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2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8/430

  “少爷,少奶奶刚刚从杜府回来了,她说有要紧事,让您赶紧回房商量!”
第六百二十二章
求医不为问药
  太医院医士众多,但授文散官阶称得上医官的却寥寥无几。国朝制度,太医院院使一人,院判两人,御医四人,品级各有差,其余不过是称一声太医罢了,并无品级。如今的太医院院使虽精擅医术,但毕竟垂垂老矣,因此太医院上下的事务其实都是史权与另一名院判打理。尽管民间也有隐逸高手,可对于真正以医术传家的杏林世家而言,他已经算到极致了。
  位既高,事亦忙。除了皇帝以及得宠嫔妃之外,朱棣素来对那些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勋贵极其看顾,但凡疾重便常常派太医领衔医治,再加上那些患病请医的亲王郡王,史权一年到头竟是难得有空闲的时候,不少时间都在天南地北地赶。前番因蜀王病重,他甚至还下了一趟四川,回来也不过几个月。这些天日夜侍奉朱棣用药调养,担足了心思,他熬得两眼深陷颧骨高立,这一日好容易有空,他为防万一,少不得带人仔仔细细整理了一番生药库。
  为防有失,请御脉极为繁复,向来是一人请脉数人从旁参看;取药则是有内臣在旁边盯着,药性和诊治方法等等全都要具本上奏写入脉案;至于煎药则更是复杂,必有院判一名内臣两名在旁边监视,恰是为了杜绝有人在其中下手。尽管如此防范,可他心里却明白,遇上一个执拗的天子,要药到病除何其困难!
  这会儿和他一块在生药库里忙活的乃是一个正八品中年御医。在两个内臣的眼皮子底下忙完了,史权与其并肩出来,等过了穿堂转角处,他就听到背后传来了一个低沉的声音。
  “大人,皇上这病真能大好?若是……不及早做些准备,恐怕咱们日后结局堪忧。”
  但凡重名声的医士无不是企盼有朝一日能入太医院,而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那种战战兢兢担心掉脑袋的日子是什么滋味,更何况朱棣从来就不是一个好脾气的天子。可这个念头只是在脑海中一晃而过,紧跟着,史权就停下了步子,回头冷冷看了此人一眼。
  “这种话以后不要再说了,这不是你我能议论的。”
  然而,见那御医唯唯低头,他就扭过了头,心里却烦躁得很。朱棣戎马一身自负打熬得好筋骨,殊不知这亏虚也同样大,更何况去年那一年大半年塞外征战,更是让原本精心调护的风痹症又激起了其他的病。这年纪大了,不少虎狼药就不敢使用,倘若今后一直静养也就罢了,倘若还要再干什么远征之类的激烈勾当,恐怕更了不得。
  即便皇帝能够守在宫里,那日子恐怕也是屈指可数。
  太医院位于宫城东华门外光禄寺以南,不过十几间屋子两个院子,连带杂役也不过三十余人。为进出宫方便,一应人等都是从东安门进出,并不和文武百官走一条道,平日除了那些光禄寺官和东宫官,鲜有遇上别人。上午刚刚忙完,史权便回到了这里,趁着还有些空闲,他索性动手整理起了以前的几本脉案,翻着翻着,他就陡然停止了动作。
  御医冯远茗私取生药库药材炼丹,念其昔日诊治皇后劳,免死除名。
  正在他回忆昔日旧事的时候,门帘忽地一响,他抬头一瞧就发现是刘永诚带着两个随从径直闯了进来。还不等他发问,刘永诚就急匆匆地撂下一句话道:“英国公嫡子抱恙,皇上命你前往诊治。咱家还有事,你自个赶紧,诊治完了早些回来,指不定皇上那边离不开。”
  既是皇帝御命,史权只得连忙打点了药箱,带着一个随身童子就匆匆赶往了英国公府。自打前次医好了英国公,他除了一路升官进阶之外,也得了额外的好处,毕竟,武官第一人的善意绝非轻易能得。后来得知英国公的嫡子落地便有亏虚,秉性脆弱,他也去诊治过,只是他对于儿科并不擅长,虽尽力而为仍收效甚微,直到隐隐约约得知有人举荐了自己那位师兄,然后用一些不知名的方法调护得那位小公子有了起色,他还觉得极其纳罕。
  要知道,冯远茗迷恋炼丹固然被师傅责骂过,但医术却是顶尖的,要不是有人看不得他治好了突发痰症的太子,找了这么个由头把人赶了走,恐怕自己这个位子就该是他的了。此后,冯远茗便对权贵深恶痛绝,谁知道竟会重登英国公府这样的顶尖豪门。可是,既然有了冯远茗,英国公府那位小公子病情不好,又怎么会惊动了皇帝,还点了他去诊治?
