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1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6/430

  “原来是越哥儿的主意。”
  张攸不禁微微一笑,旋即上前在顾氏身上盖好了毯子。两个小厮稳稳抬起了滑竿起步,顺甬道一路来到了二门,这才垂手退下,旋即就有两个健妇上来接手。顺着夹道拐了两三个弯,远远就能看到北院门前有人打着灯笼,她们连忙加紧了脚步。等到在正房门前稳稳落下,张攸便和张越双双把顾氏搀着进屋,又扶了她在正中的太师椅上坐下。
  顾氏一坐下就吩咐道:“白芳,你把丫头们都带下去。”
  见白芳带着大小丫头鱼贯退出,又发觉顾氏好似有要紧话对张攸说,张越便也想寻一个借口退下,毕竟自己是晚辈。然而,那一层厚厚的门帘才落下,上头祖母便开口说了话:“有道是立祖业难,守祖业更难。张家守在祥符足足有上百年,先祖当初创下这份家业,历代的长辈又是尽心竭力经营,于是方才有了张家的今天。只不过,咱们这一支能有今天,其实一直都是承荣国公和英国公父子俩的光,所以我一向盼着自家能有撑起门户的人。”
  顾氏的目光一下子倏然一变,竟是死死盯着垂下了头的张攸:“老大自小勤学苦读,二十出头就中了解元,随后入朝,又凭着英国公的帮衬一路升至工部侍郎,我原本一直都将希望放在他身上,却不想他终究还是行错一步。好在上天总算垂顾咱们张家,老二你一刀一枪挣出了自己的前程,越哥儿也争气,不到弱冠就已经名闻天下!看到张家这欣欣向荣的景象,我这个老婆子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多年征战在外,再加上顾氏乃是嫡母并非生母,张攸自然是敬多于爱。然而,此时听到死了这两个字,他仍是大吃一惊,连忙上前双膝跪下:“母亲何出此言?您如今筋骨健朗少有病痛,古来寿星活过百岁也是常有的事,您何必出此不祥之语?大哥虽然不在,但我如今总算能够承欢膝下,一定能让您的诰封再上一层。”
  见张越也默默上前跪了下来,这高大的伯侄俩只比高坐太师椅上的她矮了一丁点,顾氏不禁轻轻叹了一口气,旋即把手按在了两人的肩膀上,这才语重心长地说:“我不稀罕什么诰命敕命,我只是希望咱们家的子辈孙辈能友爱和睦,不要像英国公那两个弟弟一样!老大媳妇和赳哥儿满心想着老大能回来,我也想,可我更知道此事如今不可轻提!老二,你们兄弟三个,如今是你官职最高,我要你答应我,不管老大如何,异日能帮的时候帮他一把。”
  “母亲若真的希望,我愿意……”
  “什么用前程用性命担保他回来的话就不要提了!”顾氏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三分,右手重重拍在了旁边的扶手上,“你的前程也是自己辛辛苦苦拼杀得来,而且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荣耀,也是整个张家的!就是你在皇上面前提了,皇上也不会嘉许你的孝悌之道,只会认为你不识抬举!你只要记着,咱们张家的道理是立身持正。”
  “是,儿子记下了。”
  见张攸深深俯首,顾氏只觉得心中异常疲累,但仍是弯下腰将他扶了起来,随即又苦笑道:“你和超哥儿远征在外,我原本该看好你家里的人。超哥儿那个倒是平安产子,只是你的那个二房却是……都怪我那时候只想着宛娘,疏忽了她这一头。”
  “她原本就在路上受了惊,即便是家里滑胎小产,也只是下人照应不周,儿子的福分不够罢了。”张攸低垂着头,半晌方才抬了起来,面上满是苦涩,“因辅大哥的缘故,黔国公素来对我照拂有加,得知她对我有意,便竭力撮合,更道是得芒市土司之助,云南各部的归服就更容易,我那时在外多年不近女色,喜她娇俏年轻,一时心动就纳了她。我不曾禀告就把人带了回来,又不曾教导她家中规矩,多承母亲没有见罪。”
  “男子汉大丈夫,三妻四妾本就是常理,纳妾毕竟不同于娶妻。可是,你也得为你媳妇想一想,她在家里一守就是几年,哪里是容易的?她素来就是精明好强的人,如今却往往好强得过度,竟是欺压到自己的儿媳上头了!罢了,这些是你的家事,我也不管,你回去吧,不要只顾着安抚你那二房,多多劝劝你媳妇!”
