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校对)第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282


第二十七章
惊天构陷波澜起
  大宋宫廷虽然以简朴为重,但是,太后皇后或是高位妃嫔的宫殿依旧是富丽堂皇。自钦成皇后,也就是之前的圣瑞皇太妃朱氏薨逝之后,后宫女眷自然以元符皇后刘珂位分最尊,而王皇后虽然生下了嫡长子,却因为宠眷日消而难以与宫中那些宠妃比较,凡事更是忍让这位皇嫂三分。当赵佶又命人为建起了崇恩宫之后,阖宫上下便全都看出,这位元符皇后怕是离晋封太后不远了。
  “崇恩宫,也不知是谁想出了这么一个宫名。罢了,横竖都是官家的一片好意。”端坐在妆台前,刘珂对着镜子左顾右盼,见镜中的自己依旧风韵不减当年,这才拿起抿子轻轻拢了拢额前乱发,然后便转过了身子。“郝随,你说说看,高俅这一次回朝还会不会再外放?”
  “应该不会吧?”郝随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心中却是忐忑不安。直到如今他还是弄不懂,这个昔日只靠美色得到了皇后尊位的女人,究竟是如何在新君登基之后继续保住了自己的荣宠不衰。不过,他也万分庆幸自己没有过河拆桥,否则仅仅靠自己在赵佶登基时候的那一丁点功劳,无论如何也过不了如今这一关。“高学士乃是圣上最爱重的臣子,先前去西南不过是圣上想要他积累一点资历,如今他引领大理使团来贡,光是这一点就是难得的功劳,圣上一定会趁势让他留在朝中的。”
  “哦?”刘珂不置可否地扬了扬眉,起身站了起来。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她在赵佶面前做足了姿态,那位官家自然不会薄待了她,但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对于和自己出身相同的郑王二女,她也千方百计地加以拉拢。而后宫上至都知押班和各宫女官,下至寻常宫女和小黄门,她全都毫不吝啬地厚加赏赐,久而久之,自然有人帮忙在赵佶面前念叨她这位皇嫂,此中艰辛却不足为外人道。
  “那你倒说说,官家是有意让他入主枢密院,还是属意他接手政事堂?”
  “这……小人哪里知道这些。”郝随连忙打着哈哈赔笑道,见刘珂面色不豫,他更加犯起了踌躇。大宋内侍虽然可以言政,但在这种事上多发表意见根本是在自找麻烦,更何况面前这位根本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主儿。“左右都是圣上的主意罢了。”
  “那却未必吧?”刘珂冷笑一声,施施然地走到了窗前,“高俅虽然得官家信任,毕竟还年轻,资历和那些历经两朝三朝的重臣根本没法比,要是官家骤然置之以高位,怕是难以弹压朝臣。”她回头见郝随唯唯诺诺并不做声,不由心头火起,“罢了,既然你现在那么怕管事,那就滚吧!”
  “娘娘何出此言?”郝随大惊,连忙跪倒在地,“小人万不敢有怠慢之心,只是朝廷大事,非小人一个阉宦能够轻易置词,还请娘娘……”
  “算了!”刘珂意兴阑珊地挥了挥手,“我一个女人家原本就不该干预国事,只不过随便问两句而已,你退下吧。”
  一旁的贴身宫女见郝随蹑手蹑脚地离开,连忙疾步上前低声奏道:“他们问娘娘,那件事是暂且拖后,还是依照原来的计划……”
  “为什么要拖后?”刘珂登时变了脸色,劈头盖脸地斥道,“先帝驾崩的时候,他们不仅不知道体恤,反而意欲对我落井下石,所幸那时钦圣太后没有听信谗言,否则我这个皇后岂不是要被他们生生地废了?想当初先帝立我的时候,那帮台谏就百般阻挠,如今还敢厚颜无耻地立于朝堂之上,我怎么能够忍得下这口气?”
