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1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479


朝廷也确实是财政困难,但如果是有能力的大臣在山东,河南试行新的马政,好歹朝廷要拨付几十万贯钱,几百上千万束干草,拿出钱和物资来支持,而现在听徐夏商的意思,朝廷也就是给政策,给徐子先官位和职权,也可能会出几万贯钱,但支持也就到此为止,叫天子和朝堂付出更多的代价,那是绝无可能。
徐夏商道:“你今晚不来,老夫明天也要找你……这件事政事堂争也争不下来,左相也不欲争,老夫也觉得,年内要北伐的话,朝廷要动员的将士,战马,车辆,草束,粮食,俱是叫人吓一跟头的数字,这时候再争马政的钱,有些缓不济急,究竟还是国事要紧。”
徐子先含笑听着,听罢点头道:“老相国说的是,晚辈也不欲争,老实说,晚辈虽然有些把握,但也不敢一开始把摊子铺设的太大,若是真的有什么不妥,我本人丢脸是小事,坏了马政,丢了老相国的脸面,这才是大事。”
徐夏商听罢笑起来,夸赞道:“明达你真是人情练达,说的话也算汤水不漏,你到福建主持马政和一州军政,老夫算是能放心了。”
徐子先心中一动,但并不接话,等着老相国自己再说下去。
“你的战功,福州南安一战,这是明面上的功劳,朝廷必得有所表示,杀刘知远一事,韩钟他见你的情,朝廷却是不能认这个帐,否则大魏天子脸面何在?老实说,老夫一定要强调,此事可一不可再,北伐从去年开始已经在做准备,多少个军的禁军,多少粮食,饷械在往蓟州一带运用,天子为了这一仗,何事不能忍?去掉刘知远,还有韩钟同意北伐,主持大局,天子才忍下来。否则你挡的住那些心无战意的郎卫,挡的住天子手诏禁军去平乱?你那一百五十余人,勇则勇矣,两千禁军上阵,携千具步弓,神臂弓,蹶张弩,床弩,你们怕是半个时辰内,就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吧?”
京营禁军的战斗力,徐子先了解起来感觉也是稀松平常。
多半是京师禁军世家,一代传一代,世代在京师驻防,早就油盐不进,有时候发粮都是雇着挑夫拿挑担将粮食领回家,操练偷懒,点卯不至,离营外出自谋生计不一而足,这帮长大汉子,兵样子是有的,但也就是个兵样子。
要说正面对战冲杀,徐子先率二百精锐骑兵,击败这样的一个军的京营禁军,感觉上并非没有可能,甚至会相当轻松。
而在刘知远府内,被几千禁军围困着,用各种远程兵器杀伤,正好是禁军长处,那可真是危险之至,确实有覆没之危。
而且京师之中好几十个军,天子真的宁愿朝堂无人也要灭掉徐子先等人,当然是如徐夏商所说,要死无葬身之地。
“谨受教。”徐子先肃容抱拳,表示接受老相国的教诲。
确实如此,这般冒险的事情真是可一不可再,那晚之后,旁人不知道,徐子先自己心里却是暗下决定,再也不将自己置于这般危险的境地,不管再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始终要有自保之力,不能将福祸性命交托给别人的决断,也决不可拿性命去冒险搏取富贵。
“这功虽不赏。”徐夏商道:“左相不能不有所表示,天子也只能装傻。一者,是增加你南安侯府的官庄,加食邑万户,实食封六千户,这是一般的国公实封了,老夫的庄园封户,也不比明达你多多少,朝廷不宜加你的爵位,只能在实封官庄上,多下一些血本。”
徐夏商眉宇舒展,笑着道:“若故两代南安侯知道此事,想来也该欣慰!”
徐子先起身长揖,说道:“多谢老相国成全,先君先祖父,泉下有知,想必也是会高兴的。”
老南安侯封邑三千,食实封才六百,简直菲薄之至,这一下子涨了十倍,超过了一般的国公封户,朝廷往常可没有这么大方。
徐子先立的大功也不足以加封这么许多,还是有酬劳其兵变表现的用意在。
这当然不会是天子的意思,而是韩钟的一力主张。
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国
“再次。”徐夏商接着道:“你已经是武科第一,加上有过实职磨练,再有功绩,将你放在七品武职上去磨勘迁转,也是浪费人才。哪怕是从公心来说,政事堂也要将你放在合适的位子上才是。老夫考虑再三,荐你同知歧州,兼防御使,上寨都指挥,南安团练还是你兼任,但此后歧州防御,岐山盗的麻烦,可也是落在你头上了。”
徐子先再次深揖,起身后方道:“从公义来说,陈于泰祸害福州多年,理应被剿灭,晚辈义不容辞。从私心来说,先君曾经在陈于泰手里受挫,这个仇也是非报不可!”
