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4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6/430

  裘氏原就看着万世节那样子觉得心疼,听他说要喝酒,而且开口就是七八斤,顿时给吓了一跳,随即没好气地说道:“要是你还在那什么奴儿干都司,任凭你喝多少我都不管,可如今既回来了,就得好好保养身子。冷酒伤肝热酒伤胃,这等穿肠毒药还是少喝……罢了罢了,你们男人就是爱杯中物,我那里还有一瓮小五亲自酿的桂花酒,里头加了不少滋补的药材,却是养身最好,就喝这个!”
  小五酿的酒?
  万世节知道自己妻子的本事,厨艺嘛如今还能过得去,管家的本领也不差,就连算账也会一两手,可酿酒却是全然没见识过。可还不等他开口找个理由搪塞过去,裘氏就转身走了,他只得用求救的目光看着张越。张越和万世节不但是连襟,还是好友同年同僚,哪里不知道这家伙肚子里几根蛔虫,因而便干咳一声道:“小五的酿酒手艺虽是初学,但却颇有一手,你尝过就知道了。就连我家里爹娘,也很喜欢她的桂花酒。”
  有了张越这保证,万世节方才松了一口气。很快,就有下人上来问是在外头摆桌子还是在厅堂上摆饭,张越见万世杰眼睛滴溜溜直转,便吩咐摆在院子里,一时又有人去那儿点上了路灯。及至两人一块到了外头,裘氏已经是带着丫头送了酒来。却是不同于一般瓦罐酒瓮,而是一个造型精巧别致的宝石红瓷瓮。万世节看着那瓷瓶吃了一惊,打量了好一会儿便抬头问道:“这看上去应是官窑新瓷吧?”
  “是新出的官瓷,民间俗称宣德窑就是。这是宝石红,因为颜色如雨后霁色,所以也叫做霁红。这个瓷瓮颜色如此均匀,应是上品。”
  张越笑着答了,看着那瓷瓮的目光却有些古怪。宋朝有五大名窑,而号称明代第一的便是宣德窑,这放在哪个拍卖行都是一等一的珍品,可如今他们这些大臣家里却都有好些,小五甚至用来做盛酒的瓮,这便是人生际遇了。
  “小五喜欢,她爹爹说这些放着也是放着,不如拿出来使用,否则搁在库里也是荒废了器物。”裘氏出身书香门第,虽不能说对那些名窑瓷器如数家珍,可东西好坏还是看得出来的,当初杜桢得了那几件瓷器,小五吵着要这瓷瓮盛酒,她还有些犹疑,可想想便醒悟了过来,见万世节在那咂巴着嘴掰手指头,她又笑道,“东西就是用的,又不是拿来供的。”
  万世节倒不是真心疼东西,穷日子过惯了,未免总有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说在心里盘算着把这好东西换成寻常的酒瓮,再拿出去出手能换成多少钱。但裘氏一说,他又见张越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忙收起了那副脸孔,笑嘻嘻地接了过来。他才想问岳母是否留下共饮,就只见裘氏摇摇头道:“我那儿正在给老爷做一双鞋,再说晚饭早吃过了,你们哥俩慢慢用就是。只喝酒慢些,虽说这酒养身,劲又小,也得节制。”
  送走了满面笑容的裘氏,张越和万世节方才再次坐了下来。这时候,院子中只剩下了他们两个。杜府的下人和主人一样,虽说知道两位姑爷前途远大,但也不会跟在后头谄媚巴结,从来只在需要的时候做需要的事情,因而,他们也不用担心什么隔墙有耳。连着干了三杯,看到万世节龇牙咧嘴的样子,张越就笑道:“怎么,喝惯了北边的烈酒,不习惯这软绵绵的醪糟了?”
  “你还说对了,真不习惯这甜醪糟,我早该知道桂花酒就是这玩意的!”
  虽说脸上挂着不太得劲的表情,但这并不妨碍万世节抱着小酒碗小口小口品着小五的手艺,好半晌才心满意足地舒了一口气,又对张越说:“你也知道,我是出自福建,可毕竟在北京也呆了好几年,自以为已经习惯了这冬天的冷,可也就是坐船到了那里,我才明白那儿究竟有多冷。取水都是冰块,冻土上连用大石锤打桩子都只能打出几个白印子,几个部族除了种粮食之外,到了冬天多半都是打猎。你是不知道,这么冷的天,他们那儿不少人都能够光着膀子摔角为戏,厮打起来完全是不要命的。不知怎的,我就是想起了一句老话。”
  张越知道万世节从奴儿干都司回来,必定会有话要说,便笑问道:“什么老话?”
