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11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9/1597

  第十四军,早年驻防河北地区,因为当年的河北地区局势比较复杂,不仅仅面临着鞑靼人的威胁,而且当地还有大量的心怀前明的遗老遗少,所以局势比较复杂,因为早期陆军一直都是在河北地区保持着大量部队驻防,防备鞑靼人的同时,也是弹压当地的遗老遗少们。
  后来在河套战争、东北战争后,尤其是鞑靼人西迁后,河北和山西地区不再是前线边地了,压力大大缓解,所以就是把第十四军调往河南这个中原腹地。
  后来大唐军制改革,军不再是负责某一片地区的战区,而是改为辖有固定部队的野战军,第三十一步兵师也就是长期嫡属于该军了。
  目前大唐的二十几个军级编制,基本上下辖的部队都是比较固定的,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一般都是不会轻易拆调,调动也是一个军一个军的换防。
  这一次增援西北,实际上就是调第十四军增援,之前第十四军所辖的主力部队,也就是第十四步兵师也已经是先一步抵达,他的第三十一步兵师是第二个抵达西北前线的步兵部队,过一段时间还会有第三十二师抵达。
  第十四军下属的三个步兵师,第十四师作为常备部队,自然是一线主力部队,也将会承担起主要的作战任务,尤其是前期的主要作战任务,其他两个师嘛,在前期也就是打打下手。
  对此,应易康自己是心有不甘的,但是也没办法。
  这能够捞到一个二线部队的师长的位置,这已经是郝柏年亲自下场为他争夺的结果了,想要一线主力步兵师的位置,那是不太可能的了。
  不管是军功还是资历,他都还差的太远!
第1573章
嘉峪关前线
  目前汇集在嘉峪关前线的部队里,已经是有三个步兵师和若干骑兵部队。
  骑兵部队的话,那是骑兵将领们的事,骑兵将领之间的竞争,丝毫不亚于步兵将领的竞争,但是这没应易康没什么关系。
  只说步兵部队的话,前线的这三个师里,除了他的第三十一步兵师外,其他两个师,一个是同属于第十四军的第十四步兵师,另外还有一个是常年驻防此地的第五军之第五步兵师。
  而这两个步兵师都是属于一线主力步兵师,其师长都是大名鼎鼎的。
  第四步兵师的师长卫德辉,统一战争后期就报考军校,当然了,哪怕是统一战争结束了,他也没有从军校毕业,但是后来在河套战争以及东北战争里都是参加了战役,并且发挥出色,从而奠定了晋升将官的基础。
  后期常年在西北地区任职,在驻防陕西地区的第四军当过团长,在河丰省驻防的第九军当过二线师的师长,后来在驻防甘肃的第第五军担任过军参谋长。
  去年夏天开始担任第五步兵师的师长。
  这可是个货真价实,要资历有资历,要军功有军功的老牌陆军少将,甚至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哪怕是没有赶上这一场的西北战役,其晋升陆军中将都是大概率的。
  还有第十四步兵师的师长董钱坤,这人也不简单,先后征战于印度、非洲、担任过非洲远征军的军长,指挥部队攻占了南非,当年印度洋战役里最出风头的陆军将领。
  后来调回国在作战部任职,去年年底陆军高层为了准备西北战役,几个大佬决定调第十四军增援西北的时候,年底的时候就是提前把董钱坤安排到了第十四师担任师长。
  那个时候,实际上董钱坤自己都还不知道即将奔赴西北作战呢,还以为只是常规的轮调。
  要想从这两个人抢走主力步兵师的师长宝座,应易康自问还没有这样的能量,实际上不仅仅是他,就算是整个陆军里头,能够从他们手中抢走师长位置的人也没几个。
  怎么说呢,军功和资历超过他们的,基本上都是中将级别乃至上将级别的将领了,是不可能去担任一个步兵师师长职务的。
  而其他少将在军功和资历上绝大部分又不如他们,竞争不过。
  至于准将级别的将领,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应易康纵然心中有些不甘心,但是也无可奈何。
  抵达第十四军军部的时候,应易康先是拜见了第十四军的军长戴杨鸿陆军中将,此人乃是宣平二十一年晋升的陆军中将,也是老资历的将领了。
  拜见戴杨鸿的时候,应易康自然是不会有任何天子骄子的傲气,而是保持着晚辈的姿态,小心谨慎的。
  之所以这么小心,那是因为应易康和戴杨鸿可不是一个派系的人,应易康背后的靠山有不少,但是最大尊的靠山,还是郝柏年。
  而戴杨鸿呢,此人乃是李春景的老下属了。
  而郝柏年和李春景素来不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在陆军内部的高层会议里,这两个人经常都是针锋相对的。
  甭管他们是做出给圣天子看的,还是真的不对头,但是都是导致了他们两个人下面的将领们,也是很自然的分成了两个派系。
  这到了前线在戴杨鸿麾下作战,应易康自然是少一事不如多一事,尽量不招惹麻烦,老老实实作战,捞取军功积累资历才是正道。
  应易康为什么小心谨慎,戴杨鸿自然也是知道的,双方的头顶上大佬势如水火,他们这些在下面的将领自然也是不能保持什么太好的关系。
  不过他个人对应易康还是很欣赏的,这个年轻人的军事才华早已经是传遍了全陆军,当年在西北任职,还只是个准将的时候,就已经是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步炮系统作战的理论。
  调回金陵的时候,他开始钻研全新的战术体系,提出了火炮制胜论,主张在战斗的时候集中更多的火炮集中轰炸某一个点,为了让野战部队能够装备更多的火炮,他提出了轻量化火炮概念,主张让团、营级部队装备轻量化,可以发射榴弹,同时可以快速机动的轻便榴弹炮,以取代辖有的大量两斤、三斤散弹炮。
  根据上述一系列理论,他还改进了陆军的后勤运输体系。
  同时还进一步的完善了步兵部队的编制和战术。
  甚至连步兵操典的编辑过程中,他也是担任了主要作者。
  换句话说,其实目前大唐陆军的步兵的日常训练,有很多科目都是他提出来或者完善的。
  在军事理论上,这个人的才华那是没的说的!
