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4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4/430

  “是皇子?”
  朱瞻基急切地询问了一句,再次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之后,他却有些怔忡了起来。身为天子却只有皇太子一个儿子,在群臣看来自然是危险,哪怕他自己也觉得也极不牢靠,但眼下有了皇次子,他却忍不住思量起了母亲张太后的反应。正如之前张太后表现出来的冷淡疏远一样,孙贵妃已经很久没能踏进这儿一步,就是问安也只能在正殿之外叩头,便是寻常的低等嫔妃也比她有脸面些,如今有了皇次子,若是母亲真动那心思,他该怎么办?
  只不过,这毕竟是一个莫大的喜讯,因而在怔怔呆立片刻之后,他便急急忙忙回到了张太后的寝殿,亲口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果然,张太后在一愣之后便是眼睛大亮,随即欣慰地点了点头道:“总算是吴嫔有功,平安诞下了这个麟儿。既是皇子,便晋封她为贤妃吧,至于孩子,好好派人看护,就在那儿养着。”
  朱瞻基最担心的就是母亲说孩子过早出世,如今吴嫔坐褥期间,把孩子养在胡皇后那儿或干脆是仁寿宫,因而听母亲这么一提,他先是一愣,随即便面露赧颜,又重重地点了点头说:“一切便依母后。”
  “储君之位已定,总得有个长幼尊卑,省得让有些人会错了意思。”
  张太后把话说得很明白。撇开儿子的执拗不提,她活了这么多年,亲历了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燧兄弟在东宫储君之位上的争夺,深知稳定对于朝堂有何等重要,因而不得不抛开个人喜恶。见朱瞻基已经是在面前单膝跪了下来,她便轻轻按着那坚实的肩膀,露出了笑容。
  “你还年轻,按理不必考虑这么多,但有的事情不得不以防万一。既然好几个御医都隐晦地说我这病兴许有祖上遗留的缘故,那你也得小心些,毕竟,你父皇、你三叔,都是英年早逝,能预防的总得预防起来。至于你在西苑骑马射猎,以往我是怕群臣觉得你这个皇帝耽于享乐,如今看来,你当初便是太宗皇帝那么教出来的,若是丢了这些也可惜。”
  母子多年,朱瞻基已经习惯了母亲时时刻刻的提点教训,但这些日子来,他觉得母亲与从前的严肃苛刻大不相同,仿佛更通情理了些,心里自然是万分高兴的。此时此刻,张太后竟是连他最受大臣责难的游猎也松了口,他就更欣喜了,忙点头应是,又许下了好些承诺,包括等张太后病好了奉其出京赏玩等等。虽说被责不体恤民力,但好歹是又拉近了母子关系。
  等到离开仁寿宫的时候,朱瞻基最初的那点患得患失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抹自得。待到贤妃宫中看过孩子,发现只一丁点大,御医们也都有些战战兢兢,他方才生出了一丝后怕和惊悸来,却也只能吩咐严加看管照顾,这才回了乾清宫。
  “可惜不足月,只盼老天能庇佑一些……也不知道张越的媳妇怀的是男是女。”
  宫中皇帝喜得麟儿的消息尚未传开,张府中这边思量着皇帝所说的勾当,却也是你眼看我眼。公主不好嫁,郡主更不好嫁,尤其是面对如今藩王地位每况愈下的情形,一个亲王动辄十几个郡主的婚嫁就成了大问题。由于士子们要科举入仕,决计不会想着去当仪宾,稍有些前途的也想着步步高升,不愿意娶个郡主媳妇回家高高供着,所以,能娶郡主的,不是只挂着个空头衔的王府官,就是寻常的富户子弟,再或者就是世袭军职的子弟,这三类人取代了当年娶郡主最多的勋贵,成了仪宾的主力军。至于尚主的驸马们,也已经少有世家子弟。
