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1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430

  朱棣却没有立刻答话,也没有去接张越双手呈递过来的手铳,忽然突兀地迸出了一句话:“张越,你以为这火铳如何。”
  张越定了定神,随即朗声答道:“皇上,这些火铳正是沙场利器。臣以为,军器局造出了这样的利器,自当嘉奖,但钻研改进的工匠更该赏。既然先前安远侯说过为了改进这些火铳,演练场中不知道试过多少次,也不知道制造过多少试制品,足可见彼等殚精竭虑。”
  “赏工匠?”朱棣眉头一挑,随即便说道,“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士人辅佐朕处理朝政,农人耕种劳作,商人互通有无,这些工匠所作的也是分内事。若每次有东西造出来都赏,那天下又有谁不该赏?”
  “皇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优劣正是武器好坏的根本。农人若是辛勤耕种,上交税赋之后自然能够有更多余粮,长年累月便是余财。而那些手艺精湛的工匠若是造出了好东西,仍然和其他人一体待遇,如何能激励他们造出更好的兵器?若是蒙皇上赏赐,他们自然感恩戴德,以后也会更加竭尽全力。至于其他工匠,见到有人因此脱颖而出,必然也会更加用心。好比军功,将士们血战沙场报效朝廷,若是没有军功,恐怕这劲头要弱一半。”
  “也罢,此次研制手铳有功之的工匠,让军器局报上来,人各赏钞十锭。”
  “皇上,恕臣直言,赏钞不如赏名。”
  柳升虽说是张家的姻亲,但也只是听说皇帝对张越颇为信赖,此时听这君臣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竟是仿佛抬起了杠,心中不禁捏了一把汗。毕竟,这朝中高官在皇帝面前素来不敢高声,张越怎敢如此不畏天颜?让他更诧异的是,朱棣在忽然沉下脸沉默了一会之后,忽然迸出了一番让他始料不及的话。
  “好,既然你对此事如此上心,那朕倒是有新的职司派给你。挂兵部武库司员外郎衔,负责神机营换装事宜。至于这军器局的有功工匠该如何赏,写来条陈给朕看……柳升!”
  正吃惊的柳升乍听得这一声唤,立刻一个激灵惊醒了过来,连忙上前躬身答应。谁想朱棣竟是伸手在他手臂上轻轻托了一托,这罕有的亲密动作登时让他心中巨震。
  “替朕看好京营,朕这背后和腹心全都交给你了!”
第三百六十一章
家事国事,无一省心
  半年的时间对春风得意的人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对朝不保夕的人来说却是度日如年。然而,大多数人都只是经历了隆冬和盛夏又迎来了八月金秋,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年份,仅此而已。北京城六月里才发生了一次小小的地震,眼下已经全然恢复了正常,该修建的城墙照建,该迁入的富民照迁,官府甚至在城中的不少地方盖起了廊房,却是租给百姓的。
  张府北院上房之中,东方氏正满脸堆笑地称赞着这一条仁政:“皇上徙天下富户充填北京,自然是要有房子住。听说这廊房中的大房都在宣武门和钟鼓楼附近,大房每间的房租是每季四十五贯宝钞,九十文钱,却是比置产便宜多了。最近咱们家里添了好些人口,雇的人也比往日多,我听说咱们家附近也有不少大房,索性去租上十间八间,也好让家里宽敞些。”
  顾氏如今已经年近七旬,算得上是一等一的高寿。然而即便如此,她如今无论是眼力还是耳力都大大不如从前,平日顶多在白芳搀扶下在院子里走两步,连门都很少出,闲的时候便抱抱小孙子和重孙子重孙女,仅此而已。这会儿听到东方氏算起了管家帐,她便懒懒地皱了皱眉,随即淡淡说道:“如今既是你管家,你觉着妥当就去办吧。”
  “既然老太太这么说,我便让人去天财库交钱租房子了。”
  东方氏满面笑容,正要站起身退出,却只见那厚厚的黄褐色夹门帘忽地一动,紧跟着就一前一后进来了两个人,竟是她的两个媳妇。前头的赵芬一身亮闪闪的遍地金时样衣裳,满脸的盛气;后头的李芸则是一身藕荷色衣裙,面上颇为不安。两人进来之后,李芸先向两位尊长行过礼,赵芬却是径直上前,在顾氏面前直挺挺地跪了下去。
  “老太太,您得还我一个公道!”不等顾氏发话,赵芬便是重重磕了三个头下去,旋即方才挺起了腰,原本那梳得纹丝不乱的发髻顿时有些散乱,“我进门之后从来都是依着规矩照着礼仪,谁知道竟是这样还有人看我不顺眼!我房中四个丫头都是小时候舅母送给我的,跟随我多年,我从来都不曾苛待过她们,如今怎么忽然要裁她们的用度?还有我院子里那四位妈妈,两位我的奶娘,两位是服侍过我母亲的旧人,好好的为什么要她们搬出去住?”
