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1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4/1395

  去年二十万铁路大军抢修阿富汗铁路时,樊雅琴高超的开动挖掘机的技术,让其他男性驾驶员自叹不如,她那挖、平、甩、洒、压等动作,一气呵成,同样的耗油量,同样的施工时间,樊雅琴总能比别人用更精准的操纵动作,完成更高效的工作,因为她的优异表现,得到总政治部授予的“模范标兵”的荣誉称号。
  随着东线战事打响,樊雅琴民转军,被调入总后勤部转运中心,担负为前线官兵装卸货物的重任。
  从宋河东岸的阿拉火车站,到现在的代奥克尔火车站,年轻漂亮充满朝气且总是有着出色表现的樊雅琴,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被方面军后勤部任命为转运队队长,授予中尉军衔。
  今天,她驾驶着巨大的起降叉车,来回运输着各式各样的标准箱,往返于储物场和装车台之间。虽然这些箱子外面明确地标注有“军火”、“小心轻放”等警示标示,但是樊雅琴丝毫不受影响,总是举重若轻地将一件件标准箱,快速准确地装载到卡车车厢里。
  当樊雅琴用叉车将一辆载重八吨的卡车装满后,一个由多达一百辆卡车组成的庞大车队,正式宣告结束装载。
  这支车队的队长……第七集团军后勤辎重保障旅第一运输团团长郑上进少校一阵小跑来到叉车前,拦住叉车的去路,笑着向樊雅琴道:“樊队长,谢谢你们快速高效地帮助咱们完成了装车任务,等打完仗,我请你吃饭,聊表寸心如何?”
  郑上进少校是叙府士官学校汽车兵专业毕业,今年二十四岁,已经是有六年军龄的老兵了,由于长期在部队,没有时间谈恋爱,现在好不容易看到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立即抓住机会献殷勤。
  樊雅琴一张俏脸变得通红:“郑团长,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们有规定,不能接受别人的宴请。”
  郑上进一听连忙解释:“不是宴请,是我私人请你到家里做客……这印度的饭菜难吃得很,我请你吃咱们四川火锅。我知道你们湘西也要吃辣子,我自己动手捣鼓一桌出来,配上香油蒜泥蘸酱,保你喜欢吃!”
  旁边一辆开着叉车的中年男司机路过,听到郑上进的话,停下来打趣道:“郑团长,到时候请不请我啊?不要重女轻男啊!”
  “我……这……”
  郑上进一听,脸和樊雅琴一样,也变得通红。
  樊雅琴看到郑少校尴尬的样子,“扑哧”一笑,一边开动叉车,打方向盘绕过郑上进,一边回答:“郑团长,到时候若是你能找到我,同时我有假期了,我就到你家里做客!”
  附近传来一片唿哨声,几名运输团的士兵从车厢后钻了出来,大声吆喝着,郑上进心里甜滋滋的,脸上却装出严肃的样子,向几名士兵呵斥:“去去去,还不快好好检查一下车况,路上出了问题,我拿你们是问!”
  叉车男司机看得有趣,哈哈大笑,开着叉车离开了。
  这时,近一个连的官兵跑步进了货场,为首一人来到郑上进身边,立正敬礼:“报告,我是代奥克尔守备师五团一营二连长成南少尉,我们连负责保护贵车队前往前线。”
  郑上进知道守备部队都是去年组建的B类部队,他们担负着地方戍卫任务,同时如果主力缺额,也是从就近的戍卫部队抽调官兵补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B类部队更像是主力野战军的补充部队。
  “成连长你好,我是第七集团军后勤辎重保障旅第一运输团少校团长郑上进,这一路上就麻烦你们了。”
  郑上进检查完成南少尉递上的证件后,向他敬了一个礼,随后作自我介绍。
  “不麻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成南严肃地回答完,便走向自己的部队,整队准备上车。
  郑上进有些惊讶,他发现这个派来担任押车任务的连队貌似士气有些成问题,正想询问,货场上传来“滴滴”地鸣笛催促出发声。
  现在整个火车站货场,就像是一个繁忙的物资中转齿轮,高效而又紧密地运转着,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全局。由于郑上进的运输队没有按时离开,现在货场外已经等了不少车辆了。
  郑上进连忙走到成南少尉身边,吩咐他们上车,很快一个连队的战士便坐进了车队的副驾驶位,有的车坐两个,有的车坐一个,郑上进则把成南带到身边,上了为首一辆运输卡车。
  “成少尉,我见你们连的士气有些成问题啊?有什么想不通的吗?”
