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1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7/430

  “舅舅好些天不曾来了。”
  王家虽不过是小康,但自从金夙进门之后,精打细算持家有道,样样家务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陆陆续续也添了好几样大物件。因西厢房乃是高正常来常往的地方,这里的摆设更是全都换了一遍。此时见王瑜进门,高正便笑着站起身来,指着身边的那张大案说道:“自从你媳妇进门,你家里这境况倒是比以前强多了,如今竟是连紫檀大案都置办得起了?”
  见王瑜投来了疑惑的目光,金夙便连忙解释道:“舅舅,咱们家哪里买得起紫檀?这是榆木,只不过是紫榆,上次正好有人卖了木材,我就买了下来让人打造。除了这一张大案之外,里头的大床和书架都是用这几根紫榆所制。原先那些我也让人拆了做成各种能用的家什,只是费几个工钱,并不敢浪费。”
  “今儿个是中秋,我也就是来看看。你们懂得过日子,我就放心了。”
  金夙陪着坐了一会,便起身说是要去厨下准备饭菜,腾出了地方让甥舅俩说话。尽管刚刚在妻子面前说不在意,但王瑜毕竟好奇妻子娘家有什么样的富贵亲戚,于是便将今日在千味斋的巧遇告诉了舅舅,最后便问道:“她们当初母女俩日子孤苦,即便是远房亲戚,昔日有些恩怨,义助几个也是应该的,怎么就闹得如同陌路?”
  高正盯着外甥看了一会,忽然叹了一口气:“为了你的婚事,当初我也是费足了心思。若同样在军官之中找,那些或是粗鲁不文,或是没见识,别说你看不上,我也看不上。但若是出身人品好,又多半挑拣聘礼。所以那时候遇上你媳妇她们娘俩,我就上了心,谁知道一提就应,那时候我还纳罕了好一阵子。我也是前些时日才知道,她们是被家里赶出来的。”
  “被家里赶出来?这怎么可能……岳母一向吃斋念佛,很慈和本分的一个人,娘子也是通情达理的女子,莫非是家中争产,或是岳父死了之后家里人容不下?”
  “这事情说来就话长了。”高正沉吟片刻,随即避重就轻地说,“她们家原本是官宦是家,她父亲曾经做到了开封知府,金家那么大的族里头,就属他官职最高。她父母给她姐姐定下了一门好亲,结果那一家忽然遭了变故,父母两个一时昏头就退了亲,风波闹得老大。结果人家东山再起,她父亲又吃了官司,长辈难免把事情都怪在了她母亲的头上,去年七月她父亲去世,金家就把她们母女赶了出来。”
  王瑜听得眉头大皱,正要开口发问,却不料高正冲他摆了摆手:“这些事情你就不要问了。总之,你的妻姐当初要嫁的是原本是一户顶尖豪门,那是你岳父岳母犯下的大错,怪不得人家无情。你今天遇上的那人还算好说话的,当初要不是他说情,你岳父必定在大牢里就送了性命。这些都不要想了,你的顶头上司就要走马上任,你可得好好表现表现。”
  尽管仍然惦记着妻子家中的事,但高正既然让他不要多管,王瑜只好点了点头。待听得顶头上司这四个字,他顿时愣了一愣:“舅舅是说罗百户要调任?”
  “没出息,我怎会在乎一个小小的百户!”高正没好气地呵斥了一句,旋即正色道,“我说的是常山中护卫指挥孟大人。先前孟大人离任,之后又是革职又是丧妻,如今再度复任,必定和以前光景不同。他正在用人之际,你若是好好表现,将来前程自然不止区区一个总旗。”
  “可孟大人乃是指挥使,我一个总旗,如何见得到他?”王瑜满心疑惑,随即又陪笑道,“为了我的前程,舅舅奔前走后已经很费心了。其实我并没什么雄心大志,只希望能多攒些家底,以后有了儿女能过上富足的日子就够了。”
  听到这样的话,高正顿时恼怒了起来,张口就呵斥道:“男子汉大丈夫,没有一点上进心怎么行!赵王殿下毕竟是皇上的亲生儿子,这常山护卫也多半是精锐,人人都想着向上爬,偏你半点不热衷!我一把年纪了仍不放松,就是为了让你舅母和你那表哥表弟以后能坐享荣华富贵,你如今也是有家室的人,怎能学那些没志向的小民百姓?”