  顾氏原以为是张起和赵芬小夫妻之间有什么过不去,一听这话顿时大吃一惊,忍不住瞟了东方氏一眼。既恼怒老二媳妇的小家子气,又讨厌赵芬竟然不知为尊者讳,当面把事情揭了出来。然而,就在她深深吸了一口气预备训斥的时候,不想赵芬竟是回头将李芸也拉了过来,又撂下了更重的一番话。
  “老太太,媳妇侍奉尊长是应当的,可您问问大嫂,她这日子过得如何?她在家里乃是伯府千金,论身份比我更尊贵得多,又是长媳,您亲自让她学着管家的,可她什么大事务都插不上手,更不用说管什么用度了。她就是贤惠地将贴身丫头给了丈夫,那丫头又养下了头一个重孙子,结果还不是被人甩脸子看?我当初过门才三个月,太太就迫不及待地往房里头添人,还暗示我说不收就是不贤,如今更是连我的人都要一个个弄走!”
  因之前玲珑的事情在李芸那边碰了钉子,东方氏见赵芬入门之后并没有露出什么彪悍泼辣的本性,早就忘了那些传言,便一点点拿出婆婆的威风来。她哪里料到,这二媳妇分明是一步步退让到了墙角处,却忽然亮出了这样的尖牙利齿,这时候气得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竟一时之间找不出反驳的话来。
  “够了!”
  自从打张越那儿听说张攸回来之后极可能要封伯爵,忖度长子张信如今的光景,顾氏也知道长房如今已经是没法去争没处去争,因此她早早地就吩咐冯氏借病不要再管家务事,即便东方氏借着杜绾年轻的缘故不让其插手,她也一并忍了。然而,如今孙媳妇跑到这里来这样直言不讳告婆婆的状,她只觉得一股怒气直冲脑际。
  张攸还不是她的嫡亲儿子,想当初东方氏进门的时候她也不曾这样刻意刁难,顶多是分个亲疏远近,这个不省心的二媳妇难道就不知道李芸赵芬后头的娘家都还显贵么?
  眼见老太太满面阴霾,二太太气得直打哆嗦,两位少奶奶都是跪在地上,一个仰着脑袋梗着脖子,另一个则是揉搓着衣角不作声,屋子里的丫头们不由得面面相觑,最后全都看向了白芳。然而,即便是顶了灵犀的位子,真正遇上了这样的事情,白芳仍然是心里发怵,犹豫了老半晌终究还是没有吭声。也不知道这僵硬的气氛维持了多久,外头终于传来了声音。
  “老太太,外头刚刚快马送来了讯息,咱家二老爷和大少爷已经到了通州码头,如今正往北京赶呢!二老爷还让人传话说,如今必定是先行面圣,大约要晚些回来。”
  听到这么一番话,一张张原本死硬死硬的脸顿时渐渐舒展了开来。想到张攸父子这一回出海就是大半年,扫平沿海诸岛,在东番岛上平倭寇杀海盗,也不知道遇过什么样的风险,若是一回来就家中闹家务,传扬出去无疑是笑话,因此顾氏立刻就打定了主意。
  “都听到了?老二和超哥儿都要回来了,不论有什么不痛快或是不高兴的,眼下都给我放下!二太太刚刚说什么出去租房子,我看就不必了,家里头空地还有的是,若你连给儿子媳妇用的人盖几间房的钱都没有,我这里还有私房!起哥媳妇,纵使你家太太急脾气什么事情做得不妥当,你大可悄悄提醒,也可以悄悄对我说,这样大吵大闹的成何体统!你没出阁的时候再如何尊贵,如今出了阁就是张家的媳妇,就要记得尊卑长幼!”
  气恼上头的顾氏一口一个硬梆梆的二太太堵住了东方氏,随即又重重训斥了赵芬,三言两语平息了刚刚那番闹腾,她就索性把人全都撵了出去,这才长长嘘了一口气。瞥了一眼旁边不敢作声的几个丫头,她不禁感到身心俱疲。她已经六十有八了,不知道还能活几年,如今能看到次子封爵便算是应了一桩心愿,可若是要完成另一桩,谁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一粒粒转动着左手腕上的佛珠,她只觉心烦意乱:“白芳,越哥媳妇出去多久了?”