  开出货站很远后,道路上往返的车辆依然来往不绝,大多数都是军用卡车。等到车队远离城区,路上车辆才逐渐稀少,车队速度也加快了许多,郑上进终于开口问道。
  成南摘下军帽,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脑袋:“是这样的,郑团长,我们师满建制是两万人,不过到现在为止,已经只有一万五千人了,许多连队已经整体抽调到了主力部队,成为了真正的野战军官兵,而我们连却一直没有动静!”
  “晚上接受押运车队任务的时候,一连接受了到第二十坦克师的任务,三连则是护送物资到第二十六坦克师,只有咱们才送到第七集团军总部。想到不能亲眼见到坦克和装甲车,战士们心里都不是滋味!”
  “原来是这样!”
  郑上进笑了起来:“哈哈,这回你们可猜错了,我实话告诉你啊,如果你们连是护送坦克师的作战物资的话,到不了目的地就会被出来迎接的装甲兵们替代,坦克部队可是咱们的王牌,行踪需要进行严格保密,只有他们自己人才知道在哪儿!但是跟随我们行动的话,你们连就会一直穿过前线,前进到最前方的补给线。”
  “啊?!真的吗?那我们会遭遇鬼子和日印军士兵吗?”成南一点就透,顿时变得兴奋起来。
  “照理说应该不会,因为我们运输团所行驶的路线,沿途都有像贵师一样的部队进行防守和接应,但是就近段时间的情况看,我们已经遭遇多次袭击,险情频发,所以最近这段时间才会请你们押车护送。”
  “鬼子可真大胆,竟然敢绕到咱们后方来!若是碰上他们,我们一定要好好痛揍他们一通!”
  成南眉飞色舞地说道,看到郑上进似笑非笑,以为他嘲笑自己没见过世面,又赶忙解释:“我老家是辽宁旅顺北郊成村的,在我有记忆后,驻旅顺港的日军就经常到我们村子来烧杀抢掠,九一八后我们一家逃难进了关内,先是逃到上海,八一三后又从上海逃到西南,我们一家人都恨鬼子入骨!”
  “去年九月我从士官学校毕业,由于组建B类部队需要大量基层指挥员,直接分配到了B类部队,先是干班长,随后干排长,到现在都连长了还没真正打过仗,心里窝火得很,可是又没办法!”
  郑上进连忙道:“我没笑话你!我虽然是四川人,但和全国人民一样,都痛恨鬼子!可惜我读士官学校的时候,便是读的汽车专业,因此也没上一线打过仗,倒是和袭扰后勤补给线的鬼子交过几次手!”
  “能够渗透到我们后勤后方来的鬼子,一般数量都不会太多,要让他们去攻击转场的主战部队又或者是有坚固防御的城镇,那完全是找死,可袭击后勤补给车队,却是一举多得,不仅可以在袭击后获得潜入我方后基本断绝的补给给养,还可以摧毁我们的补给物资,造成前线供应不足,为主力正面碰撞赢得先机!”
  “不过,我们也不是吃素的,成连长,你看这儿……”
  郑上进伸出手,屈指敲了敲驾驶室前面的挡风玻璃,“咣咣”地厚实撞击声,告诉着成南少尉这面玻璃的厚度和异于普通玻璃的不同处。
  成南伸出手,摸了摸,看向郑上进:“郑团长,难道这就是钢化玻璃?我听说主席的轿车便采用了这种玻璃……”
  “没错!”
  郑上进点了点头:“这正是钢化玻璃,不过比起主席轿车所采用的钢化玻璃要差一些,但也可预防12.7mm口径的高平两用机枪在五百米外的垂直射击。这个驾驶室四周,都采用相同的玻璃,就连车厢也都做了类似的防弹处理,预防敌人的枪弹引发殉爆!敌人休想不费吹灰之力解决咱们!”
  “看来上级真的很重视运输车队的安全啊……郑团长,你们遇到过几次袭击?”成南转过头,发现驾驶室后面赫然摆放着两挺通用机枪,而两边的玻璃,做了复合处理,有几个孔洞显然可以通过张合的形式,用于通用机枪伸出枪口,阻敌射击。
  试想在平原上,四面八方的敌人冲了过来,但他们却无法敲开车队的乌龟壳,只能被动地接受从驾驶室里的防弹玻璃后射来的密集弹雨,那是个什么场面?
