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4/1195

  即便在空中作战平台项目上败给了中航集团,也有4家中重集团名下的子公司与控股公司成为了该项目的子承包商与次级承包商。因为中航集团在地面主战平台项目上完全没有发言权,所以中重集团仍然是共和国陆军的最大供货商。按照外界预测,随着中重集团在地面主战平台项目中胜出,将占据共和国陆军装备市场的半壁江山,中航集团的份额最多只有三成五,另外一成五属于北方重工。
  由此可见,共和国当局说什么都不可能把空中作战平台这个项目交给中重集团。
  站在中航集团的立场上,邀请中重集团的子公司与控股公司加盟,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未来单兵作战系统项目上,中重集团死咬北方重工不放,表现得非常霸道,就让中航集团心里有了底。要想让中重集团接受竞标结果,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中重集团能够从失败的结果中获得好处,而不是剥夺中重集团的参与权。不管怎么说,中航集团的主要业务领域不在陆军,而是在空军与天军。当然,陆军的一些特殊要求,也让中航集团在竞标的时候不得不利用中重集团旗下公司的优势技术。
  换个角度看,蔺慕华让旗下公司与中航集团合作,肯定早就料到了结果。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蔺慕华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对空中作战平台的开发工作进行干扰,以及参与部分关键项目的开发工作,保全志在必得的地面主战平台,为公司创造最大利益。
  原因非常简单,在中航集团的投标书中,把空中作战平台当成了“主战平台”。
  这就是开始提到的问题,陆军能否离开陆地,完全依托空中作战平台。
  从理论上讲,完全“空中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从时机上看,因为空中作战平台项目的开发时间不会低于10年,也就是最快只能在2055年左右才能实现,而到时候共和国的经济总量是2042年的3到4倍,国防经费将增加2到3倍,所以陆军能够获得全面实现“空中化”的经费。问题是,在几项非常关键的技术上仍然存在严重欠缺,让全面“空中化”变得不那么现实。
  别的不说,光是推进系统就足以让陆军放弃全面“空中化”的念头。
  虽然应用在DZ-25系列垂直起降运输机与DW-26系列低空攻击机上的磁感应推行系统的功率已经足够大,只需要2台推进系统就能举起近50吨的飞行器,也就能够让30吨左右的主战坦克成为“飞行坦克”。但是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如何安置推进器,以及如何确保推进器的安全,能够让任何一名工程师抓狂。更重要的是,在开阔战场上,在地面上活动的主战坦克的作战效率不见得比在空中飞行的主战坦克低。只有在极个别的战场上,比如地形十分复杂的山区内,具备飞行能力的作战部队才拥有更高的作战效率。当然,让“飞行坦克”一再难产的还有成本因素。即便不配备电动机与地面行走机构,“飞行坦克”的单价都是普通坦克的20倍,而且长期使用成本是普通坦克的30倍。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常规坦克、还是“飞行坦克”,作为用来执行攻坚作战任务的装甲力量,只有在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才具有作战效能。因为陆军还没有富到不用考虑成本问题,所以在全面“空中化”这个问题上并不积极。
  问题是,全面“空中化”绝对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蛋糕。
  谁都知道,随着技术进步,迟早有一天,“飞行坦克”将成为陆军的主战武器。
  中航集团的设计方案能够胜出,就是因为充分照顾了陆军的这种心理,将空中平台定在了“主战装备”的范畴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支援装备”。毫无疑问,这么做的直接结果就是风险剧增。这一点,在军事委员会的仲裁结果中就说得非常清楚了,中航集团的设计理念过于超前,必然会增大项目风险。
  因为中重集团旗下的公司参与了开发工作,所以中重集团能够施加影响。
  如此看来,“空中作战平台”仍然是“支援装备”,而不是“主战装备”。