“善!”徐夏商击节赞叹,说道:“这就叫子承父志,你父亲当年也曾经来拜会我,提起陈于泰为害福州事,真是义愤填膺,以他宗室身份,中了武进士也可在太平地方任职,去岐州任职,却是你父亲主动为之,现在看来,南安侯一脉,真的是父子相承,将来必成一段佳话。”
徐夏商又道:“以你为岐州防御使兼上寨都指挥,加同知衔,就是叫你少受掣肘,以你的资历,知岐州还是会有浮议,韩相原本是打算直接叫你知岐州,却是被我挡了一挡,将来你知道了,莫要怨恨老夫。”
“韩相是有些拔苗助长了。”
“是的,老夫意思亦是如此,如能平岐山盗,知州能为之,制置使也能为之,最少也是宣抚使能为之,何必急于一时?明达你方二十,数年之后立下大功,任知州,宣抚使,已经足够令人赞叹了。以你在南安团练和京师的表现,料想陈于泰死期将至矣,老夫一两年内回福州居住,到时候反是要仰仗你来护卫安全了。”
徐子先抱拳一揖,笑道:“这是晚辈义不容辞之事。”
……
从徐夏商府邸内出来,已经是满天星斗。
金简牵马迎过来,带着几个护卫与徐子先一同折返睦亲馆。
“老相国其实晚上天一黑就不见客,听说起更前就一定入睡了。”金简随口对徐子先道:“所以今晚算是破例,老相国对侯爷你真是青眼有加。”
“嗯。”徐子先点点头,说道:“蒲寿高那里有什么动静没有?”
“我正想说这事。”金简面无表情的道:“这两天我们的人一直盯着蒲家商行,昨天晚上,蒲寿高就来拜会老相国,也是谈到了很晚才出来。”
“在我刚到京师时,老相国和蒲寿高见过面没有?”
“打听过了,蒲寿高进京,左相府,参政府,还有右相府都拜会到了。”
“原来如此……”徐子先略微点头,表示明白。
怪不得风声初起的时候,老相国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四十年名儒的清誉来证明并无夺储位之事,一直是保持静默,待到大变造成,徐夏商方公开站在韩钟和徐子先一边,也被人赞为老相国不愧是国朝泰山,镇压气运,对稳定大魏朝局有相当大的作用……
现在看来,政治人物果然没有简单的,徐夏商应该也是对刘知远极为不满,甚至也是欲除之而后快。
但徐夏商和韩钟彼此相斗多年,想配合也无从谈起。
徐子先和徐子诚这两个小辈,算是老相国抛出去的诱饵,果然刘知远迅速咬钩,韩钟被迫绝地反击,其间的细节变化,未必是徐夏商能算的到,比如徐子先的表现是那么亮眼,韩钟也没有动员禁军,而是依靠徐子先和王直两人就赢了这一场内乱。
这样算是代价最小,动荡最小,也最容易被天子认可的结果,算是皆大欢喜。
老相国及时出现,表明自己绝无支持徐子先夺储之事,或者还有密疏入宫,不得为外人所知……
徐子先内心一片冰冷,适才老相国已经言明,压一下是为了他好,光明正大,又点明福州要安稳,在他回去之时,徐子先总不好再大动干戈。同时也是点明,兵变之事可一不可再,如果徐子先想用兵变的办法,铲除蒲氏家族,那么必定会受到朝廷的严厉惩罚,右相他老人家当然也不会护着徐子先……一切可是有言在先。
徐子先轻轻吐了口气,如果自己真的以为老相国是看中自己人才难得,一力提携,那也是太天真了!
徐夏商虽然是儒臣,毕竟这四十年在京师为官,多少事情看不懂,学不会?
右相尊贵,在京师受人尊重,但宗室退职之后照例回江陵或福州居住,徐夏商不喜江陵浮华,同时少年时也是在福州长大,回福州当然是第一选择。
福州有赵王,徐夏商料想自己过的不会太如意,提前布局入子,有了徐子先这个变化,他老人家在福州说话才是仍然有实际的份量……若是靠老面子和名声,时间久了,人情淡薄下去,谁还买帐?
从这一点来说,老相国的纯儒名声,也怕是刻意经营为多,吴时中在学问磨练上还差一筹,但心性却是比老相国纯洁的多,吴时中才是一个真正的纯儒。
事情虽是明白,徐子先却是没有和老相国翻脸的打算。
其对徐子先的支持还是很大,若无当初的政事堂札,徐子先想做到眼下这种地步也是绝无可能。
没有南安团练一职的支持,如何收团练捐,如何积累起一千六七百人的私兵家底?
