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3/1195

  这确实是提高单兵防护的有效办法,只是在需要抵抗更高威胁的时候,任何装了装甲的行走系统的作战效能肯定比不上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
  行走系统也不是没有发展前景,只要能够解决机件小型化问题,将行走系统与单兵防护系统整合,就能使行走系统获得重生,并且从根本上改变单兵作战方式,让机械力取代人力。
  当然,以21世纪中期的科技水平,根本不可能开发出如此科幻的作战装备。
  不管怎么说,在2049年初接收第一批测试型单兵作战系统等于为共和国陆军拉开了大换装的序幕。既然是大换装,单兵作战系统只是一部分。与之相比,各种主战装备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第三十二章
地面主战平台
  印度战争结束后,共和国陆军就打算根据各主战装备在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斥资开发全新的地面与空中作战平台,受第三次军事改革与总参谋长变动影响,陆军的“大换装计划”没有得到支持,被总参谋部与国防部束之高阁。
  直到2042年,裴承毅出任国防部长,国防开支恢复性增长,陆军才重提换装计划。
  也就是在这一年,裴承毅亲自批准了总金额高达220亿元的两种主战平台的前期研制经费,并且责成总参谋部后勤处与陆军司令部在该财年度拿出具体性能指标,面向生产企业招标。因为当时担任总参谋部后勤处处长的就是袁晨皓,所以裴承毅下达的指示很快就得到落实。
  2043年初,陆军给几家主要军火商发去了地面主战平台与空中主战平台的招标书。
  与DZ-31系列主战坦克、DZ-25系列垂直起降运输机一样,新一代地面主战平台与空中主战平台都是通用平台。不同的是,陆军这次没有再严格区分主战装备的作战性质,而是要求各大厂商在设计的时候就得考虑到战术通用性,即在仅做小范围改动的情况下,适应各种作战环境与作战需求。
  拿地面主战平台来说,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不再做严格区分,而是根据搭配不同的攻击武器系统与乘载系统来区分作战性质,即配备大口径电磁炮、而且不搭载步兵的就是主战坦克,配备小口径电磁机关炮、而且搭载步兵作战的就是步兵战车。更重要的是,这两种主战平台可以在部队、甚至在前线进行调整,即能够非常方便的更换功能模块,达到迅速改变作战能力的目的。
  毫无疑问,这一设计要求与共和国陆军在中东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很大关系。
  根据第一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在中东战争中的实战经验,绝大部分情况下,步兵战车的使用范围与使用强度都超过了主战坦克。虽然这一统计结果有所偏颇,并没充分考虑交战对手的情况,细分之后就能发现,在与土耳其国民军作战的时候,DB-30E型步兵战车的使用范围与使用强度确实超过了DZ-31D型主战坦克,而且能够执行几乎所有正面交战任务,在与美国陆军作战的时候,DB-30E也的使用强度也超过了DZ-31D,只能执行大约70%的正面交战任务,几乎所有攻坚任务与装甲会战都得交给DZ-31D。但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步兵战车与主战坦克最终会做到一起,成为单独的地面作战平台,即便很多关键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共和国陆军也应该进行大胆尝试,占领技术与战术制高点,继续引领地面主战平台的发展潮流。
  从这个角度看,共和国当局舍得在陆军主战平台项目上投入几百亿搞前期研究,也是在向竞争对手施加压力。要知道,美国陆军的M系列主战坦克在中东战争中对共和国陆军的主战装备构成了威胁,特别是在几场城市战中,美军充分利用城区的复杂环境,让共和国陆军付出了重大代价。如果共和国陆军不能继续在装备性能上领跑,要想抗衡美国就只能扩大军队规模。显然,扩军的成本远远超过了搞几种新装备。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陆军这次是要真心诚意的搞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地面主战平台。
  别的不说,仅前期理论研究与项目规划了搞了接近3年。直到2045年底,也就是国防部获得了国防预算的管理大权之后,地面主战平台项目才由理论阶段进入设计阶段。次年年初,陆军与在项目规划竞标中胜出的中重集团与北方重工各签署了一份价值118亿元的系统设计与开发合同,要求两家集团在3年内拿出供陆军做性能测试的工程样品,并且提交详细的采购与使用成本报表。
  事实上,这是共和国陆军第一次在重大主战平台项目的工程阶段引入竞争。
  在以往,只有前期理论研究与项目规划阶段进行竞标,胜出者将获得工程设计与开发阶段的合同,并且作为该系统的主要承包商。为了保证其他军火企业能够发展下去,维持军火行业的竞争力,正式采购的时候,陆军会让那些竞标失败的厂商以子承包商、或者系统承包商的身份参与建造工作。
  在工程阶段引入竞争,意味着胜者全得、败者全失。
  毫无疑问,这是更加残酷的竞争。