  虽然有人认为,因为中重集团将集团利益放在了国家利益的前面,导致共和国陆军在发展速度上落后于对手(美国陆军在2045年启动了类似的项目,并且将其定为“未来主战平台”,摔先提出了“陆军作战平台通用化”的崭新概念),垄断经营的恶果显现出来,所以共和国当局有必要根据《反垄断法》,对中重集团进行全面调查,甚至应该将中重集团拆分成数家规模较小的企业。但是客观的讲,中重集团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这么严重。以40年嗲的技术水平,全面“空中化”的难度非常大,美国的“陆军作战平台通用化”搞了没几年就偃旗息鼓了,其空中作战平台很快回到“支援装备”的范畴内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垄断经营的恶果确实存在,不然共和国当局也不会想方设法整合国内的军事工业,形成数家能够与中重集团这种巨无霸竞争的军火企业。
  2045年初,国防部正式与中航集团签署了开发合同。
  因为该项目的启动时间最晚,而且存在的技术难度最大,所以系统的开发进度比另外两个重要项目慢得多。按照国防部在2049年初提交给全体代表大会的国防建设发展综合报告中提到的相关信息,空中作战平台的开发工作最快能在年底完成,在2053年前完成改进设计与系统集成,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能在2055年投产,如果遇到波折,量产时间则会推迟到2056年之后。
  事实上,中航集团早就在为该项目做准备。拿航空材料来说,从30年代初开始,也就是在完成了J-16的设计工作之后,中航集团就陆续投入了上千亿元的科研经费,为空军的新式战斗机与天军的空天飞机做准备。毋庸置疑,新式材料完全可以用在陆军的空天作战平台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中航集团在空军、天军与海军航空兵的装备项目上拥有独一无二的话语权,以及极为强大的技术储备,国防部才会把陆军最重要的,而且很有可能是投入最大的项目交给中航集团。
  按照外界估计,空中作战平台项目的开发进度比官方公布的要快得多。
  美国的几家咨询机构就认为,早在2047年,第一批样机就交付给了共和国陆军的测试部队,并且在共和国西北地区的某秘密基地进行了全面测试。一切顺利的话,在2050年初就能完成所有工程测试,在2052年之前完成量产准备。只要共和国陆军的采购经费能够获得全体代表大会支持,就能在2055年之前采购足够装备3个战斗单位的新式飞行器。中航集团也能在这个时候完成大规模工业生产准备。
  当然,也有部分新闻媒体与评估机构认为,该项目最快能在2055年进入量产阶段。
  由此可见,因为共和国当局不肯公布更多的消息,中航集团也守口如瓶,加上情报安全部门的保密工作非常到位,所以外界根本就不清楚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因为共和国在10多年前就实现了国防信息公开化,除了极个别的秘密军事项目之外,其他大部分主战装备的开发项目都会及时向社会公开,不会刻意保密,所以很多西方媒体据此认为,共和国正在通过一场军事革命为世界大战做准备。
  显然,这种说法有点过头。
  作为总参谋部的要员,而且是陆军所有重大项目的参与者与决策者,袁晨皓非常清楚“空中作战平台”的真实情况。
  问题不是技术是否过关,也不是设计是否成熟,而是价格是否合理。
  与美国咨询机构的猜测一样,样机很早就交付给了陆军,地面静力试验在2046年下半年就开始了,飞行试验则是在2047年上半年开始的。到2048年底,所有设计阶段的测试工作均已结束,中航集团的设计团队将根据测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小范围修改,在2050年初就能拿出定型方案。按照工程安排,中航集团产品部也在这个时候与共和国国防部进行定价谈判。与以往的装备开发项目一样,中航集团要求在之前的协议价上增加33%,将单价提高到12亿元人民币,并且由陆军承担大约2400亿元的额外开发费用。如此一来,在维持600架的采购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价将高达16亿元,是上一代的2倍,即便扣除通货膨胀,也是上一代的1.6倍。
  不管怎么说,国防部不可能接受如此高的单价。
  当然,谈判也不是没有进展。中航集团的真正要求不是加价,也不是让陆军分担额外的开发费用,而是希望国防部能够在出口管制上有所作为。可以说,只要共和国当局能够放松出口管制,中航集团甚至能以成本价把新式作战平台卖给共和国陆军。
  问题是,共和国当局不大可能在2050年之前放松出口管制。
  如此一来,谈判就得拖下去,空中作战平台的量产工作很有可能推迟到2050年之后。