  白芳这时候才缓过神来,忙答道:“三少奶奶早上辰时就出了门,若是按照以往,英国公夫人多半是要留饭的,大约至少得午饭之后才会回来。”顿了一顿,她又低声添了一句话,“三少爷如今天天都扑在京营,早出晚归的,至少得晚上亥时才能到家。”
  顾氏轻哼了一声:“问你一个你倒是答两个,你怎么不说起哥儿和赳哥儿?”
  “老太太,二少爷一向都是准时出门准时回来,再规矩也没有了,四少爷不是还在国子监,除了过节每三个月才有一次假么?”
  然而,白芳自以为滴水不漏的回答今天却出了错误,连续半年忙得脚不沾地的张越这会儿却并不在城外的京营,而是正在英国公府。
  因晚年得子,再加上儿子一开始先天不足,王夫人特意给儿子起小名天赐,又去佛寺寄名。此时,眼见张越正端详着还在襁褓中呼呼大睡的小堂弟天赐,王夫人不禁笑着提醒了一句:“越哥儿,你都已经盯着他看一刻钟了!”
  “看大伯娘您说的,我只是瞧着天赐一天一个样,十天大变样,这几天不见又壮实了一圈,和小牛犊似的!不说别的,哪个孩子不满一岁有那么壮?”
  张越一面说一面看着杜绾,心里说不出的感激。不说别的,只凭张辅和王夫人这几年来对他的关心爱护,他自然希望保住夫妻俩这唯一的子嗣。二十年之后他这位堂弟就能继承张辅的衣钵,那时还愁什么?
  尽管先前顾氏下令所有人不许胡说,但王夫人也知道自己这一胎生得艰难,那会儿家里几乎就没有断过大夫。直到杜绾将这位冯大夫带上门之后,用各种药材为孩子泡澡,又为乳母额外开方子调理,孩子的身体方才渐渐好了,近两个月竟是没生过病。她老来得子本就是患得患失,听到张越说这话,忍不住就笑了起来。
  “还不是你媳妇的功劳?几乎天天都要跟来走一趟,以后若是我媳妇有她一半的好,我就放心了。话说回来,听说你还常常住在京营里头?不是我说你,虽说皇上吩咐的事情要尽心竭力,但也不用急在一时,这天底下的事情做不完,更不用你一个人做完。皇上一会使唤你做这个,一会使唤你做那个,这心思实在难猜。你大堂伯又不在,否则还能参详参详。”
  说到这里,王夫人的口气又郑重了几分:“刚刚惜玉也说了你二伯父回来了,这一趟他是立了军功,眼看就要封爵,你也要为你自己想想。我并不是阻你当文官,但武官毕竟是世袭,若是有个爵位便一辈子不用愁……昨日我还听说孟贤先头在山东海丰服丧时恰遇倭寇从海上过来,知县没了方寸,倒是他组织丁壮杀了好几十,结果被山东布政司报了上来。皇上终究念着老孟善昔日的功劳,他如今一年丧期满了回来,大约就会复职了。好好一个人这么起起落落,如今好容易再起,还不是为了眼睛看着那爵位闹的?”
  听到这个出人意料的消息,张越只觉眼皮子一跳。尽管知道孟贤必定不会一辈子这么闲置着,但服丧一年刚刚期满就这么顺利地复出,是不是太快了?
第三百六十二章
召之即来,挥之则去,皇帝的用人之道
  大明立国之初就苦于倭寇,巡海捕倭于是成了功臣武将的常见差事,而朱棣登基之后立刻派了郑和率领水军去了日本,总算是让足利义满俯首称臣,因而这沿海也小小消停了一段日子。直到前几年日本再次中断入贡称臣,倭寇方才再度猖獗了起来,但是,那些刚刚成了气候的据点和补给基地,却在张攸这一次扫荡中被连根拔起。
  随船的监军乃是随郑和多次下西洋,同时经验丰富的内官监太监王景弘,和那些动辄索贿指手画脚的太监相比,他这一路上和将校都相处得不错。此刻朱棣在西宫奉天殿见过一众将官各有赏赉之后,便在仁寿宫单独见了这个心腹,当头抛下了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
  “你觉得张攸此人的才具如何?”
  和幼年入燕王府的郑和相比,入府时间较晚的王景弘尽管也跟着下西洋出使各国,名气却素来不显。然而,当初立太子的时候他就曾经力挺朱高炽,凡事都会多拐几个弯细细想,闻听此言之后便小心翼翼地说:“张将军用兵谨慎,从不妄自尊大,在将官中间颇有好评,此次虽然长子随行,他也一向疾言厉色,并不因是自己的儿子而多方照应。”
  “要听你这些话朕还不如去看奏折!朕要听的是你的观感,问的是你觉得此人如何?”