  基本上把能够干的事都是给干了一遍,而且还相当出色。
  不仅仅军事理论杰出,此人实战的才华也不差,在北海省和西北作战期间,都是发挥的相当出色。
  要不然的话,此人也不可能成为大唐陆军最近十年来最为年轻的陆军少将了,他晋升少将的时候,只有二十九岁岁而已!
  三十岁都不到!
  当年他晋升陆军少将的时候,此人当年在武学堂的同学们,大部分还是尉官呢,校官都不多,比如毕志安,当年他不过是一个上尉而已。
  甚至毕志安前面几期的学长们,都还没一个少将呢!
  这样的人才,怎么就让郝柏年他们给拉拢了过去呢,如果李将军当年能够早一步把此人收入账下,那么对于己方派系的力量增长是有大大好处的。
  可惜了!
  对于应易康这样的人,戴杨鸿也没有太多想法,能用就用,但是也不用刻意安排,反正也不是自己派系的人,用不着特地扶持。
  但是刻意打压也用不着,不是不想,而是打压不了。
  西北战事那么多人盯着,这乱来的话很容易惹上麻烦。
  两人的会谈不过持续了半个小时,应易康就是辞别而去,然后就是回到了第三十一步兵师的驻地,带领部队天天训练。
  应易康带领部队训练的时候,嘉峪关以及后方的几个战略据点的部队也是越来越多了。
  第五军、第十四军两个步兵军,一共六个步兵师,再加上两个划归他们的炮兵旅,此外还有第一骑兵军、第二骑兵军以及其他若干独立部队。
  这两个骑兵军也是大唐陆军第一次正式设立固定的骑兵军编制,以往都是骑兵支队等临时编制模式,但是这一次为了西北战役的展开,李轩特地批准了这两个骑兵军的设立。
  成为了大唐里编制最大的野战骑兵军,每个军都是辖有三个骑兵师、一个重骑兵团。
  随着时间的过去,在西北前线的部队也是从几万人增加到十万,然后是十五万、二十万!
  其中的嘉峪关前线,更是主力汇集,足足汇集了两个步兵军、一个骑兵军。
  五月十六日,嘉峪关前线的诸多高级将领们齐齐出现在火车站,三个陆军中将带头,一票少将、准将们老老实实的等候在火车站。
  能够让他们集体出现在火车站,老老实实的等候的人,自然也不是简单人。
  他们要等的人,有三个,其中一个是他们的顶头上司,枢密院副使、督办西域军务大臣、陆军上将卢愚之。
  其督办西域军务大臣的头衔,翻译过来就是西域战役总司令了,不过大唐一般不叫什么总司令,一般都叫督办某某军务大臣。
  这严格上来说,这个督办大臣都不是一个固定的军方职务,而是一个差遣,也可以说是钦差,由圣天子直接派遣,手持圣旨和尚方宝剑的那种!
  同时和他一起来的还有甘肃省巡抚,不过这个巡抚不重要,没什么人关注。
  还有一个值得他们关注的是现任翰林院的副掌院学士、秘书处副处长、御书房行走大臣江荣新。
  江荣新的品级虽然只是个从三品,但是其政治地位丝毫不亚于普通文官的正二品、因为他是秘书处副处长,翰林院的二把手,天天呆在李轩身边的天子近臣。
  单纯说政治地位而言,其实他的地位比卢愚之还要略微高一些,哪怕卢愚之是帝国侯爵,陆军上将,枢密院副使,但是他可没进入御书房。
  而御书房,才是帝国真正的权力核心!
  现在的九名值班大臣、二十六名行走大臣,一同组成了大唐帝国的核心权力机构:御书房!
  但是,这也只是单纯说政治地位而已,但是从其他方面来说,江荣新又不如卢愚之了。
  卢愚之可是开国功臣,帝国南澳侯,嗯,他的封地在澳洲西南部,所以他的封号也是被正式确定为南澳侯。
  在火车上,一文一武却是没有太多的接触,卢愚之不搭理江荣新,而江荣新也是基本不和卢愚之进行接触,两个人都是待在自己的专列车厢了,一路上只见了几次而已。
  如此自然是为了避嫌!
  江荣新是作为天使来前线,慰问部队,稍候就会单带甘肃坐镇大后方,主持地方配合军方作战事务,比如说修铁路,督办甘肃、陕西等地区的兵工厂以及相关产业做好生产,保障西北铁路的畅通、筹集粮食果蔬肉食什么的。
  说白了,就是来给二十几万大军当后勤大管家来的!
  而卢愚之是西域军务督办大臣,二十万大军的最高指挥官,他们两个人要是联系密切的话,分分钟就会惹上麻烦。
  鬼知道他们身边有多少翰统鹰犬盯着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9/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