  当然,这也不见得是坏事,因为除了陆军要换装,其他几大军兵种也要换装,而且紧迫性一点都不在陆军之下。
第三十四章
超级航母
  如果说陆军在2042年后的扩张性发展是在弥补之前的缺失,那么海军在2042年后的稳健性发展就是在消化之前的成果。
  作为共和国第一位成为总参谋长的海军上将,林啸雷在共和国海军的地位,堪比英国海军的纳尔逊、德国海军的提尔皮茨、美国海军的尼米兹与前苏联海军的戈尔什科夫,没人会怀疑他为共和国海军做出的伟大贡献。用一位美国同行的话来说,正是在林啸雷的担任海军司令与总参谋长期间,共和国海军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支能够与美国海军分庭抗礼的全球性海军。
  可以说,这个评价一点都不为过。
  当然,海军建设少不了裴承毅的功劳。
  2042年,裴承毅出任国防部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推动军事改革,而是签署了由总参谋部提交的该财年度国防预算,其中海军军费占比高达23%,再次创下新高。以当时的情况,李存勋想方设法的说服顾卫民,把该财年度国防预算的决策大权交给裴承毅,肯定希望裴承毅借此机会调整国防预算,巩固他的部长地位。也就是说,裴承毅完全有理由削减巨额海军开支,将数以千亿计的军费开支用到更重要的地方,比如加快天军建设速度。裴承毅没有这么做,反而完全采纳了由林啸雷起草的预算计划。虽然很多人认为,裴承毅此举的目的是为后面的大反击做准备,通过当年的国防预算让林啸雷在预算权上做出让步,以便今后更大规模的削减海军开支,但是到2047年,裴承毅以安全副总理的身份再次签署了该财年度的国防预算,海军军费连续第11年蝉联各军兵种之首后,再也没人认为,裴承毅会拿海军建设开玩笑。
  从某种意义上讲,裴承毅被认为是“伟大的军事家”,而不是“伟大的将军”,与他开明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裴承毅能够在短短5年之内理顺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关系,并且在第二次出任国防部长的时候就超过新任总参谋长,成为共和国头号军人,就与他积极支持海军建设有很大关系。
  裴承毅支持海军建设的理由很简单:漫长的周期性。
  虽然早就有人认为,“第四军”(因为陆海空是大不部分国家的常备军种,而陆战队只在少数国家是军种,在大部分国家都是兵种,所以随着共和国、美国、俄罗斯、欧盟将天军升级为独力军种,天军就有了这个绰号)的建设周期最短都超过20年,如同“琼楼”这样的超大型航天工程的建设周期更是在35年以上,而在月球上建造永久性移民基地的周期更是长达半个世纪。比如共和国在2032年正式启动“广寒工程”,在月球上建立供1500名科研人员居住与工作,具有自我建设能力的永久性基地;分4个阶段实施,用时大月50年的前3个阶段分别进行可行性研究、外层空间中转基地建设与基础建设,最快要到2080年才能进入第4个阶段,也就是向月球基地运送移民。但是天军在短期内还难以成为决定性的军事力量,所以很难获得与海军同等的战略地位。
  用裴承毅跟秘书东方闻开玩笑时的话来说,他不得不继续林啸雷没有完成的事业,不然前期的巨大投入全都打了水飘。
  事实上,林啸雷能够在海军获得如此高的认同,与他的贡献密不可分。
  可以说,在把大权交给裴承毅之前,林啸雷已经做好了一切该做的事情,让裴承毅别无选择,只能继续推进海军建设。
  当然,裴承毅的唯一选择就是制止海军的盲目扩张计划。
  正是如此,2042年之后,海军的建设以消化成果为主,或者说为众多计划收尾。
  毋庸置疑,在海军的众多计划中,航母绝对排在首要位置上,甚至可以说是海军建设的核心项目。
  如果说,在10年建设“共和国”号航母、在20年代初建设“华夏”级航母、在20年代末建设“北京”级航母的时候,共和国海军内部仍然对发展方式存在分歧,即要不要仿照美国海军,以航母为核心打造海军舰队,那么在30年代初建造“上海”级航母、在30年代末建造“重庆”级航母的时候,在林啸雷的主持下,共和国海军明确了发展方式,即确立了以航母为核心的发展模式。2041年的中东战争更是给了共和国海军当头棒喝,美国海军用两支3航母战斗群就撑起了半边天,而共和国海军却因为实力不济,没能像印度战争那样做出重大贡献。
  事实上,早在中东战争之前,林啸雷就发现了共和国海军的不足。
  2037年刚刚当上总参谋长的时候,林啸雷就启动了“重庆”级航母的建造工程,并且连续5年在该项目上投入巨资。
  可以说,“重庆”级航母就是共和国海军的希望。
