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11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8/1597

  第三十一步兵师,也是属于战斗力比较好的二线部队,要不然的话也不会成为第二批掉入西北的部队。
  当应易康他们抵达洛阳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奔赴第三十一步兵师的驻地,应易康接管部队后,毕志安也是随同他一起接管了自己的部队:第九十二步兵团第三营。
  接管部队后,他也是详细了解了第三营的大体情况。
  整体来说,第三营的情况不算好也不算差,算是二线部队里的中等水平,其兵员只有满编的半数多一点,装备的数量也不是很充足,不过军官比较充足,同时士兵里的士官比例比较高。
  这也是二线部队的特性,那就是优先保障军官和士官的数量,因为这些人才是部队的骨干,只要他们在,那么随时都可以补充足额的新兵,训练几个月后就能够上战场了。
  而毕志安也没有等太久,因为第三十一步兵师早已经是被确定下来增援西北了,所以装备和兵员早已经是开始准备。
  毕志安到任后的第三天,就是接受了一批士兵以及部分军官,这些士兵里也不是全都是新兵,只有半数是新兵,剩下的半数乃是重新征召服役的退役士兵,军官的话,也有部分是退役军官,或者是其他部队调来的现役军官,也有一些是分配来的新手军官,基本什么人都有。
  人员补充完毕后,他的这个第三营瞬间就是从之前的不足七百人,变成了一千人出头,满员的步兵营了。
  此外,他们还接受了一批新装备。
  也就是二十六年式燧发枪,这种十八毫米口径的新型步枪,两年前就已经是被确定下来作为陆军的新一代制式步枪了。
  不过前期的产量有限,新步枪的产量刚开始都是被近卫军给拿去了,等近卫军换装的七七八八后,去年才是轮到陆军。
  那是轮到了陆军,但是陆军的规模庞大,经费也是有限,所以部队的换装持续时间是比较久的,前期的产量基本都是优先满足有战备任务的前线部队,比如西北那边的部队,还有部分驻防海外,有频繁作战任务的部队。
  而没什么战斗任务的第三十一步兵师之前自然是得不到这种新步枪的。
  如今第三十一步兵师即将奔赴西北作战,高层自然也是优先给这支部队换装新式步枪了。
  拿起二十六年式的步枪,毕志安虽然不是第一次把玩这种枪了,但是对二十六年式步枪依旧是感到非常的满意。
  在保证威力的前提下,还能够严格控制重量,做到单兵使用,这可是非常难得的。
  相对比之下,以往的十四毫米步枪和十八毫米的重型火枪就是差的太多了,十四毫米的步枪虽然重量轻,精度也算不错,但是威力顶多算是中等威力,对付远距离的重甲单位有时候力不从心,而且口径比较小,装填也是比较麻烦。
  但是十八毫米的重型火枪,威力是有了,精度也有,但是重量太重,普通士兵是比较难使用的,只有身强力壮的士兵才能使用。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大唐陆军都是同时装备这两种步枪的缘故。
  而现在,有了二十六年式步枪后,就可以统一装备了,简化了后勤。
  毕志安稍候的半个月,一直都是带着部队进行战术训练,同时适应新枪。
  毕竟虽然都是燧发枪,大体结构变化不大,但是细微的不同还是有的,所以也要进行适应性训练。
  如此训练了半个月后,毕志安正式接到了上峰的命令,让他率领部队前往火车站,然后乘坐军列前往西北前线。
第1572章
三等动员令
  当毕志安的部队随同着第三十一师的其他部队一同乘坐火车奔赴西北前线的时候。
  大唐帝国的战争机也是再一次运转了起来!
  虽然这么多年来,其实大唐帝国基本上年年都打仗,大一些的战争有和葡萄牙人进行的印度洋战役,此外每年西北的驻军也会和鞑靼人打一仗,然后在各个海外领地里,当地的驻军也是频繁和当地的土著进行战斗的。
  尤其是在印度地区,大唐帝国为了彻底殖民印度,这些年是频繁和当地的土著开战。
  然而上述的战争,哪怕是包括当年的印度洋战争,其实都没能让大唐帝国进入动员状态,哪怕是最低等级的动员都没有。
  大唐帝国是有着完善的动员制度的,总动员是最高等级的动员制度,一旦动员起来就意味着全帝国的力量都会为战争而服务。
  就和当年的统一战争一样,所有人以及物资,通通都是为了战争而服务。
  此外还有二等动员,这是应对大规模战争的,包括大规模召回退伍军人,兵工厂全额运转,部分普通产业进行调整,以生产军需物资,补充兵工厂的不足。
  大部分地区进行动员,进行一定的物资管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但是这种情况之前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包括现在的西北战争也是用不到二等动员的。
  最后则是三等动员了,这个就是目前帝国所执行的动员令了,三等动员主要是军方内部进行动员,然后则是要求部分兵工厂给予配合,战区给予配合。
  不过对于帝国的众多地区和产业来说,其实依旧是感受不到战争的气息,顶多就是从报纸上看到战争的消息。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时候的战争,依旧是军方以及部分国防工业的事,和普通人没啥关系!
  别看最近几个月很多类似于毕志安这样的人为了战争而奔走,但是只局限于军队内部以及中高级文官,对于其他人来说,其实战争依旧非常的遥远。
  然而即便是三等动员,但是帝国依旧是开始发动了战争机器!
  庞大的大唐帝国发动战争机器,哪怕对于大唐帝国来说只是一场局部战争,用的只是三等动员,对普通人基本没啥影响。
  但是所爆发出来的实力依旧强悍无比!
