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9/1195

  “平民伤亡的准确数字无法估计,只能大致断定死亡人数肯定超过五十万,另外会导致一千万人转移与疏散。”刘晓宾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如果俄罗斯当局不对受污染地区进行转移与疏散,死亡人数肯定会增加好几倍。”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雍玉刚嘀咕了一句,把目光投向了裴承毅。
  “可以实施,而且尽快实施。”裴承毅没再犹豫,说道,“具体打击行动仍然由总参谋部策划与执行,军情局全力协助与配合。这将是第二阶段战略行动的重点,最迟明天天亮之前,我要见到打击行动的战报。”
  袁晨皓与刘晓宾立即转身叫来参谋与秘书,开始下达命令。
  看得出来,这是裴承毅早就安排好的一步棋,之前做的那些事情,不过是让他下达命令的时候看上去自然一些。这也有情可原,如果说在之前的战斗中,共和国还是以战略防御为主,即便主动出击,也是为了提高防御效果。裴承毅开始下达的命令,已经超越了防御范畴,是名副其实的战略进攻命令。虽然裴承毅是共和国国家元首,而且共和国实质上已经与俄罗斯处于交战状态,但是在两国正式宣战之前,这种积极主动的战略进攻仍然会给其他国家留下说辞的空间,因此尽量不要直接牵扯到裴承毅身上,由其他人,特别是情报机构与军事机构负责人提出来自然更加合适。
  严格说来,从这个时候开始,共和国军队才算进入角色。
  换个角度来看,只有完成这轮打击行动,共和国的基本战略安全才算有了保障,或者说俄罗斯的战略威胁才得已消除。
  众所周知,《伦敦条约》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人类历史。
  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即便没有《伦敦条约》,共和国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也会演变成全面战争,而不是像美苏冷战那样,最终以某一方倒台而结束。原因很简单,共和国与美国都吸取了美苏冷战的经验教训,知道如何避免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耗光国力。更重要的是,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特别是在电力革命的推动下,核武器的威胁效果肯定会逐渐降低,对共和国与美国来说,最多不过再多花几十年加强战略防御系统。当然,没有《伦敦条约》,世界大战肯定将更加惨烈,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效果也更加突出。由此可见,《伦敦条约》的最大意义就是为两个超级大国打开了通往世界大战的捷径。也正是如此,才有人认为,《伦敦条约》催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毋庸置疑,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共和国与美国都是《伦敦条约》的受益国。
  正如刘晓宾所说,依靠《伦敦条约》规定的核查权利,共和国早就掌握了俄罗斯核武器库的基本情况。
  问题是,作为俄罗斯这样的国家,肯定不会心甘情愿的任人宰割。
  正是受俄罗斯等中等核国家坚决要求影响,《伦敦条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核原料的最终处理方法,只规定削减范围内的核弹头内的武器级浓缩铀与浓缩钚都要经过稀释、即把浓度降低到可供具有增殖能力的核反应堆使用的最低浓度以下之后,才能封存,如何处理封存的核原料,则在执行过程中由各缔约国谈判解决。按照这一标准,浓缩铀与浓缩钚都得在稀释到5%之下进行封存。因为俄罗斯一直没有在最终处理方法上与其他缔约国达成一致,所以销毁核武器与拆毁核反应堆里的核原料都在稀释之后封存了起来,到战争爆发时,储存在俄罗斯境内的核原料超过15000吨,其中大部分是浓度5%的铀,只有少部分是浓度5%的钚。
  从理论上讲,这些核原料可以制造数十万枚原子弹。
  因为氘与氚是工业原料(最常见的就是用来做荧光剂),生产锂化氘与锂化氚又不是什么难事,所以俄罗斯完全有能力利用这些核原料制造出足以毁灭地球的氢弹。
  当然,这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别的不说,要将浓度为5%的铀与钚提炼成武器级的浓缩铀与浓缩钚,就算俄罗斯不缺乏相关技术与工业生产能力,也不缺乏电能,光是生产离心机或者扩散机就得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原因很简单,按照《伦敦条约》规定,在第二阶段削减工作完成的时候,也就是2054年底,缔约国都得销毁全部用来提纯核原料的工业设备,而且在接下来的12个月之内接受其他缔约国的全面核查。也就是说,在2056年底,俄罗斯就没有可以使用的离心机与扩散机了。
  问题是,核查工作是否做得彻底到位。
