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5/1195

  2047年的时候,就有很多西方新闻媒体宣称,“重庆”号下水,标志着共和国海军正式超过美国海军,成为全球第一海军。
  虽然这话有点偏颇,毕竟从规模上讲,2047年的共和国海军还远不如美国海军,而且“重庆”号建成服役时,美国海军的新一级超级航母也差不多快建成了,但是从“重庆”级航母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看,绝对是共和国海军赶超美国海军的重大标志。随着“重庆”级航母的建造工作全面铺开,共和国海军超越美国海军,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当然,一支真正强大的海军,拥有的不仅仅是足够强大的航母!
第三十五章
发展方向
  以航母为核心,不等于以航母为一切。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唯一在舰队实力方面追上了美国海军,并且在战争中重创过美国海军的海上力量,共和国海军从一开始并不是以航母为核心,而是把潜艇当成了海军的头号力量。21世纪的几场经典潜艇战都与共和国海军有关,而且所有重大战果都是共和国海军潜艇取得的。可以说,潜艇兵在共和国海军中的影响力根深蒂固。林啸雷出任海军司令与总参谋长之后,共和国海军仍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水下舰队,而且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潜艇官兵。
  问题是,在林啸雷的“大海军”战略中,潜艇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如果有人认为,“大海军”只是林啸雷一厢情愿,或者说只是海军的事情,与其他军兵种、以及共和国基本战略没有多大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历史上,所有海上强国的海军建设目的都与国家基本战略息息相关,脱离了国家基本战略的海军建设不会有任何成果,而没有海军建设支持的国家基本战略也岌岌可危。换句话说,第四次印巴战争后,共和国当局没有趁形式一片大好加快海军建设速度,提出打造世界一流舰队的建军目的,直到半岛战争之后,共和国当局才批准了海军的扩军计划(当时林啸雷已经是海军参谋长),拉开了海军扩军序幕。归根结底,不是共和国不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而是在半岛战争之前,一支强大海军能够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
  总而言之,“大海军”是共和国基本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正是如此,林啸雷才能按照他的想法来打造共和国海军舰队,并且在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大背景下,连续建造了上百艘大型战舰,将共海军舰队规模由224艘(排水量在2500吨以上、航力超过7000海里、具备远洋航行与作战能力的主力战舰)扩大到342艘,海军战舰的总吨位也由125万吨增长到185万吨,使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差距缩小到20%以内,一举打下了“全球海军”的地位。
  舰队规模扩大,直接结果就是打击能力增强。
  事实上,这也正是“大海军”与国家基本战略的重合部分。
  虽然在半岛战争中,共和国海军舰队的表演机会并不多,在海上唱主角的美国海军的表现却不够理想,但是美国海军在紧要关头充当的“顶梁柱”作用给共和国当局,特别是高层领导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随着与日本的战争变得无可避免,半岛战争后,共和国当局就制订了扩大海军规模的计划。虽然这只是一个应急计划,其中一些项目没有可以持续发展的能力,比如为了封锁日本本土,建造了很多小型舰艇,而这些舰艇在今后的战争中很难排上用场。事实上,日本战争之后,共和国就处理了很多小型舰艇,即便通过出售与租借等方式收回了部分成本,亏损也非常严重。