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8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7/819

  “朕还是第一次离开京城啊!”
  天启感慨地说道。
  皇帝陛下颇有些新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他的确是第一次离开京城,此前虽然他偶尔也出城,但最多也就是到永定河边的试验基地,但像到张家湾这么远还是头一回。
  “陛下,有了这艘,咱们就可以再制造更大的,那时候您就可以乘船南下巡游江南,甚至等咱们把螺旋桨的密封解决,还可以制造蒸汽动力的海船,那时候您就可以乘坐着到任何地方了。”
  杨信说道。
  明轮船没什么技术难度,有蒸汽机就能解决。
  但螺旋桨不行。
  制造螺旋桨没问题,这时候科学院的失蜡法铸造工匠,完全有能力花些时间铸造出小型的螺旋桨,实际上就是木头也能行,最多不能远涉重洋,最早的螺旋桨船就是木头螺旋桨。但问题是密封真不好解决,那不是个密封圈的事,需要整套的专用密封装置,还得需要一种特殊的木材,这种木材是美洲的,总之目前来讲还只能发展明轮。
  螺旋桨属于超出能力范围的。
  皇帝陛下点了点头,然后两人的话题迅速转到了螺旋桨的轴封问题上,马车也在这时候到了码头,已经完成警戒的刘宗敏,带领着手下锦衣卫昂首挺胸站在那里……
  不需要跪了。
  皇帝陛下对这些繁琐的礼仪也很厌烦,主要是耽误他的时间,甚至有时候话都不能好好说,已经明确下旨以后除非他穿着衮冕,皮弁之类礼服,否则在他面前都不用再跪拜。
  毕竟别人一跪他就得考虑帝王威严。
  现在皇帝陛下认为自己思考问题的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天天为这种琐事打断思路简直让他无法忍受。
  他和杨信径直走向前面的船。
  接下来他们将乘坐这艘明轮蒸汽船,沿着开河的运河一直到新城,然后在新城参观一下杨家的那些工厂,这也是皇帝陛下第一次去镇南王家,另外还有就是亲自迎接李之藻的舰队。李之藻实际上去年年底就返回,但却被镇南王下令在南洋一座小岛上停留了整整三个月……
  隔离观察。
  谁知道他们身上带了什么病菌?
  这时候欧洲鼠疫还没彻底结束,实际上明年米兰就会再次爆发鼠疫,然后席卷整个意大利,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在知道李之藻去过神罗战区后,杨信就已经准备好对他们进行隔离观察,三个月的隔离期间没有发现鼠疫,他这才下令这些人继续北上。
  就在杨信和皇帝陛下即将踏上甲板时候,从后面赶上来的锦衣卫,将一份公文递给了镇南王,后者立刻打开看着。
  “何事?”
  天启看着脸色变了的镇南王说道。
  “陛下,我们的天灾开始了,陕北军粮告急,去年陕西大旱,西安府粮食减产严重,其他各地也都有不同程度减产,全赖陛下赦免钱粮,再加上从士绅家中抄出的存粮才维持到如今。但今年开春至今滴雨未下,各部军粮都快耗尽,陕北尤甚,李自成告急,说最多两个月陕北就得断粮。”
  杨信说道。
  大明的天灾模式终于开启了。
  这已经是原本历史上的崇祯元年,原本历史上就是在这一年,延安府整个春天滴雨未下,到夏天就已经快要吃观音土了,同样也是在这一年,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等人起兵造反,陕北的流寇模式同样开启。但今年因为去年的打土豪和天启的免税,让原本已经开始的饥荒大幅后延,毕竟那些士绅家中的存货都能支撑一段时间。
  但饥荒终究是饥荒。
  再分配延缓了几个月而已,该来的终归还是要来。
  大明朝的天灾模式终于开启,不仅仅是陕北,今年北直隶同样已经处于旱灾中。
  “陛下,我们的真正敌人终于到来了。”
  杨信带着一丝苦笑说道。
第695章
殖民主义者的嘴脸
  皇帝陛下的龙舟,在万岁声中驶离张家湾码头,沿着运河开始他的第一次巡幸之旅,喷吐黑烟的明轮蒸汽船,在一片绿色中缓缓向前,岸边护驾的大军骑马跟随……
  这艘船并不快。
  内河平底船,落后的明轮动力,也不可能快了,哪怕在运河南下的顺流中也只不过能跑出二十来里的时速。
  甚至还不如那些护驾的排桨蜈蚣船。
  但它终究开启了崭新的未来,一个属于机械的未来,再说它只要不坏,只要煤炭足够,可以一直跑下去,实际上今天它就能到新城。
