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校对)第1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282


第二十章
为权柄各有异心
  陶节夫用八百里加急送来了李乾顺的国书,至此,西北面战事略有停歇。只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前线的军需补给从来没有断过,往陕西输送军粮的商人更是不计其数。而两浙路福建路一带和籴的籴本,则从单一的茶叶度牒等物改为了香料、人参、鹿茸等等更有价值的东西。商人重利,一尝到甜头之后自然是趋之若鹜,一时间,江南各地的粮仓渐渐都鼓了起来。
  与此同时,在京畿诸路和两浙路率先推行的县学州学也同样发展得如火如荼。由于其中讲课的大多是由科举进身的前辈,士子们巴不得能够聆听教益,就是那些没有被县学录取的,往往也拼命争取旁听名额。虽然各科仍有侧重,但对于算学天文等感兴趣的仍旧不少,算下来竟是人头济济。因此,在看到奏报之后,赵佶也忍不住自得了起来。
  “怪不得唐太宗当年会大叹‘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就是朕想象此番景况,也不由大生欣慰。”虽然志得意满,但是,这并不代表赵佶就没有看见后面那几个巨大的数字。在学校鼎盛的背后,是无数的钱粮为之支撑的结果。要知道,两浙路和京畿诸路乃是大宋最富庶的地域之一,就这几路的常平钱还支撑得如此辛苦,更枉论其他地区。
  所以,蔡京的脸上并没有多少喜色。兴办学校是为了收天下士子之心,如今虽然略有小成,但是,这离他预想中的结果太远了。他初为宰相的时候就曾经想要仿王安石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往事设置讲义司,但是,当他醒悟到独相的格局肯定不会形成之后,他便立刻抛开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他也是有野心有抱负的人,既然不可能为一代权相,那么至少就要为一代名相,要是真的能够平羌克西夏下燕云,那么,之前大宋朝所有号称名相的前辈就得靠边站,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大事方针上和高俅保持一致,甚至不惜说服蔡卞。
  高俅斜睨了一眼蔡京,见其没有当先说话的意思,只好接过了话头:“圣上所言极是,须知天下士子千千万万,能够有幸通过科举进官的不过少数,如今的兴学之举无疑是让更多人能够领受到圣上恩泽。如今学校初办,正是开支最大的时节,待数年过后,想必诸项开支便会逐渐减少,此时便可逐渐推广到其他诸路。”
  “圣上,高相所言诚然谋国之言。”
  出乎意料的是,迎合高俅这几句极其空泛的颂圣俗语的却是新进尚书左丞张康国。“如今两浙路常平仓的粮食都已经储满,而且此次朝廷并非以茶引度牒等物滥充,民间商人无不欢欣鼓舞感恩戴德。要说县学还是容量有限,寻常百姓子弟,若能认识几个字,将来谋一个营生时便可更加容易……”
  “莫非宾老的意思是,让朝廷再开公塾?”
  蔡京想要争取的是士子之心,对于那些寻常百姓未免有些不在意,再加上张康国自进尚书左丞之后就和他渐行渐远,这更令他心中不满。此时,他赫然端出了首相的架子,厉声质问道:“农乃国本,倘若民众略通文墨之后,都去揣测朝廷政令,则天下何为?倘若小民都因为趋利而从商,忘了农耕之道,那荒芜的田地又当如何?”
