。
  总而言之,在包括军事专家、军事评论员、乃至他国将军在内的大部分人看来,与其动用舰队去对付弱不禁风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还不如拔掉迪戈加西亚,然后集中力量南下攻打澳大利亚。从长远发展来看,共和国海军肯定得南下,而且能否及时打下澳大利亚,将决定能否在太平洋上击败美国。
  要知道,100多年前,日本海军在成功偷袭珍珠港、几乎瘫痪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好形势下,没有能够一鼓作气的把美国海军赶回美洲大陆,就是因为在南下途中,与美军在一个叫瓜达尔卡纳尔的岛屿上拼得太厉害,结果在珊瑚海海战中遭受了毫无意义的损失,导致在中途岛海战中少了两艘攻击航母,最终被仅有3艘航母的美国海军抓住机会,一举扭转乾坤。如果日本海军的“瑞鹤”号与“翔鹤”号航母没有在珊瑚海海战中遭到重创,按计划随同联合舰队参加进攻中途岛的作战行动,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就得面对2倍于己的强敌,就算尼米兹再厉害、斯普鲁恩斯的运气再好,也很难大获全胜(中途岛海战结束的时候,美国海军基本上拼光了3艘航母上的舰载机,基本上没办法干掉另外2艘日本航母),甚至有可能输掉中途岛海战。可以说,即便日本不可能因此获得太平洋战争的最后胜利,没有在中途岛海战中惨败,也会在下一次海战中,比如瓦胡岛海战中惨败,最终输得一败涂地,但是日本至少能够借此多趁几年,甚至有可能让美国放弃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以比较体面的方式退出战争。
  当然,现在的共和国肯定不是当年的日本。
  只是从纯战争的角度分析,被美国压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共和国要想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就得积极进攻,而海军舰队是积极进攻的根本,更是取胜的根本。在舰队实力本来就不如美国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没有任何理由在次要方向上浪费宝贵兵力,必须把舰队集中到主要方向上。这也是共和国海军为什么要在狭窄的、且不缺乏岸上基地的东南亚地区部署3支航母战斗群的主要原因。岸上基地可以作为防御支承点,也可以在进攻的时候充当后方基地,却不可能成为进攻支承点!
  能够支持越洋进攻的,只有舰队。
  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突然在俄罗斯方向上发力,不但出人意料,还给人留下了巨大的猜测空间。
  当然,必须承认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而且成功的打击行动。
  根据共和国海军在数日后公布的战报,打击行动的主要力量是海军航空兵,主要武器是各类远程弹药。在持续15分钟的轰炸中,共和国海军航空兵、海军战舰、以及各类作战舰艇总共向80多个目标投掷了25000余吨弹药,其中包括3600余枚巡航导弹、3000余枚远程对地导弹、2000余枚滑翔炸弹、以及大约12000余枚远程炮弹。
  虽然弹药总投掷量不是很大,但是单位时间的投弹量非常惊人,所以打击来得非常猛烈,结束得也很突然。
  真正受人关注的,还是共和国海军的兵力与火力投送平台。
  海军航空兵投入的作战飞机还好说。前面早就提到过,共和国空军并入天军后,重型战斗机部队并入了海军航空兵。虽然一直以来,共和国空军与海军都坚持共同开发重型战斗机,从J-11开始就有海军型与空军型之分,但是这并不表示空军的重型战斗机可以部署到航母上去,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空军的重型战斗机都只能部署在岸上基地。原因很简单,空军型没有对机体结构做强化处理,也就承受不了在航母上起飞与降落时的巨大过载,自然无法部署到航母上。受此影响,接收了空军的重型战斗机部队后,海航重新在岸基航空兵里组建了战斗机部队(之前早就取消了岸基战斗机部队,只保留了巡逻机等支援部队),并且承担了部分国土防空任务(主要就是面向西太平洋)。与重型战斗机部队一同转交给海军航空兵的,还有共和国沿海地区的空军基地,以及西太平洋上的所有空军基地。也就是说,共和国海军航空兵不缺乏空军基地,而重型战斗机在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时候,作战半径大都在2500千米以上,如果得到加油机支持,还能提升到4000千米以上,所以从共和国本土、或者朝鲜半岛、琉球群岛、日本等地军事基地起飞的战斗机足以覆盖俄罗斯远东地区,甚至能够飞到马加丹。
  关键就是,共和国海军用什么战舰发射的巡航导弹与远程炮弹?