  眼见得张攸退出,顾氏才叹了一口气,又对张越说:“越哥儿起来吧,过来陪我坐着说说话,我这心里憋得慌。”
  张越原以为顾氏刚刚已经一口气把心中所思所想都倒了出来,如今听到祖母仍说憋得慌,他不禁大为讶异,连忙站起身来,结果腿脚酸麻一不留神却一个踉跄,结果却被一双手牢牢托住了。抬头看见是祖母,他不禁有些讪讪的,连忙稳住了身子站直了。
  “都是常常见皇上跪来跪去的人,若是在御前也来上这么一下子,轻则是失仪,重则是大不敬!”顾氏没好气地斜睨了一眼张越,半晌却又叹息了一声,“一晃都已经四年了,当初你大伯父被锦衣卫拿了那会儿,我才第一次觉着你和其他兄弟不同。刚刚对你二伯父说的那些话你听过便罢,如今我只问你,你觉得皇上缘何不让你大伯父回来?”
  老祖母这是觉察到了什么?
  张越微微一怔,见顾氏的脸上满是惘然,丝毫不见刚刚那个强硬的老祖宗模样,顿时打消了劝慰的主意。轻轻咳嗽了一声,他便索性把心头的疑惑都倒了出来:“英国公当初曾经说过,大伯父只是因为曾经和汉王走得近而遭了池鱼之殃,所以方才从轻发落贬到了交趾,但如今既然已经过去了那么久,皇上也应该气消了,为何仍是死死摁着大伯父?”
  见顾氏连连点头,他声音又低沉了一些:“可若是真的有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皇上便该厌憎了咱们家。当初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虽说也有其他缘故,但一听说我是英国公的侄儿,他便立刻上了心,之后更是几次三番提携,足可见并未对咱们家有什么恶感,否则二伯父这一次次叙迁升转也不会这般顺利。只看皇上对保定侯一家素来恩宠得很,对孟贤伯父则是多有苛刻,我总觉得,皇上看人固然有爱屋及乌,但更多的却是察人心性。”
  “你是说你大伯父心性不为皇上所喜?”
  面对这样一个答案,顾氏只觉得浑身都似乎要僵了。尽管她很想训斥张越胡说八道,但她活了一大把年纪,纵使不管外头的朝政大事,但大道理仍是懂的。无缘无故把人搁置在交趾不放回来,这边却提拔张家其他人不遗余力,张赳却是最后一个被惠及的,那么张越所说极可能就是事实。回忆起从前张信逢年过节打发人从南京往开封老家送礼,那些珍玩摆设决不是俸禄能够备办得起的,她越发觉得心中不安。
  这么说,张信就不是单单和汉王交往甚密,而是还有其他的勾当?定是这样了,否则当初她六十大寿时,汉王怎么可能送来那一尊白玉佛?如今这白玉佛她还供奉在后堂佛龛!
  “原来如此……原来皇上把他放在交趾,除了贬谪厌弃,此外也有保全的意思……”
  守在外头的白芳也不知道在院子里转了多少个圈子,这才听到里头传来了叫声,连忙带着几个小丫头进了门。见顾氏眼睛微微有些红肿,她不禁吓了一跳,忍不住瞥了旁边的张越一眼,心想平日三少爷极讨老太太的喜欢,这会儿怎么把老太太怄成了这般模样。直到张越告退出去,她方才上前将顾氏搀扶了起来,却是安顿到了里间一具暖榻上歪着。正张罗着打洗脚水等等事宜,她忽然听到榻上传来了一声悠悠叹息。
  这一夜,张家上下好些人没有睡好。有的是同床异梦各有思量,有的是独守空房苦涩难耐,有的是心中焦虑辗转反侧,更有的是数不尽的怨愤道不出的苦楚。只有小一辈的三对夫妻纠缠了大半宿,到清晨不得不起身的时候方才恼火地各自叹了一口气。
  要真的是日日在家饱食终日的纨绔该有多好?