但是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海军在日本战争中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为战胜日本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随后的印度战争中,共和国海军的远征特遣舰队更是再接再厉,拿下了印度洋的制海权,完成了对印度的战略封锁,阻止了美国的援助行动,为缩短战争时间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半岛战争到日本战争、在到印度战争,共和国越打越强,对海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半岛战争中,共和国当局对海军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封锁朝鲜半岛,从侧翼威胁日本,而没有要求夺取制海权。而在半岛战争之前,比如东海战争中,共和国海军的作用更加有限,只能破坏日本的制海权。随着共和国的实力越来越强,有能力打造全球海军,舰队在战争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2041年的中东战争中,共和国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地支援。
  甚至可以说,除了协助空军的防空作战之外,共和国海军的2支航母战斗群在中东战争中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按照地面部队的要求,出动舰载战斗机,用射程达数百千米的防区外弹药打击敌人战线后方的重要目标。
  也就是说,海军的打击能力已经超过了“制海能力”。
  事实上,这也是大国海军的头号作战能力。
  虽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共和国与美国的斗争日趋激烈,当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战争变得不可避免的时候,两支超级海军的决斗也将不可避免,到时候,舰队的首要任务又将变成夺取制海权。但是在现代海战中,制海能力与打击能力的区分并不明显,所以随着舰队的打击能力提高,制海能力也能提高。
  在这个大背景下,潜艇很难唱主角。
  原因只有一个:潜艇能够携带的弹药非常有限。如果将携带弹药的总质量与战舰的标准排水量相比,潜艇是所有舰艇中最低的一个。即便是排水量在2万吨左右,携带20枚战略弹道导弹的战略潜艇,这个比值也不会超过5%,攻击潜艇则在3%以下(也就是1万吨的潜艇携带300吨弹药),而所有大型战舰均在15%以上,部分通用驱逐舰的这个比值甚至接近20%。
  事实上,电磁炮问世之后,大型战舰的打击能力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到40年代末,随着共和国海军新一代巡洋舰与驱逐舰开始装备第一种海军型螺旋电磁炮,海军大型战舰的远程打击能力再次得到飞跃。根据共和国海军在2045年之后陆续公布的一些相关信息,新型螺旋电磁炮的基本射程就为800千米,使用增程弹药的时候,更是突破了1100千米。更重要的是,新型电磁炮的口径提高到了650千克。因为螺旋电磁炮的炮弹不与发射器接触,所以可以根据作战用途选择不同口径的弹药。比如在打击近距离的坚固目标时,可以选用重达900千克的大威力炮弹,而在打击通常目标的时候,使用650千克的标准炮弹,打击800千米外的目标时,使用质量在700到800千克之间的各种增程弹。更加灵活的弹药配制,赋予了电磁炮更加全面的打击能力。
  当然,谁都没有忽视螺旋电磁炮的巨大改进潜能。
  要知道,轨道电磁炮问世的时候,最大射程也就300千米左右,而在即将被螺旋电磁炮淘汰的时候,最大射程已经提高到了800千米左右。因为不存在摩擦阻力,所以从理论上讲,只要加速器够长、输出能量够大,螺旋电磁炮就能将炮弹无限加速,及让炮弹的初速无限接近光速。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乐观估计,只要将能量利用效率提高4倍,即由不到10%提高到350%左右,螺旋电磁炮就能赋予炮弹第一宇宙速度,即让炮弹获得进入近地轨道所需的速度。如此一来,在地球范围内,螺旋电磁炮就拥有了“无限射程”,即通过改进炮弹,就能使炮弹到达全球任何一个角落。
  由此可见螺旋电磁炮绝对是一种足以改变战争面貌的武器。
  虽然从技术角度上讲,将螺旋电磁炮的能量利用效率提高4倍,或者将第一代螺旋电磁炮的输出能量提高4倍,难度并不比开发螺旋电磁炮低多少,主要就是螺旋电磁炮的工作原理比较特殊,一味增大输入能量会导致能量转换效率急剧降低,也就无法完全通过增大输入能量的方式来提高炮弹的初速,但是通过改进炮弹、使用更先进的弹载发动机、采用变弹道技术等等方式,也能有效增加射程。事实上,共和国海军做过测试,在使用800千克级增程炮弹的时候,如果用高强度合金制造炮弹的壳体,将装药量减少到20千克,增加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采用级间分离技术,就能将最大射程由1100千米提高到1500千米,只是这么做的实战意义并不大,毕竟20千克的装药量只能对付普通目标,而且增大射程后,精度将急剧降低。