  “女真满万不可敌。”万世节见张越哂然,便一仰头把酒一饮而尽,这才叹道,“我知道,自从蒙元崛起之后,这话早就没人说了。如今的女真诸部也是一盘散沙,并没有什么极其出色的人物,但是,他们如今的日子过得还不如那些蒙古人,所以,在彪悍上头反而是恢复了从前的光景。我只是在想,不论是哪个王朝,从来都没少过外敌。秦汉有匈奴,魏晋之后便是五胡乱华,唐朝有突厥回纥契丹等等,宋朝有契丹西夏女真蒙古,元朝是外族且不必说,到了我朝,也是难灭蒙元。这情势下,一味送财求和,自己却不练兵不行;一味的打仗,结果把国库打得精穷也不行,中间这个度,恰是最最难掌握的。”
  张越和万世节原就投契,此时发现他上外面转悠一圈,看问题竟是比从前更加犀利深入,就点了点头说:“你说得不错。说起来,我让你查的事情,你可是已经查清楚了?”
  “查了。”万世节淡淡地回答了一句,又在张越和自己面前的酒碗中倒满了酒,脸色渐渐凝重了下来,“奴儿干都司这种地方虽说也设了众多卫所,可是旨在羁縻,所以没多少驻军,如今还在的一共是三百二十一名,等下一年的时候只怕会更少,毕竟亦失哈也跟着我一起回来了。至于额定的人数,原本该是一千零二十二名,也就是说少了七百多号人。而这三百多人,是前后三次从福建调过来的。因为水土不服,大多数人都难熬得很。那边人还少,倒是辽东……辽东的兵员每年大约都要从南边勾补军户三五百,可真正到了的往往只几十!”
  前时和兵部众人讨论军户制度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不是什么军户贱役受人歧视甚至是逃亡等等,而是这兵员服役的卫所。南边的人调到极北,北边的人调到极南,这又不像是现代军队总能保证基本生活,在如今的大明,除了兵器之外,兵员调配的路费乃至于衣物等等,都是要自己掏腰包的,这路上又怎么会没人逃亡?到了卫所不能习惯气候饮食等等,再死上一批,每年光是这些损耗便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
  “你既然回来了,我们便加一把劲,看看能不能打破这些陋规!”
  万世节瞅着张越,随即便渐渐露出了笑容,最后咧着嘴重重点了点头:“也好,等干完了,也就是我卷铺盖走人的日子!”
  “这却是未必,到时候我走了,你留下来就顺当了!”
  两个连襟拿起酒杯一碰,又喝了一杯,眼尖的张越就看到外头有人进来。尽管院子里只有一盏昏暗的路灯,但他还是很快认出了来人正是岳父杜桢,忙丢下酒杯赶上前去。万世节的反应也不慢,亦是迅速起身相迎。
  “岳父。”
  杜桢在外头就得知万世节回来了,此时见院子中央摆着一张桌子,上头赫然是小五酿酒的那只宝石红瓷瓶,立时瞧了两个女婿一眼。见他们全都是一副恭聆训示的模样,他不禁莞尔一笑:“想不到世节你这个不好杯中物的人从奴儿干都司回来,倒是沾染了喝酒的习惯。今夜还早,我也刚刚用过饭回来,倒是被这东西勾起了馋虫,也罢,你们陪我喝几杯。”
  此话一出,不但和杜桢十几年师生,八九年翁婿的张越目瞪口呆,就连万世节也怀疑自己是不是耳朵出现了问题。但见杜桢已经是在那边坐下了,两人方才反应过来,张越忙上前相陪,而万世节则是到屋子里去寻椅子。很快安置好了,张越亲自斟好了酒,见杜桢的脸色在灯光下仿佛显得有些晦暗不明,心头不知怎的生出了一股不妥当的感觉。
  “岳父……”
  “先喝酒!”
  杜桢既然发了话,又是先喝开了,两个女婿谁也不敢不遵,自是举起酒碗陪饮。这桂花酒虽是香甜可口,但后劲却大,张越和万世节刚刚就喝了不少,此时陪着又是三小碗下肚,自然而然便有些醺醺然。万世节毕竟不比张越,更能涎下脸来,于是便觑着杜桢的脸色问道:“岳父,莫非是今日内阁有事?”