第三百六十四章
波澜的微动
  永乐朝的功臣武将不计其数,但文官当中信赖不衰的人并不多。六部中蹇义和夏原吉都是老成持重之人,朱棣信任他们做事方正;杨士奇为人不偏不倚学问精深,朱棣便素来命其辅佐皇太子;但要说如今在北京行在真正参预机密的,除了胡广杨荣金幼孜之外,兵部尚书方宾必得算其中一人。明制,勋贵功臣理五军都督府,兵部则委文官把持,因此皇帝忽然塞进来一个张越,方宾这个兵部堂官最初颇有些不以为然。
  但不以为然归不以为然,上次礼部尚书吕震和吏部尚书夏原吉两个人抢着要张越的前例他当然记得,于是平日相见也是和颜悦色,不时还提点两句。只不过,对于张越在京营换装之后常常往工部军器局跑,甚至捣腾出了一些新鲜古怪的制度,成天和那些百工之属厮混在一起,他却是有些弄不明白,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工部时时刻刻通气。
  工部尚书老宋礼如今是病得七死八活,一应部务都是侍郎蒋廷瓚兼领。蒋廷瓚昔日和张信乃是同僚,看在旧人的份上,忖度张越所做之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索性也就撩开了手由得他折腾,反正到头就是有事,他违心认一个罪责也就完了。
  毕竟是英国公的本家侄儿,总不可能把大明最机密的火药和火器配方泄露出去不是?
  于是,这一位尚书一位侍郎在仁寿宫前碰上其他几部的堂官之后,彼此点头打了招呼,少不得低声谈了谈各自的部务。随兴聊了几句,吕震便笑道:“我和夏尚书争着抢着都没要到人,结果人却是跑到你们兵部和工部去了,皇上用人还真不是我等臣工可以揣测的。就是我这个礼部尚书都听说了,自从朝廷嘉奖了那三个匠户之后,据说军器局所辖老匠户收弟子的比从前多了一倍,他们视若珍宝的技艺也全都拿了出来传授人,军器局的效率高了不少。”
  蒋廷瓚便笑道:“吕尚书不愧是消息灵通,这军器局乃是朝廷机密之所,这种事情怎么会传得这么快?”
  这话虽说听着像是打趣,但方宾却不禁苦笑:“虽是机密事,但既然是工部已经呈报了皇上,这宫里人多嘴杂,哪里还能藏得住?张元节既然是武库司员外郎,我倒是听他提过一些话。自古而来,工匠不肯将拿手技艺传授给了徒弟,无非是怕带好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但长年以来,也不知道有多少好思路好法子好技艺失传。如今不纯以工匠技艺定等级俸禄,而是佐以徒弟多寡优劣,若是有好点子能够呈报上去,有好技艺入册存档,立刻便赏以名利惠及其家,如此一来,敝帚自珍的人少了。原本单单神机营数千人换装便至少得半年,如今军器局产量比往日多了三成,连京卫也已经换上了一小半。”
  一旁的蹇义和夏原吉对视一眼,后者便面色凝重地说:“士农工商,百工亦是不可或缺,他这么做自然是没有错。只不过是匠户若是也学那些灶户,每年不给钞而是给工本米,户部的负担便非同小可。不过市舶司开了总能够多一门进项,再加上他提过匠户所产其他物件的措置,如若都奏效倒也不惧这些。我最怕皇上看着火器犀利,犹自想着北征。”
  提到北征,这里数位当朝品级最高的文官顿时全都沉默了。除了工部尚书蒋廷瓚和吏部尚书蹇义,其他人都是曾经跟着北征过一次或两次。艰险倒是其次,明军有火器在手,再加上训练还精良,即便遭遇上蒙元精锐马队,赢面也着实不小。问题是,如今那些该死的鞑子是越来越狡猾了,打不过就跑,根本抓不着首尾,大张旗鼓出兵有什么用?