  这也正好体现出了共和国当局的国防建设观念。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数场大规模对外战争产生的激励效果,到21世纪40年代的时候,共和国不但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几家军火企业(在全球10大军火企业中,共和国就占了5家,分别是中重集团、中航集团、北方重工、中国弹药集团公司与江南造船厂军用舰船分公司,前3家排名第一、第二与第四),还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体系,从业人员达到了惊人的227万。与之相比,美国仅有3家军火企业进入全球10强,最好的洛马公司仅排在第三位,波音公司与诺思罗普公司分别排在第五与第八位,而美国军火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170万,规模仅为共和国的75%。虽然在生产效率上,共和国的军火产业超过了美国,即美国军火产业的产值仅为共和国的70%左右,但是从长远来看,即便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共和国也没有必要保持如此大的军事工业体系,更没有必要保留这么多的大型军火商。如果算上先进科技对武器装备性能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科技投入在军火开发中所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更加有理由对军事工业进行整合,只需要3家大型军火集团,就能满足共和国的国防需要。如果算上国际合作,比如参与未来单兵作战系统开发工作的朝鲜与巴基斯坦军火企业,更加没有理由担心共和国的军事工业系统会被削弱了。
  事实上,军火生产早就是“国际合作”。
  共和国向全世界输出武器装备,并且以合作的方式帮助盟国与友好国家提升军事工业实力自然是国际合作。重要的是,从半岛战争开始,共和国当局就放宽了对军事工业的次级承包商的管制力度,允许一些达到了标准、具有强大实力的友好国家的军火企业以次级承包商的身份参与共和国的国防装备开发与生产工作。比如DZ-31系列主战坦克中,行走机构中的液汽综合悬挂系统就是由巴基斯坦的国民兵工厂生产的,驾驶员潜望镜与车长昼夜观瞄系统则是由马来西亚的易天精密仪器设备公司开发生产的。即便某些尖端装备,比如J-16系列战斗机所使用的火控雷达中,一些高频电子管就是由朝鲜的电子企业生产的。至于那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武器弹药,比如200千克级电磁炮炮弹的弹体、步兵装备中的复合材料头盔等等,都是在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生产,有的干脆就转包给了境外企业。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当局想借此机会整合军事工业。
  如此一来,陆军地面主战平台的竞争就变得异常残酷了。事实上,这也正是未来单兵作战系统为什么要经过四轮招标才最终绝出胜负的根本原因。对那些在过去20多年间赚得盆满钵满的军火企业来说,真正的考验在这个时候才到来。有点头脑的商人都知道,此时共和国的军事工业就如同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工业,谁能在竞标中胜出,获得几个大的国防装备项目,谁就能够生存下去,并且在未来的数十年内主宰共和国的国防装备市场,甚至称霸全球军火市场。
  对中重集团与北方重工来说,3年时间不算短,也不算长。
  2048年12月,中重集团提前1个月交出了118亿元合同的成果,即12套工程样品与全寿采购使用成本报表。
  因为在未来单兵作战系统上花费了太大的精力,所以直到2049年3月,北方重工才交出了合同答卷。
  毫无疑问,这3个多月的差距,足以决定两家公司的成败。
  虽然项目审批需要大约1年的时间,也就是要到2050年3月底,才会决定采用哪家公司的设计方案,并且进入工程生产阶段,但是从前几个月的对比测试来看,中重集团的设计方案有很明显的优势,而且中重集团实力雄厚,在工程生产阶段能够控制住成本,项目费用增长的幅度不会太大。如果考虑到中重集团在共和国军事工业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共和国工业界的强大影响力,共和国陆军没有理由把绣球抛给其他企业。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重集团输掉了未来单兵作战系统就与陆军的地面主战平台有关。
  甚至可以说,中重集团在国防部做出裁决后仍然死咬不放,扬言要到全体代表大会进行申述,就是要借此分散北方重工的注意力,让这家实力稍逊的军火企业拼命保住已经吃进嘴里的肥肉,无法在地面主战平台项目中与中重集团竞争。要知道,地面主战平台项目全面启动之后,仅共和国陆军与陆战队就会在20年内花数万亿元进行换装,如果算上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潜在需求,总值更是超过了10万亿元。与之相比,未来单兵作战系统那几千亿元的市场份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事实上,中重集团的设计也确实非常先进。
