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6/1195

  实际上,“青海湖”级就是“昆仑”级的缩小改进版。
  虽然在现代海军中巡洋舰与驱逐舰的区分仍然比较明确,即巡洋舰是以保护航母、两栖攻击舰等主力作战舰艇的主要护航战舰,具备全方位的作战能力,能够在海战中起到独当一面的作用,而驱逐舰只是次要护航战舰,但是具备相对完善的独立作战能力,即能够单独执行作战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巡洋舰与驱逐舰的区分越来越小,特别是排水量,两者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当然,在某个国家的海军中,因为巡洋舰承担的作战任务更加全面,战术性能指标也高于驱逐舰,所以排水量一般在驱逐舰之上。
  因为排水量相近,基本战术指标,比如航速、续航力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很少设计两种大型战舰,而是在同一个舰体上,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搭配不同的作战武器来实现不同的作战用途。实际上,早在20世纪,美国海军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与“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用的就是同一舰体。不同的是,美国海军喜欢在驱逐舰的基础上做放大设计,而共和国海军则喜欢在巡洋舰的基础上做缩小设计。虽然这两种设计说不上谁好谁坏,但是也能由此看出双方的侧重并不一样。不管怎么说,大一些的舰体总能为战舰提供更全面的作战能力,而成本相应也要高一些。由此就看得出来,共和国海军一直将美国海军当成对手,从基础建设上就以打败美国海军为目的,所以不惜付出更高的成本也要提高战舰的战斗力。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美国海军却没有将共和国海军当成对手,也就没有把性能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上,而是更加注重效费比。
  与巡洋舰相比,驱逐舰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数量多得多。
  “秦岭”级分成3批,前前后后总共也就建造了20多艘,同一个时代的“太湖”级驱逐舰则建造了60多艘,几乎是“秦岭”级的3倍。如果算上以舰队反潜为主的“金山”级远洋反潜护卫舰(标准排水量超过了5500吨,已经够得上驱逐舰的标准了),驱逐舰的数量更是巡洋舰的7倍。大量建造驱逐舰的原因也很简单,即作为多用途战舰,驱逐舰能够用更低廉的价格获得仅次于巡洋舰的综合作战能力。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驱逐舰都能完成作战任务,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时候,才需要由巡洋舰来掩护航母。
  正是如此,“青海湖”级比“昆仑”级更加引人瞩目。
第三十七章
一专多能
  大约在2037年底、或者2038年初,也就是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后不久,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华剑锋按照林啸雷的授意,在海军内部就海军发展方向做了一次意义深远,对海军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讨论。因为是公开讨论,所以持续了数个月。在此期间,包括“重庆”级航母、“昆仑”级大型巡洋舰与“青海湖”级综合驱逐舰在内的一大批主战舰艇的战术指标基本得到确定,并且先后进行设计建造。
  在这场讨论中,争论最大的不是航母与潜艇之争,而是巡洋舰与驱逐舰之争。
  说直接点,就是共和国海军未来作战对象之争。
  众所周知,在对付实力相对较弱的对手时,驱逐舰的作战用途与作战效率均超过了巡洋舰,是除了航母之外,海军众多舰艇中出勤率与备战率最高的大型战舰,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航母。在很多低强度作战行动中,驱逐舰甚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2036年到2041年之间,共和国海军在东部非洲地区执行过多次低强度作战任务,主要就是协助特种部队围剿索马里反政府军,以及为索马里政府军提供远程炮火支援。在这类任务中,巡洋舰不但作战效率低下,而且过于张扬,很容易打草惊蛇。如此一来,相对较小的驱逐舰成为主战舰艇,在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战多次证明,驱逐舰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多面手”。
  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以驱逐舰为主要大型战舰的话,就能建造更多的战舰,执行更多的任务。如果以巡洋舰为主要大型战舰,舰队规模很难得到保障。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的很多将领都认为,应该重点建造驱逐舰,而且为了降低驱逐舰的建造成本,还应该单独设计一种适合共和国国情与海军作战需求的驱逐舰。
  问题是,共和国会长期与中小国家为主要打击对象吗?