  况且,天子已经老了,一而再再而三御驾亲征岂不是儿戏?
  当看见有一个小太监从挂着蓝底金字的牌楼下出来时,众人便本能地停止了说话。然而,原以为是天子传召宣进,谁知道那个小太监竟是面无表情地迸出了另一句话。
  “皇上说眼下身体不适,不见各位大人了。”
  闻听此言,从蹇义夏原吉到吕震方宾金纯蒋廷瓚,全都一下子愣在了那儿。先头明明是皇帝传召,怎么他们赶到这儿的时候,皇帝就忽然说身体不适?想到刚刚夏原吉那句话,几个人顿时生出了某种不祥的预感,资历最老的蹇义立刻上前一步,正要开口质问,里头却急匆匆地出来了两个人。
  前头的正是御用监太监张谦,见这边都是各部大臣,他立刻明白了怎么回事,思忖片刻便开口说道:“各位大人,只要不是要紧的军国大事,还请暂时回去。刚刚秀春馆来报王贵妃忽然昏了过去,皇上闻讯大发雷霆,所以命咱家带史院判先去诊治,不多时便要亲自过去,只怕没功夫接见各位。”
  见张谦拱了拱手就带着太医院院判史权匆匆离去,各部的堂官大佬顿时面面相觑,旋即便一同打道回府。若是换成其他嫔妃,他们自然会要劝谏皇帝不可因美色废朝政,但既然是王贵妃……天子如今愈发暴躁,即便是他们这些外臣,也隐隐听说王贵妃婉转规劝着皇帝少发脾气。倘若这位贵妃真有个三长两短,天下还有谁敢劝皇帝?
  尽管是兵部武库司员外郎,但张越知道自己只是挂一个衔,平素并不贸贸然插手部务,但每日不论早晚,他总会往兵部走一趟,这一日也当然不例外。
  兵部乃是典型的八字衙门,内中套着好几个院子。堂官和属官议事及接见往来各处办事官的是大堂,高大轩敞,四司则是占据了大堂左右的四个小院,再加上存放案档的架阁库和册房,从里到外足足上百间屋子。张越从甬道绕过大堂,便来到了尚书平日办公理事的便堂。发现兵部尚书方宾神色郁郁,他照例呈报完今日之事,便准备先行退下。然而他还没走到门口,方宾却是忽然出口叫住了他,沉吟再三却吐出一句不着边际的话。
  “你这些天忙里忙外奔前走后,也辛苦了,今日无事,你早些回去吧。”
  尽管顶头上司发了话,但张越思量再三,还是决定回本司去看一看。毕竟,大明的皇帝最喜欢用勤勉两个字要求官员,这种小差错让人逮着实在是不划算。一路来到了本司,看见武选司郎中柴车正在和武库司郎中钱云说些什么,他便止了步。不多时,两人便说完了话,柴车转身就走,看见他时也只是淡淡打了个招呼,并不多话。
  两人一个是武选司,一个是武库司,只是点头之缘的同僚,张越知道对方出身清贫脾气刻板,对此也不以为意,遂上前见过了本司主官钱云。如今乃是年中,武库司最忙的一件事让张越接了过去忙活,钱云和其他下属不免悠闲了起来。但如今这年头官员悠闲却不是什么好事,因此钱云眼见得比自己小了二十几岁的张越偏能常常觐见天颜,心中自是不痛快。
  “今儿个是八月十五,你难得有了闲,不早些回去,居然有空回武库司?”
  今天是八月十五?张越一愣之下方才想到了这一茬,总算是明白方宾为什么会有那一说。虽然钱云这话说得很有些尖酸,他却无心和对方一般计较,当下也不提方宾让自己早点回去的事,便笑道:“多亏了钱大人提醒,否则我还真不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既然是中秋,其他同僚可是回去了?”