  按照共和国国防部为陆军地面主战平台项目争取工程阶段预算,在2049年7月初提交给全体代表大会军事委员会的项目计划书中提到的相关数据,中重集团的设计指标中,战斗平台在标准情况下,也就是包括底盘、能源系统、行走系统与基本电气系统在内的总质量为16吨。以主战坦克标准武装的时候,即增加1座配备1门螺旋电磁炮、1挺并列电磁枪与1套遥控武器战的无人炮塔,根据防护级别,平台的战斗质量在18吨到22吨之间,比DZ-31系列主战坦克降低了大约35%。以步兵站者标准武装的时候,即增加1座配备1门小口径螺旋电磁炮、1挺并列电磁枪与1套双联装导弹发射器的无人炮塔,根据防护级别,平台的战斗质量在17.5吨到21吨之间,比DB-30系列步兵战车降低了大约30%。能够将战斗质量控制在如此低的范围之内,出了中重集团设计团队的强大功底之外,与大量采用新式装甲与高级别复合蓄电池也有很大关系。
  在整个设计中,最抢眼的还是其能够快速更换的战斗模块。
  按照中重集团的设计指标,在战地后勤保障的基本条件下,3名车组成员(车长、炮长与驾驶员)能在30分钟完成战斗模块的更换工作。实际上,转换工作非常简单,除了更换无人炮塔之外,只需要更换战斗载舱。关键就在“战斗载舱”上,即便不更换炮塔,只要配备用来搭载步兵的“载员舱”就是步兵战车,而配备用来携带额外弹药的“弹药舱”就是主战坦克。因为采用了模块化设计,而且步兵战车不需要大口径电磁炮,所以无人炮塔与战斗载舱是配套生产,并且配套运送的,可以同时装卸。
  在陆军的测试中,中重集团的设计理念得到了高度赞扬。
  用陆军测试人员的话来说,即便是没有受过训练的坦克兵,也能在使用手册的帮助下在45分钟内完成转换工作。
  可以说,这是这种“傻瓜式”的设计,让中重集团获得了陆军的青睐。
  对共和国陆军来说,新式地面主战平台绝对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武器装备。
  2049年初,就有人预测中重集团将在竞标中胜出,并且用这个项目编号为B-X的新式地面主战平台彻底颠覆陆军的传统战术,让陆军正式进入“全攻全守”时代,从而引发全球性的军事思想革命。在此之前,任何一个国家的陆军都有所侧重。比如共和国陆军就擅长进攻,美国陆军则擅长防御。从综合作战能力上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陆军能在进攻与防御中都表现出色,最多只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敌人的短处。在局部战争中,这种能力上的缺陷还不是大问题,毕竟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策划战争的时候,都会充分考虑本国军队的作战特点。别的不说,在21世纪的几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共和国陆军就很少让擅长进攻的地面主力部队去执行防御作战任务,为了获得防御作战能力,专门在3个空降军下设立了数个空降旅。
  如果共和国陆军能够开创“全攻全守”时代,就能再次把美国陆军抛在身后。
  毫无疑问,关键就在地面主战平台上。
  众所周知,在进攻作战中,主战坦克的重要性超过了步兵战车,如果不是主战坦克的装备数量有限,很多指挥官也不会让步兵战车去冲锋陷阵。而在防御作战中,步兵战车的作用又超过了主战坦克。在不同的作战环境下,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的使用范围也不一样。在没有办法统一两种装备的情况下,任何部队都只能有所侧重,比如重视攻坚能力的重装甲部队就会配备更多的主战坦克,擅长快速进攻的突击部队需要更多的步兵战车,以防御为住的空降部队完全依靠步兵战车。随着B-X问世,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的隔阂完全消除,前线指挥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以哪中平台为主,而作战部队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对主战平台进行转换。
  就袁晨皓所知,国防部与陆军司令部在上个月,也就是7月份就做出了决定。
  从手续上讲,只要能在2048年初通过全体代表大会军事委员会审批,竞标工作就将结束,国防部在宣布竞标结果的同时就会与胜出者签署批量生产合同。当然,在大规模批量生产之前,还要对测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改进,并且进行小规模量产,第一批量产性都将交付给测试部队与教导部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大概能在2051年底开始大批量生产,并且在次年初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当然,这已经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
  更重要的是,还不能出任何意外。
  事实上,出现意外情况的几率非常大。要知道,陆军主导的项目并不少,而且绝对不是以地面主战平台为重。
  在40年代初期启动的几个陆军重大装备项目中,真正的主角是“空中主战平台”。
  要知道,“空中化”一直是共和国陆军的发展方向。
第三十三章