  “元长公,张左丞并不是这个意思。”高俅见蔡京已经带出了愚民之意,心知其不过是借故敲打张康国。重农轻商固然是中华数千年以来的国策,但在大宋而言,不少宗室亲王乃至朝中官员都是在明里暗里经商的,根本没资格指责什么商者滑胥。
  “虽然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仍有大片土地尚未开垦,但从四川、河北河南、京畿和两浙福建看来,地少人多早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若是放任大批人游手好闲,岂不是埋下了动乱之因?再者,张左丞的意思不是要朝廷开私塾,而是鼓励那些商人开私塾。倘若能有他们替朝廷分去负担,那么,县学州学必定更加繁盛。”
  “圣上明鉴,高相所言正是臣想要说的。”张康国向高俅投去感激的一睹,慌忙出列奏道,“先前两浙路曾经发生过因胥吏贪污商人献金而起的官司,照臣看来,与其朝廷笑纳这些额外乐输之款,不若让这些商人开办私塾招纳贫家子弟就学,如此一来,说不定将来朝廷又能多出一批可用之人。换言之,也可以让这种纠纷消弭于无形。”
  “卿言甚佳。”赵佶微微颔首,几乎没有任何迟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农虽乃国本,商却也不可忽视,否则,河东之人又怎能得河西之物?”要知道,赵佶自己这两年从海外贸易上获得的利润就将近百万,尽管重农两个字早已经深入骨髓,但是,轻商却是未必。
  蔡京本想再争,思量再三却悻悻地止住了,这种无关大局的小事,就任由张康国得意一阵好了。不过,先有张商英,再有张康国,如今他对于那些原本对自己百般顺从的官员已经有了莫大的怀疑。若不是各有私心,一旦成为宰执,又怎么会和自己离心离德,一而再再而三地和自己作对?
  姑且不论蔡京如何想,下朝的时候,张康国便有意落后几步,不落痕迹地对高俅表达了善意。要知道,张康国自外官入中枢,其中过程总共不过三年,而其中蔡京出了大力,及至张康国不试而为翰林学士,再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中间都有蔡京操作的影子。而他现如今突然抛开蔡京欲图自立门户,自然不好再开罪朝中另一位宰相。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高俅望着张康国远去的背影,不禁冷笑了一声。蔡京虽然权谋通天,终究还是对人性认识不足。所谓是贪心不足蛇吞象,自古以来,巴结上司来图谋进身的不在少数,但是,阿谀奉承的技巧却是五花八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谓的越级巴结。要想图谋上司位置的,必定要去巴结上司的上司,这就比如张康国在当翰林学士的时候想着尚书左右丞,所以当然要巴结蔡京,及至坐稳了政事堂的位子,便犹有未足地想去和蔡京分庭抗礼了。
  “后世的史书中还为这些人说话,真是没天理了。要真正说起来,这些人还不如蔡京!”在心中狠狠腹谤了一句,高俅转身就走。今天是蔡京在都堂当值,再者赵佶已经有令让他去福宁殿一起品评书画,他索性也就不去露面了。
  直到晚间,他方才挟着赵佶的两卷画回到了家中。虽说没有像历史上那个道君皇帝那样沉迷于书画忘了国事,但是,赵佶对于书画的瘾头着实不小,如今更是把字写得好的几个宰执全都抓了壮丁,还美其名曰君臣相得。每当他想到要往那价值连城的画卷上题字时,那浅薄的诗词本事就怎么也无济于事。
  范明哲一进书房便发现高俅愁眉苦脸地盯着面前的画卷,心中立刻明白了怎么回事。他虽然出身大理,但对于诗词一道却颇有心得,平日一遇到高俅要用诗词的时候,他总是头一个被抓来充数的。此时此刻,他缓步上前,在书桌旁仔细打量着那幅鸳鸯戏水图,心下不由暗自佩服。仅仅是他跟高俅这两年来,过手的赵佶书画就有二三十幅,几乎每一幅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这位皇帝真可谓是书画大家!
  “相爷,这是圣上的新近之作?”
  “不错,这是今天圣上刚刚绘就的,让我拿回来题字。长明,少不得又要劳烦你了。”高俅自打一开始起就从没在几个心腹幕僚面前隐瞒过自己的根底,此时自然是直言不讳地道,“这是圣上要送给郑贵妃的生辰之礼,你设法想几句应景的诗。”
  把范明哲一个人留在书房中伤脑筋,高俅便出了书房,他正准备去看看儿子和女儿,不料耳畔突然想起了一个叫声。
  “大哥!”
  高俅转头见燕青一身短打扮地走进了院子,不由愣住了,好半晌才指着他的衣着问道:“你穿成这样是怎么回事?”