  不可否认,核查工作肯定很全面,也很仔细。只有一点值得担心,那就是像俄罗斯这种国土面积极为广阔、资源极为丰富、工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如果存心隐瞒,加上某些缔约国暗中协助,肯定有可能保存部分原本应该销毁报废的核原料、甚至核弹头,并且将其藏在不容易察觉到,就算察觉到了也难以核查的地方。别的不说,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至少有数千座沙俄与苏联时期修建的监狱,而且大部分都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有的距离最近的城镇甚至有数百千米,要在这些地方藏匿几颗核弹头,肯定不是什么难事。
  即便不考虑私藏核弹头,也得考虑那上万吨核原料产生的威胁。
  不说别的,如果俄罗斯当局在阿穆尔河、也就是黑龙江上游倾倒数十千克钚,哪怕不是武器级的钚,也能造成全流域严重污染,杀死河里的所有生物不说,肯定会对沿岸城镇里的数十万共和国公民构成致命威胁。要知道,钚是世界已知的最毒的物质,如果平均撒播的话,大约一勺子,也就是10克钚就能杀死全球100多亿人,其毒性是砒霜(砷化镓)的百亿倍。
  当然,这么做的话,影响最大的是环境。
  站在俄罗斯当局的立场上,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15000吨高放射性与高毒性核原料绝对有更多的用途。暂且不说将这些核原料制造成脏弹,投向共和国,毕竟在战略反击都难以奏效的情况下,用脏弹进行的反击也不会收到多大效果。只说一点,即俄罗斯当局主动炸掉核武器库,而且让爆炸来得猛烈一点,再加上选择比较恰当的时机,让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尘埃随着降雨云层与寒冷气流南下,共和国就得赶紧疏散本土北部的数亿民众。别忘了,这个时候正是一年中北风最盛行的时候,而吹向共和国本土的北风基本上来自俄罗斯,而且大都在俄罗斯境内生成。
  对此,共和国当局早就用超级计算机做了模拟分析。
  仅拿一份模拟分析的结果就能说明问题有多么严重。如果俄罗斯当局炸掉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通古斯卡河上游叶尔博加琼镇附近、储存了大约5000吨核原料的仓库,并且使用1枚当量在5万吨左右的战术核武器进行破坏,只要有合适的风向,产生的放射性尘埃就将覆盖整个蒙古、内蒙古大部,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全境,以及甘肃与江苏部分地区,造成大约3亿5000万人受灾,需要紧急疏散其中的1亿2000万人,并且在1个月内疏散其余2亿3000万人。不用多说,如果集中力量疏散这么多人,共和国的战争潜力必然大受影响,甚至有可能输掉战争。共和国当局将面临两难选择,即到底是拯救三分之一的公民,还是打赢战争。
  与报废核原料相比,俄罗斯手里的战术核武器更加令人担忧。
  虽然受投掷工具限制,俄罗斯当局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战术核武器变成战略核武器,即便是部署在边境地区的战术核武器也很难突破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以及更加严密的战区防空系统,但是战术核武器也是核武器,而且很多战术核武器都可以根据实际作战使用调整爆炸威力,比如标准爆炸当量为5000吨的战术核弹头可以在不做任何变动的情况下将爆炸当量提高到5万吨以上,如此一来,战术核武器仍然具有十足的威胁,特别是在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俄军完全可以把战术核武器当成普通武器使用,甚至会以自残的方式在本土战场上使用战术核武器,以消耗共和国进攻部队的有生力量。
  万幸的是,任何国家对战术核武器的管理都更加严厉。
  原因很简单,和平时期的战备警戒任务由战略部队承担,没有必要为作战部队配备战术核武器。《伦敦条约》也对战术核武器的保有方式做了规定,即各缔约国的战术核武器都要备案。这一规定的出发点是确保全球安全,防止核武器落入恐怖组织手中,实际上却限制了战术核武器的部署与使用范围。
  因为战争刚刚爆发,就算在哈萨克斯坦军事政变之后,俄军就提高戒备,也不会有人想到要把仓库里的战术核武器分配给作战部队,所以在刘晓宾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俄军的战术核武器仍然锁在仓库里面。
  当然,照前面2个小时的交战情况来看,如果不尽快摧毁这些仓库,恐怕俄罗斯库存的数千枚战术核武器就会被俄军当成常规武器使用了。
  由此可见,针对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与报废核原料,纯粹的防御肯定没有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普通打击手段也不会有收到多大效果。比如在打击俄罗斯的核原料仓库的时候,如果使用普通方法,也就是向目标投一颗战术核弹头,与让俄罗斯当局自行炸掉又有什么区别呢?