  要知道,在30年代末,共和国与美国之间的全面战争已经逼近,特别是在第二次英阿马岛战争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战争,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无可避免。在此背景下,共和国海军绝对有理由建造更多的巡洋舰,因为在与美国这类对手交战的时候,巡洋舰的作战效远远超过驱逐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再多的驱逐舰也顶替不了巡洋舰。更重要的是,战舰的服役周期在20年到40年之间,大部分大型战舰都在30年左右。新式战舰在30年代末开始设计,在40年代末开始建造,至少要服役到70年代末,没人认为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战争能拖到2080年之后。也就是说,这批战舰将成为共和国海军在世界大战中、至少是在世界大战初期的主战舰艇。虽然以共和国的实力,肯定能在世界大战期间建造更多、更先进的战舰,但是在与美国这样的对手交战时,如果不能在至关重要的战争初期占据优势,掌握主动权,不但共和国海军的获胜概率会降低,还会对共和国的战争策略产生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共和国海军中有不少人希望以巡洋舰为主要大型战舰。
  当然,不管讨论进行得如何,在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也就是设计建造的时候,都得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经费。
  正是如此,在这次讨论之后,只有巡洋舰的设计工作被确定了下来。
  虽然林啸雷在2042年,也就是设计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批准了建造计划,但是受前期讨论影响,共和国海军在2044年之前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新一代驱逐舰确定战术指标,当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决定驱逐舰的基础平台,也就是要不要采用巡洋舰的舰体,还是为了降低建造成本而重新设计舰体。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也就在这个时候,出任国防部长的裴承毅开始有条不紊的接管军费支配权,并且借此机会插手军队的装备开发工作。
  虽然有很多证据证明,裴承毅绝对没有对海军另眼相看,更不可能因为他与林啸雷的个人关系克扣海军的“粮饷”,不然林啸雷肯定不会把军费支配权交给他,但是有很多证据证明,裴承毅参与了海军的大型战舰发展工作,而且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青海湖”级驱逐舰能够在2044年确定下来,而且最终采用了“昆仑”级的舰体,而不是重新设计,就与裴承毅在当时做的一件事情有很大关系。如果重新设计的话,“青海湖”级驱逐舰开工建造的时间至少要比“昆仑”级晚3年,也就不可能在2054年形成战斗力。裴承毅当时做的事情也很简单,那就是让军情局联系了1家独立会计事物所,对2种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分2个批次建造54艘的情况下,因为需要平坦设计费用,所以重新设计舰体的建造方案只比采用“昆仑”级舰体的建造方案节省大约5%的费用,而战舰的作战能力却要因此降低至少25%。
  有了这个结果,该怎么做就很简单了。
  可以说,正是这次审计工作,让共和国军队的装备计划有了“经济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这次审计工作让裴承毅展现出了“文官”的特点,并且得到了国家副元首颜靖宇的高度重视,为3年后出任安全副总理打下了基础。
  “青海湖”级驱逐舰也在这个时候正式立项。
  实际上,这也是“巡洋舰派”与“驱逐舰派”的相互妥协。
  虽然通过削减舰炮数量、弹药库的携弹能力、不再要求具备支援航空作战的能力,以及其他只有巡洋舰上才有的作战模块,“青海湖”级的标准排水量从“昆仑”级的20000吨降低到了16000吨,并且改善了战舰上的生活条件,并且增设了一个可以容纳20名伤员的小型医疗中心,但是“青海湖”级的总体造价却只有“昆仑”级的50%,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将电磁炮的数量由6门减少到了3门,仅此就将采购费用降低20%,使其具备了大批量建造的条件。
  因为采用了同样的舰体(因为舰炮群只剩下一个,“青海湖”级的长度比“昆仑”级短了大约30米,所以舰体也不是完全相同),拥有较大的扩展空间,所以“青海湖”级的实际战斗力是“昆仑”级的60%左右,在某些方面甚至达到了“昆仑”级的80%,甚至有某些作战能力超过了“昆仑”级。比如通过削减舰炮数量,在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并没有降低的情况下,“青海湖”级可以配备6套能量拦截系统(受成本限制,第一批次建造的22艘都只配备了4套,只是留下了另外2套的安装空间),或者根据作战需要,按照4+1的方式配备正在开发的“远程能量拦截系统”,扩大战舰的拦截能力。“昆仑”级受动力系统输出功率的限制,第一批次建造的12艘都无法支持“远程能量拦截系统”,直到第二批次采用了更大功率的可控聚变反应堆,才拥有了这一至关重要的作战能力。
  总的来说,除了造价稍微高了一点之外,“青海湖”级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驱逐舰。
  作为驱逐舰,最主要的就是综合作战能力。