  清水胡同的英国公府史权自是不会陌生,但这几年却来得少了,只一踏进那镶着金色梅花钉的垂花门,他就觉得那种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这里已经是内宅,此时除了几个婆子之外,丫头们都是整齐肃立,沿途一片静寂。及至在引导下来到那垂着银红夹帘前等候的时候,他就听到里头传来了一阵低低的话语声,还不等他听清楚,门帘就被人高高打了起来。
  跨进门槛,他就看到正中主位上坐着一个中年妇人。只见她头戴金梁冠,身穿香色潞绸绣并蒂莲花的长衣,面色红润身量微福,顾盼之间却有一种威严气度,正是王夫人。见后头的帘帐后头影影绰绰有一个人,他不禁心中纳罕,暗想英国公长女尚小,侍妾之类的女眷也不会出现在这场合,丫头们更不用讲究那么多,这会儿的人又是谁?
  史权一面想一面上前行礼,尚未拜下,旁边就有老婆子上来搀扶起身,又有人搬来锦墩让他坐了。王夫人从前也和史权打过数次交道,等人坐下之后略微寒暄两句,就使乳娘把儿子天赐带了上来。尽管落地的时候极其瘦小孱弱,但如今的天赐却只比同龄孩子稍微瘦一些,脸色也颇为红润。用黑亮的小眼睛打量了一番史权,他的小脸立刻皱成了一团。
  “娘,他……他不会像冯大夫那样折腾人吧?我要小五姐姐!”
  “你小五姐姐如今就要当新娘子了,没功夫来理你!”王夫人没好气地把儿子拉了过来,又送上前去给史权看脉,随即无可奈何地说,“小家伙从小给冯大夫折腾怕了,也就是小五能哄着他。这些天他一直有夜惊之症,我不过昨日下午和太子妃偶然一提,竟劳动了史大人,实在过意不去。还请您瞧瞧,小孩子夜惊了毕竟吓人得很。”
  这夜惊之症对于成人来说是个麻烦,但在童子身上却很多见,因此听说这个而不是别的疑难杂症,史权自是松了一口气。仔仔细细看了脉之后,他若有所思地想了想,随即就含笑示意那乳母把孩子带下去。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王夫人连丫头也遣开了去,只留下了身边一个管事媳妇打扮的少妇。
  误以为这只是当母亲的担心被别人听见,他就仔细解释道:“小公子素体虚弱,肝胆不足,则肝不藏魂,胆不决断,所以易发此症。以后晚上让乳母丫头看护的时候多注意一些,见其每晚何时夜惊就记下来,如是几天得了时辰,就让人在夜惊之前推醒了他,如是数天便可见效。”
  王夫人本来只是心疼儿子每夜惊醒,此时听到这么一个简单易行的法子,不禁极为欣喜,连忙答应了下来。然而,她今天请史权来远远不是为了这一丁点事,当下先是说了些儿子的情形,渐渐就岔开到了其它话题:“当初老爷的病也是皇上让史大人来诊治的,足可见你医术高明,又深得皇上信赖。想必你也知道,我家天赐能够康康健健地在家里,冯大夫居功至伟,这病原本请了他瞧,也不会惊动你。可他一连好些天都不见踪影,原本住的屋子也好似不少日子没人住过,所以我还想请教史大人一声,你可知道他在京师还有什么人么?”
  没想到王夫人竟是问冯远茗,史权愣了一愣才问道:“他向来喜欢亲自去采药,莫不是去郊外哪个小山头转悠了?”