  为此,必须采用特殊手段!
第四十七章
准气象武器
  肯定有很多人将打击俄罗斯的核武器库与30年前轰炸日本的核设施联系起来。
  两者确实有相似形,但是不能混为一谈。
  日本战争中,共和国也是在遭到战略袭击之后,对日本进行全面报复,并且通过摧毁日本的全部核设施,让日本完全丧失核能力。重要的是,日本的核设施相对分散,而且没有集中存放核武器与核原料。也就是说,只需要使用精确制导的常规弹药就能达到目的,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非常有限,加上季节影响,污染范围基本上集中在日本本土,没有向周边地区扩散,更没有对共和国本土构成威胁。毫无疑问,在这场战争中,这些相对有利的条件都不存在,甚至完全相反。不说别的,如果用常规武器去打击俄罗斯的核原料仓库,即便使用爆炸威力达到百吨级的第五代战术核弹头,也无法确保彻底摧毁,只要有核原料残存,轰炸就没有任何意义。前面已经提到,使用核武器的话,等于帮了俄罗斯。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要想达到目的,就得阻止放射性尘埃飘入共和国境内。
  因为季节问题,只要放射性尘埃进入高空,肯定会随寒流南下,使共和国本土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成为放射性尘埃的污染区,等于大半国土受到污染。这个代价,无论如何都不在共和国的承受范围之内。
  问题是,要想摧毁俄罗斯的核武器库,肯定需要威力足够大的炸弹。
  矛盾就在这里。爆炸威力小了的话,无法确保摧毁目标;爆炸威力大了的话,会使放射性尘埃升入高空。
  客观的讲,不从其他方面入手,这个矛盾没办法解决。
  从别的方面着手,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尘埃迅速回到地面上去,而要达到在这个目的,最理想的办法就是来一场降雨,而且要在爆炸点上空、还要在爆炸前后到来,最好在爆炸前开始,在爆炸后持续几个小时。按照计算机模拟分析的结果,只要降雨量足够充沛,而且在爆炸后的持续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就能使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尘埃随同雨水回到地面上,将放射污染区域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问题是,俄罗斯当局在决定核武器库的地点时,肯定会考虑天气因素。
  从长期保存出发,核武器库所在地自然是降雨越少越好。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俄罗斯的几座核武器库与核原料库都在西伯利亚与远东的苔原上,年均降水量不到100毫米,而且集中在短暂的春季与夏季,冬季几乎没有降雨,连降雪都不是很多。要想依靠自然降雨,就得等到夏季,而且得等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有可能遇到一场强度足够让尘埃落地的暴雨。毫无疑问,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
  到此,肯定有人想到了“气象武器”。
  作为“超常规武器”,早在20世纪末,气象武器就受到了重视。当然,在技术水平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对气象武器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首先得认清楚,气象武器与“人工降雨”等干预自然现象、以达到某一目的人为手段并不完全一样。比如人工降雨的主要目的不是造成破坏,而是减少破坏,气象武器既然是武器,自然是以破坏、而不是以建设为目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要将气象武器从理论变成现实,难度着实不小。
  就拿降雨、准确的说是降水来说。众所周知,降水是水的自然循环的一种方式,即液态的水在受热后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然后在温度、压力等因素作用下,聚集成云,当云层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与过饱和状态,再加上一些细微尘埃,水蒸气就再度凝结成液态水,并且形成降雨,如果气温低于冰点,液态水就凝固成固态冰,降雨变成降雪、或者冰雹。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以实现的就是第一个转变,即让地表的液态水受热蒸发成水蒸气。