  首先得强调,狭义上的巡航导弹是指射程在3000千米以上,以打击战略目标为主的战略巡航导弹,而不是挂在战斗机上的远程对地导弹。也就是说,巡航导弹的搭载平台至少也得是轰炸机,即便是重型战斗机,也很难携带这些重达数千千克的重型弹药。
  共和国海军航空兵早就没有轰炸机了,而远程巡逻机的数量也很有限,不大可能一次性投掷数千枚巡航导弹。也就是说,这些巡航导弹的运载平台只能是战舰,而且肯定是多艘战舰。
  相对而言,远程炮弹的投掷平台更值得关注。
  虽然在螺旋电磁炮大量装备部队之后,舰炮的射程已经提高到了800千米以上,稍加改进就能超过1000千米,但是螺旋电磁炮的总体质量非常大,只能装备在大型战舰上,而大型战舰都配制在航母战斗群与两栖突击舰队里面。前面已经提到,共和国海军西太平洋舰队的航母战斗群在距离战场数千千米外的地方提防美国舰队,而在西太平洋上,共和国海军没有两栖突击舰队。也就是说,战争爆发的时候,共和国海军的大型战舰距离俄罗斯有数千千米之遥。虽然大型战舰的最大速度已经提高到70节,是50年前的2倍多,但是也不可能在10来个小时内赶到日本海,炮击俄罗斯港口吧。
  因为俄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找到了几枚没有爆炸的重型炮弹,美国情报机构派过去的军事顾问非常幸运的参与了这几枚炮弹的鉴定工作,而这几个情报人员又刚好认识CNN与NBC的记者,所以在共和国海军公布战报之前,CNN与NBC就在报道中提到,共和国用大口径电磁炮、而且是与海军舰载型一样的电磁炮炮击了俄罗斯港口。
  从这一报道来看,就连美国新闻媒体都不相信炮击俄罗斯的是共和国海军的战舰。
  当时就有人猜测,为了打击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港口,共和国很有可能在东北地区、朝鲜或者日本的军事基地部署了重型电磁炮。问题是,共和国陆军也有远程炮兵,而且陆军炮兵的射程不比海军舰炮短,只是口径稍微小一点。当然,这绝对不是共和国当局花费力气往陆地上部署重型舰炮的理由。要知道,陆军电磁炮的炮弹也在200千克以上,别说对付普通目标,除了那些深埋地下的战略设施之外,其他军事目标都不在话下。炮击俄罗斯远东地区港口的目的是打垮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以及瘫痪港口,陆军远程炮兵完全能够胜任,自然没有理由多此一举的把舰炮搬到岸上去。
  问题是,还是更加合理的解释吗?
  肯定有,而且非常显而易见,即共和国海军有专门的炮击战舰。
  事实上,如此简单的事情,美国新闻媒体不是想不到,而是不愿意承认。
  在美国新闻媒体大肆猜测共和国把舰炮搬到岸上的时候,半岛电视台就做了比较客观的报道,即共和国海军肯定秘密建造了炮击战舰,或者将民用船只改造成了炮击战舰,并且在战争爆发前,将这些炮击战舰秘密派往朝鲜与日本港口。
  这一分析合情合理,也与实际情况差不多。
  根据共和国海军公布的战报,炮击俄罗斯海军基地的正是停靠在日本新潟与函馆的几艘“火力舰”。顾名思义,火力舰肯定是格外注重火力的战舰。事实上,火力舰是在民用船只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军辅船,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舰。根据共和国海军战舰年鉴,“火力舰”项目最早由江南造船厂在2032年根据海军提出的“20年造舰计划”中提及的“火力强化型水面战舰”提出,单独投资数千万元完成理论研究与基础设计,最终在2044年得到海军重视,并且在2047年正式立项,在2049财年度正式获得拨款、在2051财年度完成设计并且正式开工建造,第一批6艘火力舰均在2055年底之前建成,在2056年初由海军进行验收。因为火力舰并不执行一线作战任务,为了降低建造成本、缩短设计周期、以及减少维护费用,所以在设计中大量采用了民用船只的建造标准,并且大量采用建造民用船只的原材料,并为严格按照军舰的标准进行设计与建造。由此可见,火力舰也不完全是民用船只。严格地说,火力舰是按照民用船只标准进行建造的军用舰船。
  说到这,肯定有人想到了20世纪末,美国海军提出的“武库舰”,认为共和国海军在炒别人的冷饭,没有创新可言。
  果真如此的话,火力舰绝对是个悲剧。
  事实是,这种以往只存在于理论中的战舰初次登场就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打击能力,足以证明是一种成功的舰船。如果真像某些美国新闻媒体猜测的那样,火力舰的基础设计理念源自半个多世纪前,而且早已被美国海军束之高阁,那么只能证明,要么是共和国以新的理念设计与建造了这种与众不同的战舰,要么是美国海军鼠目寸光、在半个世纪前就放弃了这种大有前途的战舰。
  显然,即便是美国新闻媒体,也更加愿意接受前一种可能。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火力舰是一种在全新战术思想与全新设计理念的共同作用下诞生的一种新式战舰,一种划时代的战舰。
第五十一章
醉翁之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