  若是平时,王夫人也不会对这件事如此着紧,可里头的人既说此事须得留心,她自是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此时便摇了摇头:“那决计不可能,冯大夫若有外出从来都会对他徒弟小五说一声,这次却根本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消失了,实在是可疑得很。”
  面对这种焦虑的口气,史权不禁越发狐疑。在宫中浸淫久了,哪怕他素来不问政事,也不管闲事,可听到的见到的毕竟多了,此时忙遏制自己天马行空的念头,又仔细回忆了一遍,然后就肯定地说:“他在京师别无亲友,当初自从和我断了往来之后就远走山东。至于他回来之后还有什么友人,我就不知道了。夫人还请宽心,我想过几日他必定会回来。”
  既是这样的答案,即使王夫人心中失望得很,亦是知道再追问也是无果。留史权坐了一会,吩咐碧落将其送出门,她便站起身穿过纱帘到了里间,一看到杜绾便沉不住气了。
  “他也不知道人在何处,如今可是没办法了!”见杜绾也是眉头紧锁,她不禁长长叹了一口气,“我看是你想得太多了,说不定真是出去采药了而已。又不是头一回了,他三天两头没踪影,人年纪大了记错了日子,不会真的有事。再说了,人家算计他有什么用?”
  然而,杜绾的眉头却始终不曾舒展开来。昨天因小五回门说起冯远茗无故不见的事,她便又去那儿找了一回,结果竟发现柜子里的衣物少了大半。晚上她和张越商量之后,两人都觉得此事诡异。
  须知冯远茗对小五很是喜爱,决不会在其成婚时不留只言片语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倘若不是被人胁迫,那便是另有缘由——要知道,那还是唐赛儿的师傅!
第六百二十三章
虏中军报
  六月一过,酷热的夏日便算是过去了。虽说白天太阳底下仍是热,但晚上却渐渐凉了下来。因此,但凡是衙门,往往都备办了两层门帘,白天是竹帘,晚上是布帘,如此既能遮挡风沙,也能避暑御寒。兵部职方司位于兵部衙门大院中最里头的一个院子,自然也是如此。和其他三司的院子不同,这里的四面墙壁高达两丈许,还有身强力壮的隶兵轮流看守。
  这里保存着天下最精确的舆图以及各种山河地理图志,天下各处的军情也都会汇总到这里,经由一众司官的整理呈报尚书,继而上奏天听。这里看似只有郎中两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两人,书吏四人,但实际上却还统管着北边、安南、西南、东南等各处的谍者上百,若是遇战事,这些人再加上各都司的每日奏报就能把人累死。
  虽说坐衙应该是穿常服,但如今天气太热,只要公堂礼见完毕,众人就都脱了外头那身官皮。靠窗坐着的一个中年人这会儿穿着青布袍子,一面动手拆那盖着印章的信函,一面皱着眉头抱怨道:“又是北边的谍报?那些谍者在瓦剌鞑靼究竟在干什么,几乎一天就能收到几份绝密,他们是阿鲁台的心腹还是瓦剌的头领,什么都知道,桩桩都是十万火急!”
  张越如今在职方司也已经有几个月了,渐渐熟悉了一应流程。这些天心里头惦记着各方面的事,他自是头昏脑涨。此时他埋头写着几条记录,头也不抬地说道:“昨天是鞑靼三份、瓦剌三份、安南一份、柳州一份加急,其余的则是无关紧要的普通文书。但那些标着绝密加急的里头,真正要紧的却一份都没有。”
  职方司郎中唐永是从主事、员外郎一步步升迁上来的,对于这里廖若指掌,这郎中之位却才刚坐了一年多。原本认为张越是来摘桃子的,他还有些不忿,继而听到风声说朝廷要增职方司郎中一人,主事两人,他这才安心了些,如今对张越的态度自是稍有改观。他生性沉稳,此时也不理会同僚的闲话,只是仔仔细细查看到了自己手里的那些公文。
  “这是什么?虏中有人到开平请降,说阿鲁台今秋还要犯边?”