垄断经营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陆军与“飞行”没什么关系,但是垂直起降运输机与低空攻击机在印度战争中大显神威之后,陆军的“空中化”步伐越来越快。在2040年之前,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不出20年,“传统陆军”就将彻底消亡,以空中机动、空中进攻、空中控制为特点的“未来陆军”将成为地面战场的主宰力量。
  不可否认,2040年的预测过于乐观了。
  虽然从技术上讲,陆军通往“空中化”的道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是国防建设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总体实力,而不能超出国家的承受能力。以40年代的经济水平,别说让陆军实现“空中化”,能够打造一支实力不俗的航空兵就非常了不起了。可以说,王元庆在印度战争后推行第三次军事改革,就是要抑制共和国国防建设速度过快的势头,减轻国家承受的负担。事实上,就算到了2049年,共和国当局在国防建设上仍然非常审慎,宁愿废掉很多投入巨大却注定要失败的装备项目,也不愿意在装备发展上冒险。拿陆军的未来单兵作战系统来说,花了20年的功夫,投入上千亿元,前后搞了好几个版本,到2049年仍然看不到批量生产与全面装备的迹象。
  问题是,在空中作战平台这个装备项目上,国防部与陆军都很“舍得”。
  与地面主战平台项目一样,空中作战平台也在2042年启动,当年就得到了120亿元的追加拨款。与地面主战平台项目不同的是,参与空中作战平台项目竞标的有5家企业,即中航集团、中重集团、航空联合体(由上飞、成飞、沈飞、贵飞与西飞等多家航空设备制造企业组成的竞标集团)、兵器工业联合体(与航空联合体相似,由多家规模相对较小,实力较弱的军火企业组成的竞标集团)与北方重工。事实上,除了北方重工之外,另外4个竞标团队都由中航集团与中重集团控制,其中航空联合体的绝大部分企业被中航集团控股,而兵器工业联合体的大部分企业早就被中重集团控股。
  从规模上讲,中重集团与中航集团是共和国军火企业的两大巨头。虽然北方重工排名第三,在全球范围内也排名第四,但是从年营销额与净利润来看,北方重工还不到前两家的三成,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两家超级军火企业搞了这么多名堂,无非是想尽量联合其他中小型军火企业,又不触犯反垄断法。要知道,早在2030年,北方重工等数十家军火企业就利用共和国法律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控告中重集团进行垄断经营。正是如此,中重集团才有所收敛,让中航集团获得了发展空间。在2042年,北方重工由将中航集团告上法庭,认为中航集团在航空装备制造领域已经形成垄断。
  总而言之,两家超级军火企业都想获得这份利润惊人的项目。
  问题是,陆军并不希望军火商胡搅蛮缠。
  2043年3月份,陆军宣布了新的竞标标准,并且勒令中航集团与中重集团重新组合企业资源,在年底拿出新的竞标书。
  因为陆军默许了两大集团以垄断方式竞标,所以北方重工在这个时候退出了竞争。
  当年年底,中航集团与中重集团的竞标集团先后拿出了新的竞标书。
  虽然在合同金额上,中航集团开出的4100亿元的研制经费要比中重集团的3950亿元的多一些,但是在综合其他因素,特别是关系到项目风险的开发能力之后,国防部最终宣布中航集团胜出。
  显然,这一结果让中重集团非常不满。
  因为整个项目涉及到的不是价值几千亿的研制开发合同,还有与价值数万亿、甚至超过10万亿的装备采购合同有关。实际上中航集团与中重集团在研制经费上都有所保留,实际研制经费肯定超过了合同金额,也就是说,两见军火企业都在亏本搞开发。所以在国防部宣布中航集团胜出之后,中重集团董事长兼执行总裁蔺慕华亲自出面宣称,中重集团并不承认国防部的仲裁结果,要求全体代表大会的军事委员会介入。
  问题是,中航集团也不是好惹的。
  闹到2044年初,经全体代表大会军事委员会仲裁,中航集团的设计方案确实超过了中重集团的设计方案,只是因为采用了大量尖端技术,导致项目风险偏高,所以以追加拨款的方式,责成国防部与中重集团签署一份委托开发合同。
  事实上,这一仲裁结果对中重集团非常不利。
  按照委托开发合同的详细规定,中重集团要想继续在“空中作战平台项目”中与中航集团竞争,就得自筹大约70%,也就是相当于2800亿元的开发经费,并且自行承担全部开发风险。换句话说,如果再次失败,中重集团自筹开发经费将全部亏损。更要命的是,即便最终胜出了,中重集团也只能在批量生产中把前提投入的开发经费赚回来。如此一来,国防部更加有理由采纳中航集团的设计。
  说简单点,这是一份完全不公平的仲裁结果。
  严格说来,正是这一仲裁结果改变了中重集团在地面主战平台项目中的地位,使其有更多的把握赢得这个项目。
  用社会上的传闻来说,共和国当局希望以中重集团、中航集团与北方重工为核心,逐步形成3家规模庞大的军火工业集团,结束军事工业体系的混乱局面,提高共和国军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事实上,中重集团没有吃亏。
  要知道,在三家大型军火企业中,中重集团的实力最强大,能力也最全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