  “娘娘息怒!”那贴身宫女着实吓坏了,连忙顺势跪倒在地,见主子并未责怪于她,方才乍着胆子禀奏道,“只是先前他们联络的时候,说是高学士即将回朝,担心事机有变,所以才想要暂缓此事。奴婢还笑话他们没胆量,刚刚只不过是替他们分说一句罢了。”
  “他?他和那帮台谏又没有多少交情,怎么会为了一个不相干的人说话!”刘珂没好气地丢下一句话,随后恶狠狠地道,“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就要让那些只知道狂吠的家伙知道,这大宋的朝堂还轮不到他们做主!”
  入川的时候轻车简从,回去的时候却是浩浩荡荡数百人,高俅自然对那种慢腾腾的速度分外不满。可是,比他更不满的却是伊容,要知道,千里迢迢赶到四川,不过数月却又要启程归京,她自然觉得有些无趣。倒是白玲对于从未到过的京城很有几分憧憬,要不是高俅告诫,她早就穿着男装到外头骑马上路了。
  自从入陕之后,从京城送来的文书便渐渐多了起来,而高俅也没有了在外招摇的心情,成日里在马车中浏览着这些各式各样的消息,以便做出各种决定。好在还有三位幕僚帮手,诸事虽然头绪繁杂,但好歹还能理出个所以然。可是,当这一天英娘的家书送到时,他却脸色大变,差点失手打翻了茶盏。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中间夹的另一封书信。
  信是宗泽写的,尽管只有寥寥数语,但其中大意却非常惊人。原来,就在这数日之内,朝堂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人把当初邹浩当初谏哲宗立后的旧事重新翻了出来,更附上了所谓的邹浩原表章,其中内容却被大肆篡改。结果,一向在朝臣面前尚能自持的赵佶在一览奏疏之后竟拍案而起,拂袖而去,让殿上群臣全都为之骇然。
  “真真是好狠毒的心计!”
  高俅放下宗泽的信,心头已经仿佛明镜似的透亮。邹浩如今虽然已经不是台谏,但终究是众人心目中最值得敬重的言官,拿他开刀可谓是意义重大。当初赵佶刚刚登基接见邹浩的时候,他也正好在侧,亲耳听到邹浩言及奏疏已经焚毁,如今看来,这无疑是为有心人钻了空子。既然真正的奏疏都烧了,邹浩又如何证明他人附上的奏疏不是他自己写的?
  他能够肯定,在背后捣鬼的不仅仅是一两个人。除了本就痛恨邹浩入骨的元符皇后刘珂之外,隐隐之中恐怕还有蔡京等人的影子。要知道,如今那些人忌讳的就是朝中还有一批正直敢言的台谏,邹浩一事一起,台谏必定拼死维护,如此一来,赵佶在盛怒之下便极有可能做出不理智的判断,一棒子扫落所有人也很有可能。
  当日晚间宿在京兆府时,高俅便把三个幕僚都召集了起来,把整件事一一说明了一遍,末了才不无郑重地问道:“依你们看,此事将会如何收场?”
  吴广元心中默算了一下时间,心头不由猛地一跳。他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见其他两人似乎示意自己先开口,只得苦笑了一声。“大人,邹大人当初在元符年间就因为此事而被羁管新州,如今被人旧事重提,怕是他很难过这一关。”
  “是啊,别人有心置他于死地,用的句句都是诛心之语,甚至还在伪造的奏疏上说什么已逝越王是元符皇后杀卓氏所得之子,这无疑是犯了莫大的忌讳。”金坚对于当年往事仍然记忆犹新,此时一想到皇帝的反应便感头皮发麻。“圣上的皇位得之于先帝,怎可由得别人诬蔑皇嫂?除非邹大人能够拿出当初真正的奏折,否则,这个罪名就是坐实了!”