  别看将一壶水烧干不算什么难事,可真要产生足以形成一场强降雨的水蒸气,需要的能量肯定非常惊人。以一场落在一个1千米乘以1千米的正方形区域内,持续降水100毫米的强降雨来说,降水量相当于10万立方米,也就是大约10万吨。即便在相对湿度为零的情况下,要将这么多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也需要大约2260亿千焦(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汽化热为每摩尔40.8千焦,相当于每千克2260千焦)、也就是大约2.26乘以10的14次方焦耳的能量。虽然这个能量看上去并不大,大约相当于燃烧500吨汽油产生的热量,或者相当于储存在250吨16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即便能量转换效率仅有50%,也只相当于500吨16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但是一场强降雨的范围肯定不会这么小,而且一次性降水量也不止100毫米。如果降雨范围在一个半径为10千米的圆形区域内,而且持续降水量为500毫米,总降水量就是1.57亿吨,所需能量是之前的1570倍,也就是相当于近80万吨汽油燃烧产生的热量,或者大约40万吨16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如果仍然按照50%的能量转换效率计算,则需要80万吨16级复合蓄电池里的全部电能。
  显然,常规手段肯定无法提供这么多的能量。
  要知道,“区域性激光防御系统”进行一次拦截,也就不过烧掉大约20万吨8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而已。更重要的是,如果用同样的方法,也就是用高能激光让地表水变成水蒸气,首先需要靠的不是能量够不够,而是如何把能量传递过去。要知道,在威力提高大约8倍的情况下,任何材料制成的反射镜都会在瞬间被烧毁。
  从这些理论分析上就看得出来,即便到了21世纪中叶,气象武器仍然是雾里看花。
  当然,要在短时间内,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制造一场强降雨,难度还不是很大。以共和国的实力,肯定没有问题。
  正是如此,在谈到摧毁俄罗斯的核武器库的时候,刘晓宾才没有特别提到打击手段。
  裴承毅做出决策后,袁晨皓就以总参谋长的身份下达了作战命令。大约1分钟后,位于共和国西北某天军基地(实际上就是空军基地)里的1个中队的12架空天战机就载着刘晓宾提到的特殊弹药紧急起飞,朝北而去。
  所谓的特殊弹药,实际是就是特制的第五代战术核炸弹。
  虽然从技术角度讲,也可以选择动能弹,但是从现实部署来看,在近地轨道上部署太多的动能拦截卫星肯定会使敌国生疑,并且加重战略防御系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这种特殊打击任务并不是一定会出现的,所以没有理由放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上。即便从技术角度出发,动能弹也有所欠缺。比如完全依靠中立加速度、以及小型助推火箭的动能弹的最大速度很那突破每秒10千米,要想获得更高的速度,就只能使用电磁加速器,这就相当于将电能转化成动能、再将动能转化成内能,总的能量转换效率肯定不如能量武器,也就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而要用50千克级动能弹在1个面积为10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制造一场500毫米的强降雨,至少需要使其速度达到每秒200千米,或者同时投掷400枚动能弹,这显然不太现实。
  与动能弹相比,第五代战术核武器自然更加理想。
  众所周知,第五代战术核武器利用的是介于核能与化学能之间的核间能,每千克催化金属氢所含有的核间能即远远低于聚变产生的核能,又远远高于燃烧产生的化学能,因此能够用相对较小的装药量制造出威力相对较大的炸弹。之前已经提到过,在仅仅装填数千克催化金属氢的情况下,一枚第五代战术核武器的爆炸威力都相当于50吨TNT,如果将装药量提高到数十千克,就能将爆炸威力提高到数百吨。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催化金属氢在释放核间能的时候,会相互影响,所以第五代战术核武器里的爆炸物是以微克为单位分散装填的,提高炸弹威力,等于提高制造难度。事实上,这也是那些装填了大量催化金属氢的复合蓄电池在失控爆炸的时候远没有第五代战术核武器那么恐怖的主要原因,也是第五代战术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很难突破1000吨的主要原因。不管怎么说,爆炸当量能够得到几百吨,就足够用来制造一场小型强降雨了。
  共和国天军空天战机对俄罗斯核武器库的轰炸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气象武器教学使用范例。