  这种原先被确定了“北京”级航母的第三批次(第二批次为3艘“上海”级航母),没有多少新意的超级航母在30年代前5年经历数次修改,最终在林啸雷手里(2035年进入总参谋部的时候)被彻底推翻,演变成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超级航母,足以说明“重庆”级航母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庆”级确实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超级航母。
  “重庆”级在2040年定型时,标准排水量已经由最初时的90000余吨提高到17500余吨,几乎番了两倍。导致排水量剧增的主要原因就是采用了“双侧斜通甲板”与“全封闭式舰体结构”。
  “双侧斜通甲板”容易理解,就是在舰岛两侧各有一条供舰载机降落的斜角甲板(甲板前端设有弹射器,因此也可以是起飞区),并且将原先设在舰岛前方的起飞区扩大,以容纳更多的弹射器,而在舰岛后方两条斜角甲板之间则是舰载机的停放区,并且用来布置通往机库与弹药库的升降机(在舰岛两侧与降落区的前端也设有升降机)。因为采用了三体冲浪船型,舰体的主要部分都在海面之上,而且最大航行速度达到了创纪录的70节,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空气阻力(70节相当于每小时130千米,空气阻力已经非常明显),所以航母的飞行甲板设计成了五边形,或者说是切掉了一个锐角的菱形。这么设计除了能够降低空气阻力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大了飞行甲板的可用面积。
  虽然按照共和国海军的标准,即便在战时,也只能将30%的舰载机放置在飞行甲板之上,即机库要能容纳70%的舰载机,按照这一比例计算,“重庆”级航母的甲板面积远远超过了需求(在不影响舰载机起降的情况下,飞行甲板上可以停放与机库容纳能力相当的舰载机),但是相对宽广的甲板面积不但能够提高航空作业效率,还能为今后的升级改造留下足够的空间。
  事实上,“双侧斜通甲板”并不新奇,21世纪初,美国海军启动CVN-78项目时,就有过类似的设计方案。只是当时航母船型的设计相对保守,而且美国海军认为没有必要建造排水量超过10万吨的超级航母,也就没有采用这一设计方案。在设计“杰弗逊”级航母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方案,因为当时美国没有足够强大的动力系统,无法确保让15万吨以上的超级航母达到45节的最大航速,而且还得为战舰上的自卫系统留出足够多的电能,所以该方案也被废弃。
  与以往的超级航母相比,“双侧斜通甲板”的最大好处就是提高了航空作业效率。
  按照“重庆”级航母的设计指标,在仅采用6台弹射器的情况下,可以依靠更加合理的航空作业将舰载机的出动效率提高1倍以上。因为降落区增加到2个,而且可以以交替的方式接收返航的舰载机,所以回收作业的效率也能提高1倍以上。如此一来,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重庆”级航母的航空作业效率就是“上海”级的2倍。因为获得了更高的最大航行速度、更加宽敞的机库与飞行甲板等等因素,所以“重庆”级的实际航空作业效率是“上海”级的3倍左右。即便拿吨位做对比,“重庆”级的航空作业效率也是“上海”级的1.5倍。
  使用“双侧斜通甲板”的关键就是动力系统与建造舰体所用的材料。
  虽然“重庆”级采用了“三体冲浪船型”,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航行阻力,但是要让1艘排水量高达175000吨(满载时更是高达210000吨)的超级航母以每小时130千米的速度航行,即便推进系统的转换效率高达70%(磁流体推进系统的极限),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至少需要达到1200兆瓦,也就是相当于1座150万人口的大城市的日常电能需求量。如果按照“上海”级的标准,即用2座可控聚变反应堆,单座功率都得超过600兆瓦。如果算上航母上各种系统、特别是自卫系统对电能的需求,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必须超过800兆瓦,而要为今后改进留余地,最好超过1000兆瓦。虽然在民用领域,可控聚变核电站的起始功率都在1000兆瓦以上,但是在军用领域,直到2040年可控聚变反应堆的输出功率才突破1000兆瓦,“重庆”级也正是在这一年正式定型。因为没有类似的动力系统,所以美国海军直到2044年才启动了与“重庆”级类似的超级航母建造工作。