  吴广元见高俅默不作声,突然又想到了当初的旧事。那时候曾布自山陵使任上回来的时候,陈佑曾经弹劾其恋栈官位而不辞相,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却戏剧性地以陈佑升官而告终。他曾经记得,隐约有人提过,陈佑之所以没有落职,正是因为自己这位东主从中转圜,难道,此番对方也是在打这种主意?正在这时,一个声音突然打破了房中难言的沉寂。
  “此事不能单单从邹浩大人一个人来看。”跟了高俅这么几天,范明哲已经觉得渐渐融入了这个新角色,说话也自信了许多。“若奏折真的是伪造的,大费周章做这么一件事情,应该不仅仅是为了泻私愤,而是另有目的。我曾经听说,台谏乃是清贵之官,能够官至台谏的,往往会对行事正直的同僚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情,所以一旦邹大人见罪,那么……”
  “台谏就会犯颜直谏!”金坚脱口而出,脸色瞬间大变。他和吴广元不约而同地往高俅脸上看去,见其脸色虽然阴沉,却并没有几分惊讶的模样,显然是早已洞悉其中关键,不禁暗地咂舌。
  “当初为了陈佑,他们就差点惊天动地闹了一回,这一次为了大名鼎鼎的邹浩,这些台谏自然不会顾惜自己。”高俅说到最后,几乎有些咬牙切齿,“可这个时候,死谏有什么用?有空死谏,还不如为邹浩找到证据,否则就铁定中了别人的圈套!”他此时再也难以自抑,狠狠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几乎打翻了油灯。光是路上那来回的功夫,他就知道时间肯定来不及了,如今能够做的,其一是祈祷事情的结果不要太糟,其二就只有想想该怎么善后了!
第二十八章
诸台谏心系同僚
  “混账!”
  看到案前堆得老高的奏疏,赵佶终于忍不住将手中朱笔重重扔在了地上,然后便霍地站了起来,在御座前踱起了步子,脚下步子又急又快,大异于往日遇事时的悠缓。他每走几步就会深深吸一口气,仿佛如此便可舒解心头的无限郁闷。
  看到天子官家如此模样,福宁殿中的一众人等自然是屏息凝气不敢有丝毫惊扰。虽然此刻离昨日朝会不过一天,但早先那一幕却早已在后宫传开了。官家的雷霆大怒被人这么一传自然是越来越夸大,甚至有无聊的内侍开始打赌有多少人会倒霉。反倒是作为当事人的崇恩宫元符皇后异常镇定,事后虽然派人探问了一遭,却再也没有煽风点火。
  终于,一个殿外传来的怯怯的声音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静,开腔的是一个进宫没多久的小黄门,此刻他诚惶诚恐地跪在门外,欲言又止地唤道:“圣上……”
  “滚!”赵佶连问都懒得问,只是恶狠狠地迸出一个字。见那小黄门吓得连连哆嗦,他更感厌烦,返身冲殿内其它内侍宫女吼道,“你们也是一样,全都滚出去,让朕一个人呆一会!”
  此话一出,一群人自然是如蒙大赦,一个个蹑手蹑脚地脚底抹油,就连一向得宠的曲风也不例外,在这种时候出头,除非他真的嫌命太长了。
  “曲风,你给朕守在门外,没有朕的吩咐,不管是天塌下来也不准踏进福宁殿半步!”
  听到这句话,曲风本能地回过了头,见一向温和的赵佶脸上满是戾气,他顿感心中咯噔一下,慌忙点头应承了,掩上大门之后方才如释重负。他不耐烦地打发了众人,自己便一屁股在台阶上坐了下来,歪着脑袋掂量起了整件事情。
  算算时间,他也在宫中呆了近十年了。除去初入宫时的懵懂,从慈德宫到福宁殿,从一个小黄门到如今的地步,他的经历不比那些历经三朝的老宦官差到哪里去。不同于那些一心想在外面出头的同僚,他的心思很简单。他从小就是孤儿,如今更是一人吃饱全家人不饿,用不着把心思放在建功立业上。一直以来,他从未自恃宠而骄,在内宫里的人缘相当好。只是,他一直有一个说不出的念头放在心底,所以对朝政并不是不关心。
  “曲兄弟!”
  “是童老哥啊!”
  曲风闻声转头,入目的却是童贯的脸,不禁微微一愣,但随即便摆出了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虽然两人之间的年龄足足相差二十岁,但身份却相差无几,既然童贯都可以叫他一声曲兄弟,他这一声童老哥自是没有任何问题。
  童贯见四周不见任何内侍宫女,便干脆地坐到了曲风身边。自他回宫以来,赵佶召见的次数并不少,他原本以为可以提一提西北的事,不料王厚还没到,突然就闹了这么一出。
  “圣上一个人在里头?”