  拆开又一封急信的张越一目十行扫了一眼手头那张薄薄的信纸,忽然惊咦了一声。若是提到别的事情也就罢了,偏偏阿鲁台三个字足够牵动朝中上下一堆人的神经,于是屋子里的其余四人立刻丢下手头的事,齐齐围了上来。为首的唐永从张越手中接过那张纸浏览了片刻,面色陡然一沉。
  “这是从开平送回来的,上头还有武安侯的印章……兵部所辖谍者虽多,这样重大的消息,此前竟是不曾提及!”想到此前李庆责他们没有从堆积如山的公文中看出那些端倪,唐永那眉头顿时皱得更深了,“这信上也不提来降者何等身份,为何能够一口咬定此事?该死,职方司在北边的谍者要是更多一些就好了!”
  职方司众人素来就有这个念头,因此这会儿几乎都在点头,而张越不由得想起当初在青州的时候利用锦衣卫搜集各种情报,结果几乎把山东白莲教连根拔起一多半的往事。锦衣卫空有一张庞大的网络,但主要职分只是监查官员,刺探情报只是附带的;而兵部职方司虽说有一张谍报网络,可还远远算不上完善。就拿眼前这份军报来说,因是降者所言,是真是假就成问题,这公文里头也写得含含糊糊,竟是连可靠不可靠都难说,偏偏还不能置之不理!
  “张大人,事关重大,咱们一块去见赵尚书和李尚书吧。”
  赵羾如今仍是主督屯戍,而李庆则是专司兵事,但若有紧急奏报,李庆也不会越过赵羾去。两人听唐永张越奏报了此事,当下不敢怠慢,仔仔细细问明了缘由,便带着军报原件立刻入宫求见。等到了下午,宫中就有旨调阅兵部近一个月的军报存档,随即又有消息说皇帝召五府都督和六部尚书合议,一时间,各处衙门中都紧张忙碌了起来。
  由于这一连串事情都和兵部相关,职方司更是首当其冲,因此这里再也看不见平日的闲散,无论是职官还是书吏,走路都是连奔带跑的,谁也不敢耽误。直到晚上戌时,众人才把该办的事情办完,正好轮到今夜当值的张越则是留了下来。下午一直忙,他这会儿才感觉到饥肠辘辘。就在他忙着喝茶的时候,一个皂隶进了门来换帘子,随后又提了一个食盒进门。
  他将手上的食盒搁在了旁边的杉木几上,因笑道:“刚刚瞧着里头忙,小的也不敢进来打扰,这是大人府上派人送来的饮食,先头小的让搁在大伙房灶上,如今应该还是热的。”
  因值夜素来是整晚,次日也并不能休息,顶多就是中午能稍稍眯一会眼睛,却是最劳累不过,所以张越平日虽然都是和其他同僚一样,但凡当值的时候,杜绾却都会让人从家里送饮食过来。此时他本就腹中空空,看着那个三层食盒就更饿了,因此等那个皂隶退下之后就打开了食盒。第一层是米饭和两色菜蔬,第二层是点心,第三层则是一小罐子汤。饿得慌的他风卷残云把饭菜吃了个干净,只余下一碟点心权当宵夜,又在房间里散了一会步。
  这年头素来讲究早睡早起,朝参官因为天不亮就要上朝,尤其是如此。也就是如今朱棣晚年不耐久坐,这朝会制度才放松了许多,于是不少官员总算能多睡那么半个时辰。尽管此时还不算太晚,但随着夜深人静,坐下喝了好几杯浓茶的张越也渐渐上了倦意,虽看着桌上的东西,手里还握着笔,可他只觉得纸上的那些字迹渐渐模糊,呵欠更是一个接一个,到最后只能站起身又做操振奋了一下精神。才回到桌前坐下,他就听到外面传来了一阵说话声。