  见王瑜面色通红只顾低垂着头,高正便上前一步,一字一句地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三日之后孟大人就会到任,你好好把握机会。至于他是否见你,你尽管放心,我自然会去设法。你只要记着,进一步便是大好前程,这就够了。”
  另一头的张家正在欢欢喜喜地过着中秋节。因顾氏如今不喜走动,再加上张赳也从国子监回了家,她便索性在北院上房的三间耳房中摆开了宴席。为求高兴,她又命不用上什么七大碗八大盆的,但只吩咐随各人喜好列出两三样菜色单子,让厨房依样做菜,人各一几,吃得也自然舒坦爽快。而张越带回来的三盒月饼也因馅料丰富甜而不腻,最后被众人分得干干净净,尤其张超更是一口气吞下了三个。于是,一顿饭足足闹腾到了晚上亥时方才算结束。
  “三弟。”
  张越正准备和杜绾回房,陡地听到背后响起了一个声音。回头看见是张超大步走上前来,他便走上前去,却见这位长兄面露难色,仿佛有什么难以启齿之事。站在后头的杜绾忖度片刻,便对灵犀琥珀和秋痕招了招手,四人便先行避开了去。
  “三弟,我想问你借些钱使,不知你可方便?”
  闻听此言,张越顿时极其纳闷:“大哥你什么地方要用钱?”
  张超期期艾艾犹豫了一阵子,旋即把心一横,一五一十地说:“你还记得当初我带你去泗水街的那一回么?虽说之后我再也没找到她,但这一次因缘巧合,我竟是遇到一个和她长得极其相似的女人。即便明知道两人不一样,但我还是放不下,所以就把人带回了北京,安置在外头。当初祖母的那些田庄是娘保管,其他零碎进项则是你大嫂保管,我若是到帐房取几百贯宝钞,或是兑个几两金子不难,但若是多了……”
  此时此刻,张越只觉得脑袋发胀。想当初张超因为成婚的事情就险些闹出过麻烦,如今都已经两年过去了,怎么竟然会生出要养外宅的主意?恼怒地瞪着那张脸,直到张超讪讪地别过头去,他方才没好气地说:“如今你已经成婚,若是真的喜欢,就应该把人纳进门,这么不明不白养在外头,你就不怕言官知道了参你?”
  “可是她身份有些不清不楚,祖母和母亲不会答应的。况且两年前你也看到了泗水街那座宅子人去楼空的模样,我甚至都不知道她到哪里去了,不知道她是死是活!”张超说这话的时候,面上露出了挣扎难明的表情,竟是一拳狠狠打在了树上,最后方才抬起头说,“总而言之,三弟你究竟帮不帮忙?”
  此时此刻,张越哪里听不出他心中那股郁郁之情,但想要提醒也无从提醒,想要责怪更是说不上来。他情不自禁地叹了一口气,最后郑重其事地说:“这事情我不能随便答应你,担干系是其次,我总得知道那是什么样的人。这样吧,改日你带我去见见她。”
  今天先是巧遇金夙,然后又听到张超这样一番话,张越直到踏入了自己的小院,心里头也不知道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滋味。得陇望蜀原本就是男人的本性,张超也不例外,可即便如此,他仍是不免想到大嫂李芸,继而更是想到了在家里苦守多年的二伯母东方氏。心事重重地走到门前,还来不及打起门帘进屋,他就听到了里头传出来一番话。
  “小五,你可别信口开河!”
  “小姐,你也太瞧不起我了!我好歹和冯大夫学了大半年,他可特意格外教过我如何看准喜脉!要不是这些天日日忙得没功夫给小姐把脉,也不至于今天才发现!”
  “小五妹妹,你也说了才大半年,万一有错,少奶奶岂不是白高兴一场?”
  “你们居然还不信……算了,我不和你们争,我亲自到外头去请一个大夫回来瞧!”