  “除非驸马们能做官,哪怕是一地父母官,否则无论是尚主还是娶郡主,仍会被人视之为畏途。”朱宁自己便是这般过来的,因而在张越说起此事由头的时候,便打趣说,“只不过,皇上要把公主许给你家,并不是单纯的玩笑。绾儿的家教好是出了名的,我对太后也提过,所以大概皇上就上了心。静官是长子,将来就算不走科举,总也有恩荫,亦或者走武路,这都看他自己,但小的一辈你可得留一个出来……不说这些玩笑话了。两个公主我也常见,虽小小年纪,可也全都不是骄纵的,若只是因为公主身份而草率嫁了,那便太令人扼腕……”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任凭是谁也越不过这一关去,张越当初虽说躲过了盲婚哑嫁这一道关卡,可要不是长辈那儿早有打算,他一个人就是算计到天上去也没用。因而,朱宁有调笑他们小夫妻俩的打趣,也有夹杂着对于自己的感慨,他听在耳中,心里也不免快速盘算了起来。只是,纵论古今,从汉唐公主们的肆无忌惮到宋明清公主们的徒有尊贵,几乎就没哪个时代真正有什么好制度,因而他只能抛开那些固有的意识。
  “若是要让公主们嫁得如意,归根结底,第一便是上下尊卑。若是公主们不但不用侍奉舅姑,还得二老向她行礼,这驸马一家在礼节上矮了太多,谁乐意这么娶一尊菩萨回去供着?第二,便是驸马的官职,若是无才也就罢了,有才却一味闲置,并非国家之福。有郡县之才,便授以郡县;有治理一省的才能,不若授以参政参议之衔,令其管事;至于有部阁之才,哪怕不能真的授之以部堂,佐贰官却不妨由其试一试。”
  说话的是朱宁,见杜绾瞪大了眼睛看她,张越也在皱着眉头思量,她便淡淡地笑道:“这是我很久以前就想过的了,只哪怕在太后和皇上面前也不曾提过。你且做个参考便好,我倒不是全然只为了这些看似金枝玉叶的尊贵公主着想,也不是只为了驸马着想,要紧的却在于两个字——怨气。藩王之事也是一样,如何能缓解大多数人的怨气,这才是最要紧的。”
  朱宁正说着,下头突然传来了咿咿呜呜的叫声,低头一看,却见是四个小孩子已经是你压我我压你滚成了一团。张越原本正在思量怨气两个字,可一见这光景顿时笑了起来,忙站起身抱了端武和四四,由得琥珀和秋痕一人一个分别带出去看着,这才若有所思地把朱如钧抱了起来,见他那圆滚滚的眼珠子使劲瞪着自己,他看了好一会儿,方才把孩子还给了朱宁。
  “原来宁姐姐说是公主郡主的事,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杜绾这会儿也回过神来,于是低声说道:“宋室当初南迁之后,就曾经放开了从前对宗亲的限制,准宗亲出任官职。”
  “要说这一点做得最好的,却是唐时。李适之身为废太子李承乾之孙,却能一度官至左相,由此可见一斑。而且,减等袭爵历经唐宋两代,早就被证明是英明之策,比之汉时的分封更为管用,若是当初……”
  这话哪怕是在自家对最亲近的妻妾和朱宁这样的知己说,也已经是有些犯忌,因而张越自是略过不提了,心中却在想要不是朱元璋在有些方面完全是刚愎自用的小农意识,怎会在有些事情上完全打错了算盘,弄得藩王制度被一改再改,完全失去了本意,变成了完完全全的养猪?当皇帝的人出身阶层不同,这大政策的方向,原本就是不一样的。
  “如今的怨气已经是激发出来了,要想压下去却是不容易。如何有效地引导这些怨气往不同的方向疏解,甚至是打一棒子给个甜枣,这才是最重要的……”
  “少爷,少爷,外头有人传了消息过来!”
  门外崔妈妈熟悉的声音惊醒了内中的一男二女和两个孩子,张越忙站起身,到了门边,崔妈妈低语了两句,刚刚还挂着满脸轻松笑意的张越一下子敛去了笑容,冲崔妈妈点了点头就转身回来,旋即对屋里的朱宁和杜绾说道:“晋王赐了自尽,之后没多久,皇上就喜得了皇次子,已经有旨进封吴嫔为贤妃。”
  晋王竟是已经被赐死了?