  总而言之,对海军来说,关键不是电磁炮的射程够不够,而是能不能打中目标。
  在对付弱小国家的局部战争中,这个问题还不突出。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战略侦察与情报体系,共和国海军也拥有非常先进的战术侦察系统。在多兵种联合作战中,还可以依靠其他军兵种提供的战术信息。事实上,大部分时候,海军的打击行动都得到了其他部队的支持。也就是说,找到1000千米外的目标,并且为装备了螺旋电磁炮的大型战舰指引目标不是什么难事。
  问题是,在与超级强国的大规模战争中,要想引导炮击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虽然在中东战争中,共和国海军的大型战舰没有机会使用电磁炮轰击地面目标,但是美国海军的大型战舰一直是美军、土军与以军的主要支援力量,由战舰上电磁炮提供的炮火支援占到了整个战争中,美土以军队获得的炮火支援的80%,即便在对地打击中也占了大约30%的份额。问题是,美国海军的炮火打击效率并不高。不是因为美国海军的电磁炮不够先进,其使用的500磅级炮弹的威力与共和国海军同期使用的450千克级炮弹的威力旗鼓相当,在撒布精度上还稍微好一点。真正的原因还是缺乏引导,即接受炮火支援的前线部队没有能够发挥作用。因为没有办法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特别是在打击移动与半移动目标的时候,美国海军炮火的效率非常低,所以在实战应用中,美军选择了一个非常简单、也非常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增强炮火密度,用火力来弥补精度。
  事实上,这也是共和国海军在发展新一代巡洋舰与驱逐舰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与陆军装备不同,排水量20000吨左右的巡洋舰与15000吨左右的驱逐舰在建成之后至少服役30年,有的甚至服役40年以上。因此当共和国海军受中东战争刺激,在2041年年底决定见早新的大型战舰时,就得考虑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当这些战舰建成服役的时候,有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准确地说,是在制定战舰的战术指标的时候,就得考虑到与美国海军直接交战的情况,也就得将战舰的实战能力摆在第一位。
  毫无疑问,这个问题决定了共和国海军新一代大型战舰的命运。
  从系统的角度看,这也正好与共和国海军在半岛战争之后,也就是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第一次实战应用之后对未来海战战术做出的长远考虑有很大的关系。要知道,在之前的几场海战中,反舰导弹的作战效率一直不高,有的时候甚至需要由潜艇用重型鱼雷来干掉敌人的大型水面战舰。如果不能给予水面战舰更加有效的对海打击手段,未来海战中,水面战舰连存在的价值都没有。
  正在这个大背景下,共和国海军一直以极高的热情在开发螺旋电磁炮。
  甚至可以说,共和国陆军暂时没有必要研制射程超过800千米的电磁炮时,海军义无反顾的单独承担起了研制螺旋电磁炮的重担。
  海军要的,就是一种能够在对海作战中代替反舰导弹的对海武器。
  问题是,电磁炮的射程再远,攻击精度,特别是在打击灵活目标时的精度远不如导弹。
  针对这个问题,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提高火力密度。
  显然,这也正好与对地打击需求结合了起来。
  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为“重庆”级航母配套开发的“大型巡洋舰”与“综合驱逐舰”都是名副其实的“炮舰”。
  以开发代号XB(42)(在共和国海军中,A是航母的开发代号,B是巡洋舰的开发代号,42则表示在2042年立项。因为在美国海军中,B是战列舰的代号,所以一些西方新闻媒体认为共和国海军在以开发巡洋舰的名义,建造已经被历史淘汰,同样以舰炮为主要打击武器的战列舰)来说,为了让速度达到70%,这种标准排水量超过20000吨(设计指标为20540吨,建成时肯定会超标)也采用了三体冲浪船型。与“重庆”级不同的是,XB(42)的两个辅助升力体(通俗地说,就是两侧的小船体)的长度不到主升力体的三分之一,而且位置比较靠前,基本上位于中央,而不是尾部。如此一来,XB(42)除了拥有一个非常宽阔的飞行甲板、采用了“埋头”设计方式的舰桥(即舰桥顶部与飞行甲板平齐,位于飞行甲板前端)、上层建筑没有一点突起(不是为了提高隐身能力,而是为了提高战舰的抗打击能力与生存能力)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升力体细长的前后两端,设置细长的舰首与舰尾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在战舰的中轴线上设置多达6门的前后2处火炮群,以及在主升力体的水下以下部位设置2座能够容纳2000吨炮弹的巨型弹药库(弹药库是完全封闭的模块,在遭到打击的时候可以与舰体分离,以确保战舰的安全)。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巡洋舰”。