  用“青海湖”级设计与建造时共和国海军司令华剑锋的话来说,驱逐舰的作战对象从海盗的快艇到美国的航母,既能对付天上的战机与导弹、又能对付海下的潜艇与鱼雷,能够在各种情况下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
  从作战能力上讲,“青海湖”级确实是一种能力非常全面的战舰。
  对地打击能力自然不用多说,3门螺旋电磁炮加120枚远程巡航导弹、以及在必要时可以出动的3架舰载垂直起降飞机,构成了近中远的打击能力,能够有效对付方圆2500千米内的地面目标。防空能力也不必多说,作为“昆仑”级的缩小版,“青海湖”级除了将区域防空导弹的数量缩减到120枚之外,其他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能够配备“远程能量拦截系统”的话,防空作战能力绝对不在“昆仑”级之下。反潜作战更不用多说,因为这本来就是驱逐舰的强项。随着共和国海军不再为航母战斗群配备远洋护卫舰,驱逐舰成了舰队里最重要的反潜战舰。因为巡洋舰很少执行反潜任务,而且航母战斗群内的巡洋舰数量只有驱逐舰的三分之一,所以驱逐舰基本上是航母战斗群唯一的反潜力量。“青海湖”级拥有可以容纳3架垂直起降飞机的机库,必要的时候还能在飞行甲板上系留2架,因此能够出动5家反潜巡逻机,加上战舰上的火箭助推鱼雷与电动反潜鱼雷,构成了远中近三层反潜火力封锁线,能够为航母提供最周到的保护。
  “青海湖”级的各种作战能力中,真正值得重视的还是其对海作战能力。
  虽然这艘满载排水量超过21000吨的大型战舰上总共有288具垂直发射管,可以携带同等数量的导弹,因此有能力携带反舰导弹。更重要的是,共和国的大部分远程巡航导弹都有配套的反舰型号。但是与之前的任何一种驱逐舰相比,“青海湖”级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没有专门的反舰导弹发射装置。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青海湖”级没有专门的反舰导弹,其主要制海手段不是反舰导弹。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计。
  要知道,即便在“昆仑”级巡洋舰上,也在飞行甲板的后方,也就是尾部舰炮群的前面设置了一个专用的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能够在一次攻击中向1500千米内的敌舰发射48枚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而1支航母战斗群内的2到5艘巡洋舰同时发射反舰导弹就能形成饱和攻击。因为取消了尾部舰炮群,主升力体的尾部结构也有所改变,所以“青海湖”级并没有设置单独的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
  毫无疑问,这个设计非常“大胆”。
  2047年初,共和国海军在申请“青海湖”号建造费用的时候,向全体代表大会军事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战舰的详细配制清单(这是必须的,因为不同的配制会导致建造费用出现重大差别),其中就没有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因为提交给全体代表大会军事委员会的装备采购报告无法做到保密,所以当时西方新闻媒体普遍认为,“青海湖”号只是该级驱逐舰的首舰,而且是一种高度模块化的战舰,共和国海军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建造后继战舰的时候再采购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使“青海湖”号具备完善的对海作战能力。虽然这个猜测没有错,第二批次的“青海湖”级驱逐舰的标准排水量增大到了17500吨,可以增加1个作战模块,其中就有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但是与第一批次的都没有配备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第二批次的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配备了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而且配备的不是射程超过1000千米,装备了大当量战斗部的重型反舰导弹,而是射程仅有200千米、配备普通战斗部、只能用来对付非战斗船只的轻型反舰导弹。从使用上看,这些轻型反舰导弹只能用在低强度战斗中,基本上不具备制海作战能力。也就是说,“青海湖”级驱逐舰实际上没有把反舰导弹当成主要的制海武器。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不应该这么早就淘汰反舰导弹,毕竟其他制海武器,比如被寄予厚望的螺旋电磁炮就没有接受过实战考验,其作战效能到底如何,谁也说不准,但是从“青海湖”号没有配备重型反舰导弹来看,这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纵横沙场数十年的尖端武器终于走到了末路。
  不管西方新闻媒体如何评价,美国海军的行动足以证明“青海湖”级驱逐舰的制海配备是比较有效的,因为美国海军的新式巡洋舰与驱逐舰都没有配备反舰导弹。