  这个消息让朱宁吃了一惊,杜绾正在仔细沉吟这事情的由来,突然觉得腹痛如绞,一时间脸色大变,咬着嘴唇只忍耐片刻,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就一颗颗滚落了下来,随即呻吟出声。眼见她这般光景,张越几乎是一瞬间跳了起来,上前抓着杜绾的手正问些什么,朱宁已经是一个箭步冲出了房去,高声唤人来。不一会儿,孙氏便带着几个年长婆子赶了来,一看杜绾的模样就把张越赶出了屋子,又是吩咐去把早就预备好的稳婆叫来,又是传命去取热水等等。可是,还没等焦躁的张越在外头转上几个圈子,朱宁便和两个抱着孩子的丫头一块出了来。
  “里头……”
  “应该不碍事,绾儿又不是第一次了……”朱宁勉强露出了笑脸,哪怕不是第一次瞧见这种场面,可看到密友的那种挣扎模样,她仍是感到一颗心扑腾得厉害,随即就叹了口气说,“吴贤妃那孩子就是不足月,如今绾儿这孩子竟也是不足月……那位在宫里,乱七八糟消息多费思量,可绾儿应不至于如此,莫非是最近太劳累了?”
  劳累……一想到这两个字,张越的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随即使劲拍了两下脸颊,整个人都陷入了某种后悔之中。虽说杜绾已经不用操心家务,可操心的事情非但没少反而更多了,父亲给他找的那两个人只能处理一下书信写出节略,其余的用场还暂时没派上,如今看来,他还真是昏头到忘记妻子的身怀六甲。要是这次真出什么事,那该怎么办?
  仿佛是为了让他提心吊胆,从前两次生产都是有惊无险的杜绾这一回却一直拖到了入夜,结果朱宁压根没心思回去,直接和团团转的张菁凑成了一对,一个长吁一个短叹,焦心得了不得。而张越则是也不知道在青石地上踱了多少个圈子,心里甚至连刚刚喜得贵子的朱瞻基也埋怨上了——哪有那么凑巧的事,偏生两家孩子一块生,不是给皇帝说坏了吧?
  眼看时光就要过子时的时候,一声清脆的婴啼终于把张越从无休止的胡思乱想中解放了出来。他几乎是一个箭步冲到了房门口,见那个稳婆探身出来立时问道:“大人和孩子如何?”
  “少奶奶福大,母女均安,恭喜少爷!”
  后头的崔妈妈直接把稳婆的话头抢过去,连珠炮似的把好消息报了。这时候,张越终于回过神来,后退两步险些一个踉跄,还是早就躲在院门口的静官眼疾手快扶了一把,结果就听到一句让他呆滞的话。
  “这就该是小六了?”
  静官赶紧放开了父亲的手,拉着三三退到了一边,脸色却仍是有些古怪。妹妹们一个三三一个四四,如今又添了一个小六,要是都像父亲这样起小名,那也实在是太省事了。他正摇头的时候,却不料三三一撒手放开了他,却是凑到张越旁边仰头问道:“爹,为啥我是三,妹妹是四,这就变成六了?”
  “要是还有五的话,那就重了你们五姨了!”
  张越此时心情不错,答了一句方才发现满院子的人全都在看自己,干咳了一声便把这事蒙混了过去。只不过,正好抱着孩子出来的孙氏却是都听在了耳中,对着他耳提面命好一阵子,最后又没好气地教训道:“我对你媳妇说了,以后你要是还敢什么事都推给她,我可不和你甘休!”