  尽管低垂着头看不见皇帝的脸色,但单凭这不耐烦的语气,王景弘就知道朱棣是有些恼了。沉默片刻,他便索性老老实实地说:“张将军豪爽归豪爽,兴许是因为他总是表现得过于大公无私的关系,臣总觉得他心机深沉。臣听说他先头在交趾时,曾经应丰城侯之请前往黔国公那里调运东西,半道上为摆夷女子所救,后来娶回做了侧室。那女子是土司的女儿,又是黔国公做的大媒,可那会儿他仿佛却忘了家里的原配苦守了空房多年。”
  听到上头的天子没有动静,他又继续说道:“他从交趾调回北京,路遇汉王的座船横冲直撞,他带回的那个侧室落水,结果还是他的嫡亲侄儿张越派人救起的,虽说不知道是他的人没法救还是没去救,但他事后并未向皇上提起。之前他的兄长张信因故得罪下锦衣卫狱,原本正好获准回乡的他却没有贸贸然进京,而是由得儿子和侄儿出面去办,自己不声不响又回了交趾,一头照顾兄长,一头又不声不响积功升迁。所以臣以为,此人极能忍。”
  王景弘倒并不是和张攸有什么深仇大恨,要把这些东西一条条拿出来说道,实在是他深悉朱棣多疑,他知道的这些皇帝必定都知道,索性把这些该说的都说了,省得天子提拔了之后再怀疑,那时候反而更糟糕。而且在他看来,皇帝对于张家人信赖太过,实在不是好事。果然,这番话说完,朱棣便没有再多问什么,而是摆了摆手吩咐他退下。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张家人这几个有出息的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如此算起来,张攸能忍算不得什么错处,至少比没出息的跋扈狂躁好。罢了,也该是时候把张辅从宣府调回来,让他夫妻父子团聚好好荣养。”
  朱棣自言自语嘟囔了一声,随即忽然想起了什么,又从案桌上翻找出了山东布政使送来,内阁进呈的奏折。再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他微微思量了一会,又用朱笔在上头漫不经心地提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准字,随即唤来了一个小太监。
  “去文渊阁传旨,让杨荣金幼孜把封赏的明细拟出来进呈给朕。还有,你去张家传朕口谕:这都已经几个月了,竟是没有一篇札记送上来,实在不像话。《论语》读完了还有《尚书》《春秋》,总之不拘四书五经,三日后立刻送上来!按照朕的原话传,一个字也不许少!”
  那小太监虽说不到二十,却也是在御前呆了两年的人,自然不会傻呆呆地问去哪个张家传旨。答应一声正要疾步出去的时候,他却听到上头又传来了一个声音,正想止步时却发现皇帝是在吩咐别人。饶是如此,他仍免不了竖起耳朵听了个仔细。
  “去御用监吩咐张谦,以王贵妃的名义赏赐英国公成国公黔国公夫人各云缎十匹,再让他去庆寿寺点上长明灯……太医院养那么多人难道是吃干饭的,当初皇后和张贵妃的病他们没办法,朕的顽疾他们没有办法,如今王贵妃的病也没有办法……”
  后头的咆哮那小太监再也不敢听,连忙快步出了正殿,等到了外头就一阵风似的朝文渊阁奔去,心里头却是有一种莫名担忧。自打王贵妃这病一日比一日重,皇上的脾气就日渐暴躁,若是贵妃哪一天真的没了,这以后皇上一怒之下处置人还有谁敢规劝?
  由于王夫人知道张攸父子回来,张家必定事多,于是留着张越和杜绾吃了午饭,少不得早早让他们回去。出了英国公府上了马车,张越正想说些什么,结果车轱辘一转,他就感到杜绾轻轻抓住了自己的手,连忙扭过了头。
  “孟大人是不是不该回来?”