  “等杨勉仁从云南回来,我大概会去执掌南京都察院。”
  此话一出,万世节和张越同时大吃一惊。前者也就罢了,在外头时间长不太了解朝廷动向,张越在吃惊之后就醒悟了过来,立刻问道:“可是为了岳父所提出的藩王之事?”
  “这事情毕竟反弹极大,皇上用了我的策略,却不得不想办法安抚藩王,所以,等到最后调我去南京,算是平息了悠悠众口。横竖至少还有大半年乃至于一年的时间,够做很多事了。就算到了南京,我也不是就此致仕,还有的是事情可做。顾佐把京城这都察院整治干净了,南京那边却是没人理会,到时候我走马上任,少不得也狠狠整治一番。”
  自从拜在杜桢门下,张越见到的恩师便从来都是光风霁月坦坦荡荡,仿佛什么事情都压不倒折不倒,此时见杜桢笑得淡然,心中不禁油然而生钦敬。他都是如此,万世节就更不用说了,竟是一下子推桌子起身,先给杜桢斟满了,随即又是自己,最后双手举着一碗酒深深长揖:“岳父,别的话我不说了,这碗酒我敬你,我先干为敬!”
  杜桢见万世节敬酒之后便仰头咕嘟咕嘟一口气喝了,不禁莞尔,随即也一口气喝干了,见张越也抱着瓷瓶过来,更是觉得好笑。应承了两个女婿的敬酒,他就觉得最后一丁点郁积一扫而空,又沉声说道:“我若是去了南京,你们两个留在京城,别人也就没有闲话好说,尤其元节届时必定不会再掌兵部,世节你便可安安稳稳留在里头,到时候,许侍郎大多会接任尚书,你这个老人也好辅佐辅佐。至于元节,我就不吩咐了,再说眼下我又没走,你们别摆出一张送行的脸来。”
  见岳父还有心思开玩笑,张越自是平静了下来,而万世节本能地又去拿那个瓷瓶,可一倒之后就发现竟是喝完了,这才颓然扔下了东西,随即才抬起头来笑着说:“就是,又不是贬官,到哪里不是做官,岳父的本事到哪里都施展得开来!等我再干二十年,我就去岳父你的地头开书院去,到时候教书育人,也省得那么多烦心事!”
  一句教书育人,让张越心头一震,再见杜桢含笑点头,他心底顿时醒悟了过来。不错,他未必要等到七老八十才从位子上退下,在京城建了个小书院,在南京再建一个更大的,到时候一家人便在南京那气候宜人的地方安心住着,岂不是一举两得?
第九百二十一章
恍然回首,昔日垂髫已长成
  有明一朝大事无数,相比靖难北征平乱兵变……宣德四年仿佛算不得什么,但对于大明天下来说,从这一年开始的一件件大事却无疑震动天下。
  藩王庶子以下,自嫡子起世袭降等袭爵。镇国将军以下,准事科举农桑。
  自南直隶起重新丈量天下田亩。
  开武举,析军户,重定军户勾补之策,南人则于南边卫所服役,北人则于北边卫所服役,革除天下军户重役,析屯田军为屯军,三代后转为民户,军户应袭子弟悉入州县卫所武学。
  差役并入田赋,行均赋役法,洪武年间逃役及逃赋税者尽皆免除,永乐朝免十之七八,洪熙朝免十之五六,宣德四年之前免十之三四。劝农田垦荒,三年之内免赋,十年之内赋役减半,各乡村行集社,励民众互助耕种。
  重定商税为三十税一,设市榷司课税,每岁由都察院户部内阁司礼监会同核查。
  以漕粮一半行海船装运。于天津卫、金州卫开市舶司。定神威三卫为海军,每三岁驾神威舰演练于长江口,南京兵部会守备镇守观之,每三岁下东洋西洋南洋。
  总而言之,从年头到年尾,再到第二年,整个天下都因为一条条的措施而渐渐震动。好在这些新政之中既有严苛的,也有宽宥的,恰是宽严相济,而且对于寻常百姓触动只是一点一点深入。