  虽然XB(42)上还有很多能让美国海军眼红的先进装备,比如无源探测系统、4套末段拦截系统、综合防空系统、智能化的战术指挥中心、以及具有完全封闭能力的全舰电磁屏蔽系统,但是真正值得关注的,还是6门螺旋电磁炮。要知道,XB(42)设计的时候,螺旋电磁炮刚刚问世,单价是轨道电磁炮的10多倍,按照江南造船厂的项目书,以2042年的物价标准,6门螺旋电磁炮的采购价格就占到了海军为XB(42)开出的总造价的4成,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个比例不应该超过5%。正是如此,早在2042年的时候,美国当局就认为共和国海军在搞概念研究XB(42)只是一种“试验战舰”,不会大批量采购。直到2045年,共和国国防部批准了XB(42)的批量建造计划,以及全体代表大会在2047年批准了由国防部提交的,用XB(42)取代海军所有巡洋舰的计划,美国当局才认识到,共和国海军没有拿XB(42)搞试验,而是将它当成了一种能上战场的战舰。
  可以说,正是XB(42)由设计走向建造、并且开始批量建造,由共和国海军投资开发的螺旋电磁炮、以及由此产生的新战术思想才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海军到底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在未来战争中有什么样的作用,也在这个时候成为了重点话题。
  当然,共和国海军的受关注程度也由此超越美国海军!
第三十六章
先进理念
  所谓树大招风,出名不一定都是好事。
  因为袁晨皓是陆军将领,即便在2047年之前负责后勤工作,受林啸雷制约,他没有半点机会插手海军装备建设,所以在2047年下半年调任作战处处长之后,袁晨皓专门花了一段时间去了解海军的情况。非常可惜的是,在林啸雷之后,出任海军司令的是来自潜艇部队的华剑锋。大概是与职业习惯有关,华剑锋走马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军情局的刘晓宾合作,全面加强海军的保密工作。更让袁晨皓有点恼火的是,华剑锋与袁晨皓、刘晓宾的关系都非常不错,还得到元首青睐,所以就算袁晨皓是“总参谋部第一人”,也没有机会过问海军的事情。
  当然,作为作战处处长,袁晨皓对共和国海军的了解程度肯定超过了普通人。
  实际上,早在2042年底,XB(42)的建造工作就确定了下来,并且由林啸雷亲自命名为“昆仑”级。要知道,当时XB(42)的设计工作刚刚开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都没人知道呢。由此可见,该级巡洋舰在共和国海军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与共和国国防力量在2042年之后的增长一样,海军在2042年加大造舰力度,实际上也是对前期欠缺的一种弥补。要知道,在“昆仑”级巡洋舰之前,共和国海军实际上只有一种巡洋舰,即“秦岭”级。虽然在具体级别划分上,共和国海军的20多艘巡洋舰被分成了3个级别,但是后2个级别采用的都是“秦岭”级的舰体与基础设计,只是对各个子系统做了改进,算得上是“秦岭”级的重大改进型。当然,长期不开发新的战舰,也能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够完成技术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海军在2015年到2041年间的保守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进步太快。如果急于建造的话,恐怕很多战舰在建成服役的时候就将落后。即便像航母这种不得不建造的大型战舰,共和国海军也采用了“小步快跑”的发展方式,在短短20年内,建造了3级7艘(“共和国”号单独为一级),而没有像美国海军那样,一口气建造10多艘。
  当然,“昆仑”级能够在设计的时候就确定要批量建造,与采用的先进技术不无关系。