  话音刚落,张越就感到面前门帘被人一下子甩开,旋即一个人竟是直接撞到了他的怀里。好容易退后几步稳住了身子,他也没顾得上揉着鼻子气急败坏的小五,一个箭步冲进了门去。见杜绾正从居中的椅子上站起身来,他连忙疾步走上前,按着她的双肩呆呆看了一会,随即干脆就把她一下子搂在了怀里。
  小五探头探脑在外头张望了一会,忽然冒出了一句极其不合时宜的话:“小姐,姑爷,你们还要不要我去药堂请一个大夫来瞧瞧?”
  即便是一向稳重的灵犀和琥珀,这时候也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出来,秋痕更是没好气地说:“今夜是八月十五,总得让人家好好过节,要请也等明日一早再说。再说了,你没看到少爷这高兴的模样么?要是错了,明日看少爷和少奶奶怎么对付你!”
  张越浑然没注意到四个丫头叽叽喳喳说了些什么。当此时刻,他压根没有考虑过小五诊错的可能性,满心都想着自己前世今生的第一个孩子。好半晌,他才稍稍松开了手,见杜绾面上红霞密布满是喜色,他不禁更觉得那股欢喜的劲头充斥着四肢百骸,对着那红唇重重吻了下去。
第三百六十六章
恩威
  如今张家第三代共有三个孙媳妇,虽说前头两位都是来自功臣之家,但只有杜绾乃是顾氏亲自开口提亲,自然是深为喜爱。因此,一大清早,张越和杜绾双双前来请安之后,旁边的小五笑眯眯地禀报说杜绾大约有了身孕,要去英国公府把冯大夫请来看脉确认,顾氏立刻喜上眉梢,自是满口答应。把满脸笑意的张越赶去衙门理事,她便索性把杜绾留在了上房,又唠唠叨叨地对跟来的秋痕吩咐了一大堆。
  一个多时辰后,小五就从杜家把冯远茗请了来。因乃是熟识的大夫,顾氏便吩咐外头管事媳妇径直带进来,又吩咐丫头们去搬锦墩,不用避开。须臾,冯远茗便进了门,却只是轻轻一揖,坐定之后,他依次诊了左手右手,旋即便微笑了起来,那笑容却是冲着小五去的。
  “脉来流利,如盘走珠,确实是喜脉,你总算没有白和我学这么些日子。”
  顾氏听杜绾提过这位大夫的古怪脾气,听他这么说也不以为忤,连忙开口问道:“冯大夫,我这孙媳虽然一向身体还好,可这毕竟是头一次,可有什么需要额外调养的地方?”
  虽然隔一日便会去英国公府一趟,但冯远茗却是住在杜家。因杜桢懂不少医理,平时闲来无事的时候他少不得与其辩论一番,那些家常饭菜更是养人,这大半年竟是让他心宽体胖,不复当初憔悴苍老的光景。此时见顾氏关切,他便解释说:“老夫人放心,你这孙媳血气旺盛,身体好得很,只要饮食上注意一些,走路做事的时候多两个人照应就够了。至于调理的方子,我会一一嘱咐小五,她肯定比谁都上心。”
  顾氏见小五满身是劲的模样,顿时笑了,心想家中有这么个能应急的能干人在,还真是省心不少。就在此时,只听外头传来了一阵喧闹声,不多时就有人在门外禀报说:“老太太,二老爷和大少爷都回来了,说是请老太太和各位太太奶奶按品大妆,宫里传旨赐诰封的公公已经出发了!”