  好在如今四海升平,北边的瓦剌和鞑靼都是自顾不暇,藩王虽也闹腾,可各藩的护卫都已经收了上来,再加上是庶子以下世袭时减等,原本也是和礼法相当,虽说江西的宁王带头闹了一阵,可架不住周王朱有燉第一个上表赞同,鲁王蜀王等有贤名的也摆出了谨遵的架势,又奉诏朝谒赏赐了不少东西,其他藩王眼看胳膊拧不过大腿,闹着闹着也就渐渐消停了。
  对于世家大户,这震动不可谓不大,尤其是江南的富绅地主们更是如此。然而,当赫赫有名的冷面杜学士被“贬”到了南京的时候,奉命会同李庆一起主持江南清丈田亩事,成了于谦的坚实后盾时,这些大户们就是有天大的不愿,也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只是破冰终究是天下最困难的事,从一省到数省乃至于天下,须臾便又过了三年。张越先头已经从兵部左侍郎迁户部左侍郎,这一年头里迁了户部尚书。虽说由侍郎而尚书这一步他足足用了五年,但年方三十出头的尚书,放眼古今虽不知道是否有先例,但至少本朝是绝无仅有。而张越既不在兵部,早先还以张家满门宿将为由,认为张越该避嫌的声音渐渐低了,毕竟,张辅解府务,张攸重伤之后在家休养,其余晚辈虽有官至指挥佥事指挥同知的,终究都只在一地,不像从前那般在都督府要地。
  古语说是三十而立,如今张越年过三十,长子静官也已经十二岁了,习文练武身材颀长,再加上皇帝赐字伯晦,更是让这位张家长公子显得异常出挑。这一日张菁出嫁,一身簇新的他在门口迎宾,那些下来的客人却都会在他面前多停留一会说上几句话,一个个人却往往都会问一句年龄几何,旋即便是意味深长地上下打量,那一双双眼睛让静官颇有些浑身不舒服。
  张家一门两勋贵,张越又是文官,在朝中虽说敌人不少,可友人也一样众多,因而这回张越嫁妹,张家的门槛险些被人踩破了。嫁娶原本就是最看一家人脉的时候,武安侯胡同虽说不止尚书府一座宅子,可两家是同支下的两房,一家是姻亲,自然纷纷行方便。早料到宾客众多张越家里坐不下,那两家都辟出了地方供人休息,就连武安侯府也借了好些家人过来,如此一来,内内外外总算是维持得丝毫不乱。
  闺阁之中,杜绾在房里打量着已经全副打扮好的张菁,见其满脸别扭,不禁莞尔一笑:“怎么,临到嫁人的时候却怕了?”
  “谁怕了!”张菁皱了皱眉头,见旁边的崔妈妈急忙阻止,只能叹了一口气,却又上前轻轻拽着嫂子的衣裳,轻声说道,“我只是不想和嫂嫂分开。”
  “哪里分开了?房子就置在南大桥靠南面的栅栏胡同,马车过来就几步路,再说你的未来相公又是最憨厚老实不过的人,你还怕他拦着你么?要是不方便过来,使人说一声,我立马就过去了,抬头不见低头见,到时候你可别嫌我烦。”杜绾怎不知道张菁从小就爱粘着自己,见自己说了这话,她还是眼睛微微有些红,她便又低声劝道,“打起精神来,这大喜的日子一副不高兴的样子,不怕他看了心疼?”
  “嫂嫂!”
  姑嫂两个玩笑了一阵,原本有些感伤的气氛便给冲淡了七分。见张菁还是有些紧张,杜绾少不得又东拉西扯,直到郑芳菲和李芸赵芬几个妯娌都来了,她才离开了一会,可走过游廊就看到静官正在那儿使劲揉胳膊。
  “你这是干什么?”
  静官一扭头看见是母亲,那龇牙咧嘴的表情立时全都收了起来,规规矩矩垂手上前叫了一声娘,站在那儿连眼睛都不抬。见他这般光景,杜绾不禁想起张越一直说,人家都是严父慈母,他们家里偏是严母慈父,你可别一味让儿子有了敬畏失了亲近。可张越毕竟在家的日子少,她哪里不知道儿子这般正经根本不是怕自己,便让崔妈妈先去办事,又缓步走上前去。
  “又有什么事?”
  一听这话,静官顿时苦了个脸,好半晌才讪讪开口说:“娘您怎么知道我有事?”