  杜绾如此直截了当,张越不禁愣住了。沉默了一会,他便苦笑道:“孟伯父当初会做出那样的事情,足可见不甘寂寞的心性。毕竟,保定侯官居超品执掌左军都督府,他还是保定侯的兄长,怎么会甘心做一介平民?他若是单单凭那功劳东山再起也就罢了,我就担心他一头扎进了夺嫡里头,那时候便不单单是他这一支受害,即便是保定侯……”
  “既如此,我明日去保定侯府见见大姐。”杜绾乃是干净利落的性子,当即便打定了主意,“大姐是正儿八经的孟家长房长媳,有些事情保定侯总不该瞒她。大伯娘适才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头的意思已经明白得很,大约孟大人还是常山中护卫指挥。保定侯府向来不偏不倚,以后怎么办总会有个章程。”
  听杜绾这么说,又感到抓着自己的那只手微微有些颤抖,张越不禁伸出另一只手去轻轻握住了,心里却免不了思量了开来。皇帝素来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秉性,已经弃置不用的人万万没有道理忽然又简拔出来,哪怕是孟贤立了功也是一样——只要朱棣愿意,大功可以变成小功无功,甚至干脆变成有过;那么,明明是深深厌恶了孟贤的皇帝为何会改主意?
  是禁不住别人说情?还是干脆另有深意……或者说要看看保定侯府的反应?那是以嗜杀闻名于世的永乐皇帝,可不是放任九龙夺嫡自己坐山观虎斗,满心都想要仁君之名的康熙!若真的是因为事情闹大而勃然大怒,只怕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头落地。
  由于张攸张超父子得胜归来,因此张家门口虽不至于张灯结彩,但少不得有下人将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又特意在门楼上挂起了红灯笼。等到张攸张超父子带了十余名随行的家丁进了巷子在门前下马,门房们立刻上前忙着牵马伺候问候道安,恰是一片热闹气象。
  因面圣时万事顺遂,这会儿张攸心情极好,一反在外头对张超的疾言厉色,下马之后竟是褒奖了长子之前举止得体。张超习惯了父亲在外头三天两头的板面孔,先是讪讪的,旋即才高兴了起来。正预备从西角门进去,他忽地瞥见大路那头有车过来,细细一瞧就发现是自家的,连忙停了步子。果然,等到马车停稳了上头跳下来一人,他立刻兴冲冲地上了前。
  “三弟!”
  “大哥!”
  张攸此时正好转头,见两兄弟笑呵呵地厮见了一番,便停住了脚步等他们上前。他原本就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学君子,在军中要立威,如今看见晚辈侄儿,顿时又恢复了老模样。笑着拍了拍张越的双手臂膀,他很是欣慰地点了点头:“你不但通文,而且遇到大事的时候也是好样的,军中好些人都夸你上次机敏!这次我和超儿在东番岛上清剿了一番,没有别的东西捎回来,就只有一箱子乱七八糟的药材。听说是壮阳大补之物,回头就送给你了!”
  杜绾这时候也走了过来,恰好听到这最后一句话,脸色顿时绯红。就在此时,只听得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旋即就是一匹快马驮着一人飞驰而来。尚不及停稳,马背上的骑手忽地一骨碌跳了下地,恰是宦官打扮。来人四下里一望,随即冲着张越疾步走来。
  “小张大人,皇上有口谕。”
  原本正围成一团的张家人听到这简简单单一句话,顿时都愣住了。一群人慌忙张罗了一阵,终于把这个传旨的小太监让进了院子。等到听完那一句明显没有加过任何改动的天子原话,张越不禁看了杜绾一眼,恰逢她也正好看过来,四道目光死死纠缠了一阵方才松开。
  亏得杜桢曾经提醒过皇帝素来心血来潮,他偶有空闲的时候就写了不少稿子存下。要知道,他今天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接下来的几天正要和兵部尚书工部尚书两位大人物打擂台,恰是半点空闲都没有,倘若半点没有准备,三日后拿什么呈递给天子?
  召之即来,挥之则去,这还真是皇帝的用人之道!
第三百六十三章
察人心性
  这一天晚上张府自然是热热闹闹,三间花厅中灯烛煌煌,三代人各自按着辈分陪坐下手,纵使已经好几年不曾喝酒的顾氏也破了例。虽说今日面圣时未得明言,但张攸也已经隐约听说了封爵之议,自是倍感振奋,于是少不得殷勤奉承,到最后筵席散时见顾氏面色酡红,他便吩咐其他人各自回房,单单叫上了张越一左一右搀扶。等出了门,见门外台阶下头恰是停着一架竹椅,他不禁露出了讶色。
  顾氏坐上去之后,见张攸犹在好奇地打量着这竹椅,便笑着解说道:“这是越哥儿的主意,家里用那些繁琐的肩舆,传扬出去别人又要说咱们逾制豪奢,不若是这两根竹子架上竹片做成的躺椅方便。我如今年纪大了,走几步路便要人扶,在家里就用这个,下头人也省些力气。这竹子弹性好,一路晃晃悠悠也还舒适,做成滑竿恰是轻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