  “托了你的福,这些天武库司闲得很,我一会儿就吩咐大伙儿都回去。”见张越并不着恼,钱云顿时觉得没意思,随即懒懒地说,“既然今天你回来了,就进来大伙儿一块坐坐。前几天赵王府还来人问过,说是常山护卫的兵器大多老朽不堪,是不是该换了。你既然在忙京营和军器局那一头,我就暂时搁下了此事,回头你问问方尚书究竟是什么章程。”
  自打京营京卫一拨拨换装,张越便听到了不少风声,此时听钱云提到赵王的常山护卫,他并不觉得奇怪。跟着钱云进了本司直房,又和几个员外郎以及主事说了一些话,不多时果然尚书方宾就使了人来吩咐散衙回家。看着两手空空的一众同僚,张越不禁在心中嗟叹。
  中秋节也算是一大节日,朝廷就连一点赏赐都没有,甚至连月饼都看不到一只?
  兵部衙门对着正在营造的皇城右长安门,即便今日号称早散衙,仍旧已经是酉时,日头也渐渐偏西了。由于俸禄微薄,员外郎以下的官员大多数都是步行,坐车骑马的官员并不多,甚至还有几个骑驴的。因此,看到张越和两个小厮会合上了马,不少人都窃窃私语了起来。然而,圣眷这种无影无踪的东西尚且能够期盼异日的机缘,出身又岂是羡慕就有用的?
  “我差点都忘了今儿个是中秋,你们俩常在外头走,可知道北京什么地方月饼最好?”
  连生和连虎没料到张越上马之后第一句话就问这个,顿时愣了一愣。向来比哥哥机灵的连虎连忙抢先说道:“少爷要说这个,我倒记得东大街上新开了一家糕点铺子,名叫千味斋。虽说铺子小,但小的上次买过一次东西,糕点倒是做得倒是用心。咱们家里头的厨房就有糕点师傅,买东西不过为了图个新鲜,不如上那儿去?”
  张越赞赏地看了一眼这个机灵的家伙,随即点了点头。当下三人便拍马前往东大街,很快就找到了那家千味斋。只见那门面只有一间,顶头挂着小小的牌匾,隐在旁边几家酒楼中极其不显眼。跨进店堂,他便发现狭小的店堂里头还有其他两拨客人。一对夫妻正在指指点点让一个伙计挑东西,另一个带着丫头的少妇则是正在和掌柜分说什么。
  只一会儿,前头的那对夫妻就转过身来。驻足等候的张越看清左手那个身穿藕色裙子的朴素女子,不禁愣住了。而对方亦是在打照面的一刹那将他认了出来,她一把拉住了旁边的男子,随即才挤出了一个笑容。
  “三表哥,好久不见了。”
  任凭张越千思万想,也没料到会在这里遇见许久不见的金夙。自从大伯父张信贬谪到了交趾,他就再没看到大伯母冯氏和冯兰有过来往,而在金夙那一次随母造访过英国公府之后,他就再也不曾遇到过她,只是隐隐听说其父已经削职为民永不叙用。看此时她和身边那男人的光景,大约是已经嫁人了?
  那男子身材高瘦,大约三十左右,身穿一件半旧不新的青色素绢袍子,见张越身上仍是官服未褪,不禁眼睛一亮,旋即笑道:“娘子,你怎么不曾说过还有亲戚在北京?”见金夙不答话,他误以为妻子是一时高兴欢喜得愣了,便上前对张越拱了拱手。
  “我是常山护卫总旗王瑜,不知道尊驾是……”
  怎么又是常山护卫?张越瞟了一眼金夙,见她只是咬着嘴唇不作声,不禁想起了那时候她的毅然决然。虽说是昔日的恩怨早已经过去,但有些事情却不是说淡就能淡的,至少此时相见,他心情起伏,金夙那模样也绝对称不上久别重逢倍感亲切。
  “相公,我和三表哥原本就是远亲,你追着人家问这么清楚做什么?”