  毕竟补给车队行走的路线是大后方,要不了多久附近的戍卫部队就会赶来,到时候车队就会转危为安。
  “以前打仗,还真没遇到过袭击,不过从上月十六号进攻发起后,我们已经先后遭受五次鬼子袭击了。鬼子想充分利用战场的宽度,和咱们玩游击战,不过咱们可是打游击的老祖宗,对于防范他们的偷袭有着万全的准备!”
  郑上进说到俺这里,撩起了上衣衣袖,只见在肘部包裹着厚厚的纱布。
  “唉,要不是这个伤口,今天我也会开一辆车,恐怕就没有时间和你闲聊了,或许这就是缘分吧!”
  “是啊!谢谢郑大哥告诉我这么多事情!”
  到了这个时候,成南已经彻底放开胸怀,开始与见多识广的主力集团军的运输团长称兄道弟,聊起了家常。
  成南看到驾驶室前面摆着一瓶祛风油,伸手拿过来,问道:“郑大哥,平日你们就用这个提神吗?”
  “通常是吸烟!”
  郑上进笑了笑,指着祛风油道:“这个也可以解乏,但主要是为了帮助晕车的战士。要知道来押车的弟兄,未必个个都不晕车,适当地擦上一些,可有效减轻晕车的症状,要不然在驾驶室里吐得晕天黑地的,大家都难受!”
  成南点点头,深以为然。
  四小时车程后,已经是深夜时分,车队驶入了一个军营,在一片空地上停了下来。
  随着车窗打开,成南才听到东面传来激烈的枪炮声,他惊讶地向着东方的天空看去,只见漫天弹痕飞舞,宛若火雨流星,分外壮观!
第1852章
情况危急
  十月十二日,西孟加拉的吉德伦金镇。
  早上七点半,印度方面军南路集群攻击加尔各答门户两河防线的战役正式打响。两河指迈通河及达莫德尔河,是西孟加拉地区两条主要的河流,其中迈通河向东汇入恒河支流胡格利河,而达莫德尔河则蜿蜒向南,直接连通孟加拉湾。
  在这两条河流之间,分布着阿散索尔、拉尼甘杰、杜尔加布尔、巴德塔曼、讷伯德维普、金德讷格尔、豪拉、加登里奇等东印度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并且加尔各答的江西城区也处于这一区域,可以说是东印度的精华之所在。
  早在三天前,南路集群便攻陷了西孟加拉邦界一线的贾姆达拉镇,由于接下来要进入东印度最繁华的区域,第七、第九两大集团军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连续多日的侦查中,空军侦察机没有在这一区域发现日军集结的情况,同时卫星也数度对这一区域进行扫描,也是一无所获。
  以第七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为主力的南路集群,上报方面军司令部和总参后,终于确认在今天发起总攻,力争在未来半个月内,将这一片散发着浓郁工业化气息的热土纳入掌控之中。
  “轰隆隆……”
  日军在吉德伦金镇的防御工事,遭到我军猛烈炮击,上千门大小口径的火炮,迅速把日军构筑多日的战线破坏得七零八落。
  在这其中,三百多门105mm以上的大口径牵引式火炮和自行火炮,造成的破坏最为明显,一枚枚重磅炮弹若下暴雨一般,落在吉德伦金镇前方的鬼子及日印军阵地上,不计其数的大火球从地面腾起,一片炮弹爆炸的黑色烟云尚未消散,又是一排炮弹落地,腾起的火球席卷起巨大的气浪,把尚未消散的黑色烟云推开,紧接着又是一排炮弹带着刺耳的啸叫声重重地砸落在敌人的阵地上。
  火箭弹由于连日的消耗,储备不足,因此这次没有参战,六百多门75mm山炮、野炮以及70mm步兵炮等小口径火炮,表现依然不俗,要知道小炮的射速,要比大炮快上许多,一分钟下来,起码有六千枚炸弹落到日军阵地上,若是再加上师属、团属炮兵部队的上千门各种口径迫击炮,那么威势更不得了了!