  轰炸开始的时候,第一批炸弹没有落到核武器库上,而是以1500米的标准间隔落在了核武器库四周,并且均在一个规则的八边形的定点上。依靠高精度时间控制器,8枚已经钻到地表下大约50米处的8枚第五代战术核炸弹几乎同时引爆,释放出相当于6400吨TNT爆炸时产生的能量,其中大约30%,也就是相当于2000吨TNT爆炸产生的能量转换成了热能,并且使地表的积雪与冻土层里的水分迅速融化蒸发,形成水蒸气。大约15分钟后,第二批炸弹、实际上就是一枚第五代战术核炸弹落下,并且非常精确的击中了隐藏在山体内的俄罗斯核武器库,第五代战术核炸弹爆炸、以及核武器库内弹药殉爆后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将上面的岩层全部抛入天空,并且将大量尘埃撒向天空。此时,第一批炸弹爆炸产生的水蒸气已经笼罩在爆炸场上空,而且处于过饱和状态。一直没有凝结成水珠,即没有形成降雨,主要就是没有形成降雨的一个必要条件:让水蒸气凝聚的尘埃。第二次爆炸,正好提供了这个条件。结果可想而知,随着爆炸产生的尘埃云上升,降雨迅速形成,而且非常猛烈。受降雨区中央低压影响,原先向外扩散的云层开始向中心收缩,因此放射性尘埃并没扩散,而是全部集中在了降雨区内,并且随着降雨回到了地面。更重要的是,第一次爆炸破坏了降雨区内的地表冻土,使得带有严重放射性的降雨迅速向下沉积,并没聚集在地表。加上爆炸区中心温度相对较高,所以大部分降雨在凝结之前就已经渗透到地表下数十米,进入了西伯利亚地区的地下水系。
  一处核武器库如此,其他几处核武器库与核原料库也是如此。
  可以说,俄罗斯当局将核武器库与核原料哭设在人烟稀少、且冬季十分寒冷、下方有数十米厚的冻土层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反而帮了共和国天军的大忙。
  设想一下,如果俄罗斯的核武器库在相对温暖的南部地区,具有严重放射性的降水要么进入河流、要么聚集在地表、要么与泥土混杂,放射性物资仍然存在,而且比较容易收集提炼,也就容易被俄军利用。在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暂且不说俄军有没有办法向爆炸点运送收集与提炼放射性物质的设备,就算能,也没有办法把整个地下水系的水抽出来提炼一遍吧。
  如果从效果来看,这还算不上“气象武器”,甚至压根就沾不上边。
  降雨只持续了2个小时,随着相对湿度降低,降雨很快就停止了。虽然在这2个小时内的平均降水量超过了500毫米,绝对算得上是特大暴雨,但是降雨范围非常有限,大约仅有10平方千米,所以总降水量也非常有限,根本算不上自然灾害,也不大可能形成较大范围的自然灾害。
  换句话说,如果把类似的降雨放到某座城市上空,还不如直接把9颗第五代战术核炸弹投过去。
  当然,从目的来看,轰炸取得了圆满成功。
  几个轰炸地点的降雨结束前,军情局就调用战略侦察卫星,对轰炸区域进行了初步侦察,以确定是否要让那几架备份的空天战机进行补充轰炸。初步侦察的结果是,目标已经被摧毁,即便进行补充轰炸,也不会造成更大的破坏,对达到目的没有帮助。因此,在起飞后不到2个小时,也就是北京时间29日3点过5分左右,完成了轰炸任务的12架空天战机就转向返航了。大约半个小时后,轰炸地点的降雨逐渐结束,军情局立即调动具备探测核辐射能力的侦察卫星,也就是专门为了《伦敦条约》的核查工作而发射的卫星前往目标上空,探测爆炸区域的辐射水平。结论与之前的一样,几个目标均被彻底摧毁,而且放射性污染区域得到有效控制。
  此时,共和国高层的视频电话会议已经结束。
  拿到评估报告后,刘晓宾没有急着向裴承毅汇报,反正裴承毅只要求在天亮前收到轰炸的战报。按照他的授意,军情局的技术人员再次让“核查卫星”对轰炸地点进行探查,重新收集了辐射数据,并且对前后两组辐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由此得出一个结论,7处轰炸地点的辐射强度正在减弱,只有2处轰炸地点的辐射强度没有减弱的迹象。也就是说,至少有2处轰炸地点的放射性物质没有向地下渗透,有可能被俄军再利用。让秘书记下这一点之后,刘晓宾特别以特别报告的方式,提醒了总参谋部作战处的高级参谋,让他们在安排后面的作战行动时,重点照顾这2处轰炸地点。
  不得不说,刘晓宾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
  虽然当时连军情局的一些技术人员都认为多此一举,但是事后证明,俄军确实想利用这2处地点的放射性残留物,如果不是监控到位,而且总参谋部在安排作战行动的时候留了一手,还真有可能让俄军得逞。
  到这个时候,已经是北京时间29日5点35分了。
  虽然冬天的早晨要来得晚一点,但是刘晓宾知道,裴承毅所说的天亮,一直以夏天为标准,即6点左右,不管天色有没有亮,都算天亮。原因也很简单,作为国家领导人,不管前一天忙到多晚,裴承毅都会在每天5点45分准时起床,在6点之前吃早饭,并且开始一天的工作,清晨6点自然成为了天亮的标准。
  作为军情局长,起草战报自然是轻车熟路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9/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