  “没错,而且还吩咐下来不许任何人打扰。”曲风轻轻叹了一口气,“也难怪圣上发火,自昨儿个开始奏疏就没有断过,既有指斥邹大人不是的,也有保奏邹大人的,御史台的那些大老爷更是一个都没有拉下,把圣上气得够呛。”
  童贯本想开口说些什么,话到嘴边却全都咽了下去,开始琢磨起了这几句话。他和曲风虽然没有多少交情,却也知道对方在赵佶面前颇为得宠,平时更是别想套什么话,今日自己还没怎么问曲风就抱怨了这么一堆,究竟是什么意思?
  “那些台谏一向都这样,否则也不会有这一次的事情。”他打了个哈哈蒙混过去,见四下无人,这才低声问道,“曲兄弟,你看圣上的模样,究竟是会从轻发落还是……”
  “这我说不准,我不比童老哥你还有外职在身,不敢随便乱说。”曲风一边说一边装作不经意地朝崇恩宫望了一眼,“圣上心系天下,别人怎么想,圣上未必怎么做。”说到这里,他无所谓地回了挥手,词锋一转道,“倒是童老哥你如今比我逍遥,说不定将来还有希望到外头走一遭呢!”
  童贯本就是为了探口风而来,此时立刻把另一点管闲事的心抛到了九霄云外,地顺着曲风的口气套问了起来。约摸一刻钟,他才离开了福宁殿门口,匆匆忙忙地出了禁宫。
  丰稷、王觌、董敦逸、张舜民、陈瓘、陈祐、陈次升、陈师锡、傅楫、吴师礼、孙谔、席旦、宗泽,光是这间屋子里集中的十几个人就把台谏中最有名的诤臣一网打尽。此时此刻,这些往日慷慨激昂的官员却个个铁青着脸,而桌上的奏疏到现在还是空白的。
  “我们之前的奏疏都犹如石沉大海,这个时候若是再联名上奏,圣上未必会听。”
  陈次升见所有人都不发话,只能出言提醒道:“邹大人的风骨大家都很佩服,我也相信那伪折乃是有人假借邹大人之名欲图构陷,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联名上书,给人的感觉就是我们台谏抱成了一团,正是他们落井下石的好时机!”
  “可是我们就眼见邹大人身陷危急而不救?”陈瓘冷不丁地反驳道,“此次分明就是有人故意构陷,若是我们能够说动圣上追查,未必就不能有好结果。”
  “那也要圣上暂时息怒才行。”因为资历尚浅,因此宗泽从一开始就始终保持沉默,但现在着实忍不住了。“各位大人,如果知道各位的好意,邹大人想必一定会感激。但是,各位在竭力替邹大人考虑的同时,为什么不考虑一下自己?倘若别人是有心借这一次的机会清洗台谏,那又如何?”
  清洗两个字一出,室中顿时一片寂静,就连众人的呼吸声也微不可闻。包括陈次升陈佑在内,人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宗泽身上,有心人更是在回想这几日的种种情况,脸上神情几乎都是变幻不定。官做到这个份上,当然没几个人会是傻瓜,强项令不假,可要是明知是陷阱还往里头跳那就另当别论了。
  “汝霖,兹事体大,你有多大把握?”陈次升明白宗泽的背景,此时立刻无比郑重地问道。
  “这种事情哪有什么把握,我也不过是猜测。”宗泽苦笑着摇了摇头,但面色随之一正,“我大宋向来不禁文人集会,若非如此,恐怕此时就有人来查问我们的行踪了。不是我危言耸听,倘若我们把这样一份联名奏折呈递上去,不出一日,必定就会有人把我们今日的集会提出来,到时候,阴谋串联之类的罪名就会加到我们头上。各位,如今政事堂的格局大家都应该清楚,邹大人的事不过一个引子,若是处理得不好,圣上自登基以来创造的稳定局面恐怕就难说了。”
  陈次升官居左谏议大夫,正是谏官之首,听了这番话更觉触动。他随手收起了桌上的空白奏章,然后环视了众人一眼,目光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沉静。
  “我们台谏向来都是独立的,虽然也有不肖之人听命于宰执,但是,我们这些人却不该为人所利用。”他见众人尽皆动容,知道这句话说在了彼此心坎上。“我们各自上奏,那全都凭的是心中的公理,圣上即便加罪也不会为人挑唆,但是,联名上书却不同。我们固然可以名动天下载于史册,却置圣上于何地?今天大家就先回去吧!我相信,圣上乃明智之主,断然不会让人轻易构陷了邹大人!”