  职方司重地素来很少有外人进入,就是兵部其他司官也是一样,更不用提大声喧哗。平日里皂隶书吏进出无不是压低声音,而他们自己在司房中处理事情也都是顶多低声商议,所以此时此刻,他不禁异常奇怪,然而,还不等他出声发问,门前的布帘子就被人高高打了起来。看到那一前一后进来的两个人,他先是大吃一惊,随即连忙起身上前行礼。
  前头的朱棣头戴掐丝二龙戏珠翼善冠,身穿织金盘领窄袖紫袍,旁边则是朱瞻基搀扶着。由于前一段时间的风痹折腾,朱棣脸色精神都不算太好,四下里一瞥便唤了张越起来。径直到了书案后坐下,看见上头平摊着一张地图,其中的瓦剌用红笔圈出,那字迹还未干,他便漫不经心地笑了笑。及至看到底下的还压着几张纸,就拿起来仔细瞧了瞧。
  朱瞻基看见朱棣正在埋头看那几张纸,就对张越说道:“当初太祖皇帝夜察兵部,因为兵部无人当值,偏此时有紧急军报送来,于是一怒之下便摘了兵部的牌子。今夜皇爷爷不告而来,也是想看看眼下兵部可有懈怠。刚刚一路进来,各处都亮着灯,总算你们还用心。”
  张越还没答话,已经看完那几张纸的朱棣就抬起头来。他寻思着张越写下的那一连串字眼,脸色稍霁:“先前几个都督和赵羾李庆刚刚还在乾清宫争得面红耳赤,安远侯主动请缨领兵,李庆说不能轻举妄动。可是就在刚才,袁方又上报了锦衣卫宣府卫所送来的一个消息,什么阿鲁台又有南下之意,先前军报说阿鲁台大合诸部声势大盛全都是虚张声势!”
  最后一条连朱瞻基都尚未听说过,此时不禁愕然。而张越之前把前几天留心的一份份谍报都找了出来对比,写写画画间已经有所猜测,这会儿顿时眼睛一亮。
  “就在五月底,阿鲁台所部刚刚和瓦剌绰罗斯部的顺宁王脱欢大战了一场,结果大败亏输,人口牲畜不知道丢了多少,眼下部落溃散正在往北边逃,哪里还有什么闲心南下!袁方说这是锦衣卫抓了一个私自互市的行商后打探到的消息,用脑袋担保不会有错。既然他的锦衣卫不会有错,那就是这提供消息的降人胡说八道!”
  张越今天一整个晚上就在想,阿鲁台重建霸权固然需要靠用兵来奠定威望,但已经在朱棣手下败了一次逃了一次,还这么每每挑衅,实在是匪夷所思,如今看来,这消息的来源竟是有问题!袁方这一回竟是神来之笔,若不是知道阿鲁台已经在脱欢手里大败了一次,如今根本没有犯边的功夫和实力,恐怕这一次朱棣又要御驾亲征了!
  “皇上圣明!”他深深弯了弯腰,随即一字一句地说,“所以,臣以为朝中对虏中情形了解得太少,而且消息多半滞后不及时,反而是鞑靼瓦剌因为常有降虏封官内迁,谍者刺探我朝情形反而更加容易。军报若反应慢了,纵使兵部和五府再有见地也是枉然。臣以为职方司谍探该当重编,无论是传递渠道以及消息来源,都需重新考定。”
  “好,准了!”
  朱棣看过张越刚刚写的东西,颇为赞赏他的敏锐,再加上恼怒于之前被人牵着鼻子走,本就有这个主意。此时微一沉吟,他就又沉声说道:“瓦剌那边自有别人过去,你就不用思量此事了。工部员外郎尚西容正在大宁故城重新修缮城池,但那里被兀良哈人占据多年,好在有英国公,也不虞有失。先头五府合议的时候,成国公还举荐过英国公领兵征阿鲁台,如今是用不着了。”
  尽管嘴上说得轻松,但朱棣却心里却不甚痛快,望着那支起木楞窗的目光仿佛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让武安侯把那个降人送到京师,朕要亲自问他!”