  刚刚还为了这桩喜事而欣慰万分,这会儿又听到这么一个消息,顾氏竟是觉得心跳飞快,不用人扶便自己站了起来,连忙催促着白芳去拿全套凤冠霞帔。见杜绾要起身,她寻思片刻便说道:“虽说是老二封爵,但家里人在家的该当都要去接旨谢恩。绾儿如今有了身孕,跪久了恐怕有妨碍。不如这样,我让人额外打点一下传旨的公公,让绾儿暂避。”
  冯远茗原本还担心顾氏因为后一桩喜事忘了前事,此时倒觉得顾氏着实是体贴的长辈。思量片刻,他就提醒说:“久跪确实易滑胎,老夫人想得周到。只不过还请看看来传旨的是谁,若是和府中亲厚的自然不妨事,但若是和府中不合的,却也不可不防。所以,还请把杜宜人的冠服一并取来,若是不行便只有硬挣着走一趟。膝盖上绑上垫子,然后由我施针安胎,一时半会应该不妨事,料想也不会有人在这种时候为难张家。”
  “好好好,多亏冯大夫提醒。”
  顾氏连连点头,一面吩咐人出去打听,一面让秋痕回去取杜绾的宜人冠服。那头冠上缀着沉甸甸的珠翟、珠牡丹、翠云、翠牡丹叶、抹金银宝钿花……林林总总的缀物足足有几十样,单单看着就觉得沉重。那大袖礼服则是真红色纻丝绫罗所制,霞帔上绣着云霞鸳鸯文,倒也华丽。然而,比起顾氏年近七旬穿戴起来的那一身,这一套五品宜人冠服便显得寒酸了。
  旁边的小五因头一次见顾氏戴着满是黄灿灿金事件的头冠,再加上那一袭金绣云霞翟文的霞帔,差点没晃花了眼睛,到最后见杜绾白了自己一眼,她方才觉得自己瞠目结舌的模样着实不恭敬,连忙讪讪地说:“老太太别怪我,我这是没见过世面,看到那么多金子眼睛都花了……我现在总算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人都鼓励着夫婿当官呢!”
  “小丫头,若不是为了封妻荫子起居八座一呼百诺,何必教夫婿万里沙场觅封侯?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寒门之中只要出了一个官员,带挈的便是一个家族,而且子孙都有福荫,自然是人人都想当官。”顾氏哂然一笑,却有一句话搁在心里不曾说——以本朝的那么一丁点俸禄,若真的是靠官俸过活,那肯定是饿死了算数。
  不多时,上外头打听的小丫头便急匆匆奔了回来,道是二老爷所说,今日传旨为求慎重,乃是司礼监太监黄俨和御用监太监张谦一同前来。闻听此言,即便是原本为肚子里的孩子着想的杜绾,这时候也不敢怠慢。张谦可算得上是和自家亲厚之人,但黄俨却居心叵测。倘若给抓着了今天的把柄,那好端端的喜事转眼间就会成了祸事。
  “冯大夫,麻烦你帮忙施针保胎,今日我非去不可。”
  “……拨乱经邦,赖之臣谋;平叛郊野,倚之将勇;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张攸,前有征战交趾之功,后有扫荡倭寇之劳,其克平东番,一举震慑海外贼寇,功莫大焉。今封张攸阳武伯,世指挥使……”
  尽管是黄俨和张谦一同来,但黄俨既然是司礼监太监,这诵读圣旨的差事自然便是归由了他。慢条斯理抑扬顿挫地念完,他便笑容满面地摆了摆手,张谦便亲自取过了诰券递给张攸,随即几个小太监便捧过了诰命封轴来。由于此前张信曾是三品官,因此张家曾经追封二代,授了三轴诰命,如今张攸册封伯爵,自然是追授三代。原本身着三品淑人服饰的东方氏颤抖着接过那彩绣辉煌的伯夫人凤冠霞帔,心里着实是激动得无以复加。
  由于年纪大了,顾氏起身的时候不免一个趔趄,旁边的张攸忙搀扶了一把,而正在面前的黄俨却也是眼疾手快,一把托住了顾氏,因笑道:“老夫人真是好福气,以后就该改口称太伯夫人了。只要阳武伯再好生努一把力,以后这世券必定会变成世伯券,那荣耀方才更是非同小可。况且伯爵之上更有侯爵,侯爵之上还有公爵,指不定张家还能再出一位国公。”
  顾氏连忙谦逊了一番,眼角余光看到李芸已经是将杜绾搀扶了起来,看着面色还算不错,她这才如释重负。正准备示意旁边的管家高泉奉上早就预备好的黄金礼钱,却不料黄俨竟又冲着她笑了笑:“话说回来,皇上对阳武伯固然是恩宠有加,对小张大人也是极为信赖。京营不隶五军都督府,就是兵部也素来无管辖之权,皇上却吩咐小张大人奔走其中,无非是存着信赖的意思。今儿个应常山护卫三位指挥使之请,皇上已经命他们换防于京营南侧三十里驻扎,让小张大人检视数目按例发给兵器。”