  “大哥你是说这身衣服?”燕青随手拍了拍衣襟上的尘土,满不在乎地道,“京东和河北前些时日闹了旱灾,京城里也多了些人物,我就去探了探消息。”
  “这种事情你何必亲自出阵,不是有胜之那里的人么?你这么长时间没回来,不如……”
  “大哥,姐姐如今心灰意冷,不愿意见外人,我这个弟弟又能怎么办?”燕青一口打断了高俅的话,一字一句地说,“只要你不倒,姐姐这后半生至少能够过得安安稳稳的;倘若是你倒了,我必定不能独善其身,她唯一的希望也就没了。总而言之,过些日子我会带人去河北看看,京畿诸路附近,不容有什么变数。”
  高俅被这种不容置疑的口气噎得一愣,但无可奈何之后更多的却是深深的感动。他正想开口安慰几句,谁知燕青立刻又来了一句更加惊人的话。
  “顺便告诉你一声,宫里的韦才人又有身孕了,此事她一直瞒着别人,应该别有蹊跷。”
第二十一章
因龙裔波澜暗涌
  由于有英娘一向为王皇后待见,伊容又是郑贵妃王德妃的手帕交,曲风常常暗通消息,再加上以前时时作梗的昭怀皇后刘珂已经去世,因此高俅对大内禁中的种种勾当自然不复以往那般留意。饶是如此,听说怀有身孕的乃是韦氏,他仍旧暗暗吃了一惊。
  少年登基,倜傥风流,这八个字用在赵佶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即位这四年来,赵佶后宫中有封号的妃嫔就有四五十人,除了皇后最得宠的郑贵妃王德妃之外,其余稍有宠眷的尚有婕妤美人才人十几人,这其中,韦才人并不算起眼。他之所以记得,一来是因为她可能会怀上的那位康王赵构,二来则因为她是先前导致刘珂“暴崩”的导火索。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这个女人身上,他隐隐约约察觉到了一丝野心。
  虽然不知道燕青的消息从何而来,但他还是多留了一个心眼。后宫之事看来和前朝无关,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后宫的微妙平衡正促使了他和蔡京之间的平衡,甚至隐隐中稳定了朝局。在这种情况下,他除了关照伊容刻意留心之外,又遣人给曲风送了信,让其得空过府一趟。
  这一日晚间,他才刚回到家中,便有仆人来报,说是夫人有要事相商。他满肚子疑惑地来到妻子的小院,却见桌子上搁着一幅长卷,尚有两杯没有收拾的茶水。
  “这是……”
  “你果然神机妙算,就在刚才,郑居中的那位夫人刚走。”英娘指了指桌上的东西,微微一笑道,“她过了中午就来了,见了我之后又拐弯抹角地要见伊容,我索性就让她一起见了。听她的口气,郑贵妃对认这么一个族兄仍有忌讳,虽然在圣上面前吹了吹风,但并没有给郑居中太大的好处。这一次趁着贵妃生辰,这夫妻俩就想好好巴结一下,力争更进一步。喏,这是她今天送来的,说是不知从哪里得来的老师墨宝,我拗不过她的好意,就收下了。”
  “老师的墨宝?”高俅眉头一扬,随即露出了一丝喜色,连忙上前展开。果然,那酣畅淋漓的熟悉笔迹是旁人无法模仿的,确实是苏轼无疑。苏轼为官几度起落,流落在外的墨宝不知凡几,虽说如今因为他的缘故没人去找麻烦,但是,那些珍藏有苏轼墨宝的人却无不是深藏不露不肯轻易示人,更不用说送出手了。看来,这郑居中确实是有心人。
  “高郎?”英娘见高俅怔怔的样子,忍不住出口唤了一声,“这幅手卷真是老师的?”