第六百二十四章
千人千面,慈者慈心
  洪武朝那些逃过太祖皇帝朱元璋屠刀的勋贵如今大多留在南京,而靖难功臣则是除了寥寥几个镇守南京之外,其余大多随驾京师。西城以众人封号为名的胡同多达数十条,武安侯胡同、丰城胡同、泰宁侯胡同……于是一座座豪宅鳞次栉比地彼此紧挨在一块,就如同这些人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一般,局外人就是想方设法也进不了那个圈子。
  这天乃是安远侯柳升的五十大寿。尽管他直到永乐八年北征方才封侯,但三次北征一次为中军副将,两次将中军,掌管京营近十载,这隆宠在国公以下几乎是无人能及。再加上为人豪爽,极得部下爱戴,因此他这位子更是不曾有人撼动过。此番大寿,家中大摆寿宴,同僚下属都来拜贺,再加上宫中赏赐,恰是热闹无匹。
  既是正寿,柳升便遣了长子柳溥在门前迎宾,自己则是在家中悬挂着御赐黑底金漆大匾的义安堂上和宾客谈笑风生。说到兴起处,他竟是重重一巴掌拍在了旁边的几案上,声若洪钟地说:“以前觉着北边乃是大敌,可一连三次打下来,如今看来都是些跳梁小丑罢了!”
  此话一出,大多数勋贵自然是齐声附和,至于那些晚辈们则是不过唯唯诺诺而已。须臾,外头就有人来报说张超张起张越张赳兄弟四人来祝寿,他一面点头,一面对旁边的保定侯孟瑛说:“英国公眼下在大宁,他们恐怕连英国公府的份一块带来了!话说皇上对英国公隆宠非常,对阳武伯也大力提拔,张超张起如今都已是千户,可张越……这小子尽会惹事!”
  “拜见安远侯,恭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还要往下说的柳升听到这整齐划一的声音,顿时回过了神,等瞧见张越兄弟三个已经跨过门槛,已经是拜了下去,他便颔首吩咐免礼。因张起是他的外甥女婿,张越也是常打交道,他就直截了当地把三人叫到了前头。见张超着紫,张起穿蓝,张越则是一身莲青色的锦袍,他就看向了张起,竟是毫不留情地先把张起给骂了一顿。
  “你小子成天得空了多学一些军略,别没事情只知道在外头鬼混闹腾!你又不是日理万机的忙人,一天到晚不着家,你家媳妇又不是个省心的,嘀咕得我耳根子都痒了!别忘了你自个儿的身份,都多大的人了,凡事多想想去年过世的老太太!”
  说完他也不理会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的张起,又狠狠瞪了张越一眼:“你也是一样,兵部那衙门不好呆,转去别的地方就是了,偏闹出那么多名堂。你知不知道,如今京师三大营当中都传开了,说是你说要把紧世袭军官的选授……你这不是在卡大伙儿的脖子么?底下军官闹翻了不提,就是我们这些一把年纪的,谁家里没几个多余的儿子盼着皇上恩典?你记住,你姓张,别忘了本,军职是咱们的命根子!”
  “安远侯,这都是以讹传讹,我哪里会提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想法?要说求名,我如今也有那么一丁点名声,何必做这种动摇根基断人生路的勾当;要说求利,我能从中得到什么钱财?要是不为名不为利,我何必吃力不讨好?”
  “哼,要真是这样就好!”
  柳升的嗓门极大,张越的声音也不小,一时间,厅堂上的人几乎都听到了这番话,更看到了这位寿星翁死硬的脸色。好在旁边的孟瑛及时出口岔开,气氛总算是又活络了开来。逃过一劫的张超和张赳见张起面露不忿,张越表情僵硬,心中直叹气。可柳升是长辈,他们也没办法,只能把人拉到了外头的穿堂。
  穿堂另一边的花厅中乃是各家年轻子弟,这会儿还能听到说笑声。和义安堂里夸耀战功武勋不同,这里头飘出来的都是些谈论风花雪月的声音。张起原本对这些很感兴趣,奈何被那番痛斥败了兴致,几乎恨不得立刻就走,看到张越已经脸色如常,他不禁哼了一声。
  “大伯娘她们都在后头见安远侯夫人去了,咱们索性进去坐一坐,等寿筵开始了敷衍一会,那时候走了也便当。”
  对于张超这个提议,张越自是点了点头,随即又找了个借口打发走了三兄弟。在外头闲站了一会,他就看到那边花厅中出来了一个人,正是孙翰。两人虽说是好友,又是姻亲,但平日一个常常在宫里,一个常常在衙门,一年到头也难得见上几次。这会儿彼此相见一点头,两人就出了穿堂,经由一条狭道,在尽头处的月亮门停了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8/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