  与动力系统相比,最关键的还是舰体承力结构用的材料。虽然高强度合金问世后,很多工程力学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在2030年的时候就有人预测,如果高强度合金能够大批量生产,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建造高度超过2000米的摩天大厦。问题是,高强度合金一直没有能够实现量产,价格贵得出奇。正是如此,虽然“重庆”级是第一种大规模使用高强度合金的大型战舰(高达7500吨,相当于3000辆DZ-31D型主战坦克的用量),但是这些高强度合金没有用来制造装甲板,而是用在承力结构上,即用来支撑重达14万吨的水上结构。因为高强度合金的价格过于昂贵,所以只用来加强承力结构,而不是用来制造整个承力结构。美国在“超级航母”的造舰赛跑中落后共和国好几年,除了前面提到的动力系统功率不够高之外,与高强度合金产能不够也有很大关系。要知道,在2044年之前,美国至少有3家高端冶金厂投产。
  实际上,意义更大的还是“全封闭式舰体结构”。
  航母诞生初期,英国海军根据北大西洋上的气候条件,不惜牺牲航母的载机能力,采用了封闭式机库,并且取得重大成功。二战后,几乎所有小型航母都采用了封闭式机库,而美国海军青睐的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采用的都是开放式机库(又被称为半封闭式机库),从而使超级航母的舰体结构基本定型。
  事实上,2015年后的很多战争都证明,开放式机库绝对是灾难的根源。
  问题是,要想回到封闭式机库的老路上来,首先就得解决材料问题。要知道,排水量在10万吨以上的超级航母所面临的结构问题,绝对不是二战中那些排水量在2万吨左右的航母所能比拟的。进入21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航母的排水量继续提高,最大航行速度由30节提高到45节,再提高到70节,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使得采用封闭式舰体结构边得十分困难。
  当然,封闭式舰体结构还有一个隐患,那就是安全问题。
  要知道,航空燃油很容易挥发,如果不能及时排到舰体外,就很容易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的“列克星顿”号航母就是由于航空汽油挥发后爆炸而沉没的。虽然现代航空燃料的安全性高了许多,但是总存在安全隐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淘汰化石燃料。
  “重庆”级航母的配套舰载机根本就不是J-16与J-17系列,而是传说中的J-X与J-Y。
  虽然J-X(重型制空战斗机)与J-Y(轻型多用途战斗机)的研发工作并不顺利,甚至很有可能难产,但是共和国海军并没因此推迟“重庆”级航母的建造工作,而是通过增设强力排风机与自动灭火系统来解决航空燃料易燃易爆产生的安全问题。
  不可否认,“重庆”级的设计思路没有错。
  根据共和国海军提出的设计指标,“重庆”级航母的抗打击能力与生存能力至少是“上海”级的5倍,排除增大排水量带来的好处之外,采用“全封闭式舰体结构”为提高抗打击能力与生存能力提供了最大的帮助。
  印度战争与中东战争均已证明,10万吨级的超级航母在现代反舰弹药面前脆弱不堪。
  虽然增大排水量,改善舰体内部结构能够提高战舰的生存能力,如果能够采用更多的高强度合金,也能大幅度提高战舰的生存能力,但是从效费比上看,最有效的办法还是采用“全封闭式舰体结构”。
  当然,这种舰体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是共和国海军的秘密。
  用共和国海军为了争取到建造经费,对“重庆”级航母进行宣传时的话来说,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级大型战舰。
  重要的是,谁也不敢怀疑“重庆”级航母的作战能力。
  2043年,“重庆”号在江南造船厂开建的时候,林啸雷亲自出席,操纵吊车铺下了第一根龙骨。4年之后,“重庆”号完成船台建造工作,在江南造船厂下水的时候,已经离任的林啸雷再次主持了下水仪式,亲自将这艘灌注了他毕生心血的超级战舰送入了长江口的万倾波涛之中。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重庆”号将在2052年完成舾装,在2053年初正式交付给共和国海军。只要林啸雷还健在,肯定由他主持服役与交舰仪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