  “没错。”高俅终于回过神来,小心翼翼地卷好之后,这才抬起了头,“吩咐人好好收了,要知道,老师的墨宝如今越来越少了。对了,倘若那个王氏这几日再来,你不妨含含糊糊地应了她,翌日让伊容见郑贵妃的时候提一下这件事就行了。”
  “应了她?”英娘略有些踌躇,思量片刻便开口问道,“郑居中毕竟不是郑贵妃的真正兄长,倘若他因此而水涨船高……”
  “我的夫人,我朝向有严令,外戚不得位居高官,难道你忘了不成?”高俅笑着揽过妻子,满不在乎地道,“眼下郑居中希望能够迅速窜升,当然只能走那条捷径。但是你不要忘记了,倘若他日郑贵妃想要进位中宫,头一个要拿来开刀的就是郑居中,所以说,此人绝不足惧,但眼下,却是可以拿来使一使。”
  “正位中宫?”英娘听得勃然色变,但很快就醒悟了过来。王皇后固然不可能被废,但是,这位后宫之主的身体却相当不好,一年之中病着的时日倒有一多半,这样看来,郑贵妃想要染指后座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好了,这些都不是什么要紧的大事。郑贵妃的生辰就在下月,你和伊容好好想想该送点什么礼物。对了,不要破费太多,只要能够显现出心意就行了!”
  丈夫既如此说,英娘自然心中有数,点点头便应了。
  一家人用完了晚饭之后,各人便各司其职都去忙碌自己的事,高俅刚刚回到书房,管家高丰景就径直将曲风引了进来,并知机地让书房周边的仆人全部退下。
  曲风自从接到高俅的口讯,心里就有些七上八下的。宋制,入内内侍省押班都知都能够掌握一部分禁中兵权作为拱卫,他如今圣宠日涨,眼看立马便又要晋升,自然不希望有什么变故。
  “高相,你这么急找我来,可有什么大事?”
  “我问你,最近后宫诸妃,可有谁传出有孕的?”
  曲风闻言更感奇怪,回忆片刻便摇了摇头:“没有。”他犹嫌不足,又补充了一句道,“嫔妃有孕乃是天大的喜事,一旦确定,便是外朝也会有所庆祝。高相怎么会突然问起这个?”
  高俅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那我怎么听说,宫中韦才人已经怀上了龙胎?”
  “韦才人?不可能吧!”曲风几乎惊得跳了起来,不假思索地叫道,“韦才人这三个月才不过两次承宠,怎么会是她?等等,也不是没有可能!”他陡地想起一些蛛丝马迹,不由皱着眉头冥思苦想了起来。一朝承宠便怀上龙胎虽不常见,但也不是没有,至少先前韦氏不过一御侍,不就是一举有了身孕?
  “高相,此事非同小可,你可能确定属实?”
  “消息是有人传过来的,至于是否属实,这我也说不准。不过,若是那韦才人真的隐瞒,其中必有蹊跷。唔,此事我说不好,你在宫中多年,可曾听说过这种情形?”
  毕竟在深宫多年,曲风很快便恢复了镇定。“嫔妃有孕,若是太医没有诊断出来也就罢了,一旦确诊,必定会禀报圣上,断然没有隐瞒的道理。不过,如今圣上已经先后得子数人,韦才人又不是十分得宠的,想要借此邀宠的可能性就大了。对了,等郑贵妃的生辰一过,很快便是天宁节,若是赶在那个喜庆的时日……”
  “没错!就是天宁节!”
  高俅终于恍然大悟,十月初十乃是赵佶的生日,在此之前便是长达一个月的庆祝活动,接下来又有百官上寿等等,可以说是一年中仅次于元旦的大节日。若是在那个节骨眼上哪个妃嫔有孕,赵佶必定会乘着喜庆给与进封,若是再有人推波助澜,一跃跳过几个品级也不是不可能。如此看来,韦氏必定是打着这个主意。
  “好一个有机心的女人。”
  曲风忍不住迸出了一句话,又想起当日在郑贵妃宫中,不过一介宫人的韦氏居然能够得到宠幸,眉头更是紧紧拧成了一团。“明日我便让梁师成去那边探问一下,顺便叫医官局的几个医官也一同去看看!”