  见众人鱼贯而出,陈次升却把宗泽留了下来,相对坐了一阵,他便不无艰难地开口道:“汝霖,你可是将此事通报了高大人?”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复后,他愈加觉得心中千头万绪,竟不知道说什么是好。良久,他长长叹息了一声。
  “陈大人可是想,不要重蹈上一次陈佑大人上书的覆辙?”宗泽早就看破了陈次升的担忧,此时便毫不避讳地说道,“今晚多亏了陈大人,否则我人微言轻,绝对阻止不了大家。大宋能够有这么多诤臣着实不易,不能一次全都赔进去。”
  陈次升的脸色顿时更加挣扎了,突然,他狠狠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不无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他当然知道有同僚把矛头对准了那个弹劾邹浩的人,可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那又有什么用,不过是加重了天子的误会而已。
  “当日邹志完面圣归来,陈瓘大人就问过他那奏疏如何处置,当听到奏疏已经焚毁的时候便认为有不测之祸,如今看来果然如此。”他突然抬起头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宗泽,一字一句地说道,“汝霖你为监察御史虽然时间不长,但无论是御史台还是左右省谏官都对你颇有好评。我知道你是高学士推荐的人,这件事可大可小,若是真的……到时候就要靠你了!”
  这句既像恳求又像托付的话立时让宗泽愣在了当场,待到他反应过来时,立刻长身一揖,却一个字都没有说。
第二十九章
面圣驾王厚安心
  王厚抵达京城的时候,恰逢邹浩案闹得沸沸扬扬,因此尽管他心热万分,也只得勉强按捺心绪住进了旧日宅邸。虽然没当过几天京官,但他还是明白,这种事情一旦闹腾起来,自己怕是十天半个月也见不到圣驾,还不如趁着目前的空闲打点奏对时的腹案。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回京的行动固然低调,可在那些有心人眼中却看得清清楚楚。
  “大人,这都是刚刚送来的。”
  京城王府旧宅中的仆人虽少,但显然训练有素得多。此时,一个中年仆人拿着三份帖子,恭恭敬敬地呈了上去。
  “一份是枢密院严大人送来的,一份是翰林学士蔡大人送来的,最后一份是姚家送来的。”中年仆人一边说一边露出了惊叹的神情,要知道,尽管王韶一共有十个儿子,但自从王厚贬谪之后,王家便有败落的趋势。如今王厚刚刚回朝便有这么多贵人相请,看在他眼中自然是家道中兴。
  掂量着手中这三份帖子,王厚却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换作以前,他一定会为有人赏识自己而欣喜,可如今的景况却大不相同。京城的风浪太大了,大到他这么一个刚刚起复的小官一不留神就会万劫不复,在面君之前,他实在不敢担这样大的风险,谁知道会不会有人把他的一举一动呈报天听?沉吟再三,他还是打定了主意。
  “老马,待会我一一写了回文,你替我到这几家送过去,言语宛转一些,就说我乃是贬谪之身,不敢贸然拜访。”
  “可是,大人这样岂不是要得罪人?”
  “不会的,他们只不过是想让我表明态度罢了,如此也在他们意料之中。你尽管去登门道歉,不必顾忌什么。”
  写好回文,打发走了仆人,王厚又在书桌前坐了下来。虽然离开熙河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就对那一带的情况一无所知。羌人的内斗及其激烈,若是能够利用得好,那么,重取湟鄯就会少费很多气力。但是,即便官家召见自己,却并不意味着就会派自己作为主将,就算真的为主将,少不得还要派人牵制,若碰上一个难缠的监军,那事情就麻烦了。
  “大人,有客来拜!”
  听到这句话,王厚顿时觉得更头痛了。人家的邀请可以拒绝,但找上门来的客人难道还能撵回去么?他无奈地起身问道:“知道来者是谁么?”
  “启禀大人,来人说是内廷中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