  “你肚子里有几根蛔虫,我还会不知道?”杜绾打量着只差自己小半个头的长子,没好气地笑道,“站得虽然规矩,眼神却是飘忽不定,一看就是有话说,否则何必如此扭捏?”
  静官早知道母亲的心里就如同明镜似的,什么都瞒不过去,可终究还有些侥幸之心,这会儿却死心了,只得老老实实地垂下头道:“娘,今天我在门口站着,但凡进来的人都使劲地瞧我,眼神很是奇怪。后来我到内院来的时候,听见有人议论了两句,说是小姑姑嫁了,再接下来就是我……娘,我不是想别的,我就是担心……”
  身在世家大族,懂事总归早些,张越杜绾对于儿女都是严加管束,从小从道理到实践一样都没落下,静官又是成天跟着天赐四处跑的,已经俨然小大人模样。这时候,杜绾从儿子口中听见这些,本以为是他受到了什么挑唆,或是生出了什么心眼,可担心二字却把她那些戒备和恼火都打消了去。虽说日日放出去读书练武历练,可自己的儿子,她怎么会不知道?
  “怕什么?怕盲婚哑嫁?”看到静官老老实实点了点头,杜绾心里暗叹了一声,随即就把儿子拉了过来,随即轻轻在那脑门上屈指弹了一下,“你爹的性子你还不知道?要真是想门当户对,亦或是按照什么同僚同年世交等等结亲,你小姑姑哪轮得到你小方叔叔?姑娘家他既是看不着,我总会帮你好好看看,寻一个真正合意的,有机会也能让你照面一两回,绝不会因为那些是你爹亲近的友人同僚,就随随便便答应下来。”
  静官在小书院里头颇有几个交情不错的同学,有的贫寒,有的富贵,但年纪都比他年长两三岁,有的已经是定亲了。平日闲谈之中常听他们说起定亲的事,只其中好几个都压根没见过未婚妻,对于这种情景,他总觉得浑身不得劲。毕竟,父亲没事的时候曾经对他说过当年和母亲一块在山东时的情景,常登门的朱宁也对他开过玩笑,而小姑姑和小方叔叔之间虽见面不多,却也有信往来,因此他很难想象娶一位从来没照过面的妻子回来是什么滋味。这会儿他总算松了一口大气,又和母亲说了一阵子话就兴冲冲跑了。
  “这小子!”
  送嫁和娶亲不同,张家从两日前的添箱一直热闹到今天,高朋满座多半都是看他的面子,但他这个大舅哥毕竟还有送亲的职责,因此迎亲的一到,诸多礼节行完,一到了送亲的吉时,他便自然领着人前去送亲。嫁妆是此前一天就送去的,整整六十四抬。虽说他知道必定有人说什么奢侈,但要不是他拦着,母亲愣是能整出一百二十八抬,这已经是物尽其用省之又省了。当到了方家时,看着里里外外装饰一新,等一应礼仪终于告一段落,他和作为男方长辈的英国公张辅没说上两句话,就被推上了首席。
  代表娘家来送行的大舅哥,自然素来便是首席。
  方家和张家那些前来贺喜的文武官员不同,都是些小书院中的年轻人,其中有贫寒的书院子弟,也有诸多勋贵子弟,因而气氛便显得更轻松些。张辅和几个老一辈的在时还好些,等到他们退席去了另一边说话,新郎这位平日的师长立时被人灌了个半醉,甚至还有胆大的上来给张越敬酒。见这位年轻的尚书大人丝毫没有平素的严肃正经,反而是来者不拒,对每个人都和气地询问攀谈,众人无不是大为兴奋。
  在这种情形下,新郎官方敬终于幸免于难,得以还有几分清醒地去过自己的洞房花烛夜,而张越回家之后却已经是醉得不省人事。他平日虽也有公务应酬往来交际,但位既高,别人就不敢太过放肆,而部阁重臣也都是有分寸的,近来少有的几次喝醉还是和许廓在一块一饱口舌之欲的时候遭下的,所以如今见他这副光景,别说杜绾和琥珀秋痕纳罕,就连张倬和孙氏这对父母也都笑了一阵。只有迷迷糊糊的张越自己知道,妹妹出嫁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菁说是妹妹,其实却比他小得太多,他几乎一向是把小丫头当做女儿看待的,如今妹妹出嫁,便好似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出嫁似的,让他一下子更多了一种长辈的感觉——尽管他已经很早就是好几个孩子的父亲。