  实际上,从作战使用上来看,在以舰队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情况下,驱逐舰上的反舰导弹基本上都是摆设,毕竟在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里面,舰载航空兵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投射反舰导弹,而且战舰很难靠近敌人的舰队,也就不大可能获得使用反舰导弹的机会。即便在没有航母的情况下,也轮不到驱逐舰充当舰队核心力量,毕竟“青海湖”级驱逐舰为了降低建造成本,简化了通信与情报系统,并不具备舰队指挥能力,而顶替航母充当舰队核心力量的巡洋舰上有一定数量的反舰导弹,能够对付该级别上的海面目标。
  削减反舰导弹,也起到了降低造价的作用。
  不管怎么说,“青海湖”级是一种需要批量生产的大型战舰,设计时的计划建造数量多达54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成本,建造肯定会受到影响。要知道,就算把造价控制在“昆仑”级的50%左右,“青海湖”级驱逐舰仍然受到了一些代表置疑,因为其单价是前一级驱逐舰的2倍,平均造价高达280亿元(按照2049年的汇率,约和9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美国海军类似战舰。
  与造价对应的,就是巨大的改进潜力。
  要知道,“青海湖”级与“昆仑”级舰体的通用率高达80%,而且全面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式。换句话说,只要有需要,“青海湖”级驱逐舰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用相对简单的办法改造成“昆仑”级巡洋舰。因为巡洋舰在大规模战争中的意义明显超过驱逐舰,而且驱逐舰的建造难度与见早周期都比巡洋舰短,所以共和国海军可以借此,在不严重影响舰队战斗力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巡洋舰。虽然从现实情况出发,即便遭遇大规模战争,共和国海军也会首先考虑建造更多的“昆仑”级巡洋舰,而不是改造“青海湖”级驱逐舰,毕竟这么做的效益并不高,但是对美国来说,却必须高度重视这种可能性。要知道,按照《伦敦条约》的相关规定,在第三轮裁减工作开始前2年,也就是2052年底,所有缔约国将对条约中对常规军事力量的规定进行最后审议,确保在全面销毁核武器之后,不会使世界局势失去平衡。如此一来,美国当局很可能在2052年对共和国海军的扩张行动提出削减要求,而且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青海湖”级驱逐舰。
  正是如此,“青海湖”级驱逐舰成了一种让美国当局“坐卧难安”的战舰。
  当然,真正让美国当局不安的绝对不是水面战舰,而是共和国海军的传统优势力量。
第三十八章
头号威胁
  在共和国海军中,潜艇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别的不说,从纪佑国时代开始的3位海军司令中,就有2人来自潜艇部队。更重要的是,在21世纪上半叶,共和国经历的战争中,潜艇立下的战功远远超过航母,甚至超过了所有水面战舰。
  实际上,重点发展潜艇是所有“后起海军”的唯一选择。
  前面提到过,共和国的海军发展战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非常相似。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海军在皇帝的全力支持下,倾全国之力打造能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的“公海舰队”,拥有世界上第二强大的海军舰队。但是残酷的海上战争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德国在海军建设上的高昂投入并没获得回报。整个大战期间,“公海舰队”的作为甚至比不上潜艇,其中绝大部分主力舰均在大战结束的时候自沉。痛定思痛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种,德国海军义无反顾的将潜艇当成了主战舰艇,并且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果。如果不是通过《租借法案》获得美国的全力支持,德国海军的潜艇很有可能在美国参战前,让英国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缴械投降。虽然德国并没取得最终的胜利,德国海军也没有在大战期间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狼群战术”已经证明,潜艇是海洋战场上一种无可替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战舰艇。
  在共和国之前,强大的红色帝国也将潜艇当成了海军的主要武器。巅峰时期,前苏联拥有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潜艇,还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核潜艇部队,建造了包括“台风”级与“奥斯卡”级这样的“超级巨无霸”(到21世纪40年代末,“台风”级的排水量纪录都没被打破)。
  与德国、前苏联一样,在共和国海军的成长过程中,潜艇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同的是,共和国海军没有把潜艇当成唯一的主战武器。