  各大工厂,尤其是三大武器公司的兵工厂以及相关联的工厂几个月前就是开始全速运转,他们接到了军方紧急下达的无数订单。
  部分普通企业也是接到了不少军方的订单!
  国内各地的工厂,每天都生产出来海量的军需物资,然后通过轮船、火车集中到多个交通枢纽,最后汇集到西北前线。
  如此也是导致了每天都有大量的军用列车,满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需物资运往西北前线,不仅仅是军需物资,还有其他援军部队。
  由此也是看的出来,西北铁路的开通对于西北战事有多么的重要!
  一条西北铁路,足以让大唐帝国在西北地区维持至少二十万甚至更多的部队进行高强度持续作战,如果是采取囤积一段时间的物资,然后再作战的方式,还能够这个数字再翻一倍。
  铁路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让帝国更加重视西北铁路,尤其是西北铁路的延长线计划!
  据传铁路总公司那边也是专门抽调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及机械设备奔赴西北修筑延长线。
  等大军西征后,他们就会第一时间从嘉峪关继续往西修筑延长线。
  据传为了更快的修筑铁路,铁路总公司那边特地设计了一种简便的军用铁路,虽然质量差了些,设计指标低了些,但是却是可以大大加快铁路的修筑速度,他们提出,如果有需要的话,完全可以在半年内就把铁路从嘉峪关延长到哈密,一年内修筑到吐鲁番。
  当然了,这种军用铁路为了追求速度,只能是应急使用,维护成本会比较高,以后如果想要把这些铁路当成普通铁路来运营的话,就得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造。
  但是军方可不对什么商业铁路敢兴趣,在军方的眼里,哪怕是整条西北铁路都是铁路,更别说是后续的西北铁路延长线的。
  为此,帝国方面已经是向铁路总公司拨付了一笔专款,专门用于修筑简便的西北铁路延长线,要求不高,只要能够把物资源源不断的运输上去就足够了。
  除了在部队、战备武器以及交通上做准备外,帝国也是开始进行一定的舆论宣传。
  大唐朝报上,从四月份开始就长篇大论的集中报道西域乃至中亚地区的情况,今天说西域有什么大量的矿产,明天说中亚某地有金矿,然后又说当地的民众饱受鞑靼人欺压之类的。
  然后开始吹嘘大唐王师的牛逼之处,给人一种印象,只要大唐王师出兵西域,就能够轻而易举的拿下西域乃至中亚。
  但实际上,东线作为鞑靼人抵抗大唐西进的前线地带,鞑靼人在整个哈密、吐鲁番等西域地区,常年部署了十多万的兵力,而且还学习大唐修筑城堡,在哈密和吐鲁番两地都是修筑了坚固的堡垒作为主要据点的。
  真要打起来的话,哪怕是比较乐观的大唐陆军将领也是认为,赢是肯定的,但多少也是要费一些力气。
  是不太可能部队一西征,然后鞑靼人集体投降或者逃跑了。
  但是舆论引导嘛,总得给民众信心,并适当的提高陆军在民间的影响力。
  最近这几年,大唐的一系列战事,基本都是海军为主,尤其是印度洋以及其他海外领地的战事,让海军出了不少的风头,这让陆军方面很是不满。
  陆军一直自诩都是帝国支柱,海军,那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也就只能打打海盗,欺负欺负手无寸铁的土著了。
  但是陆军认为自己一直把鞑靼人压着打,收复河套,东北大片地区,把帝国的领土向东北扩张到琼海、向北扩展到北冰洋,不管是功劳还是作用,陆军都要比海军强多了!
  但是奈何多年没有大战,陆军方面的曝光率不足,出的风头不够,以至于不少年轻俊杰报考军校的时候,都是有限选择海学堂,而不是武学堂了。
  皇家青年军校去年的毕业生里,毕业成绩前十的毕业生,竟然有六人都选择了去报考海军的海学堂,把主持武学堂招生的陆军负责人给气了个半死。
  以往的时候,前十的毕业生,陆军方面少数也能拿下来七八个,顶多给海军留下一两个而已。
  但是去年,却是破天荒的被海军抢走了四个人。
  这让众多陆军大佬相当不满!
  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体风向的变化的问题。
  这一次随着西北战事即将展开,陆军方面也是想要趁机涨一涨陆军的威风,好吸引更多的年轻俊才加入陆军,而不是跑去海军当土鳖,也不是跑去从政勾心斗角。
  大唐朝报开始了舆论引导,其他的报纸也是及时跟进!
  一时间,哪怕是民间都是掀起了一番向西进军的浪潮,报名参军的人都是多了不少,甚至很多人都是抱着富贵险中求的心态,想要跟在大军的后头到西域发财,比如说挖挖金矿什么的。
  如此局势下,应易康也是带着部队来到了西北前线也就是嘉峪关。
  现在的嘉峪关,可不仅仅是一个关隘,实际上其关隘的作用已经是不大了,更多的还是作为一个大唐陆军的前出据点来使用。
  在这里可没有什么平明,所有的建筑清一色的都是军用设施,住房都是军营,还有大量的弹药和粮食仓库等,储备着众多的军需物资。
  抵达嘉峪关后,应易康吩咐副手安顿部队,而他自己则是带着副官前往第十四军的军部驻地。
  他的第三十一步兵师嫡属于第十四军,这一次增援西北,实际上也不仅仅是一个师一个师的抽调,而是直接抽调了第十四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8/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