  此话一出,不但顾氏心头讶异,就连旁边的张攸也是颇觉此事不寻常。然而,母子俩都知道司礼监太监黄俨不好对付,当下便只是连忙谦逊。高泉送上了丰厚礼钱,黄俨随手一捏那沉甸甸的喜封子,忽然又笑呵呵地看了顾氏身后的杜绾一眼。
  “听说杜宜人有喜了?今儿个这可真算得上是双喜临门,咱家如今接了这喜封,说不定过几日还要再来叨扰一回。张公公,咱家还要去赵王府和几位公主府宣召,先走一步,这儿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正如黄俨所言,还沉浸在妻子怀孕喜讯中的张越一到兵部便迎来了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常山护卫乃是赵王的王府护卫,三护卫一共一万五千人,原本就是隶属于北平都司的精兵,平日当然也并不驻扎在北京城内。然而,这忽然的换防,而且是直接安排在京营边上,说是皇帝对赵王朱高燧有戒备之心也罢,说是皇帝对其有保全之心也可,但问题是,这样的麻烦事情为何偏要他做?于是,即便脑袋想破了头疼得很,他仍是不得不亲自走一趟。
  常山左护卫本是永清左卫,常山右护卫本是永清右卫,常山中护卫本是彭城卫,但自从三护卫改名常山护卫隶属赵王朱高燧,朱高燧更是定居北京之后,这三护卫的衙门便一直设在北京西城的大柞树胡同。比起之后迁到北京的那些文官衙门以及五军都督府,这里的门头竟是更显齐整威风,恰是显露出当初赵王朱高燧在北京主事时的风光来。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张越已经拿出了兵部公文,把门的两个衣衫鲜亮的军士还是将张越死死拦在了外头,一个声称中护卫指挥大人还不曾到,其它两位不见外头各部院办事的人,另一个则是更加尖酸刻薄,竟是嘿嘿笑道:“就是五军都督府的人找上门,咱们也不敢放出去,大人只是兵部一个小小的员外郎,还是先请回吧。要事……再要紧这会儿也得搁下!”
  张越冷冷看着这两个兵痞似的家伙,一把按住了火冒三丈的胡七和赵虎。此时此刻,他不得不考虑是别人有意给他一个下马威,还是这本就是常山护卫的习性,抑或是这压根就是人家激他犯错。深深吸了一口气,他不禁冷笑道:“你们要藐视圣命?”
  “这常山护卫本就是皇上赐给赵王殿下的,皇上从来没有圣命传到这儿来,大人可别随便拿大帽子砸人!”
  话音刚落,不远处便忽然传来了一声重重的冷哼:“两年不见,常山护卫竟然变成了这样没上没下无法无天的样子,真是丢人现眼!”
第三百六十七章
心机深沉
  大红虎豹纹纻丝纱罗袍,白银高梁头冠,随着这一声话语走上来的中年人脸色铁青,身后只跟着两个亦步亦趋的随从,赫然是妻子丧服期满之后再次复出的孟贤。他对张越略一点头,旋即就冷冷看着那惊疑不定的两个军士。
  大明的军官未必一定是军户出身,但底下的寻常军士却必定是军户出身,若不得脱籍就得干上一辈子,而且鲜少从一卫调入另一卫,往往是一个地方干到死。这两个军士三十出头,在常山护卫中少说也已经当了十年的兵,怎么会认不得先头那位深得赵王信任的中护卫指挥孟贤?可这位大人官复原职,前头几天却根本没出现,说是仍在家里料理些事情,不过是左右护卫指挥决定了什么事,他就二话不说盖印画押,可这会儿怎么忽然出现了!
  “孟大人……”
  “当日常山护卫军纪森严操练齐整,何等强军,可看看你们现在的样子!居然敢阻拦兵部司官,狂言悖上大放厥词,你们好大的胆子!”
  张越以前见过的孟贤从来都是说话和颜悦色,此时见他声色俱厉威严毕露,哪里还不知道这位是旧官新上任再次立威。他站在一旁冷冷瞧着,只见那两个军士被这一番话训斥得呆若木鸡,到最后全都垂头丧气地跪了下来。很快,这边的动静就惊动了里头,不消一会儿,一大群服色各异的军官就涌了出来。为首的两人穿大红袍着黑靴,脸上都是讪讪的。
  孟贤一看到两人就皮笑肉不笑地说:“王大人,吴大人,咱们这常山护卫的衙门如今气派倒是大得很,竟是连兵部司官也敢拦了!”