  前面提到的螺旋电磁炮,基本上就是为“昆仑”级量身定做的。反过来讲,螺旋电磁炮的性能技术指标又对“昆仑”级的设计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拿排水量来说,在最初的时候,设计指标为15000吨,在“秦岭”级的基础上放大50%。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宽松的指标。问题是,在2041年底,海军改变了战术指标,将舰炮的弹药投掷能力在之前的基础上提高2倍,也就是由相当于“秦岭”级的10倍提高到20倍。这还没完,到2042年初,海军根据用计算机做的未来海战推演结果,再次将舰炮的弹药投掷能力提高2倍,即达到“秦岭”级的40倍,并且明确要求舰炮的最大射程必须超过1000千米。如此一来,除了加快螺旋电磁炮的开发速度之外,还得修改螺旋电磁炮的技术指标,比如将炮弹的质量由之前的450千克提高到650千克以上,而且必须在不更换发射器,只调整输出能量的情况下使用包括800千克级增程弹在内的不同口径的炮弹,并且可以按照射程要求,灵活调整炮弹的装药量与增程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总而言之,这么一搞,首先是螺旋电磁炮的开发难度加大了不少,很多设计都得推倒重来。更重要的是,战舰的排水量也水涨船高,没有任何设计师能用15000吨的舰体实现海军的战术指标。要知道,根据海军的要求,即便使用800千克级增程炮弹,以及能源系统不拖后腿,也至少需要配备6门螺旋电磁炮,才能将新型战舰的舰炮弹药投掷能力提高到“秦岭”级的40倍,即在15分钟之内,投送大约1000吨炮弹(舰炮的弹药投掷能力是炮弹质量乘以舰炮射速再乘以射程,因此在射程提高到1000千米之后,在单位时间内投掷的炮弹质量仅相当于“秦岭”级的16倍)。正是如此,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后,工程师首先就得想办法为战舰安装6门舰炮,为此不得不采用首尾突出的怪异船型。
  体现战舰战斗力的,肯定不仅仅是炮火。
  不管采用多么先进的设备,以及多么惊世骇俗的设计理念,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转化成实际战斗力。换句话说,如果不能转化成实际战斗力,再先进的设计也没有用。这一点,在共和国的J-14与美国的F-22战斗机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虽然F-22是全球第一种第四代战斗机,也是第一种在美苏冷战后服役的重型战斗机,还是第一种在21世纪服役的主力制空战斗机,更是第一种造价以“亿”计算的战斗机,与之相比,J-14就“逊色”得多了,在服役时间上甚至比俄罗斯的T-50还要晚,价格也不昂贵,更没有那么引人瞩目,但是不管是在产量、装备国家数量、服役时间等方面,F-22均不是J-14的对手。归根结底,除了价格便宜之外,J-14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将作战能力发挥到了极限。可以说,到了40年代末,仍然有很多国家在使用J-14的终极改进型号,一些有实力的国家甚至在“终极改进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将服役寿命延长到2050年之后,不是这些国家买不起新的战斗机,而是J-14仍然能够有效的完成作战使命。
  战舰也是武器平台,与战机一样,都得遵循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律。
  正是如此,“昆仑”级在设计的时候就注重“实战应用”。
  整个设计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其宽大的飞行甲板。事实上,除了主升力体的首尾端之外,舰体上层建筑物的顶部都是“飞行甲板”。更重要的是,“昆仑”级是第一种专门为航空作战配备了大型升降机与弹药升降机的巡洋舰。虽然“昆仑”级没有机库,只在舰岛后面设了一个仅能容纳数架飞机的维护中心(大型升降机就通到这里),甚至没有足够大的弹药库,位于1号主炮弹药库后面的航空弹药库(弹药升降机通到这里)只能容纳400吨航空弹药,但是与之前的巡洋舰相比,“昆仑”级绝对是名副其实的“航空巡洋舰”。按照共和国海军制订的战术指标,正常情况下,“昆仑”级可以为海军与陆军的垂直起降运输机与低空攻击机提供支援,必要的时候,还要能够支持舰载战斗机作战。
  因为战舰是大型作战平台,所以还得充分考虑生存能力。
  要知道,一艘战舰上多则有上千官兵,少的也有几十名官兵,如果生存能力不够,导致的伤亡往往难以承受。可以说,任何一艘大型战舰在设计的时候,就将生存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上,甚至被当成最重要的设计指标。
  从某种意义上讲,“三体冲浪船型”取代了“双体冲浪船型”,就是因为生存能力更加出色。单纯从航行速度上考虑的话,因为“双体冲浪船型”在高速航行时产生的兴波阻力小得多,而且还能将水面以上的船体设计成升力体,在高速航行的时候提供额外升力,从而降低水下部分的阻力,所以其流体性能更加出色。“三体冲浪船型”唯一的好处就是抗打击能力远远超过了“双体冲浪船型”。从理论上讲,只要将副升力体提供的升力控制在总升力的30%以内,在主升力体没有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都不会沉没,而且能以最大航速的50%离开危险区域。