  所以,一夜宿醉之后的他自然是还没从那种头痛欲裂的感觉中清醒过来,杜绾就对他说起了长子静官的那点烦恼,随即不等他开口就满脸正经地说:“他虽说想得有些早了,但这事情不是开玩笑。就昨天送亲来的宾客当中,武安侯夫人、保定侯夫人、兴安伯夫人、广宁伯夫人都是委婉提过婚事,至于文官里头,和你交好的许尚书夫人说自家的长孙女善女红,郭尚书夫人说是小女儿善书画……总而言之,再加上其他林林总总表过意思的,不下一二十家,但真正明里提过的,应当就是这六家了。”
  因为张菁的婚事张越处置得快,还没等别人提出具体的意思来,他就把婚事给突然解决了,所以别人也只得干瞪眼,可静官如今毕竟才十一,按照他的打算,不拖到十七八不打算让其成亲,可没想到别人已经盯上了。他也知道静官一表人才讨人喜欢,又是皇帝钦赐表字,无论谁都觉得其前途远大,可孩子才这么大一丁点,至于吗?他当初虽说也有过相亲大会的经历,可那会儿他毕竟是比现在的静官大好些,就这样还是拖了许久才定下婚事。
  “要是人家真提到你面前,就说是我说的,孩子太小看不出心性,且缓几年再说,嫁了妹妹还好,要真是儿子也娶了媳妇,我真得觉着自己老了,天知道我才三十……”张越忍不住重重叹了一口气,随即又看着杜绾说,“绾妹,等这次随扈皇上北巡开平之后,我打算请个假回开封祭拜祖母,把孩子们都带上。”
  家里几个孩子中,除了静官还见过顾氏,其余的孩子都不曾见过祖母,因而杜绾立时答应了下来。觉察到张越突然握住了自己的手,她也没有挣脱,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我这辈子有几大幸事,一是拜入了岳父的门下,不但学着了经史典籍,还有无数为人处事的道理;二是太宗皇帝和当今皇上都肯用我之策,关键时刻亦鼎力支持;三是有众多一直爱护我的长辈,父母和袁伯伯还有大堂伯等自不用说,若不是祖母当日颇多扶持,我也不会有今天。我这一路上,祖母助我良多,大堂伯还给我看过当日的信……如今想想,祖母真是去得太早。看在她的面上,我前几年助了顾家不少庄田,但这毕竟只是标不是本,这次回去,倒要看看那边是否处置好了,若有如焕章这般得力的,我倒可以提携一二。”
  所谓世家大族,若是几代没有一个出色的,须臾便会败落下去。顾家虽出了一个顾彬,但终究是学官,又清贫自守,顾家没沾上多少光,又因为他的诸多手段不敢再轻易登门。若是知道改过也就罢了,若是不知道,他便只能看看顾家后生中有无什么出色的了。
第九百二十二章
夕阳残照,未雨绸缪
  由于蒙元诸部混战不断,瓦剌一面内战,一面还要分心对付鞑靼的阿鲁台,所以尽管大明推行诸多政策,国内颇有反弹,但他们既是无暇分身,自然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最重要的是,大明推出了每岁的贸易限额,为了争夺那点配给的比例,哪怕是互为姻亲的部落也是相互拆台相互使绊子,更不用说那些世仇了。来自中原的精美金银器和瓷器锦衣等等毕竟是如今的草原最为缺乏的,因而在购买茶叶等等之余,用马匹牛羊换取这些奢侈品也成了王公贵族最重视的贸易目的之一。
  因而,当经历了数年大战,瓦剌的脱欢终于脱颖而出,差不多奠定了胜局的时候,却愕然发现兀良哈三卫已经全然投靠了大明,好些个蒙古勇士不但在京城的侍卫亲军中服役,甚至还有好几员大将成了武学的讲师。这还不算,他满以为宿敌阿鲁台太师已经是逃到了北边,却不想这一位亦是倒向了大明,麾下百姓悉数移往了内地,而壮健的骑兵则是分布在兴和以及开平一线。一时间,开平兴和有鞑靼骑兵,大宁会州有兀良哈精锐和新加入的女真人,他要面对的头等大敌竟不是明人,而是这些已经归附的同族亦或是从前看不上的附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6/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