第九百一十七章
新生和老去
  就在同一天里头,天子添了儿子,张越得了女儿,而且全都是未足月。只相比吴贤妃,杜绾这一次由于只八个月出头便产下了孩子,自是更加虚弱,小五索性带着儿子住了进来,专心致志地帮着姐姐调养。
  皇次子的降生虽然不如皇长子那般举国同庆,但也是让朝野为之欢庆的大事,至少,决死囚这种事情是绝对要延后的,哪怕是斩立决的犯人,也得先把刑期往后放,至少不能挤在皇次子的满月里头。至于已经是赐了自尽的晋王,由于是在此之前,自然也就不碍了。
  至于张越新添的一个闺女,也一样是迎来了众多的道喜声。因张越事先有言,衙门上下也就没有每个人送一份礼,而是大伙儿合着凑了一份。却是一套纯银打的项圈手镯脚镯,东西倒是寻常,可上头刻的词句全是一干少说也是六品的下属们冥思苦想的结果,自然不落俗套。而送了这礼,自然而然就不用满月酒时再花一份子钱,反而还能上门喝一顿酒,在众人看来,这自然是身为主官的体恤下属,干活的时候又卖力了几分。
  于是,在皇次子降生普天同庆那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弘文阁经筵又一次重开。照例是精选的讲官滔滔不绝讲了一个时辰的礼记,接下来一群已经站僵了腿的官员们方才把目光投向了座上。毕竟,这一回并不是从前那般的各抒己见,按照皇帝的说法,此次不但会揭开之后的议题,同时将前头几次的议题做一个总结。只是,出面说话的却是杨士奇。
  在如今擢升渐渐循资格的朝堂上,不是进士出身的杨士奇却是众多进士们景仰的老者。不但是因为杨士奇的风仪举止,而且也是因为他提携后辈的不遗余力,单单宣德这几年间,那些和杨士奇素未谋面,却只是因文章品行等等落入其人眼中,之后得蒙重用的就有十几二十个人,所以,他此刻一站出来,原还有些嘀咕的壮年派一下子都提起了精神。
  “……藩王不奉诏不得擅离封地,其庶子以下降等袭爵,非宗谱妃妾所出子不计入宗谱……可仕科举,可事农桑……”
  “准兵部左侍郎张越所请,设武举。武举每三年开会试,由天下卫所荐举。各省武举由兵部荐举考试官考试,定每省武举限额。”
  “……查南直隶田亩弊案,令于谦居中提调,如有藏匿田产人口者,一经查出没入官中。令北直隶、浙江、山东清查田亩,主持人选由六部都察院文渊阁诸学士举荐廷推……”
  杨士奇威望既是一时无二,再加上此时中气十足,一番话念完之后,从上到下鸦雀无声。事先支持的自然是喜不自胜,事先反对的却也不甚懊恼,只是在那儿思量这一系列举动之后天下的变动。然而,当杨士奇又徐徐说出了包括军户和赋役之内下几回弘文阁经筵的议题之后,众人一时哗然。
  “其一是赋役,百姓苦于差役,不敢开荒置田,解送赋税入京甚至还有半途遭匪人截杀的,因而农田赋役如今且重议商定。而市舶司试收商税以来,岁入数十万贯,于是国库充盈,舟桥赈灾不再捉襟见肘,推此及彼,洪武初年便定商税三十税一,多年以来却是形同虚设,不可不重申。”
  “其二,”杨士奇屈下了第二根手指头,不紧不慢地说,“军户形同贱役,各省户籍黄册之中,在军籍的人口不增反减,长此以往军户勾补就成了难题,因而第二条便是军户之事。至于第三……便是海外方略,也就是西洋和南洋的方略。”
  杨士奇老成持重,虽然有些保守,可面对一个锐意的天子,再加上还有张越这么个后辈在背后撺掇劝说解释,他自然会选取最适合的路子,毕竟,如今的大明比起永乐年间更富庶更安定,这却是事实。只不过,对于这第三条,他却着实和皇帝磨了老半天,昨晚上还把张越叫到了家里,仔仔细细地和杜桢一块盘问了一通,当张越拿出从方锐那里得到的海图之后,他们方才有些动容,可这时节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却没办法立刻改变,所以只是同意议一议。