  当然,要想取代美国海军,成为主宰全球海洋的头号海军,共和国海军既不能过程依赖潜艇,也不能无视潜艇。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在水下舰队与水面舰队间取得平衡,将是决定共和国海军发展前程的关键问题。甚至可以说,德国海军与前苏联海军没有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进步,与发展失衡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前苏联海军,如果能够在鼎盛时期提高对水面舰队的重视程度,而不是一味发展水下力量,肯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甚至有可能改写历史。
  可以说,在发展水下舰队的时候,共和国海军充分吸取了德国与前苏联海军的教训。
  林啸雷能够出任海军司令,并且以海军司令的身份出任总参谋长,就是因为共和国海军要转变发展模式。可以说,从30年代初开始,共和国海军就把潜艇的重要性放在了次要位置上,开始集中力量发展水面战舰,特别是大型战舰。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到40年代初,共和国海军才能大批量兴建包括航母、巡洋舰与驱逐舰在内的众多大型战舰,使海军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问题是,谁也不能否认,潜艇仍然是共和国海军的强项。
  要知道,即便在2035年之后,也就是第三次军事改革开始后,共和国海军都没有削减潜艇部队的经费,甚至没有降低潜艇的发展速度。虽然从原因上看,这是因为随着强制电磁干扰系统扩散之后,潜艇在未来海战中拥有不可替代、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作用,别说共和国海军,美国海军、俄罗斯海军、欧洲海军都想方设法的加大了在潜艇上的投入,但是从影响上看,这一发展策略极大的巩固了潜艇部队的根基,使潜艇在共和国海军中成为了一支独一无二的作战力量。
  实际上,早在30年代初,也就是为印度战争做准备的时候,当时还是海军参谋长的林啸雷就与来自潜艇部队的英常徽做了一次深入探讨,随后英常徽就让已经回到海军司令部的华剑锋对共和国的造船业、特别是与潜艇有关的造船业做了一次全面调查。因为涉及到保密问题,所以李存勋安排军情局的人员参与了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的目的很简单,即在维持基本建造能力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需要以多快的速度采购潜艇。
  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国都会遇到的问题。
  与水面舰艇相比,潜艇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前期投入大,二是开发周期长。
  毋庸置疑,潜艇绝对是海军里的“高技术作战平台”,甚至可以说,潜艇本身就是由各种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如此一来,与潜艇有关的基础研究既费时又费力。比如在对潜艇至关重要的安静性方面,为了降低噪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消声瓦就开始普及,很快就成了潜艇的标准配备。虽然随着声纳技术提高,消声瓦在被动消声方面的作用明显下降,但是在主动消声方面,即针对敌人主动声纳的时候,消声瓦仍然有着非同一般的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从21世纪20年代开始,即潜艇的噪音水平降到海洋背景噪音水平之下后,被动声纳在反潜作战中的探测能力大大降低,很多时候甚至完全没有用,主动声纳成了潜艇唯一的探测设备。如此一来,消声瓦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可以说,一块消声瓦的好坏,不但能够决定一种潜艇的成败,还是对一个国家工业实力与科技实力的直接考验。在20年代,共和国海军为了研制新式消声瓦,在10多年的时间内,连续投入数百亿科研经费,搞了好几个项目,直到30年代末才取得重大进展。用华剑锋的话来说,如果将科研经费平摊下来,这种被命名为SX39的消声瓦比黄金还要贵!
  一块消声瓦尚且如此,更别说潜艇内部的那些先进设备了。
  正是如此,潜艇的研制周期特别长。
  可以说,任何一种建造数量在20艘以上的潜艇,如果从技术准备算起,研制周期都在20年以上,某些潜艇的研制周期甚至高达30年。
  与漫长的研制周期相比,潜艇的建造数量与服役时间都很不成比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造得最多的潜艇就是美国海军的“洛杉矶”级攻击潜艇,总共有62艘。虽然数量惊人,但是比起某些水面战舰,比如“佩里”级护卫舰与“诺克斯”护卫舰,也就不算什么了。更重要的是,“洛杉矶”级的平均服役寿命不到30年,而美国海军的大部分水面战舰的平均服役寿命都在30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半个世纪。
  如此一来,潜艇的效费比确实很糟糕。
  换句话说,将花在专门为潜艇搞的基础研究,以及效费比算到每艘潜艇上,潜艇的前期投入超过了所有舰艇,是海军中最“昂贵”的战舰。事实上,如果用单位吨位的造价做比较,航母在10万到15万之间、巡洋舰在12万左右、驱逐舰在7万左右,潜艇则高达20万。
  相对而言,这两个问题产生的最大后果还不是建造费用与研发周期,而是对一个国家舰船工业体系的考验。
  如同一支精干的官兵队伍要比一艘强大的潜艇更重要一样,一支优秀的设计团队绝对比一家实力雄厚的造船厂重要得多。
  可以说,为了保住潜艇设计团队,共和国与美国都不得不花高价钱购买潜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6/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