  金夙终于从惊讶和尴尬之中回过神来,随即又恢复了当初那爽朗大方的模样,没好气地白了丈夫一眼,旋即就对张越裣衽行了一礼:“三表哥办婚事的那天娘原本想要去的,却给我拦住了。如今咱们两家是两个牌名上的人,若是少走动各过各的日子,这样彼此忘了旧事也舒坦。相公刚刚也说了,他是常山护卫的总旗,三表哥若是想照应不妨帮他一把,若是不想,也请不要告诉家里其他人。我嫁了他是我的福分,并不指望什么诰命敕命。”
  王瑜素来是对妻子言听计从,虽说后知后觉,也感到金夙这番话别有用意,但妻子一拉,他还是顺着她的意思往外走,一面走一面仍是忍不住打量了张越一眼。而张越望着这对小夫妻的背影若有所思,根本没注意这店堂中另一对主仆也已经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到了外头,看见王瑜和金夙夫妻上了一辆马车,那个扶着丫头手的少妇不禁皱了皱眉,旋即轻轻咬起了嘴唇。张家的事情她进京之后也已经悄悄打听过不少,那个女子就是曾经和张超定过亲事,之后又退了婚的昔日金家千金?哦,不对,应该是那位金家千金的妹妹。
  好好官宦人家的千金,到头来偏嫁了一个小小总旗……不过,就算金蘅当初嫁给了张超,只怕也没什么好结局,张超睡梦中也常常念叨的女人,可并不是这个名字!出身好又怎么样,走错了一步还不是一辈子遭殃?
第三百六十五章
诚夫婿无心觅封侯,敏夫婿欣闻惊喜脉
  弯弯曲曲的小巷中,一匹瘦马正拉着马车缓缓而行,车轱辘转动的同时,还不时能听到嘎吱嘎吱的声响。车厢的板壁斑驳掉漆,车辕也已经露出了本色。马车前头是一个赶车的老汉,裹着一件灰褐色的大棉袄,眼睛盯着前方,却竖起耳朵听着车里的话。
  “娘子,看你那表哥穿的官服,似乎是五品官?”
  王瑜确实很纳闷。他父母双亡,一向多承舅父照顾,最后在常山护卫中谋了个小旗,不过是芝麻大不入流的小官,所以在娶妻上头也是高不成低不就,一直拖了下来。后来还是舅父说媒,这才娶到了如今的妻子。虽说那时候说是寻常小门小户的女儿,岳母守寡在家,但他平日里看金夙举止,总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但待妻子极好的他还是一直都没往别处去想。然而,今天意外遇到这么一遭,他不由得再次生出了疑问。
  “所以我都说了,咱们是穷亲戚,高攀不上人家。”金夙藏在袖子中的双手死死绞在了一起,见丈夫依旧盯着自己瞧,便强笑道,“而且人家当初遇到过一个沟坎,咱们家做过一件极其理亏的事,狠狠得罪了他们,如今看到人家得势,哪里还敢高攀上去?幸好今天遇到的是通情达理的三表哥,若是遇到其他人,只怕咱们当面就下不来台。”
  “原来如此……只不过,我看你那位表哥年纪轻轻就做了这么大的官,倒是难得的很。”王瑜笑着抓起了妻子的手,入手发觉冰凉得碜人,他就温言安慰道,“既然是过去的事情了,那就别想这么多,我只是一时好奇随便问问,并不想去巴结人家求前程。只是委屈了你,凭我这才能秉性,也确实挣不到什么凤冠霞帔给你。”
  “我又不是那等庸俗女人,谁稀罕那东西?”
  夫妻俩一路上又说了些闲话,马车很快便拐入了一条正好可容一辆车进出的巷子,巷子两侧都是整齐划一的瓦房。如今达官显贵多半住在西城,而东城地块则是矗立着一座座朝廷建好的廊房。由于房钱便宜,因此大多数军官多半都爱在这里赁房居住,王瑜因接了岳母同住养活,舅父也常常来住几天,便索性租了一座独门独院的小宅子。
  这宅子北房三间乃是夫妇俩自住,东厢房是冯兰和一个丫头住着,因她如今吃斋念佛,所以很少出门,而西厢房平日里空着,若是王瑜的舅父高正前来,也会在这里逗留一个晚上。此时此刻,夫妇俩一进门,雇来的一个中年男仆便上前说,舅老爷正在西厢房等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6/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