  但能够把这种事情拿上台面议一议,张越就已经很满意了。所以离开弘文阁,他也没有理会那些议论纷纷的大臣们,径直出了宫回兵部衙门,结果到了门口,就有皂隶上来禀报,说是王公公正在前厅里头等候。想起刚刚才在皇帝身边瞧见御用监太监王瑾,这位的腿脚就算再快也不至于越在他前头,张越颇有些讶异,等到了地头看见人,他才恍然大悟。
  “我还道刚刚才在宫中见过御用监王公公,没想到是你!也是我记性不好,今早就听说你和郑公公昨日一起回来的。”
  坐在客位上等着的是一个五十出头身材健硕的老人,和那些养在深宫肤色白皙的太监相比,由于多年出海日晒雨淋,他的脸上便有一种健康的赤铜色,人看上去也更具阳刚之气。笑呵呵地向张越拱了拱手行礼,他就笑道:“才刚回来,小张大人没想到也不奇怪。我这一趟跑得远,原本的海图上也增补了不少地方,甚至还去过极西的几个大国。原本是想着回头去府上的,可小张大人喜得千金,门槛都被人踏破了,兴许会避而不见,郑公公就让我索性到衙门来。”
  来人就是和郑和一起多次出海的王景弘。他原本就是海边人,出海操舟看天象等等全都精通,所以之前曾经和郑和短暂分开过一阵子,自带着好几条大船继续西行,此次却是在暹罗和郑和会合之后一同回来。这一趟的远洋比他从前那会儿都去得远,但收获也很大,笑呵呵开了个玩笑,他便指了指桌子上的一个口袋。
  “这就算是我送给小张大人千金的贺礼吧。”
  张越闻言着实吓了一跳。他虽说和中官们的交情都还算好,但只听说过官员有悄悄给中官送礼的,很少有听说中官给文武官员们送礼的。但是,他从前毕竟帮过下番官军的大忙,和郑和王景弘的交情自是与寻常中官不同,因而他思来想去也不好拒绝那份好意,因而只得苦笑道:“王公公的这份心意还真是让我不好消受,这是衙门,你这个羊皮口袋我拿出去,明天就得有御史弹劾上来。”
  “那就更好,想必小张大人很想让那些御史吃个哑巴亏吧?”王景弘从前也是严正的人,这会儿却心情极好地开起了玩笑,“不是什么宝石之类的俗物,小张大人不妨打开看看。”
  想想王景弘看着粗豪,其实却是心细如发的人,张越略一迟疑,便上前去打开了那个口袋。见里头竟是各式各样的果实种子,他不禁眼睛一亮,随即就看着王景弘说:“这莫非是那些来自海外的植物?”
  “对了!上回小张大人不是就托我寻过这些么?那时候我急急忙忙,也只是找了个喜欢此道的军士而已,这次却是特意寻访问过人的。除了这个,还有一本图解,回头和那几箱种子一块送上府里去。这些只是样品,看着图个新鲜就行了,但保存那些东西却费了好一番功夫,毕竟在海上飘的时间长。对了,小张大人你提到的那个看不到边际的大岛,我也不知道是否到过,海上只有未开化蛮族的国度不少,也不能一一深入探访,只能等以后了。”
  张越不清楚如今的技术是否能支撑前往南北美洲的远洋航行,但王景弘这么说,他心里自是颇觉得振奋,于是少不得谢过了这位航海先驱,又顺便问起了郑和的情形。这原本只是一句问候,他却没想到王景弘迟疑了一下,竟是叹了一口气。
  “郑公公这一回在海上就染了病,好容易才撑着回来,昨天勉强打起精神面了圣,之后就撑不下去了,皇上派了太医瞧看,可情形还是凶险得很。”
  王景弘屡次和郑和一块搭档出海,此次船停靠广东的时候,还见着了张谦,却发现那一位也是苍老了许多。所以,尽管他自己还是壮健得很,可毕竟存下了心事。此时此刻,见张越大为震惊,他便笑道:“没事,从来海上航行都是如此,不少军士都是葬在了那些岛上,咱们这么多次都能安然无恙就已经很难得了,更何况他总算是撑着回来了。”
  张越没有单独见过郑和几次,而就算见着面,也总是没法把郑和与史书上那三保太监联系起来。这会儿听着王景弘的言语,他不由自主想到了郑和便是在第七次下西洋中撒手人寰,据说连人都是运回南京安葬的,因而他的脸色渐渐就沉了下来。如今的历史早已经完全改变,他已经不能断言未来的变化,又怎知道郑和不会熬不过这一次撒手故去?