  问题是,钢铁的比重超过了海水,所以没有打不沉的战舰。
  更重要的是,随着战舰的最大航行速度提高到70节,传统船型与传统的流体力学都派不上用场了,不然共和国与美国也不会大力发展“冲浪船型”。关键就在这里,不管是三体冲浪船型还是双体冲浪船型,在高速(大约45节以上)航行的时候,靠的是位于水下的升力水翼或者升力船体提供升力来支撑舰船自身的重量。也就是说,在高速航行时,舰船水下船体产生的浮力远小于排水量。如此一来,在遭到攻击,船体受损,甚至仅仅是升力体的外形结构遭到破坏的时候,不但舰船的速度会急剧降低,甚至很难继续浮在水面上,抗打击能力不如传统舰船。虽然更高的速度,赋予了现代舰船更加强大的生存能力,实际上,现代舰船的生存能力肯定比以往的好得多,但是现代反舰武器的威力也越来越大,所以现代舰船受到的威胁并没变小。
  当技术遇到瓶颈,难以突破的时候,精巧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昆仑”级巡洋舰的设计中,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就是“可分离式功能模块”。
  “可分离式功能模块”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自动化技术,将一些危险的、或者极端重要的功能模块设计以全封闭式的要求进行设计,并且将其以外部拼接的方式与其他功能模块连接。作战使用的时候,如果这些模块遭到打击,出现了危及战舰的危险,战舰上的控制计算机,或者指挥人员就可以主动抛弃该功能模块。这相当于“壮士断臂”,或者说是“弃车保帅”。虽然战舰的作战能力会受到影响,甚至丧失作战能力,但是却不会因为弹药库爆炸而战沉,至少不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让战舰上的官兵有时间撤离。
  前面已经提到,采用了高速船型之后,舰船的外形对航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采用“可分离式功能模块”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基础船体进行精细设计,确保在抛弃了部分模块之后,舰船仍然能够以相对较高的速度离开危险区域,而不是完全丧失活动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因为“可分离式功能模块”都是封闭式的,完全由计算机,或者人员遥控操作,所以对自动化与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拿弹药库来说,除了要求自动运送弹药之外,还要在战舰出海活动的几十天、几个月、乃至十多个月的时间内,保证里面的弹药不会因为缺乏维护而出现危险。
  可以说,这个设计理念不是很复杂,之前没人想到,就是因为实现不了。
  到了21世纪40年代,随着模块技术越来越发达,该设计理念也具备了实用性。
  虽然在“昆仑”级设计的时候,受战术思想、传统观念、人员才能等影响,“可分离式功能模块”的应用范围非常狭窄,只用在了弹药库、导弹发射器与主动力舱上,其他功能模块仍然采用传统的设计方式,没能大幅度提升战舰性能,更不可能像后来的战舰那样,根据作战需求,随时更换功能模块,但是在当时,这绝对是非常先进的设计思想,给人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即便大部分西方新闻媒体,特别是美国的新闻媒体并不认为“可分离式功能模块”能够大幅度提高战舰在现代战争中的生存能力,改变战舰在反舰武器面恰前不堪一击的尴尬处境,毕竟“昆仑”级上采用了此设计的都是容易对全舰安全构成威胁的功能模块,特别是弹药库,而全封闭的外接方式肯定会对战舰的稳定性、适航能力、水下部分的结构强度等与生存能力有关的性能指标产生负面影响。问题是,这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很快就得到了更多国家的支持,实际上连美国海军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众多“跟风之作”中,最有名气的还是共和国海军的XC(43)型综合驱逐舰。
  严格说来,这种在2044年正式命名为“青海湖”的综合驱逐舰的研发代号应该为XC(44),即立项时间是2044年,因为之到这个时候,“昆仑”级的设计方案才确定下来,并且决定采用“可分离式功能模块”。
  与“昆仑”级相比,“青海湖”级的“延续性”非常突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