  高俅最初还不以为意,待到听得梁师成三个字,登时脸色微变。“你刚才说梁师成,他如今在福宁殿执役?”
  “没错。”曲风见高俅脸色有异,不觉大为奇怪,“此人就是善于钻营一些,人是头等机灵的,字也写得相当不错,圣上也曾经夸赞有加。前些时日他得罪了蔡相,圣上怜惜他的一笔好字,所以暂时发落在福宁殿做些杂事,并让我多看顾他一点。怎么,莫非高相识得他?”
  怎么会不认识,那可是史书上和蔡京齐名的六贼之一,最荒唐的是,其人竟自称是苏轼的儿子,而苏家上下还没有一个提出异议的!此人固然是坏事做绝,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由于苏轼被归在元祐旧党之中,藏有其文稿墨宝的人都害怕被人加罪,那些珍贵的手稿很多都被毁弃,若不是梁师成在徽宗面前进言,怕是不会有多少留存于世。不过,现如今的赵佶不是史书上那个道君皇帝,朝堂也不是蔡京的一言堂,梁师成想要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和笔杆子得到宠信,却不是那么容易。
  “你平时一直支使这个梁师成?”
  “不错,前些时日引姚希晏进宫的也是他。对了,姚希晏似乎还觉得其人太会钻营。不过,禁中的内侍哪个不想攀上高枝,这也算不上什么大过,我告诫了他两句也就罢了。”曲风毕竟是年少而得高位,对于那些个郁郁不得志的内侍往往也会尽力带挈,在宫中人缘极佳,正因为如此,对于善于逢迎而又精明能干的梁师成,他自然是好感多于恶感。
  “这一次不要让他去,你另找一个妥当人。”高俅本能地提出了反对,略一沉吟便又说道,“还有一件要紧事,你回去探探梁师成的口风,务必弄清楚他父母是谁。”
  虽然有些莫名其妙,但这都是些小事,曲风自然不会去违逆高俅的意思。相形之下,倒是韦才人有孕这件事更值得注意。须知郑贵妃王德妃都对他不薄,平日里赏赉无数不算,好话也在御前说过一箩筐,现如今他能够坐到这个位子,很大程度上也有二女出力的关系。
  “高相放心,这件事我会暗地派人去查,一定会给您一个明确的交待!”
第二十二章
为圣心各用机谋
  “爹,这样的事情,你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蔡府书房之内,蔡攸见父亲犹自紧皱着眉头不发一言,心中不由暗自焦急。“那韦氏不过区区一个才人,在后宫诸妃中并不起眼,正是应该笼络的人。如今郑王二女宠冠后宫,兼且她们两个又都和向伊容交好,就算我们前去趋奉也未必能够得到多大好处。爹,我记得你曾经说过,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圣上膝下如今虽然已经有四位皇子,但谁能担保将来都能够长大成人?倘若有所侥幸……”
  “天下的事情侥幸不得!”蔡京一口打断了儿子的话,脸上表情异常凝重。他缓缓起身踱了几步,最后在窗前停了下来。“倘若韦氏有国色天香之貌,能够在宠眷上和郑贵妃王德妃一较短长,那么,我倾力相助也不妨,但是,她尽管够聪明,却偏偏缺了才貌!”
  “爹!”
  “你听我把话说完!”蔡京转过身来,不容置疑地挥手止住了儿子的话。“圣上年轻气盛,喜欢的既不是贤良淑德的皇后,也不是那等拘泥于礼教的大家闺秀,而是善解人意又明艳可人的女子。郑王两女能够从区区慈德宫押班一举而成为贵妃德妃,靠的正是无双容貌以及善于趋奉这一点。韦氏虽然能够抓住机缘,但是,她却没法抓住圣上的心,这就是致命的弱点!”
  蔡攸脸色数变,但最后却不得不承认,蔡京所言句句在理。可是,一想到自家根本无法影响后宫,也不能得到多大助力,他便有一种不安心的感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