这个帮助极大,哪怕是小有冲突,也不应影响大局。
为朝堂稳定计,在一年之内两位相国都必然在位,其后徐夏商都七十五六了,不会再留在朝堂之上,在这期间,政事堂里,徐子先算是还有一个相当靠谱的盟友。
就算偶尔见钱眼开,也是老人家常态……清苦一辈子,搏得一个清官和名儒的名声,这些东西却又不能换成庄园田亩,老人家回福州是要享福的,又不需要再装清官纯儒来搏名。
到了将死之年,就算偶失常态也不会太被人拿出来说嘴,快死的老人家了,还不能享几天清福?
徐子先对金简道:“司闻都在京师招募了多少人手?”
“我打算在京师立一个军情分司,”金简道:“派我们的人常驻于此,收集情报。重点关注的就是朝堂变化,大臣调动,升迁,贬黜,或是结亲,还有北方的军情,民情,物价,也在收集之列。负责的人要分开来,不使其互相联络,可常驻京师,蓟州,云州,还有真定,大名,济南各府。当地的人,雇佣那些店小二之类的人物,报馆也要有眼线,同时最好在高门大户收买消息……这等事报馆的人也是常干的。”
“你的思路不错。”徐子先赞同道:“不过加一条,北方各地出色而不得志的人才,不分文武,也给我好好打听,然后派人重金礼聘到福州来。”
“是,我明白了。”金简很沉稳的道:“侯爷对人才的渴求之心,始终不改。”
“你近来读书不缀,我很欣慰。”徐子先侧身拍拍金简,说道:“此后这一段时间,你可能声名不显,地位不高,但你自己要清楚,你在福州或北方替我主持司闻之事,这是第一要紧的大事,不是我最信任最倚重的人,我不会将此事交给他,你明白否?”
“我明白。”金简道:“若没有侯爷,我现在还在江边当流民,就算为了自家富贵,也得牢牢跟着侯爷才是。”
“你的父母家人,我会替你照顾好。”
金简默默点头,知道自己以后见家人也不是太方便,主持司闻之事,位低权重,是心腹中的心腹,将来徐子先必有所报,但在忠诚上则为第一,除了待遇不低外,家人也是一定会受到严密的控制。
要知道徐子先对恩情的态度并不太以为然,金简刚刚就直说,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也会忠诚,这是徐子先的态度,忠诚是不停的给好处换来的,同时加上约束,一直效忠,前方就有好处,但如果被别的势力拿好处收买,就得想想下场如何。
包括家人为质,把柄被拿捏,还有不停的审计和管束,分流权力等制约手段等等。
人心易变,徐子先对部下的约束和期许,好处和大棒都有,这一点来说,金简这样的伶俐人早就是心知肚明。
……
在东华门公布进士试的最终名单结果后,喧嚣吵闹了几天后,京师也是逐渐恢复了平静。
在这桩大喜事之后,若干朝官被贬,若干禁军将领被拿捕问罪的“小事”似乎也是只得到了最低程度的关注。
左相还是牢牢把持着权力,朝堂运作平稳如常,一些重臣不可避免的要出外,但总体来说还是维持着相当的平静。
同时连续有大臣上请北伐书,天子皆是亲自批复,嘉许之意不加掩饰,这样京师内外消息逐渐流传开来,北伐之事,已经算是势在必行了。
喜气洋洋的仪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进士上谢恩表,拜会同年,欢宴庆贺,同时东华门骑马夸街等传统仪式也是都进行过了。
这不仅是民间的喜事,也不是进士们个人的喜事,而是整个大魏朝堂的喜事。所谓“天开文运,贤俊登庸。”,这般喜事当然也是和国运有关,任何朝代,哪怕是覆灭在即,或是新朝初立,甚至还没有得到天下时,科举就已经必须要进行,因为科举能凝聚国运,聚集人心,稳定人心大局,读书人阶层永远是大魏统治的基石,本朝加上武科之后,文武并重,士绅世家和宗室,将门,成为稳定大魏的三驾马车,成就了最为牢固的基业。
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
此等大事,礼部和太常礼院等相关部门当然不会怠慢,便是天子也得参与其中,再懒怠国事,不喜朝会的天子,也需得在金殿传胪仪式中露面。
前一日所有进士俱是领取了文武进士头巾袍服,从此之后正式成为大魏统治阶层的一部份,第二天三百余人在丽正门外排队,一起通过数道宫门,经过长长的甬道,过大庆门,直抵大庆殿外。
徐子先在队伍中格外引人瞩目,宗室,国侯,武科状元,军功在身,兵变杀害大参,很多人对徐子先的大名已经算是如雷贯耳。
而徐子先的策论,马政札子也是流传开来,成为很多人议论的焦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