  尽管日军指挥官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眼前的炮击烈度,依然出乎原先的意料,在很短的时间内,日军精心构筑的碉堡、工事、掩体等防御壁垒便在连续的炮声中轰然倒塌,暗堡飞上中天,战壕被填平,铁丝网及障碍被炸开,数公里面积的雷场被炮弹炸得发生连锁反应般的大爆炸。
  炮击还在继续,天空中密密麻麻的机群已经飞临战地上空,同时两个坦克师像两把尖刀,从左右两翼向日军阵地发起进攻,当坦克及装甲运兵车抵近敌人阵地时,后方的炮声戛然而止,数百辆坦克连稍微停顿一下的意思都没有,轰鸣着跨上了日军的阵地。
  鬼子及日印军士兵还未来得及做出反应,强击机及轰炸机已经开始定点清除那些残余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点,一枚接一枚五百公斤以上级别的航弹,以超过音速的速度从天而降,直愣愣地扑向那些钢筋混凝土筑成的碉堡和暗堡,将这些极为坚固的工事炸得底朝天,里面的士兵及武器装备,化为零件状态抛洒四方。
  此时,伴随坦克进攻的装甲运兵车的后门已经打开,步兵们呐喊着冲进鬼子及日印军士兵坚守的战壕,在坦克炮和装甲车的高平两用机枪的掩护下,向前突击前进。停顿在第一道战线前方的坦克,若是发现有鬼子及日印军士兵的火力点,立即开炮,毫不犹豫地将其摧毁,偶尔有漏网之鱼,单兵携带的火箭筒及火焰喷射器,也足以将这些负隅顽抗的据点清除掉。
  在超乎寻常的强大火力掩护下,步兵们跨过一道道战壕,在各个专业的攻坚打击小组的自动步枪、冲锋枪、火焰喷射器、狙击步枪和手榴弹的配合下,将一切视线所及的敌人一片片消灭。
  这种从天到地、从后到前的立体式攻击,让鬼子及日印军士兵极不适应,很快,一批批敢死队便倒毙在冲锋的路上,大多数鬼子及日印军士兵连自杀式攻击都无法达成,他们被密集的火力网所笼罩,刚刚冲出战壕便被消灭,还有许多家伙更是凄凉,他们被火焰喷射器喷出的烈焰活生生烧成焦炭,惨不忍睹。
  冲锋中的安家军步兵,很快便控制了一道道战壕,在狭窄的坑道及交通壕里,自动步枪、冲锋枪和驳壳手枪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将试图靠近进行白刃战或者索性发起自爆攻击的鬼子及日印军士兵若割麦子般扫倒在地,肮脏的鲜血把大地染得一片通红。
  工兵部队迅速炸毁日军构筑的反坦克壕,铺设出许多通往前线的道路,密密麻麻的坦克和装甲车越过阻碍,疯狂地扫射一切能够看到的鬼子及日印军士兵。
  进攻发起仅仅一个小时,已经有一个坦克连及两个装甲步兵连突进了吉德伦金镇,一辆辆豹II坦克宛若压路机一般,宽大的履带碾压在马路上,发出金属撞击的“咔嚓”声响,地上到处都是被碾压得血肉模糊的鬼子及日印军士兵的肉泥,鲜血和内脏器官挤压出的体液,四处横溢流淌,腥臭气息弥漫。
  镇子内的鬼子及日印军士兵,死战不退,他们依托建筑物,拼命地阻止安家军的攻势,同时,从镇子南部增援的两千多敌军,冒着头顶强击机和轰炸机的打击,发起猛烈的进攻,试图包抄突前的十五辆坦克及尾随坦克进攻的两个连步兵。
  一场激烈的碰撞随即爆发,十五辆豹II坦克连续开火,十五挺12.7mm防空机枪及十五挺并列机枪连续喷吐出火舌,装甲步兵们手中的通用机枪、自动步枪也泼洒出一阵阵密集的弹雨,同坦克的火力交织在一起,把鬼子及日印军消灭在冲锋的路上。
  这时,豹II坦克炮用上了高爆榴弹,105mm口径的炮管连续开火,榴弹不断地落在纵横交错的火力网中间,炸开一团团火球,把那些试图利用地形隐蔽攻击前进的鬼子及日印军士兵化为血雨肉渣。
  日军指挥官似乎是狗急跳墙,再次增强了反击的力度,起码有四五千名鬼子及日印军士兵,向突前的这个坦克连及两个装甲步兵连猛扑过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4/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