  同样这趟也让皇帝陛下真正看到了自己的帝国,不过这个帝国已经开始了真正的改变,在过去的近一年里,顺天府各地的土改都已经完成,虽然因为工作量太大,北方的土改完成总量不足三分之一,但至少京城周围一直到冀东这一块真的全部完成了。
  所有土地,无论皇庄,官田,卫所田产,民田,统统进行了清丈,然后根据同时统计出的农业人口进行分配。
  至于非农业人口依然不在分地范围。
  不过他们愿意垦荒的也随便,开垦出来的土地就近纳入民兵庄子管理,但可以获得一辈子的免公粮。
  真的一辈子。
  从他们的子孙继承后开始交。
  田赋,丁银,徭役折银,各种寄生在土地上的苛捐杂税也统统取消,北方和江浙一样就是交公粮,正式设立乡一级的政府机构,所辖村庄的公粮由村长组织起来交到粮站,村长依然是村庄自己选。交到粮站之后就与农民无关了,由粮站负责剩下的,无论粮站的运输成本还是损耗,都是粮站自己的事,而粮站系统一级级向上,最终直到九千岁亲自管理的粮食局。
  内官衙门。
  九千岁兼任粮食局提督太监。
  户部不再负责这个,但工商业税收归户部。
  而货币权掌控在镇南王手中,他的人民银行同样代理整个大明境内的铸币发钞权。
  不过地方官员依然回归文官体系,由吏部继续任命官员,只不过原本到县的任命扩大到乡,但科举制度进行改革,不再只是八股文考试,而是分文工农商医五科来考。今年各地就开始按照新的科举选举人,秀才功名依然也有,但不再考八股文之类,只要能写出三千个字,那就可以获得秀才功名,反正什么待遇也没有,就是个考举人的资格而已。
  秀才多如狗,举人满地走的时代就这样到来。
  其实镇南王是要两千个字就行,内阁据理力争之后才增加到三千。
  兵部依然存在,只不过改成管理全国的民兵体系,另外军队的人事任命,编制,装备这些都依然归兵部,但军队指挥权归大都督府,原本的五军都督府重新回归大都督府。
  原本就是这样。
  只不过朱元璋觉得他徐大哥的大都督权力太恐怖,所以为了分权改成五军都督府,而天启他兄长自然要回归大都督府。
  而原本大都督府和兵部的分工也差不多如此。
  这个制度很科学。
  而刑部和大理寺,都察院职权重新明确,三法司的职权向现代靠拢,审判权收归大理寺。
  礼部依然负责科举,只不过多了些部门,毕竟现在考五科了。
  工部的重要性提升,因为接下来基础建设归工部。
  这一点很重要……
  新城。
  “陛下,对于那些饥民不能单纯的赈济,咱们必须得从长远打算,毕竟这场天灾会持续很久,所以最关键之处还是水利建设。”
  杨信说道。
  紧接着他拉开了身边仓库的大门,里面仿佛山海关的城墙般,无数罐头摞起来的城墙展现在他和天启的面前。
  “以工代赈,由朝廷提供粮食和罐头,召集饥民青壮,甚至部分驻军,在陕西各地修水利,那里也不缺造水泥的原料,咱们就在陕西各地就近建水泥厂雇佣饥民烧水泥,另外抽调那些技术好的工匠,在陕西同样办铁厂,最后用钢筋水泥来修水坝。
  关中几条主要河流都可以修。
  只要在这些河流筑坝修渠引水,关中至少可以增加两百万亩水浇地,古人尚且能以水利使关中千里沃野,咱们也一样可以。”
  他说道。
  “但若真如大王所说,两百万亩也没什么用,关中原本就有广惠等渠,可灌溉近万顷,再增加两万顷也依旧杯水车薪,以臣之见,还是赶紧学泰西人向海外迁移。臣出去走了这一趟,才知道外面的土地多广阔,富饶,南洋土地皆一年三熟,虽然土人耕种不得法,但一年之收获依然胜于江南。
  自大明南下,南洋堪称沃野万里。
  且多数都是人烟稀少,纵使有人也不过是些未开化野人,以大明目前之百战雄师,一旅之军足以灭其一国,若以一军之众南下,南洋无可敌者,之前莽应龙作乱朝廷至今未能讨平,只是因那缅甸路途遥远。但那是自云南进军,臣此行中途经沙廉,此地既莽氏之后背,距离东吁仅仅四百里,且一路无山川阻隔,有河流通航直抵东吁。
  沙廉一带虽臣服莽氏,但却与其族类有别,乃之前大古喇宣慰司遗民,对大明忠心尚存。
  缅甸可一战灭之。
  单单东吁之地,就足以容整个陕北人口。”
  天启身旁的李之藻说道。
  这位用了近三年时间,远航数万里的老人,不但没有被海上风浪摧毁,反而看上去更有精神了。
  更有侵略精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7/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