  左右护卫指挥王舫和吴荣昔日被孟贤压制得久了,自他调走之后便是联手排挤那新任中护卫指挥,闻听孟贤免官丧妻从此之后极可能永无复起之日,却是还额手称庆了一阵子。如今兜来转去孟贤再次回到了原位,当初吊唁也不曾去赙仪也不曾送的两人都心虚得很。此时乍听得这么一说,他们不禁愣了一愣,随即便朝张越看了一眼。
  不过是兵部小小一个司官,晾着有什么打紧……等等,这么年轻的兵部司官……仿佛天下只有一个!
  两人正惊疑不定的时候,孟贤却大步张越面前,郑重其事地拱了拱手:“这常山护卫乃是皇上御赐给赵王殿下的,自是尊皇上圣命,服兵部调度。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刚刚那两个家伙非但有眼不识泰山,而且口出狂言悖上之语,纵使小张大人肯宽宥,我也不敢宽纵了他们。否则若传扬出去,人都道常山护卫恃宠狂妄!重责八十军棍,小张大人看如何?”
  尽管昔日和孟家颇有渊源,但张越却不想搅和到孟贤和同僚争权夺利的勾当里头,当下只是淡淡答道:“这是常山护卫军中事,下官只是兵部武库司员外郎,不敢当孟大人此问。是否该行军法,自然是由军规定。”
  左护卫指挥王舫和右护卫指挥吴荣一听到这重杖八十,全都陡然一震,心想孟贤从前仿佛是老掉了牙齿的老虎,如今忽然便是下马威,这岂不是打给他们看的?虽然不知道那两个兵油子究竟说了什么,但王舫还是走上前笑道:“军规中轻慢上官不过是责二十军棍,况且他们也是一时糊涂不认识人……”
  “一时糊涂?王大人不妨问问他们俩都说了些什么!”孟贤冷笑一声,不容置疑地吩咐道,“八十军棍,一棍都不许少!如有辗转呼喝,加倍!”
  话音刚落,张越就眼见得王舫和吴荣背后那群沉默的军官齐齐折腰下拜,恭称“得令”。再看看那两位瞠目结舌不知所措的左右指挥,他顿时恍然大悟。没想到孟贤人还没有到任,却已经完全掌控了底下的军官,恰是架空了应该与其平起平坐的这两个人。哪怕今天不是他恰逢其会,孟贤明天也会用别的法子慑服王吴二人,端的是好心计。
  张越跟着常山护卫的一众军官从大院进入穿堂的时候,行刑却是已经开始,只听噗噗噗大棍子着肉的声音,却是听不到半点惨叫呻吟求饶。军中的军棍虽然不像锦衣卫的廷杖,但论厉害却犹有过之。毕竟,朱棣登基以来鲜少动用廷杖,就是偶尔动用也大多是教训勋贵,多数时候还是手下留情。然而军中有的是悍兵刺头,这军棍的同时更不准辗转翻腾叫喊,否则便要加倍,这自然不是一般人能消受得起的。而他更敏锐地察觉到,除了王吴二位护卫指挥面色惨白,其他军官竟都是流露出一种说不出的兴奋,甚至还有人在轻轻舔着嘴唇。
  到了里间把正事一说,他就发现王舫和吴荣脸色大变,根本不像是事先三个护卫指挥一同上过奏折的样子。而不等两人有所反应,孟贤就抢在前头说:“眼看天气就要冷了,多亏了皇上体恤,如此在腊月之前还能办好此事。我听说京营和京卫大部分都已经换上了新铳,这一回也该轮到咱们常山护卫了。每百户铳手十人,三护卫一万五千人,应当是一千五百支。其他兵器也颇有折损,从刀牌到弓箭不少都该换了。”
  尽管张越曾经听说过明朝的火器质量低劣,但毫无疑问,他在军器局和京营中间跑了大半年,早就丢开了原本那些根深蒂固的印象——诚然,铳身容易炸膛、火药容易受潮、射程近、打不响等等各种因素客观存在,但至少如今明初对于火器却是空前重视,军器局的成品率之高,火器质量之高都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倘若真的是一千五百支新火铳发给常山护卫,哪怕是卡住供应火药的源头,但天知道万一会有什么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7/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