  “待会散衙之后,王公公可否带我去一趟郑公公那儿?”
  王景弘没料到张越竟然会提起这事。要知道,从前在南京的时候张越来见,是因为那会儿他还是应天府丞,而他和郑和都是奉旨守备南京,麾下有下番官军,再加上往来都是公事,还夹杂着那时候的太子朱瞻基。但如今……文官们兴许都不会恶了中官,可真要说和中官们往来的却是少之又少,更何况,郑和也是谨慎人,一直生怕作为永乐旧人而遭了忌恨。
  “太医已经瞧过了,小张大人若是亲自去瞧,恐怕会让别人生出什么不好的想头来。要不,再等两天,郑公公的病就能好些……”
  若是平日,王景弘这么一说,张越必然打消了主意,但今次他却固执得很。到后来王景弘没办法,只好约定了申时末在东江米巷尽头处等,随即就匆匆离去。等到他一走,张越看了一眼那个沉甸甸的袋子,便一手提起来出了门去,结果招来了好些好奇的目光。他却仿若未觉一般,随手招来了一个皂隶,吩咐其将袋子送回府去。
  这东西过了一个人的手,转眼间人人就都知道了,也省得他们胡乱瞎猜。这当口,即便御史们捕风捉影乱弹劾一气,那也是麻烦。
  申时末,兵部衙门准时散衙,由于得到消息来自奴儿干都司的船已经停在了天津卫,万世节同船而归,张越出门的时候自是步伐异常轻快。直到在东江米巷和安定门大街的交界处上了王景弘的车,见到对方那藏不住的担忧,他方才按捺下了刚刚那份高兴。
  “怎么,可是郑公公的情形不好?”
  “我刚刚过去瞧的时候,他已经是连坐着的力气都没了,可听说小张大人你要来,他却高兴得很……我是觉得他和平时不一样,就担心他病得糊涂了。若是他说错什么话,还请小张大人你别放在心上。”王景弘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尤其内官更是如此,因而那眉头几乎就完全拧在一块了,“而且,太医说,他是多年的辛苦积劳成疾,不好治。”
  尽管路上王景弘已经给张越提过醒,但真正到了郑家,在房中看到病重的郑和时,张越仍然是吓了一跳。这位昔日身材健壮精神矍铄的内官监太监,如今却是脸庞消瘦眸子深陷,精神也决计谈不上好,只是见着他来却强要坐起身。王景弘苦劝不得,也只能在他腰后肩背等处都塞得严严实实,又在旁边扶着。
  “多谢小张大人还来看我。”郑和说话已经是有些吃力了,但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见张越在锦墩上坐下,又问他的病,他就摇摇头道,“没关系,在海上的时候比这更要命的也有过,这一回未必就真的是没救了……就算没救也不要紧,总算我是偿了心愿,又在海上多跑了几年。小张大人,这宝船能变成神威舰,下番的官军能正式编成神威卫,全是多亏了你。我只有一件事挂心,那便是这神威舰和神威卫……希望他们能永远保留下去!”
  郑和一下子提高了声音,见张越听得仔细并无不耐,他顿时心定了些,随即一把按住了张越支撑在床板上的手:“小张大人,你管着兵部,如今又是军户又是军职又是武举等等,我只希望神威三卫不要裁撤,不要轻易动。这些人从出海晕船到如今的海战争先,不知道耗费了多少功夫,若是裁撤了,便好似我在这世上留的最后一点东西也没了。”
  看着满脸渴望的郑和,张越没怎么犹豫就点了点头:“郑公公放心,别的事情我做不了主,但此事我必定力争办成。”
第九百一十八章
世事多有不足
  洪武年间,朱元璋立下铁牌禁止阉宦干政,因而中官一个个只能规规矩矩地住在宫里,从来没有散居宫外的规矩。但到了永乐,由于朱棣掀翻建文帝的江山时,多有依赖宫中宦官之力,再加上他毕竟是得位不正,对大臣多有防范,所以各地的守备中官渐渐增加,到了如今,京城内中官在外获赐府邸的也有好几个,其中如王瑾这般的甚至还得了宫女做夫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4/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